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外径千分尺调节内径千分表的零位时,通常是把内径千分表的测头插在外径千分尺的测砧与量杆之间,用手捏住内径千分表的测头和千分尺的量杆,晃动千分尺来读出表盘指针偏转刻度值,再把表盘拨转到零位刻度线。这样调节零位,常常会使内径千分表的测头从千分尺量杆的测量面上滑脱。有时一次调不好,还要重复几次。尤其是用大千分尺调节零位时更容易滑脱。为了解决内径千分表的测头滑脱问题,在千分尺的量杆(或测砧)顶端上装入(可卸)一个自制的铜套3,作为辅具使用,如图所示。装入在量杆上的铜套要超出量杆测量面约0.5mm。  相似文献   

2.
刘兵 《工具技术》2005,39(4):81-83
1 弦高量规的结构弦高量规是一种专用量具 ,主要用于测量零件上弧长小于 180°的内圆弧面的半径尺寸 (如铁路货车转向架承载鞍的内鞍面等 )。弦高量规由千分表(或百分表 )、横梁和两根测量轴组成。将两根测量轴分别固定在横梁的两端 ,将千分表固定在横梁上 ,并使千分表的量杆位于横梁的对称中心 ,测头与待测零件的圆弧面相接触 (见图 1)。测量时 ,先将量规放到校对环规 (环规的内圆面半径R0 与待测零件圆弧面半径的理论尺寸相等 )的内圆面上 ,使千分表的指针回零 ,然后测量零件 ,根据千分表的读数即可计算出零件的圆弧半径。图 1 弦高量…  相似文献   

3.
晃动测量     
晃动测量是用百分表代替精度较高的内径千分表、块规等测量工具,来测量各种中小孔径、槽宽、孔的椭圆度、圆锥度以及某些用一般量具较难测出的内尺寸、间隙值的一种测量方法。在工作现场缺少精密量具时也适用,而且比较经济。 一、晃动测量的原理和计算 由图1可见,在被测孔(或槽)内塞入试棒(或试块),在试棒外露的一端放一百分表,并沿百分表测头轴心线方向晃动试棒,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原理。由百分表测得晃动数△d’,即可求出间一隙值和孔径。由图可见:式中:A─—测头测点到塞入一端的长度(不包括端 面倒角); B─—试棒塞入部分长…  相似文献   

4.
百分表(千分表也同样)精度较高,操作方便,使用稳定,所以很受生产工人的欢迎,如能进一步灵活应用,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要测量如图1那样的深孔h的尺寸怎么办?当然,采用内径千分尺(图1右)是方法之一,但是,当工件批量很大,且如图中工件形状底面为圆弧面时,内径千分尺的测头也不是容易找准的。正确地对准平面与圆弧面的中点,需要有相当熟练技术。活用百分表就很容易解决这类问题。  相似文献   

5.
加工外圆R槽,槽底直径测量通常使用卡尺、百分表、卡规等,但这几种量具测量面都是平面,测量时很难准确,即使将百分表测量面修磨成尖?形,在测量中如果找不到零件中心位置,也会造成测值不准。 图1所示是我厂生产的零件,其法兰根部有R槽,精度要求较高,测量不便。图2所示是我们为此设计制作的带千分表卡规。支承架6下部镶有刀口型卡块2,磨损后便于修整。上部装有带特制测头的千分表7。比一般固定尺寸卡规扩大了测量尺寸范围。  相似文献   

6.
测量时,首先将量具放在万能V形铁上,用内径千分尺调千分表的零位(图1),然后将其移到被测工件上,一端固定,一端可沿水平轴线移动(图2)。根据测头左右方  相似文献   

7.
想想看     
如图1所示,在v形铁上用千分表测量两端内孔的同轴度误差。工件旋转一周后,表针变动值均为0.02,所反映的最高点,若分别为下列三种情况时,其同轴度误差各是多少? 1.在同一剖面的相同方向上(图2)。  相似文献   

8.
姜丽华 《轴承》2007,(11):41-42
根据三点确定一个圆的原理,用内径千分表式测量装置测量调心球轴承外圈沟道球面直径尺寸,介绍了内径千分表式测量装置的结构、校准及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9.
对较精密的内径进行测量,通常采用内径千分表或塞规。这二种测量方法的缺点是:容易产生检测误差,检测速度慢;容易损坏被测工件内表面的光洁度;用塞规时不能把握被测尺寸误差的具体数值;不能检测工件的圆度、圆柱度和锥度。  相似文献   

10.
下面介绍的几种检定工具,都是在汽车制造中被采用过的,在使用中收到了很令人满意地效果。 能伸缩的内径规(图1)。用于孔径的测量。图中钢管状柄4借套筒6与管2及7相连接,管2插在管7中。在管7上装有测量头8,管2上装有测量头1。在标准样圈孔中或千分尺的测量砧间来调整内径规的尺寸(此时应注意,用于固定管2的螺丝5不得压紧)。测量头1与8借弹簧3的作用而与被测量面紧密地接触。 当内径规按一定尺寸校准后,用螺丝5固定管2的位置。内径规的测量范围为85~115公厘。用此种型式的内径规代替固定式的内径规(或内径杆规──译者注)来使用极为方便,特别…  相似文献   

