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复杂工区的三维地震勘探施工中 ,由于炮点分布毫无规律 ,使得SN388仪器中的炮点设置只能人工逐炮输入 ,不但费时费力 ,而且容易出错。文章中所提供的基于SN388仪器上UNIX系统的三维灵活炮点设置程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点源绕射波场分布特征出发,提出了面向叠前偏移的炮点、检波点组合设计方法,推导了绕射波场在炮点组合中心沿炮点组合方向的时间变化率表达式及在检波点组合中心沿检波点组合方向的时间变化率表达式;并根据炮检距矢量方向、偏移距离矢量方向、炮点组合方向和检波点组合方向一致时,炮点、检波点组内时差最大的原则,依据组合原理求出了对绕射波的组合压制振幅特性;探讨了反射波、绕射波的高截频率与组合基距的关系;提出了叠前偏移所要求的野外组合基距定量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夏颖  王艳  孙乐意  胡勇 《物探装备》2012,22(3):141-144,191
源驱动技术实现了地震仪器炮点稿本的自动选择,具有炮点定位精度高和炮点稿本选择准确的特点。本文从地震仪器实现源驱动的基本条件着手,结合428XL仪器和几种广泛使用的遥爆系统从井炮源驱动的定位实现、数据通讯和仪器设置等几个方面对井炮生产中源驱动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全面介绍,对源驱动技术在井炮生产中的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保证初至层析静校正处理质量,对初至拾取质量进行监控,并根据统计学原理,在共炮点域、共检波点域、共炮检距域对初至拾取误差进行衰减,提高初至拾取质量,提高层析反演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5.
井炮源驱动技术由于炮点定位准确,施工效率高等优势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ShotPro、BOOM BOX爆炸机大多不具备内置GPS功能,需要外部接收GPS信号再送给爆炸机,实现井炮源驱动.本文介绍了一款自主研发的软件和外置坐标接收器,无需外置GPS设备,即可向爆炸机发送炮点坐标.同时,该软件可以自动生成爆炸班报,改...  相似文献   

6.
共炮点记录的定向深度偏移被用于垂直地震剖面(VSP)的成像。该流程首先用于一由声波常密度有限差分正演模型制做的合成VSP资料成像。而后又用于采自一斜井的VSP资料。结果反映出了该方法对于VSP数据成像的价值。 把VSP记录做为共炮点道集使得所有共炮点记录成像技术均有可能应用于VSP成像。特别对一给定井,如果有可资利用的变偏VSP资料,就可用聚焦分析确定偏离井孔一定范围的介质速度。由于VSP.数据以等价于共炮点记录的形式采集,这使共炮点记录偏移理所当然地成了VSP数据成像流程。  相似文献   

7.
在“Kirchhoff”(即加权绕射叠加)叠前偏移中,可以把整个绕射面范围内的求和看作是由偏移共炮点、共接收点或共炮检距道集估算的反射系数。平均反射系数的最佳加权应该以Bleistein等人(2001年)的β共炮检距加权为基础。通过比较,β共炮点和接收点加权虽然对单个道集进行了校正,  相似文献   

8.
曹撇三维地震勘探Ⅰ区地震勘探中,因为施工区地表障碍物、流沙等多种因素影响,在炮点设计、钻井、资料采集等方面遇到一些难题。分析这些不利因素,采取炮点加密设计、内挂线和外挂线设计等方法保证覆盖次数;制定相应的钻井及炸药下井工作流程,以保证激发质量;针对特殊地表条件合理布设炮点和检波点。采集质量和施工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背景速度替换与波场延拓速度场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共中心点一半炮检距域中,利用波动方程的叠前双平方根算子,实现了炮点及检波点分层向下延拓。通过使用替换速度替换上覆地层速度,消除了背景速度对地层成像的影响,达到了提高深层地震资料处理质量的目的。利用叠前双平方根算子,将炮点和检波点波场向下延拓,并进行逐层剥离、速度场重建,消除了上覆地层对速度的影响,提高了速度分析的精度,为叠前偏移成像提供了可靠的速度信息。  相似文献   

10.
 以椭圆展开理论为基础,本文提出了基于共炮点道集数据的速度分析方法,给出了相应的速度分析流程;通过选定速度范围,采用椭圆展开并相干叠加的方法,利用共炮点道集求取每一速度的零炮检距叠加剖面;对得到的零炮检距叠加剖面进行选排形成共法向出射点速度谱,按照能量最大准则确定每一个法向出射点的速度;进而利用拾取的速度求取真正的零炮检距叠加剖面。该速度分析方法无需预先抽取速度分析道集,避免了常规速度分析中共反射点弥散的问题。模型试算表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激发参数的选取对提高地震采集质量至关重要,周口盆地表层岩性较复杂,有粘土层、沙层、沙泥岩互层,并含有钙质结核,激发井深的选择原则要求在潜水面3~5m以下速度较高的泥岩层中激发。通过试验,提出逐段设计激发井深、逐点控制激发岩性技术,具体井深的确定由潜水面深度及该面以下激发岩性而定。该方法在周口盆地谭庄-沈丘凹陷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窟窿山地区地震采集激发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酒泉盆地窟窿山地区老地层出露,而且缺少潜水面或潜水面极深,地形恶劣,表层断裂发育,导致激发条件很差,严重影响了该区激发参数的选择。本文通过虚反射机理分析,提出了充分利用虚反射能量设计最佳激发井深、增强下传地震波能量的采集方法。对于长药柱问题,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药柱长度与地震波响应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考虑了长药柱的跨层激发问题,认为跨层激发对激发低频地震波不利,应力求在同一个速度层内激发。  相似文献   

