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丘陵油田三间房下油组储层砂体和滦平露头砂体在沉积特征方面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可将露头地质知识库的相关信息应用在油田研究中.通过地质研究,将油田砂体沉积微相进行组合并与露头砂体微相间建立对应关系,然后借助露头砂体的小尺度变异特征和通过油田储层得到大尺度变异特征求取合成的变差函数,此函数反映了露头和油田砂体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用序贯指示模拟对油田进行井间预测,抽稀检验结果表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钻遇率较高,随机模拟20个实现的平均符合率为89%;河口坝和前缘砂符合率稍低,符合率为72%,但通过调整变差函数参数和模型,符合率明显提高.作为对比,仅用丘陵油田得到的长程变异特征进行序贯指示模拟,砂体平均钻遇率为58%.上述结果表明,露头地质知识库用于密井网区储层砂体井间预测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扇三角洲前缘地质知识库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微相砂体的地质知识是储层随机建模的基础.地质知识来源于对现代沉积区、露头区和密井网区的精细解剖,其中密井网区的精细描述是在我国东部老油田建立储层地质知识库时的一条有效途径.利用双河油田密井网数据,建立了扇三角洲前缘原型骨架模型,研究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几何形态及分叉规律,获得了微相砂体的长度概率分布、宽度概率分布、宽-厚比关系和长-宽比关系等定量地质知识,为双河油田开发后期储层的精细表征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储层原型模型的建立是储层建模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油藏描述的重点和难点.在油田生产开发工作中往往没有直接的露头资料可供研究统计,而密井网解剖工作难度大、周期长,无法满足油田实际生产的需要.井间地震资料分辨率高,可以精细解释地下小尺度地质现象,因此,可以近似地代替实际研究区域的真实露头研究或密井网解剖模式的作用.综合分析了井间地震资料的地质分辨能力,结合F124和K71等实际区块的应用,阐述了井间地震资料作为"拟露头"在解决井间储层展布模式、构型分析以及为岩性和物性建模提供准确的地质统计关系参数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介绍了该项技术对提高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精度和确定性以及直接指导油田生产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河流相储层平面连续性精细描述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50  
吕晓光  雷顺 《石油学报》1997,18(2):66-71
河流相储层在大庆油田的产油层中占有重要比例,河流相储层的平面连续性是影响其非均质性的主要方面,是油藏精细描述和建模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众多研究者采用露头调查类比的方法进行油田地下储层的精细描述和建模工作,但受限于沉积环境、沉积条件的不确定性,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文中利用深度开发阶段老油田密井网提供的丰富的动、静态资料,将沉积过程分析、界面分析、测井曲线分析及油田动态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思路应用于油田地下研究,进行河流相储层平面连续性精细描述,重点探讨了储层细分微相、单一河道砂体的识别及砂体之间的连通性等内容.研究成果对老油田储层建模及剩余油分布的地质研究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贾宝龙 《采油工程》2006,(2):29-30,36
介绍一种在窄薄砂体油田综合地震、地质、测井及开发动态资料,从精细储层描述入手,结合测井约束地震反演、三维储层随机建模、精细沉积相研究,对储层进行综合预测评价的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地震、地质、测井信息,综合运用精细构造解释、测井约束地震反演及井间随机建模技术,能够解决窄薄砂体油田砂体窄小井网控制不住的难题,深入认识储层发育状况及油水分布情况,适时提出各种挖潜措施。此方法用于太南油田一断块的综合挖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储层层次分析和模式预测描述法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22  
大庆油田应用现代沉积和露头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思想和自创的模式预测描述法,研制出依据油田密井网测井资料和大型河流一三角洲特有的沉积规律与模式,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分层次逐级解剖砂体几何形态和内部建筑结构,精细地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系统描述储层宏观非均质体系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将整套储层划分为岩相段、单砂层、沉积微相、单砂体、建筑结构单元、内部非均质等6个描述层次,并对砂体井间连续性、几何形态与边界位置、厚度与渗透率的平面非均质性采用模式化预测性描述,较好地解决了储层复杂非均质体系描述和井间砂体预测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 ,利用精细地质描述方法 ,根据丰富的密井网测井资料 ,借鉴古代河流砂体露头和现代河流沉积经验 ,对大庆喇嘛甸—萨尔图油田西部、河流相储层PⅠ2 砂岩组 ,进行精细对比、精细描述、模式预测等。表明PⅠ2 砂岩组的PⅠ2 3沉积单元为远源低弯度砂质辫状河沉积。通过岩心观察与描述 ,对结论进行了进一步证实。成果不仅解决了PⅠ2 砂岩组沉积单元精细划分与对比问题、澄清PⅠ2 3砂体成因类型上的认识 ,而且确认了大庆长垣萨、葡、高油层中、相对规模最大的砂质辫状河沉积。结果运用到生产实际中 ,对挖潜剩余油、改善开发效果 ,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地震沉积学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大庆长垣油田密井网开发区陆相砂泥薄互层储层预测出现地层切片优选效率低、井震信息匹配分析难度大、地层切片与储层厚度缺乏量化的对应关系等问题。为此,在波阻抗特征分析、基于地质目标的保幅地震数据处理基础上,研究了地层切片自动优选、地震属性平面可信度分析、井—震结合厚度定量预测等方法,构成了大庆长垣油田开发地震沉积学技术基本框架,并研发了井震结合储层预测软件,提高了长垣油田开发地震沉积学储层预测精度和效率。实际应用表明,在密井网开发区仍然存在很多井数据无法确定的砂体变化,在井间可能发育宽度小于半个井间距的窄河道,开发地震沉积学对这些地质现象的预测与分析对于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庆长垣油田在纵向上存在河道砂体井网控制程度低、井间砂体预测及组合精度不高等问题。应用三维地震储层预测成果和密井网资料,在萨中油田北一区断东萨葡高油层采用井震结合的储层精细描述方法实现了由"沉积模式指导"的定性描述到"地震趋势引导"的半定量描述河道砂。结果表明:井震结合后河道砂体的井间预测精度明显提高,河道边界及平面走向预测结果更加接近地下实际,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提高辫状河流相砂体储集层骨架模型精度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精度储集层骨架模型是精细地质模型的重要基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储集层定量模拟技术以及密井网区精细储集层地质知识库的建立,是提高所建立砂体骨架模型精度的重要保证.通过使用变差函数,将地质、露头、三维地震、测井等静态和生产动态等各种信息有机地综合在一起,提高了井间砂体预测的精度,对于预测相似条件下稀井网地区的储集层分布也有理论指导意义.图4参4  相似文献   

