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工艺(自主研制的铜锰氧化物催化剂)处理重油废水,探索该工艺深度处理重油废水的不同影响因素和机制,获得最适宜工艺参数,使处理出水满足炼油企业的回用水标准.同时考察了反应前后催化剂的稳定性.废水取自广东某炼油企业.结果表明:最优值为原始pH=6.8,臭氧投加量50mg/L,催化剂3g/L.在室温条件下(17℃)反应15min,出水化学需氧量(COD)满足该炼油企业的回用水标准:COD<50mg/L.氨氮也有一定的去除.使用前后,催化剂的抗压性能和活性组分未发生明显变化,催化效果稳定.GC-MS分析结果表明:非均相催化氧化工艺可以减少废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质,尤其是含氮的杂环物质,能将高沸点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低沸点小分子有机物质,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  相似文献   

2.
臭氧协同催化剂处理炼油废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开展降解炼油废水的实验研究。通过模拟活性污泥法验证污水生物降解性能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利用臭氧非均相催化技术可有效降解炼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且生物降解性能显著提高,COD平均去除率达65.0%,BOD5/COD从0.13提高至0.28;对于本实验装置,处理4 000mL炼油废水最佳反应条件为臭氧流量40L/h,催化剂为200cm3载铜活性炭,pH=11,反应时间40min。  相似文献   

3.
非均相流化床式催化氧化工艺可以充分降解脱硫废水中的有机物,对其的研究可为脱硫废水达标排放和零排放工艺的建立提供技术参考。文章采用煅烧方式制备了高效固体催化剂,建立了以臭氧为氧化剂的流化床高级氧化工艺,对三联箱处理后的脱硫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以降低COD、氨氮和悬浮物。结果表明:在催化剂投加量为10 g/L、臭氧通入时间为2 h、曝气量为10 h/L的条件下,实现了脱硫废水的COD由650 mg/L降低至210 mg/L,氨氮指标由315.7 mg/L降低至35 mg/L,悬浮物指标由5 500 mg/L降低至1 400 mg/L;在反复利用过程中,催化剂可保持优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煤制气废水生化处理后出水仍含有大量有毒和难降解污染物,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的问题,以污水污泥为原料制备污泥基活性炭,采用浸渍法将其负载过渡金属锰和铁的氧化物(主要为Mn_3O_4和Fe_3O_4,负载量分别为15.52%和7.45%),制备比表面积分别为327.5和339.1 m~2/g的臭氧催化剂.中试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的使用显著提高臭氧氧化废水污染物的效能,处理后出水COD、TOC、总酚和氨氮质量浓度分别为41~43,19~20,0.6~0.9和4.3~4.5 mg/L,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A标准;在最佳的臭氧投加量18 g/h条件下,催化剂的使用将臭氧利用率提高40%,达1.24 mg/mg(以COD计),显著降低工艺运行成本;相比新鲜的催化剂,连续50次的催化臭氧氧化运行,COD去除率仅下降5.2%.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制备成本仅为5 000元/t.制备的臭氧催化剂具有性能高效稳定、经济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优势,适用于强化臭氧深度处理煤制气废水.  相似文献   

5.
非均相催化臭氧处理煤化工生化出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煤化工生化出水属于有毒害和难以生物降解的工业废水,为此,采用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深度处理煤化工生化出水,以负载过渡金属铜和锰的活性炭作为催化剂提高臭氧降解污染物能力.结果表明:该处理对COD和氨氮去除率达60%~72%和30%~35%,处理后出水COD和氨氮平均质量浓度低于60和15 mg/L,显著高于单独臭氧氧化,达到GB18918—2002水污染排放一级B标准;在酸性条件下,催化剂活性受到限制,碱性条件对其具有促进作用. 与单独臭氧氧化相比,催化剂的使用均提高了臭氧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处理后出水的可生化性得到显著提高,不会对受纳水体产生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6.
微电解——催化氧化处理染料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微电解-催化氧化工艺处理染料生产废水的试验过程,通过对主要工艺段的调试,确定了各工艺的控制条件.结果表明:废水COD质量浓度为4 300 mg/L,色度为400倍时,该工艺处理废水COD可降至154 mg/L,色度为32倍,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7.
臭氧+MBR工艺处理维生素C类制药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臭氧+MBR工艺对某维生素C制造企业的废水进行处理,考察了MBR工艺与臭氧+MBR工艺对废水CODcx去除效果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臭氧+MBR工艺进行处理,进水CODcx在1 100 mg/L左右,产水CODcx均为200 mg/L以下,优于单独MBR工艺处理效果;进水氨氮平均值为145 mg/L,产水降到10 mg/L以下,去除率在90%以上;水力停留时间为25 h,出水水质较好,满足改扩建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污泥性状在膜生物反应器中对有机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方法 试验以自配的高质量浓度有机废水(COD,500~1 100 mg/L)为研究对象,间歇曝气连续运行,检测不同条件下反应器中污泥浓度,污泥沉降比,对废水中有机物去除和膜性能的影响.结果 试验表明,污泥浓度随进水COD的升高快速增长,当进水COD在1 100 mg/L时,污泥质量浓度可高达1 300 mg/L,出水COD值在55 mg/L以下;MBR中污泥负荷低,但容积负荷高;轻微的污泥膨胀使膜表面形成了一层生物膜,提高了出水水质;试验过程中,当污泥容积指数保持在80mg/L以下时.MBR运行稳定.结论 利用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出水水质可达工业回用水标准;MBR中污泥负荷与容积负荷互不影响;短期的轻微污泥膨胀会使膜表面形成生物膜,使膜具有接触氧化特性,提高MBR对废水处理效率;低污泥容积指数可使MBR运行稳定.膜使用周期延长.  相似文献   

