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HAT-095是由上海石化研究院开发,首次在天津石化公司化工厂芳烃联合装置中甲苯歧化装置上进行工业应用的新型甲苯歧化及烷基转移催化剂,在转化率45mol%,重量空速1.4h^-1的条件下,选择性达到96mol%以上。在开工过程中,它成功避开副反应区,避免“飞温”,产品达到合格所需时间短。经过一年的使用,它体现了初期反应温度低,提温速度慢,操作稳定,选择性高,副反应少,生成的轻烃量少,处理C9A、C  相似文献   

2.
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研制开发的新一代HAT-096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催化剂在1998年通过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技术鉴定的基础上,于同年10月在齐鲁石化公司烯烃厂芳烃装置上进行了工业试验,开车一次成功,至今运转正常,操作平稳,产品质量稳定。经过9个月运转后,最近进行了72h技术标定。在原料C7芳烃/C9芳烃质量比约75/25、空速1.56h-1负荷条件下,平均转化率(摩尔分数)为48.6%,苯加C8芳烃选择性(摩尔分数)达95.0%,显示出该新型催化剂在高空速、高转化率条件下仍具有高选择性的优良性能…  相似文献   

3.
上海石化院研制开发的新一代HAT-096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催化剂在1998年通过中石化集团公司的技术鉴定基础上,于同年10月在齐鲁石化公司烯烃厂芳烃装置上进行工业试验,开车一次成功,至今运转正常,操作平稳,产品质量稳定。经过9个月运转后,最近进行了72h技术标定。在原料C7芳烃/C9芳烃质量比约75/25、质量空速1.56h-1条件下,平均摩尔转化率为48.6%,苯加C8芳烃摩尔选择性达95.0%,显示了该新型催化剂在高空速、高转化率条件下仍具有高选择性的优良性能。上海石化院HAT-096甲苯歧化催…  相似文献   

4.
C5/C6烷烃低温异构化催化剂及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AlCl3和CCl4为氯化剂,制备了Pt-Cl/Al2O3型C5/C6烷烃低温异构化催化剂,考察了补氯条件对催化剂异构化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正己烷为原料,在氢压2.0MPa,进料质量空速1.0h-1,反应温度140℃,氢油摩尔比1~2条件下,2,2-二甲基丁烷选择性30%;n-C6转化率90%,经微反装置300h运转,催化剂活性未见下降,达到了国外同类催化剂水平  相似文献   

5.
W-Mn/SiO _2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剂流化床的放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催化剂装量为200mL的不锈钢流化床反应器上,W-Mn/SiO2催化剂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性能及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在甲烷空速为7000h-1,反应温度为800℃,原料中氧含量为11.8%时,C2烃选择性和收率分别可达82.6%和17.86%;反应温度为875℃,O2含量为15.1%时,C2烃收率和选择性分别为19.4%和75.7%。在450h稳定性试验中,C2烃的收率和选择性一直在17%和70%以上。另外,用XRD、ICP-AES和BET等手段分别对新鲜催化剂和经稳定性试验后的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6.
ZrCl4/Et2AlCl/第三组分体系催化1—丁烯二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ZrCl4/Et2AlCl/第三组分体系催化1-丁烯的二聚反应。结果表明,聚合反应温度、助催化剂Et2AlCl的量、有机膦的量等对催化剂性能影响很大,在最佳反应条件下,1-丁烯的转化率为91.9%,二聚体C=8的选择性为76.7%,2-乙基-1-己烯的选择性为54.1%。另外,还讨论了反应的金属氢化物机理,并获得了支持该机理存在的间接证据。  相似文献   

7.
韩松  李承烈 《金陵石油化工》1998,16(4):50-52,55
以AlCl3和CCl4为氯化剂,制备了Pt-Cl/Al2O3型C5/C6低落曙异构化催化剂,考察了补氧条件对催化剂异构化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正己烷为原料,在氢压2.0MPa,进料空速(重)1.0h^-1,反应温度140℃,氢油比1 ̄2(mol)条件下,C6选择性29% ̄30%,C6转化率9% ̄90%,经“微反”装置300h运转,催化剂活性未见下降,达到国外同类催化剂水平。  相似文献   