13.
潜水面以下激发深度选取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大沙漠地区以及潜水面较浅的地区进行地震勘探,潜水面以下激发是获取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主要手段之一。潜水面是一个较强波阻抗界面,所产生的虚反射对地震资料的频率有很强的滤波效应,而激发深度和药柱长度是决定滤波特性的两个主要因素。为此,首先对长药柱激发所产生的虚反射特性从理论上进行了研究,进而对潜水面虚反射振幅频率、振幅药柱长度、振幅激发深度特性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几个地区的野外试验资料说明了理论方法的正确性,表明所给出的方法对于确定潜水面以下激发参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进行 VSP 测量时,为了减少电缆波、保证激发的重复性,我们采用电火花震源在井中潜水面以下5米处以不同的能量激发,井下检波器要保持和井壁紧密接触,深度间隔为20-50米之间,电缆要处于松弛状态。资料处理的关键在于根据地震测井资料建立的速度模型,求出校正量。然后利用 VSP 测量的各道时间减去其对应的校正量,得到一条类似于地面地震观测中的自激自收时间剖面。最后通过二维滤波处理,消除了低视速度的电缆波和套管波。应用 VSP 资料可以测定地震波频率随深度变化的曲线,进而求得吸收系数,它还可用于烃类检测,了解井孔附近的地质构造和岩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塔中沙漠地区石油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塔中沙漠地区影响石油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质量的主要因素,结合野外实际试验和生产资料,对表层结构调查、激发、接收和观测系统等环节,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指出采用小折射、微测井和沙丘曲线调查等表层结构调查方法,取全、取准表层静校正数据,对获得高品质的地震剖面至关重要;在潜水面下5~7 m深度井炮激发,可以保证记录有足够的能量;检波器大面积等标高组合、挖深坑埋置,可保证与地耦合效果,减小随机干扰背景,提高接收环节的质量;对不同地表条件和地质任务要求,采用相应的观测系统和施工方法,加强广角反射技术的研究,有利于提高资料的品质,可以保证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和地质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16.
随着地震勘探向盆地周边复杂地区的不断深入,激发炸药量越来越大,传统的深井、大药量、长药柱激发方式暴露出面波干扰和次生干扰严重、激发下传能量较小等许多弊病,造成勘探地区资料信噪比低的局面。文章根据前人研究的激发空洞形状与前方某点的波动能量关系的理论,定量地研究了激发产生不同形状爆炸空洞对不同方向、不同距离介质点的能量贡献大小,提出了一种可实施的能增强下传激发能量的激发方式,并在川东方斗山构造南段进行了野外试验。实践证明,此方法技术科学可靠,可操作性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对复杂地区地震勘探取得成功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地震数据低信噪比地区,通常采用多井组合的强化激发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地震单炮记录的信噪比,但由于井数多、激发成本高,很难实施高密度激发,因而影响了最终的成果数据体品质的改善。在准噶尔盆地腹部沙漠区,开展了组合井拆分激发的试验,重点对比分析了少井组合、高覆盖叠加与多井组合、低覆盖叠加两种试验,对试验段资料的室内对比处理采用相同流程,通过剖面效果分析,总结出优化组合井激发方法的组合井拆分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三维试射射线追踪子三角形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波的射线追踪方法在地震资料处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射线追踪的精度和计算效率直接决定着资料处理的质量和效率。所以不断改进射线追踪方法一直是人们的研究热点。人们普遍认为,试射法是解决两点射线追踪的一种快速、精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坐标,提出了几种试射追踪方法:单纯形法,细分三角形法,分割三角形法和子三角形法。研究表明子三角形法平均试射次数最少,而且收敛快,精度最高。文中给出的三维射线追踪实例及理论研究证明:试射修正时采用对射线的方向分量修正比直接对试射角度修正的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19.
可控震源激发在地震勘探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激发类型也已由以前的单点激发发展到现在的多源激发,而使用滑动扫描技术能够提高多源激发的效率。滑动扫描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采用多组可控震源实现无等待扫描激发,即一组震源在扫描激发过程尚未完全结束,另一组震源已经开始启动扫描激发。但是滑动扫描激发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谐波干扰。文中在简单介绍了滑动扫描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谐波畸变的分布特征,讨论了通过合理地设置滑动时间,减少谐波畸变对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可大幅度提高地震作业效率的方法,并用实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巨厚黄土地区地震采集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表层地质地貌极其复杂,有巨厚黄土区、黄土-沙漠区及山前砾石-黄土区,独特的黄土地貌使得地震采集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根据以往巨厚黄土地区地震采集经验,采用多种方法系统地开展黄土表层结构精细调查,深入研究黄土地球物理特征及激发因素与表层黄土结构之间的关系,优选激发井位和井深,确保了激发效果;采用小道距、三线小线距、高密度空间采样技术,获得了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研究表明,巨厚黄土地区地震采集时应优选激发井位和岩性,合理选择激发井深;坚持多深井组合激发、单井药量不宜过大总药量要大两项基本原则;采用高密度采样技术,提高采集资料的覆盖次数和信噪比。图10表1参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