11.
综合运用地震反演及测井资料建立单砂体骨架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油田开发早期阶段,首批开发钻井结束后综合应用地质、电测井和波阻抗反演成果进行了精细地层对比,识别单砂体并确定井间边界,提出了建立单一河道砂体骨架模型的方法和途径,并提取了有关宽度、宽厚比等参数。与试井解释及同类型河道砂相关露头研究成果相比较,证实了该单砂体模型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将单砂体模型应用于井间加密钻井获得了成功。以该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三维油藏模型,优化了水平井钻井设计,成功地钻穿了预测的河道砂体,水平段钻遇率达到84.7%。  相似文献   

12.
油田开发初期建模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层建模是油田开发的基础和关键技术之一,但其可靠性在钻井少,处于开发初期的油田却遇到了挑战。鉴于此,提出在地质概念模型的指导下,多学科综合,应用随机模拟理论,多种数据集成进行建模的策略。并以苏丹FL油田为例,采用随机地震反演-随机建模一体化技术,充分利用地震波阻抗数据体进行约束建立相模型及相控储层参数模型,大大降低了井间储层预测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塔河4区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程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以岩溶和构造运动形成的溶洞、溶蚀孔洞和裂缝系统为主。溶洞呈离散状分布,是主要的储集空间;裂缝是主要的流动通道。塔河4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埋藏深、非均质性强和开发难度大等特点。例举塔河4区S48单元7口井的生产动态干扰特征,由静态资料分析油藏的4种储集空间类型,包括溶洞型、裂缝型、缝洞组合型和致密岩块型。据此,提出井间洞连通、裂缝连通、复合连通和不连通4种井间连通模式。最后,由类干扰试井理论结合示踪剂扩散理论分析井间综合流量系数,初步定量表征井间连通程度。由此倡导,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析方法与挖潜措施需要结合井间连通模式和连通程度。  相似文献   