8.
顺酐气相氢化制备1,4-丁二醇和/或γ-丁内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u/Zn/Cr/Zr混合氧化物为催化剂,顺酐一步气相氢化制备1,4-丁二醇和/或γ-丁内酯,顺酐转化率100mol%,目的产品的产率可根据市场需求,通过调整反应参数的方法调节,最大量生产1,4-丁二醇时,其选择性≥70mol%,最大量生产γ-丁内酯时,其选择性≥90mol%。  相似文献   

9.
顺酐气相氢化制备1,4—丁二醇和/或γ—丁内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Cu/Zn/Cr/Zr混合氧化物为催化剂,顺酐一步气相氢化制备1,4-丁二醇和/或γ-丁内酯,顺酐转化率100mol%,目的产品的产率可根据市场需求,通过调整反应参数的方法调节,最大量生产1,4-丁二醇时,其选择性>70mol%,最大量生产γ-丁内酯时,其选择性>90mol%。  相似文献   

10.
用混合C5馏份制甲基异丙基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混合C5 馏份为原料,用自制硅藻土- 磷酸作催化剂,经水合制备甲基异丙基酮。试验表明,在催化剂的浸酸质量分数为65 % 、反应温度220 ℃、n( 水) n(C5) = 6 .2 、LHSV 为0-32 h - 1 时,甲基异丙基酮的收率为66 % ,选择性为83 % ,异戊二烯的转化率为80 % 。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组成的碳四烃为原料,采用碳四低温芳构化生产高辛烷值汽油技术,在反应压力为2.0 MPa,反应温度为340~400℃,体积空速为1.0 h-1,氢气/原料油(简称氢油比,质量比,下同)为50∶1的条件下,考察SHY-DL催化剂对芳构化液相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试样碳四烯烃转化率均大于99%;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各试样碳五以上液体收率在380℃时达到最大值,汽油中芳烃质量分数提高,液相中汽油收率降低。以碳四烯烃质量分数为55.69%的碳四烃为原料,在反应温度为360℃,反应压力为2.0 MPa,体积空速为1.0 h-1,氢油比为50∶1的条件下,SHY-DL催化剂经过1 200 h的长周期运行表明,其活性与稳定性未见明显衰减。  相似文献   

12.
制备了Bi掺杂的钒磷氧(VPO)催化剂(VPOBi);分别以正丁烷和混合碳四为原料,考察了Bi掺杂量对VPOBi催化剂选择性氧化碳四烃性能的影响。在653K、气态空速2000h~(-1)条件下,正丁烷在Bi掺杂量(摩尔分数)为0.3%的VPOBi催化剂上所得顺酐收率最大(40.4%),混合碳四在Bi掺杂量为0.2%的VPOBi催化剂上所得顺酐收率最大(49.2%)。采用XRD,BET,SEM,H_2-TPR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表征结果表明,Bi的掺杂使VPO催化剂中暴露的(020)晶面显著增多,改变了催化剂的形貌,增大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提高了催化剂晶格氧的反应性能,使晶格氧能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被H_2还原,从而显著改善了VPO催化剂选择性氧化碳四烃制顺酐的性能。  相似文献   

13.
在固定床等温积分反应器中,考察了活性炭负载钴基催化剂(Co/AC)的费托(F-T)合成反应性能,采用BET、H2-TPR和SEM等方法对Co/AC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显示,Co/AC催化剂孔道属于微孔和中孔的混合结构,可用纯H2还原,还原温度选取350~400℃。实验结果表明,升高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减小气态空速、增加原料气中H2与CO的摩尔比(H2/CO比),有利于提高CO的转化率;升高反应压力、降低反应温度、减小气态空速及原料气H2/CO比有利于高碳烃和高碳醇的生成。Co/AC催化剂用于F-T合成较优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230℃,反应压力4.0M Pa,原料气H2/CO比2.00,气态空速2 000h-1。在该反应条件下,CO转化率为20.1%,CH4、低碳烃(C2~4)、高碳烃(C+5)、低碳醇(C1~5OH)及高碳醇(C+6OH)的选择性分别为19.1%,24.1%,36.5%,15.8%,4.5%。  相似文献   

