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建筑》2020,(3)
VR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将赋予建筑设计空间认知的新手段,降低建筑学科的认知门槛,促进建筑空间的认知迭代。在探讨传统建筑空间认知困境的基础上,包括经验积累耗时长、非人本视角设计、学科认知门槛高等方面,提出沉浸体验、人本视角、动态决策的VR建筑空间认知特征,总结了VR在建筑设计前期空间认知、中期空间设计、后期空间表达的技术作用。VR技术以人本视角认知建筑空间的真实,实现建筑设计信息全息无损的认知交流,必将促进建筑空间认知理论与实践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对于地下空间的消极认知已经严重影响到空间利用与活动展开。以重庆市商圈地下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视角出发,分析地下空间认知过程发生的规律与机制,探析导致商圈地下公共空间出现消极认知的现实问题、原因,归纳出“从意象到意愿”的认知环境优化原则、策略、方法。旨在为城市商圈地下空间环境更新提供系统性思路与方法,促进城市商圈地下空间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的地图对空间信息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对使用者体现出不同的空间认知效果。本文概述了二维电子地图、三维模型、虚拟现实场景等地图的空间认知特性。利用现有数据设计和实施了空间认知对比试验,了解到不同类型地图的空间认知差异,以及虚拟现实在空间认知效果上的独特优势。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空间认知试验的改进意见,预期可以通过实验更加准确和全面的了解不同类型地图在空间认知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15,(Z1)
在规划设计阶段,少有学者关注住区可认知空间风环境的模拟与优化。为更加贴近住民对于室外活动空间的风环境需求,研究结合江南水都住区的案例,提出基于句法和数值模拟的可认知空间风环境优化方法。首先,基于句法变量定位出住区可认知空间,基于数值模拟技术模拟出住区室外风环境,从而模拟出住区可认知空间风环境,模拟结果表明,规划方案中有23%的可认知空间风环境区域有待改善;其次,尝试通过底层架空、建筑布局优化及增加风口等措施,优化可认知空间风环境并提出优化方案;最后,对优化方案进行可认知空间风环境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可认知空间风环境有待优化的区域由23%减少为5%,优化措施和优化方案较好地改善了住区可认知空间风环境。  相似文献   

5.
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认知尺度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虽然城市物质空间形态是人们研究的重要问题,但是对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认知尺度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宏观和微观两个认知尺度的分析,阐述了认知尺度的重要性、认知元素在不同尺度中的时效性,探索了不同认知尺度下认知要素的转换,为建构微观层面的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认知体系和操作要素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公众对上海城市历史公园的空间认知状况反映了公众意识层面的历史公园空间意向,可以为挖掘历史公园文化特色提供依据,但目前针对性研究较少。认知地图是研究公众空间认知的重要方法,但目前常用的量化分析方法常用于城市尺度,应用于公园等小尺度空间时无法准确反映空间要素的大小、位置等属性的认知状况。文章提出从景点认知频次、空间尺度认知准确度和景点位置认知准确度三方面对城市历史公园的认知地图进行量化分析,并以上海鲁迅公园为例进行实证。最后用问卷访谈数据对认知地图分析结果进行验证,认为该方法可以弥补现有量化方法的不足,有效提升认知地图量化分析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黄蔚欣  杨丽婧  苏夏 《新建筑》2021,(2):1,4-10
建筑的设计和空间的使用是建筑全生命周期中最为复杂和动态的两个环节,而其关键都是人的认知——设计过程中的设计认知和空间使用中的空间认知.研究用大数据方法研究人的环境行为,也将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用于对设计行为的分析和设计生成;尝试在广义的"空间认知"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人机结合的空间认知"方向,希望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探索研...  相似文献   

8.
空间认知能力是建筑学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虚拟现实技术在提高空间认知能力与训练设计思维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目前,虚拟现实结合建筑教育的案例多侧重于教学过程描述与技术路线分析,对教学成果的评价仍需进一步证明。通过对空间认知能力基本定义、形成方式和评价要素进行阐述,并提取空间尺度认知要素,将虚拟现实技术作为部分教学手段介入建筑初步教学改革实践课程,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低年级学生空间认知能力提升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虚拟现实介入教学过程后,可对学生的建筑空间尺度认知能力提升11.2%~68.7%,对立面开窗尺度的理解变化则表现出局限性。此外,经VR教学的学生更加关注空间体验感,表明空间思维方式受教学手段的影响,虚拟现实使视觉表征与空间思维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9.
从休闲运动视角拓展空间认知理论,提出寒地城市公园健身路径空间3个层次运动认知模式:时空差异感知单元、感知需求认知路径和组合符号地图。描述性总结健身路径空间存在双高峰时间和弥散式圈层结构空间差异感知单元,阐释空间使用人群与空间感知需求认知路径,抽象并实证适宜运动场地组合符号地图,旨在提高寒地城市公园健身路径空间使用率。  相似文献   

