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日常生活与节庆文化活动两个维度,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变迁与乡村旅游、乡村节庆文化演变之间的相互影响。村落的发展时段可以分为非节庆日的劳作期和节庆日的相对农闲期。在劳作期,乡村家庭成员结构不完整,呈现村落人群空心化,村落节庆文化活动相对低迷;在相对农闲期,人口向村落回流,村落的节庆活动相对活跃。将村落节庆活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培育乡村支柱产业,延续村落文化的传承,由此提升传统村落的发展,丰富和拓展村落节庆文化,使二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代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乡土文化丧失的困境和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需求,基于乡村人居环境学“背景、活动、建设”三位一体的理论,乡村人居活动展开,文章研究乡土聚居文化与现代乡村旅游相互耦合的途径和内在机制,通过对乡土文化特征价值的定量化评价和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适宜性的评估测定,建立二者对应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而,从乡村旅游空间规划、乡村旅游活动策划、乡村旅游开发建设3个层面提出实现乡土文化传承与现代乡村旅游发展有机耦合的干预模式。创新性提出乡村旅游资源资本化模式,以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政策为契机、依据旅游资源的价值性实现旅游资源经营权的资本运营,从开发机制上保障乡村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经济收益,从而通过乡村旅游的产业化发展使村民安于乡土、延续具有地域特征的乡村生活方式、承载“山水乡愁”,实现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乡村公共空间则是村民集体活动的重要实物载体,却未能利用其优势承担文化展示责任。该文针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建造设计方法,选择三组案例进行分析,从建筑形式、材料知觉感受、建造技艺角度分析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展示方式,总结建筑师在乡村公共空间中文化展示的多种倾向,从建构角度为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展示设计提供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4.
我国乡村各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对地域景观文化复兴的进程.基于此,从本土材料、乡土色彩、传统民间工艺3个方面阐述传统文化在乡村景观空间中的表达方法,探索耒阳北部示范区传统文化在乡村景观空间的应用.具体包括复兴农耕文化活动,建立良好的体验式田园空间;摈弃同质化道路,探索新型智慧化景观;传承民间文化活动,丰富群众乡村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文化空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而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本研究以徐州汉王镇拔剑泉文化空间为例,在乡村建设基础上,通过空间要素梳理及文化空间设计策略分析,针对徐州乡村旅游文化空间形态破败、文化活动发展停滞、空间内涵缺失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对空间实体形态、活动内容及其内涵的重塑策略,使乡村文化空间适应新时代文化发展要求的同时,也为乡村建设提供具体的情景和时空。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让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书院的建造对乡村地方文化建设产生十分重要意义。以河南省兰考县胡寨村文化书院为例,将"文化养老"的理念融入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通过实地调研,实地勘察,实地测量,分析解读胡寨村文化书院的环境、历史背景、建筑功能和空间使用,从该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的现状出发,将"文化养老"理念融入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丰富空间活动形式,创造乡村文化交流场所。  相似文献   

7.
正休闲文化是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尺度。随着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乡村与城市直接的休闲度假、旅游区空间越来越小,休闲文化区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已发展成为城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益趋同的背景下,如何体现地域文化特色,设计营造具有浓郁乡村文化的休闲区显得日益重要。前言:徐州地域特色休闲文化要考虑资源的独特性、地域的相邻性、文化的传承性、产品的完整性、市场的针对性;乡村休闲文化区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梳理墙绘艺术价值特点,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指导意见,以“艺术改变乡村”活动进行实例分析,提出现阶段墙绘在乡村振兴中应用方法。墙绘能够促进乡村风貌、产业、人文发展,需将墙绘活动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一部分,以场地人文环境等为绘制主题,深入乡村提取创作元素,形成符合当地风貌且独具特色、价值突出的墙绘作品,并以墙绘活动为切入点完善乡村景观建设。  相似文献   