14.
采用USY,REHY,REY分子筛作为活性组分,经喷雾干燥制备了USY,REHY,REY分子筛催化剂;以正癸烷为模型化合物,在小型流化床装置上考察反应温度、剂油比、催化剂酸量对C4烃产物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催化剂作用下,在剂油质量比为6、反应时间为75 s的条件下,随着反应温度从460 ℃升高到540 ℃,异丁烷选择性下降2百分点左右,正丁烷和异丁烯选择性上升1百分点左右,正丁烯选择性增加2?3百分点;在反应温度为500 ℃,反应时间分别为150 s(剂油质量比3),75 s(剂油质量比6),50 s(剂油质量比9)的条件下,随着剂油质量比从3增大到9,C4烃产物选择性基本不变;相同条件下,增加催化剂酸量有利于增加正丁烷和异丁烷选择性,降低正丁烯和异丁烯选择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ZrO2改性Co-Ru/γ-A l2O3催化剂(以下简称催化剂),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气态空速和合成气n(H2)∶n(CO)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提高,CH4的选择性增加,重质烃的选择性先增加后减小;升高反应压力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增加重质烃的选择性;增大气态空速不利于重质烃的生成;随n(H2)∶n(CO)的增大,CO的转化率和CH4的选择性增加、重质烃的选择性减小。在反应温度220℃、反应压力1.5M Pa、气态空速800h-1、n(H2)∶n(CO)=2.0的条件下,CO的转化率达到84.88%,烃的总选择性为99.63%,CH4和CO2的选择性分别为5.47%,0.37%,C5+占全部烃产物的质量分数为88.16%,重质烃的收率(以标准状况下1m3(H2+CO)计)为152.83g。  相似文献   

16.
The hydroconversion of a mixture of rosin acids over a Pt-containing mesoporous aluminosilicate catalyst has been studied. It has been shown that in a temperature range of 300–350°C at pressures of 30–50 atm and a feedstock/catalyst weight ratio of 20/1, rosin acids undergo complete decarboxylation to form naphthenic and naphthene-aromatic hydrocarbons. Under optimum process conditions, the yield of diesel fuel hydrocarbons is more than 85%. The resulting fraction can be used as a fuel component.  相似文献   

17.
不同组成的C4烃类催化转化反应规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小型固定流化床实验装置上,对不同组成的Q烃类在催化裂化催化剂上的催化转化反应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不同组成的Q烃类和反应温度对Q烃类催化转化反应的产物分布和组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催化裂化催化剂对Q烃类具有一定芳构化和裂化性能,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可增产芳烃和丙烯。  相似文献   

18.
以空气(含氧体积分数为6.0%~21.0%)和氮气的混合气体为再生气,在再生气体积空速为400 h-1,入口温度为300~400℃,再生时间为90~132 h的条件下,对积炭质量分数为21.3%的失活ZSM-5纳米分子筛碳四芳构化催化剂进行再生。以碳四烯烃质量分数为55.10%的混合碳四为原料,对再生催化剂芳构化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再生催化剂外观与新鲜催化剂相当。选用前者,碳四烯烃转化率达到99.48%,C5及C5+组分质量分数为46.95%,液相产物中芳烃质量分数为46.13%,与新鲜催化剂芳构化性能相似。  相似文献   

19.
加压下甲烷氧化偶联反应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Na W Mn催化剂加压条件下的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性能 ,详细考察了反应条件对Na W Mn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Na W Mn催化剂在较高压力条件下依然具有良好的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性能 ,在烷氧比 8、温度 75 0℃、空速 1 5× 10 5h 1、压力 0 6MPa无稀释气的最佳实验条件下 ,可以得到 16 %的甲烷转化率和 82 %的C2 + 烃选择性。催化反应性能强烈地依赖于反应的操作条件  相似文献   

20.
Catalytic cracking of stearic acid (FFA) was carried out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to obtain short chain hydrocarbons for petrochemical replacement using alumina, sodium carbonate and hydrated magnesium carbonate (HMC) as a catalyst. All the three catalysts not only reduced the temperature but also the time required for cracking from 500 to 340?°C and 5 to 1:45?hours respectively. Cracking adopted the similar mechanism carried out in previous studies proven by the presence of n-alkane, alkene and carboxylic acid series with small amounts of aldehydes and ketones identified throug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scopy analysis. HMC was found a better catalyst regarding hydrocarbon formation produced 60.607?mole percent hydrocarbons at 350?°C using 10:1 (w/w) acid to catalyst mass ratio. HMC formed all hydrocarbons from C12-C17 in lesser cracking time 1:45?hou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