11.
对表用环规     
对表环规的制造与使用方法如下:例如被测工件内径为φ72D(φ72~(+0.08)),环规内径名义尺寸与工件孔相同,但公差较大,可一般测量内径,是先用外径千分尺校对好内径千分表后,才可测量检验。由于要校对的准确比较费事不利于批量生产。对表环规能准确方便的校对内径千分表。  相似文献   

12.
刘明生 《工具技术》1990,24(9):47-48
<正> 一、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 1.结构本文介绍的V形检具是一种采用比较法测量的检具,其结构简单,主要由V形体、千分表(或百分表)、支承板、轴脚等零件组成(见图1)。另外还须用标准圆柱。 V形检具使用简单方便,先用标准圆柱使千分表对零,然后把千分表的示值经过修整后,加上标准圆柱的量值,便得出被测圆柱的测量尺寸。  相似文献   

13.
面轮廓度误差的测量方法有仿形法、截面轮廓样板法、光学跟踪法和坐标法。前三种方法不仅需要制作精度较高的轮廓样板或多个测量截面的理想轮廓,而且样板轮廓的制造精度和测量截面理想轮廓的制作精度会影响测量精度。其中截面轮廓样板法和光学跟踪法都是用测量线轮廓度误差来评定面轮廓度误差,  相似文献   

14.
在机床的大、中修中,经常要修磨或刮削燕尾导轨或矩形导轨,使其恢复几何精度。但测量的准确与否,决定机床的修理质量。测量燕尾导轨和矩形导轨的几何精度,用准直仪测量最为理想,但仪器价格很贵。目前人们比较常用的测量导轨平行度,一是使用千分表与两圆棒测量。因两圆棒的积累误差也包括在测量的数据之内,所以测量的数据不太准确;二是用专用凹模角度规与千分表测量,刮研凹模角规,既费工时又费力,并且当两导轨面间距离过大,千分表就不能测量、如果使用千分表杆过长,降低了刚度,会出现重测多变的现象。同时以上两办法都不能测量两导轨面的不平度(即扭曲),和导轨的不直度(直线误差大)。为解决上述问题,可制作图示的一种万能角度测量规。该万能角度测量规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用球墨  相似文献   

15.
被测静压轴瓦(图1),由于孔内有四个等分油槽、四个空刀、八条筋和两端圆周筋,精度要求较高(图1),用一般内径千分表很难检查。为解决静压轴瓦孔的检测问题,我们采用了一种自制检具(图2)。检具的结构:三等分的检具体镶有三个导轨,一个导轨紧固在检技术要求;φ85D孔锥度0.01,椭圆度0.005具体上,两个导轨可用四个弹簧和  相似文献   

16.
在内燃机凸轮轴加工中,凸轮基顶距(凸轮基圆与凸轮最大升点距离)尺寸公差要求较严,出厂时一般采用全检。过去检测时采用千分尺,要反复测几次才能找到凸轮最高点,确定此尺寸是否合格,检测麻烦,效率较低,精确性差。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厂利用现有0~200mm卡尺,0~3mm千分表及测量块等组合成一个专用检具,用于不同尺寸的凸轮基顶距检测,见图1。图1 凸轮基顶距专用检具  装配后,要求测量块A面粗糙度Ra0.2μm,且与千分表测杆垂直,根据所测尺寸将卡尺活动部分紧固,经标准块校正后用于检测,方便灵活,误差显示直观,判断准确可靠凸轮基顶距…  相似文献   

17.
[例一] 当垫圈或轴套零件对长度(或厚度)的两端面有平行度要求时,有采用如图1的标注方法. 图1的平行度公差标准有两处不妥当: (1)图1是采用任选基准(又称互为基准)标注方法。设计者的意图是要求以任何一平面为基准时,测量另一平面的平行度误差都不大于0.02mm.这看来是很普通的要求,实际上这个要求是很高的.通常我们检测平行度的方法是:用平板模拟基准平面,将A面作为基准平面置于平板上,用千分表测示被测平面  相似文献   

18.
图2所示的量具主要用来测量图1所示的加工件的圆锥度。也可以用来测量内径尺寸的大小,不过要制造一个与被测内径极限尺寸相一致的标准样圈来校对百分表的零位。该量具由内径表1(10~18mm)、自制  相似文献   

19.
西德C.Mahr(Esslingen)量具厂展出了几种经过改进的和新型的量具量仪。图1所示为该厂的新型测厚千分表(Nr.838),其弓形架深度有200,100和50三种,可用来快速测量各种薄板件的厚度。弓形架很轻,且刚  相似文献   

20.
提出以下的测量工艺系统或机床(特别是车床)刚度 的方法。 把千分表夹紧在刀架上(见图),用它来测量在切削过程中车刀的压出量(ОТЖИМ)。如吃刀深度超过2公厘,应该采用分度为0.01公厘的千分表。当吃刀深度很小时,则用分度为0.002公厘的千分表。 首先把毛坯表面车光,使其相肖於5—6级的表面光洁度。这对於防止千分表测针沿加工表面移动时产生过分的振动是有必要的。 如果要确定工艺系统(机床-刀具-工件-夹具)的刚度,就在此机床上切削要加工的实际工件。如果要确定机床的刚度,就切削刚度大的圆棒,它的弯曲度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圆棒工件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