9.
以糠醛渣为基体,通过改性、炭化、掺杂纳米钛酸钙,制备复合吸附相转移催化剂;以热处理废水COD去除为目标,以臭氧为氧化剂,采用预吸附相转移再通臭氧催化氧化工艺,研究该材料对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净化性能,考察吸附催化条件对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的糠醛渣基复合吸附催化剂净化热处理含油废水时,首先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吸附于其上,实现难降解有机物的液-固相转移,再与臭氧反应,吸附相转移大大提高了臭氧催化氧化能力;吸附40min,再通20mg/L臭氧催化氧化120min,废水COD去除率达到79%以上;吸附催化材料重复使用6次,COD去除率下降在5%以内,该材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焦化废水臭氧-生物活性炭的深度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化废水中含有一些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和较高质量浓度的氨氮,生物处理出水不易达标排放.因此,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焦化废水生物处理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结果表明:当臭氧投量(质量浓度)为110 mg/L时,废水颜色基本脱除,生物处理出水中部分残留有机物得以降解;继续采用生物活性炭工艺,化学需氧量(COD)总去除率平均可达77.1%,NH4+ -N的去除率达到31.6%,可以满足废水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11.
实验对不同光催化剂下的造纸废水进行了光催化氧化处理,并采用COD值代替污染物浓度对其表观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同时对照分析了化纤废水、肝素废水的光催化氧化动力学.实验在非均相体系下光催化氧化降解了苯酚,并采用GC-MS对产物进行了分离分析.最后,还进行了太阳光光催化氧化的研究,发现太阳光能使有机废水COD的去除率达到30%.结果表明:非均相体系中光催化氧化降解废水中有机混合物的反应属于一级表观动力学,此体系中有机化合物的光催化降解与其种类和光催化剂的选择无关,且多元掺杂光催化剂更适合有机混合物的有效降解,并认为环境介质(水、汽和有机溶剂)的极性决定着污染物氧化产物的种类和氧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催化臭氧化水中硝基苯速率常数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考察催化臭氧化降解水中硝基苯的表观速率常数随剂量因素的演进,采用半连续流批次实验检测臭氧投量、硝基苯初始质量浓度和蜂窝陶瓷催化剂用量对单独臭氧氧化和臭氧/蜂窝陶瓷氧化工艺降解水中硝基苯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臭氧投量(0.987~2.732 mg/L)、不同的硝基苯初始质量浓度(50~250μg/L)和不同的蜂窝陶瓷催化剂用量(1~5个)下,2种氧化工艺对硝基苯的降解均遵循假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且2种工艺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都分别与臭氧投量、硝基苯初始质量浓度和蜂窝陶瓷催化剂的用量成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药品及个人护理品(PPCPs)的产量和用量不断提升,导致废水中PPCPs的检出浓度和检出频率递增.在环境中多数PPCPs不易分解,可持续存在并保持毒性,对水生态造成慢性影响.大量研究证明,污水二级处理很难实现PPCPs的稳定去除,需要依托臭氧等深度处理工艺.臭氧分子仅对某些特定结构的PPCPs活性高,且氧化速率易受pH值、PPCPs基团电子特性等影响.催化臭氧化技术因可以大量产生具有强氧化性且对PPCPs结构无选择性的·OH而受到关注.笔者综述了PPCPs水污染现状,对比分析了臭氧工艺、催化臭氧化工艺对水中PPCPs的控制效果,总结了非均相催化臭氧化工艺在提高PPCPs矿化效果与工艺适用性等方面的优势,并对非均相催化臭氧化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采用非均相催化氧化处理苯胺模拟水,通过考察苯胺催化氧化前后紫外吸收曲线及CODCr的变化,对苯胺的催化氧化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考察了反应时间、氧化剂投加量、pH、废水起始质量浓度等因素对废水CODCr去除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CODCr的去除率均达到97%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反应器的氮素去除率,在市政污水处理厂进行同步厌氧氨氧化反硝化(SAD)工艺小试.以A/O除磷和亚硝化工艺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为基质,启动厌氧氨氧化滤柱.反应器启动成功后,基质中投加有机碳源促进反硝化菌生长,启动SAD工艺,研究碳源质量浓度对SAD工艺的影响.由于葡萄糖对厌氧氨氧化菌抑制作用较小,成本较低,作为SAD工艺的有机碳源.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进水分别投加10,20和30 mg/L Glu,SAD工艺耦合效果良好,平均出水总氮质量浓度为9. 16,8. 10和6. 41 mg/L.相较于厌氧氨氧化工艺,SAD工艺出水总氮质量浓度降低了16%~42%,常温条件下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冬季水温为10~12℃,基质中投加30 mg/L Glu,SAD工艺稳定性受到破坏并向反硝化工艺转变,出水氨氮质量浓度由0. 5 mg/L增长至6. 2 mg/L.水温对SAD工艺有较大影响,低温条件下SAD工艺中厌氧氨氧化菌与反硝化菌的竞争中占据劣势,工艺稳定性受到破坏.将基质Glu质量浓度降低到20 mg/L,出水总氮质量浓度为6. 5~8. 5 mg/L,冬季SAD工艺出水氨氮和总氮质量浓度满足北京市地方标准的A类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提高臭氧氧化能力,研究催化剂对臭氧氧化的影响,以及寻找催化剂H2O2的最佳投加量.方法运用H2O2催化臭氧氧化-活性炭-砂滤联用工艺深度处理浑河水,通过改变H2O2的投加量,分别对比了有机物、氨氮、浊度和色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臭氧投加量为3mg/L,H2O2投加量为2mg/L时,可将C‰由原水的5.67mg/L降至1.74mg/L,去除率达到69.84%;UV254由原水的0.047cm^-1降至0.006cm^-1。去除率达87.23%;色度由原水的23.5度降至0.59度。去除率达97.49%;结论对于类似浑河水的微污染水采用H2O2催化臭氧氧化-活性炭-砂滤联用工艺深度处理是可行的。并能使有机物等污染物浓度大为降低.出水水质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三相流化床中微波诱导氧化处理含酚废水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目前微波诱导氧化工艺不能连续运行的问题,研究开发了采用三相流化床反应器的微波诱导氧化处理含酚废水的设备和工艺,实现了微波诱导催化氧化工艺的连续运行.以活性炭为催化剂,考查了各种实验条件对该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获得了最佳的工艺操作条件:以25g粒径<0.9mm的颗粒活性炭为催化剂,进水流量为2 5L/h,进水pH在酸性或中性,苯酚质量浓度在100mg/L左右,曝气量为3 74L/h,微波功率为150W.  相似文献   

