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邓军 《供水技术》2009,3(5):18-20
进行了水厂排泥水的现场中试水力负荷和固体负荷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投加PAM可提高斜板浓缩池抗击负荷的能力,投加PAM+快速搅拌可进一步提高斜板浓缩池抗击负荷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水厂排泥水处理系统优化运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解决水厂排泥水处理系统中高密度沉淀池斜管沉淀区出现的絮体上浮问题,对PAM投加量和污泥回流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阴离子型PAM的投加量与排泥水浓度存在线性关系,在生产中可以根据沉降比快速估算排泥水浓度.回流污泥的浓度和性质受高密度沉淀池泥位影响,适宜的污泥回流比为1%~2%.  相似文献   

3.
针对常规工艺对连云港地区受污染水源水处理效果有限的问题,进行了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增大污泥回流比和PAC投加量能够有效降低出水浊度;投加PAM可以提高回流污泥浓度,降低混凝剂用量,改善絮凝效果。当回流比为0.040,PAM投加量为0.08mg/L,PAC投加量为25 mg/L时,出水浊度为1.0 NTU。  相似文献   

4.
针对不同泥质的供水污泥,开发了污泥浓缩脱水一体化工艺及其成套中试设备(浓缩深脱一体机),并优化了设计和运行参数。对于脱水性较好的供水污泥,仅需投加聚丙烯酰胺(PAM),该设备在进泥量较小的条件下即可使出泥含水率低于70%;对于脱水性较差的污泥,分别考察了联合投加PAM和污泥改性剂,以及联合投加PAM和石灰乳两种调理方案对污泥脱水效能的影响,并对不同调理方案进行了技术和经济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在达到目标含水率前提下,当单独投加PAM、联合投加PAM和改性剂、联合投加PAM和石灰乳调理污泥时,设备处理量分别为130、200和330 kgDS/h,处理成本分别为171.24、262.44和150.60元/tDS。因此,联合投加PAM和石灰乳进行供水污泥调理可提高产能、降低处理成本,推荐在实际生产中使用。  相似文献   

5.
聚丙烯酰胺预处理自来水厂污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合理选用聚丙烯酰胺(PAM)并确定其最佳投量可降低自来水厂污泥处理费用,为此选用具有代表性的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种类型PAM预处理自来水厂的污泥。研究结果表明:投加两种类型的PAM均可显著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但阴离子型PAM的投量较低;根据毛细吸水时间(CST)变化得到的PAM最佳投量与测定比阻得到的最佳PAM投量一致,故可用CST替代比阻检测污泥的脱水性能;测定离心液和滤液粘度也是确定PAM最佳投量的一种快速、可靠的方法,也可用于PAM投量的在线控制。  相似文献   

6.
以西安市某自来水厂的沉淀池排泥水为处理对象,采用循环造粒流化床技术先进行工艺参数优化中试,再进行生产性试验研究。中试结果表明,循环造粒流化床的运行稳定性较高,即使进水浊度在200~800 NTU范围内变化或进水上升流速在25~70 cm/min之间变化,出水浊度仍可稳定保持在10 NTU以下;工艺优化参数如下:上升流速为70 cm/min,搅拌转速为5~8 r/min,助凝剂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为4~5 mg/L。在中试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性试验,出水浊度始终稳定在10 NTU以下,最佳间歇排泥间隔为4 h,出泥含水率为95.8%,处理成本为0.1元/m^3。中试及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循环造粒流化床处理排泥水,具有出水水质好、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污泥浓缩效果好、处理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王福进 《供水技术》2008,2(3):29-30
针对黄河水的低温低浊水质特点,按照水厂实际工艺设计了中试设备.应用基本涡旋理论的栅条混合、强化絮凝网格反应和低脉动斜板沉淀技术对设备作了改进.通过中试优选了混凝剂和助凝剂,并确定了其最佳投药量和投加点.当水厂PAC稀释液投加量为5.77 mg/L,PAM投加量为0.5 mg/L时,沉后水浊度小于0.5 NTU.  相似文献   

8.
低温低浊期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的调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针对低温低浊期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出水浊度偏高的问题,胜利油田民丰水厂首先对助凝剂PAM自动投加装置进行了改进和正确标定,然后进行了生产性调试。结果表明,增大污泥回流比和PAM投量可明显提高回流污泥浓度、改善混凝效果;在低温低浊期,絮凝搅拌转速不宜太大。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的最佳运行参数:絮凝剂聚合硫酸铁投量为40 mg/L,助凝剂PAM投量为0.2~0.25 mg/L,污泥回流比为4%,絮凝池搅拌转速为10 r/min。通过调试,最终使沉淀池出水浊度控制在1.5 NTU以下。  相似文献   