10.
摘要:运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结合实例对微观空间意象进行认知,在全面梳理微观空间背景的基础上,运用认知去引导微观空间节点的规划,从认知的角度提出规划引导,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超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从城市空间的结构、景观、功能、环境等四个方面阐述两者的互动关联,并初步建构超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互动关系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A substantial hotly of applied statistical and econometric analysis in regional science and geography deals with data collected for aggregate spatial units of observation. These data are typically affected by a variety of measurement problems, resulting in spatial dependence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However, most of the empirical work fails to take this into account. In this paper, we address the issue of the extent to which spatial effects matter in applied regression analysis. An overview of the formal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is given, and related to the literature in spatial statistics and spatial econometrics.  相似文献   

13.
余顷  张卫 《中外建筑》2012,(10):64-67
本文以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为理论基础,分析长沙专业市场形成机制与演变发展过程;运用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方法,剖析长沙市大型专业市场对长沙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发展的动态影响以及所带来的城市问题;提出长沙专业市场的演变与分布的动态过程扩张了长沙城市空间,影响到城市空间结构由组团式扩展形态转变为紧凑型层圈式扩展形态,更替了城市空间结构元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成渝城市群概空间结构现状的分析,找出其空间结构存在的相应的问题,并以此提出成渝城市群整体空间发展模式以及实现空间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系统探究景观方法对空间治理主体互动过程的支撑作用是新时代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和挖掘景观研究与实践范式应用价值的途径之一.首先界定景观方法和空间治理主体互动的研究对象,然后在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和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展示了这种支撑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一般来看,各类景观研究方法都强调为空间规划各环节的主体互动打开跨边界交互的...  相似文献   

16.
邹芳 《中外建筑》2009,(11):46-48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空间格局、人口规模和分布结构的变革对初中的空间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利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理论及模型,试图来探索一种定量评价初中布局规划的方法,使其更科学。  相似文献   

17.
家族书院整体空间环境缀合儒家文化、书院文化、家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相关历史文化信息,是集聚遗产价值的场所。本文从空间遗产视角切入对闽南家族书院遗产价值的探讨,并以泉州永春碧溪堂为例,聚焦作为遗产价值承载的整体环境之空间区域、空间格局、空间精神。在此基础上,从空间、时间、文化三个要素视角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对闽南家族书院空间遗产的价值保护有所启示,对类似遗产空间的延续与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丁成呈  张敏  姜莘  刘才蓉 《城市规划》2019,43(7):67-74,82
针对开发区的转型发展,提出了重构和扩张两种空间生产方式,分析了不同空间生产方式的动力机制、路径以及空间特征,提出了空间生产方向转变-空间生产方式、路径分化-空间特征表征的空间生产内在逻辑,认为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开发区空间生产重心由生产空间转向生活空间、消费空间,在制度成本的约束下,具体的空间生产方式及路径产生分化,并形成了空间构成异质化、空间使用集约化、空间组织去扁平化等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9.
A state-of-the-art discussion of the fuzzy set theoretic spatial analysis is provided in this paper. Regional concepts and regionalisation, spatial preference-utilitychoice structures, spatial equilibrium, and optimal spatial planning are among the basic issues analysed. Due to imperfec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plexity, and vague cognitive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the conventional two-valued mathematical system appears to be too rigid and less natural in modelling spatial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fuzzy sets theoretic notions often generalise conventional spatial concepts and provide new perspectives for analysing both static and dynamic spatial systems.  相似文献   

20.
Errors in measuring distances from populations to service center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common practice in spatial analysis is to represent the population of a spatial unit, such as a county or census tract, by a single point, and to use this point when measur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population and other places such as service centers. In theoretical spatial systems, distance measurements obtained under this practice may differ from true distances by as much as eight percent, and the difference may be greater for real spatial systems. The presence and magnitude of these measurement error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spatial analysis, and particularly for evaluating alternative facility location pl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