18.
以Fe/AC为催化剂、O2为氧化剂的非均相催化氧化体系处理偶氮染料活性红2BF,考察了反应温度、氧分压、废水pH、催化剂投加量等因素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染料初始质量浓度为400 mg/L时,在温度150℃、氧分压0.5 MPa、pH=3、反应时间60 min、催化剂投加量为4 g/L的最佳条件下,活性红2BF色度几乎完全去除,TOC去除率达94.21%。  相似文献   

19.
以Fe/AC为催化剂、O2为氧化剂的非均相催化氧化体系处理偶氮染料活性红2BF,考察了反应温度、氧分压、废水pH、催化剂投加量等因素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染料初始质量浓度为400 mg/L时,在温度150℃、氧分压0.5 MPa、pH=3、反应时间60 min、催化剂投加量为4 g/L的最佳条件下,活性红2BF色度几乎完全去除,TOC去除率达94.21%。  相似文献   

20.
针对桐乡某皮草公司不同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水质特征和回用要求,提出了对废水进行分质收集、分质处理的方案.在此方案的基础上,针对需要深度处理的这部分废水,重点研究了臭氧-混凝组合工艺对皮草废水的处理效果,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需要深度处理的废水主要为深色废水,占废水总量的20%~30%.结果表明:臭氧-混凝组合工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为9,PAC为30mg/L,PAM为2mg/L,臭氧曝气时间为10min,臭氧投加量为220g/t,在此条件下,废水色度去除率为98%,COD去除率为48%,实践证明出水水质能够满足回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