9.
采用阳离子助滤剂PAC代替阴离子助滤剂PAM的方法,解决了气浮处理的微气泡问题,提高了滤后水水质.通过小试和中试对两种助滤剂的助滤效果、药剂的安全性以及经济成本做了分析.与单独投加16 mg/L FeCl3相比,投加12.0 mg/L FeCl3和0.25 mg/L PAC能满足出水浊度的要求(<0.3 NTU),且每千吨水药剂成本可节省4.20元.但投加助滤剂会降低滤池的运行周期.  相似文献   

10.
阴离子型PAM在水厂污泥脱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污泥比阻、离心液体积和离心液浊度作为污泥脱水性能的比较依据,研究了阴离子型PAM AN934PWG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阴离子型PAM能有效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且投加量较阳离子型PAM低,可作为污泥脱水首选药剂;阴离子型PAM存在一个最佳投加量范围,超过最佳值时,污泥脱水性能反而下降;在测量污泥比阻和离心液体积时得到的PAM最佳投量范围比较一致,可用离心液体积来快速确定PAM最佳投加量.  相似文献   

11.
多功能水泵控制阀消除长距离输水管路水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勇 《中国给水排水》2003,19(Z1):145-146
新余市自来水公司第三水厂取水泵房是长距离输水泵房,原使用国外进口的缓闭止回阀后产生的水锤较大,影响了正常生产.现采用JD745X多功能水泵控制阀后,有效地消除了水锤并保证了供水正常.  相似文献   

12.
针对超大型圆形水池和防水砼特点,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确保刚性防水、构造防水及新型防水材料的综合应用效果,并通过满水试验加以检验,从而总结防水结构施工经验,肯定和进一步推广自防渗砼和新型防水材料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的短缺.城市供水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也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对象。目前.议论最多的是自来水和直饮水.然而事实上,这2种说法都不准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肥城盆地矿坑水的水质利用评价和分类基础上,根据盆地实际需水要求,探讨了盆地实现分质供水目标,而应采取的不同途径和方式,可达到工农业用水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15.
郑恒  陈利华 《中外建筑》2009,(8):164-166
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传统制水公司的生产工艺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供水水质的日益增长需求,如何提高供水水质,就成为当今供水行业水的首要任务,因此,水的深度处理技术呼之欲出。本文针对长沙市第二制水公司深度水处理技术作全面介绍,它可以作为今后改建、扩建、新建水处理厂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水价与水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确保城市供水(包括水量和水质)的需求,若将水价按照“成本回收略有微利”的原则来制定,则水价中必然要包括环境因素(缺水和污染)导致的制水成本增高;同时,所制定的水价体系也应当与环境保护的要求相匹配。此种原则下制定的水价,不仅可以使自来水公司扭转亏损...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两种处理城市供水工程渗漏水问题的工程实例,阐述了供水工程渗漏处理的重要性,也讨论了防范于未然和后天补救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东京的供水和水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京的水源主要是地面水 ,但也采用少量地下水 ,其比例仅占 6 %左右。地下水有的经消毒后使用 ,有的经接触过滤和消毒等简单处理。地面水源的处理流程主要是根据原水水质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等常规处理外 ,还采用粉末或颗粒活性炭、臭氧、生物、曝气、锰砂接触过滤、多层过滤等方法中的一种或两种 ,使出厂水水质达到标准。东京具有完备的配水系统 ,共有 137座配水站 ,344个配水池(有效容量达 2 6 7× 10 4 m3) ,2 0个配水塔 (有效容量约为 5 .4× 10 4 m3)。据不完全统计 ,东京的用水量为 180 5 42 .2× 10 4 m3/a ,供水系统的用…  相似文献   

19.
刘维城 《中国给水排水》2006,22(Z1):129-133
1前言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作为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教、科技、交通和资讯中心的城市,也有了较快发展.2005年全国有建制市661个,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市为纽带的城市规模结构.城市集中了大量财富,并能产生整体高效益.如何解决好城市对水的需求和水污染控制问题就成为影响全局发展的重大课题,也必然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全国国民经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根据河南受水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 ,划分了 3类 5型 15处地下调蓄库有利地段 ,并初步计算了规划库容、最佳调控水量 ,对调蓄水源也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