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利用座滴法和双室透明电解槽对NiFe2O4基惰性阳极的润湿性和气泡析出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电解质对NiFe2O4基惰性阳极的润湿性要优于碳素阳极。在低电流密度情况下电解,阳极气泡的析出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先在阳极表面形核,以球形方式长大,小气泡在长大过程逐渐汇聚偏移,然后逸出。惰性阳极上析出的气泡尺寸比碳素阳极小,在阳极上的逗留时间也更短。大电流密度情况下,气泡的生成速度加快,尺寸降低,很难准确测量气泡的直径。 相似文献
4.
5.
论述了传统碳素阳极的缺点及使用惰性阳极的意义,提出了惰性阳极材料应符合的要求。综述了国内外对金属氧化物陶瓷阳极、金属陶瓷阳极、金属阳极的研究成果,并总结了以上三类惰性阳极有待进一步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铝电解惰性阳极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从铝电解使用惰性阳极的理论、铝电解对惰性阳极的要求、惰性阳极的研究进展和惰性阳极适用的槽型 4个方面论述了铝电解使用惰性阳极的可行性 ,并分析了各种惰性阳极材料的优缺点和可行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铝电解用NiFe2O4基惰性阳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Ni2O3和Fe2O3为原料烧结制备了NiFe2O4基料,进而制取了NiFe2O4基惰性阳极试样,通过对阳极试样的导电性能和腐蚀性能的研究,证明在工业铝电解槽中应用NiFe2O4基惰性阳极取代炭阳极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锌电积用惰性阳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文章系统地综述了锌电积用惰性阳极材料的研究现状。根据电极的基体材料不同,重点阐述了铅基合金电极,钛基DSA阳极,铁基涂层电极等的组成,制备及性质。 相似文献
9.
10.
11.
本文采用两步烧结法制备铝电解用NiFe_2O_4基金属陶瓷惰性阳极,重点研究了不同阳极电流密度下惰性阳极材料的电解腐蚀行为.实验结果表明:阳极电流密度在0. 2~1. 2 A/cm^2之间时,槽电压相对稳定,波动幅度较小,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阳极电流密度在1. 4 A/cm^2时,槽电压波动较大.电解后阳极尺寸无明显变化,棱角分明,与电解液接触面平整,无开裂、肿胀以及表层剥离的现象.从微观形貌和微区面扫描成分分析可知,阳极腐蚀速率随电流密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阳极电流密度为0. 8 A/cm^2时阳极腐蚀速率最低,产品铝中主要Cu、Ni和Fe杂质元素总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两步烧结法制备了掺杂质量分数为7%TiN的NiFe2O4/TiN复合陶瓷惰性阳极材料,重点研究了烧结温度对NiFe2O4/TiN复合陶瓷惰性阳极材料的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惰性阳极材料的晶粒间隙变小,气孔逐渐减少,晶粒间结合度提高,体积密度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1325℃时达到最大值5.20g/cm3,但材料内部存在微裂纹;烧结温度为1300℃时,材料表现出较好的综合性能,抗弯强度达到最大值66.77MPa,一次热震强度剩余率为95.54%,表现出良好的耐高温冰晶石熔盐腐蚀能力;烧结温度超过1300℃时,材料内部缺陷尺寸增加,电解质成分更容易渗入到阳极材料中,耐腐蚀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14.
15.
根据LiB化合物的六方结构模型,计算了热电池阳极材料Li-B合金随B含量变化理论密度曲线,采用阿基米德方法分别测量了24%B(摩尔分数)Li-B合金反应完全并经冷挤压样品和未经第二次放热反应中间样品的密度,综合分析了以往不同研究者测量的结果,研究表明,反应充分并消除合金中孔隙后其实验密度值与理论计算一致,以往造成实验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样品中存在孔隙,中间样品的密度与Li-B元素混合计算密度一致,它支持在第一次反应和第二次反应之间B溶化在Li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贵铝二期160kA预焙电解槽阳极效碰系数的分析与讨论,发现AE系数与Al2O3浓度,计算机控制加工制度、原材料质量以及人工操作控制等因素有关。降低AE系数,有利于提高经济技术指标。提出了今后效应系数的控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18.
成形压力与粉末粒径对钨铜复合材料烧结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提高钨铜合金的致密度和简化制备工艺,研究了粉末粒度与成形压力对无压烧结制备的W-15Cu复合材料致密度的影响.发现随着球磨时间延长,钨铜粉末发生明显的细化和圆化,粉末分布更为均匀,烧结活性有较大提高,合金性能更加优异,组织结构更加良好,致密度相应提高.通过对烧结试样密度和铜含量的测定,得到不同成形压力下材料致密度和铜含量随烧结温度的变化曲线,发现随着成形压力增大,材料的烧结致密度升高,铜流失的现象得到一定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考察了煅后焦粒度细化对体积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现有生产原料和配方条件下,焦炭粗粒配比从14.4%减少到8.4%区间时,体积密度从1.134g/cm3逐渐增加到1.159g/cm3,是体积密度可用的调整空间;不宜通过减少焦炭中粒来提高体积密度;通过减少焦炭细粒含量,可有效提高体积密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