14.
针对强非均质油藏,需要综合运用多尺度信息来进行精细描述,以提高井间及外围预测模型的精度和确定性。以红柳泉地区E13油藏为例,分别探讨了单纯变差函数、相控、地震属性体约束建模的优、缺点,确定了多信息协同约束综合建模的研究思路。以测井相为井点数据,以反演砂体厚度图为平面约束,刻画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同时以测井解释数据为硬数据,采用沉积微相控制、地震反演协同体约束建立储层的泥质含量模型,进一步利用阈值离散化得到岩相模型。多信息协同约束综合建模利用了地震资料横向连续性好,测井资料纵向分辨率高,沉积微相反映地质沉积规律等优点,弥补了变差函数多解性强、地震数据纵向分辨率低、井间预测对数据密度要求苛刻、相控模拟沉积模式化严重等缺陷,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可作为解决储层表征难题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5.
我国油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李阳 《石油学报》2007,28(3):75-79
我国东部油田已普遍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因此,以剩余油形成的主要地质控制因素为线索,深化油藏开发地质研究已成为研究的重点.以胜利油区高含水油田为例,在低级序构造、储层精细刻画和剩余油定量描述等开发地质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陆相水驱油藏剩余油富集区主要受低级序断层、夹层和物性差异等油藏非均质性的控制,因而重点形成了低级序断层精细描述与预测、河流相储层构型、夹层描述与预测、储层优势通道描述与预测等先进技术,并且建立了分割性约束的精细数值模拟模型,增加了空间流体拟合条件,使得剩余油富集区的定量描述更加符合油藏实际动态.  相似文献   

16.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是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领域。如何精准刻画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集体空间展布及储集参数分布特征,是高效勘探开发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在对储层地质分析、测井评价、地震预测、地质建模等相关技术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研究面临资料少、品质差、精度低,加之储层非均质性强等难题,深入开展了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发育机理与分布规律研究,研发集成了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描述与建模的关键技术系列,包括:(1)多尺度、多属性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知识库构建技术;(2)地质分析新技术——从宏观到微观的储层地质观测分析技术,储层微区原位沉积、成岩环境定性-定量分析技术,储层发育机理与过程实验和数值模拟分析技术;(3)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解释新技术——基于全域测井仿真的储层类型识别与参数定量评价技术,基于机器学习的沉积微相识别技术;(4)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新技术——深层碳酸盐岩地震岩石物理建模技术,岩石物理引导的机器学习储层参数预测与不确定性评价技术;(5)深层碳酸盐岩地质建模新技术——多点地质统计学新算法,地质过程模拟技术,人工智能地质建模技术。分别建立了面控、断控...  相似文献   

17.
河流相砂岩油藏综合地质评价建模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付国强 《石油学报》2000,21(5):21-26
以冀东油田庙北地区馆陶组油藏地质模型、油藏定量评价模型的建立为例,较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在河流相沉积的复杂断块区,以三维测井约束反演为基础,以产能建设为目标,按照模式约束、钻井控制、地震导向外推的技术思路,应用地质统计学技术,充分结合地质、测井、测试等信息,定量地研究储层岩性、物性和含油性。同时,在三维空间内,把构造、储层和油气水特征进行了有效地叠合,对油藏位置和特征进行精细描述,并建立起定量反映油气田特征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经实践检验,可大大提高建模精度,从而为高速、高效地开发油田,动用其地质储量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为油藏数值模拟和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了地质模型,并起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油田开发初期储层建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油田开发初期井控制程度低导致的储层模型可靠性差的问题,采用多尺度综合建模技术,该方法原理是以地质认识和地震属性为基础,建立相模型,在反演波阻抗数据约束下,采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建立物性模型,进行储层描述研究表明,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储层建模的精度和预测性,还可以避免常规建模方法中存在的物性分布与岩相分布不匹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是油田开发面临的新的油藏类型,存在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和储量动用率低等问题。剖析了中国石化塔河油田和顺北油气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面临的挑战,系统总结了中国石化在缝洞型油藏描述、开发建产和提高采收率等方面的技术进展,针对塔河油田和顺北油气田的不同开发阶段,提出了下一步技术攻关建议。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经过多期构造运动、岩溶作用和油气充注,储集体非均质性极强,油、气、水分布复杂,给油藏描述、地质建模、储量评价、效益建产、注水-注气、钻井工程、酸压改造、井筒举升等带来一系列挑战。经过20年的开发实践,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形成了基于地球物理的体积雕刻、断裂精细解析和岩溶系统表征技术,以及基于岩溶相控的地质建模、靶向酸压和注水-注气提高采收率等技术。为实现顺北油气田高效开发,需进一步开展基于断裂解析的成藏特征研究以及基于地球物理雕刻的储集体相控地质建模、流体相态特征及高压物性、油藏组分数值模拟、油藏地质力学与数值模拟耦合、油气藏与举升一体化模拟、井位优选和钻井轨迹优化等工作。为实现塔河油田大幅提高采收率目标,需进一步开展缝洞结构描述、岩溶成因系统研究、储量动用评价、注水-注气机理及规律研究、缝洞井节点网络模拟和动态监测系统研究等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