9.
朱金  陈可石  诸君靖 《规划师》2015,(12):145-149
◎引言 随着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以跨部门合作、公开评审和市民参与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乡村竞赛制度已成为人们参与乡村建设、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及延续乡村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1],并迅速在世界各地兴起。欧洲的乡村竞赛制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包含宣传推广、村民参与和运作方式等内容,并在制度设计和评审标准上形成了成熟的审核体系。例如,德国制定了以“发展构想与经济创新、社会文化活动、建造构成与发展、绿色构成与发展、景观中的农村”为核心乡村竞赛审核制度,以激发乡村自主性发展的潜能,增强村民对于乡村文化、生态保育的意识[2]。日本、台湾等亚洲地区的乡村竞赛制度发展于21世纪初期,主要以乡村景观和新农业的形式,强调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8)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倡导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旅游业进行有机结合。休闲农业能够对农业资源环境、农业文化、农田景观、农业产品以及农家生活等农业经营活动,让人们观光休闲,体验农业,进而加深对农村的了解。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是对传统文化、乡村人文景观、节庆活动以及民风民俗进行合理利用,让人们可以享受到休闲和娱乐,并能体会到乡村情趣。文章先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然后详细介绍了广东省云浮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与长处,并详细描述了其发展现状,在分析其内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王勇  李广斌 《城市规划》2022,46(1):69-76
在简要阐释"内卷化"演绎和内涵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乡村空间内卷化"概念,分别将农业空间、农村居住空间和农村工业空间嵌入到历史变迁的场景之中,阐释乡村空间内卷化机理。指出,附着在土地上的社会保障和财产功能以及耕地流转和整理成本,阻碍了农业空间"去内卷化"进程,而宅基地制度安排造成了村庄建设用地扩展和村庄空心化并存。在"以地办企"的农村工业化之后,"以地谋租"的农村工业发展延续了乡村工业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12.
城乡统筹下的村庄布点规划方法探索——以济南市为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田洁  贾进 《城市规划》2007,31(4):78-81
村庄布点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以济南市为例,总结归纳各个层次村庄规划的方法和要点。认为首先要从城镇总体规划入手,明确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为下一层次规划提供依据;要统筹考虑农村经济发展,探索都市型宜农产业发展框架,作为村庄产业发展分类指导的依据;以集约和节约用地为宗旨,统筹考虑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与使用;贯彻科学的发展观,统筹村庄整合与资源保护的协调等。采取城乡一体、分类指导协调的规划管理措施,扎实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城市规划》2019,(6):55-63
乡村集中社区建设蕴含着丰富的治理内涵,其建设类型也深受乡村治理模式的约束。基于乡村集中社区建设与乡村治理之间内在关联,建立了一个理论动态分析框架,并以苏南为例,从乡村治理变迁的视角,系统地剖析了苏南乡村集中社区类型演进机制。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模式出现由"汲取型政权"下的乡村有限自治,向"财政下乡+土地资本化"下的项目治理,再向乡村多元治理方向转变。在乡村治理变迁推动下,乡村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呈现由"村社自主建设"到"政府主导建设",再到"多元主体共建"的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传统民居聚落为核心的乡土建筑文化,是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虚实相生的形态观、雅俗共赏的情态观,并且,三者有机统一于一体。在研究鄂州程潮新村和武汉江夏区自然村改造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三者有机统一思想并进行了灵活运用,同时,阐述了聚落生态、形态、情态智慧对新农村建设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莹 《城市规划》2018,(2):70-77
我国近年来乡村规划建设面临的一个棘手又紧迫的治理困境,即村民主体性的缺失。在乡村地区提倡参与式规划,通过参与实现赋权,激发村民和村庄的自主发展能力,尤为重要。本文对浙江省L村的一次实验性的参与式规划展开研究,记述了参与式的工作方法和路径,以行为研究的方式重点分析了"参与"对村庄治理状况的影响。研究表明,参与式规划的开展能够带来村庄治理的积极改变,成为促进善治的社会性途径。同时提出,要保障参与的有效性,需要具有一定的制度性条件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徐瑾  万涛 《城市规划》2017,(12):65-72
城乡二元背景下传统村落人口外流,导致在乡村保护与发展中内生动力不足。而同时,随着城乡壁垒的弱化,一批走出去的"村外人"带着新资源,抱着乡土情怀重返故里,成为传统村落复兴的契机。本文基于乡村精英和乡村治理的"公"、"共"、"私"领域等理论基础,以传统村落H省G村为案例,深入剖析了乡村治理中"村内人"和"村外人"的互动关系,并指出回流的村外精英拓展了新的社区关系资本,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现实困境。研究依据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具体行动,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困境的建议,包括塑造"新乡贤"文化,建立"新乡贤"议事平台,分工协作等,对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复兴传统村落的发展建设,以及拓展乡村规划的理论视角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根基,是历史信息的真实记载,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保护是当前规划界面-庙的一个紧迫而严峻的新课题。在苏州西山镇三个古村落的保护与村庄建设规划中,我们对古村落特色空间格局的保护与延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其特色空间格局下的村落产业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策划,改变了以往只对单个古村落进行物质空间保护的思路,而是根据各村落的区位联系和产业特色,提出了古村落区域整体保护策略,希望形成具有强大优势的“古村落区域”,实现“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保护”的良性循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使得古村落空间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更加合理、公平、有效,使得新农村建设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切实保护古村落的人文精神与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住宅更新改造的设计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志勇  黄炜  林川 《工业建筑》2007,37(6):33-36
以村落更新改造为视角,结合乡村旅游开发的村落更新改造必须保持乡村特色。并以北京昌平区菩萨鹿村、河北迁西新立庄村的设计实践为例,通过构建新农村理念,从村域范围到各类设施等各方面逐层深入的措施来保持、强化村落的乡村特色,以及在更新改造过程中提倡“有机更新”和社区参与的方式,从而促进村落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面向操作的乡村规划管理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城乡规划法》,第一次从规划引领、城乡一体的要求出发,出台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提高了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完善了乡村规划管理制度,保障了乡村建设工程切实依据法定的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实施落实,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行使权属管理职能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也有利于维护建设单位按照规划使用土地的合法权益。但上位法表述原则,对于乡村规划管理的具体内容、管理模式、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核发的程序与条件等没有给予明确。乡村与城市差别很大,不能一味地照搬城市管理模式。本文从可操作层面入手,通过对杭州市乡村规划管理的研究,尝试找寻适合乡村发展的管理路径。  相似文献   

20.
杜杰 《城市规划》1999,(9):15-17
自从农业用地因城市建设需要被征用后, 深圳市罗湖区原农村实际已成为都市里的村庄, 其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及管理和村民的思想意识都面临新的抉择。笔者对此进行调查、分析、研究, 从而得出: 只有更新思想, 以 “城市” 而不是 “农村” 的观念来约束村民, 摒弃 “粗放型” 的 急功 近 利 行为, 走 “集 约型”[1] 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才是村庄城市化发展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