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美国的LEED和中国的GBES两大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在中国应用广泛的背景,研究了我国实现GBES和LEED各评价项的技术增量成本现状,及GBES和LEED各认证等级的增量成本,通过分析GBES和LEED(2.2版)两大认证体系,明确GBES与LEED各认证等级的近似关系,为绿色认证项目增量成本的现状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我国GBES的较多评价项需使用较高(高)增量成本技术实现,绿色认证项目的增量成本偏高,且GBES认证项目的准入增量成本高于LEED(2.2版)认证项目。提出了降低增量成本的建议:大力发展实现绿色建筑评价项的低增量成本绿色技术体系、选择低增量成本技术实现的评价项进行认证、进一步完善GBES的认证体系,研究成果可为新标准的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行业资讯     
《建筑节能》2011,(12):13+46+49+52+55
USGBC:既有建筑LEED认证取得里程碑式进展近日,据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统计,在USGBC(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历史上,LEED既有建筑认证的面积总数第一次超过了的新建项目认证的总面积。这在USGBC的LEED认证业务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式进展。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主席,首席执行官兼  相似文献   

3.
LEED绿色建筑认证评分体系是绿色施工管理的主流.作为装饰工程施工企业,如何认识LEED,厘清哪些评分点与装饰公司相关,这些评分点设置的目的、要求以及如何根据LEED要求制定自身的保证措施,以确保项目整体认证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刘阳 《建筑节能》2012,(4):65-67,74
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作为评价绿色建筑的工具,其宗旨是在设计中有效地减少环境和住户的负面影响,规范一个完整、准确的绿色建筑概念,防止建筑的滥绿色化.LEED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建立并于2003年开始推行,在美国部分州和一些国家已被列为法定强制标准,而且现中国已有多个项目进行了LEED认证.通过案例分析了LEED认证项目的节能应用和设计方法,阐述了其在设计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基于LEED标准的绿色建筑空调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析了LEED标准的制定背景,给出了与暖通空调相关的LEED标准条文。介绍了LEED标准中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认证制度及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讨论了绿色建筑的3个评价指标:绿色性、经济性和技术先进性。  相似文献   

6.
刘魁 《中国建材》2012,(10):88-89
日前,在“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论坛”上,由一站式楼宇解决方案供应商江森自控协助的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获得LEED—NC新建筑白金级绿色建筑认证,一举成为中国第五个、贵州省首例荣膺LEED—NC白金认证的建筑项目。  相似文献   

7.
采用美国绿色建筑业协会的LEED能源与环境先锋奖认证作为绿色建筑评分体系,对华置广场项目进行绿色施工管理.首先阐述了LEED-V3.0版绿色建筑的目标定位,指出该项目的LEED评分得分点.介绍了LEED建筑施工阶段的策划,指出LEED绿色施工管理体系的建立、准备工作的具体细节以及建筑业新技术的应用.重点阐述了LEED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采取的绿色施工措施和方法,最终达到绿色施工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上海之窗     
《时代建筑》2012,(4):198-198
USGBC为LEED在中国的发展攫供全方位支持和资源 2012年6月27日,随着其众多成员在中国的业务扩展,USGBC高层领导代表团在上海拉开了本周与会员互动的系列会议,与会者主要包括驻中国的跨国企业、LEED专业人士及当地的绿色建筑专家。此次系列会议是推广LEED的采用,使奠成为全球性绿色建筑认证计划的一部分。由USGBC于2000年开发的LEED绿色建筑评级系统是一个全球公认的卓越绿色建筑标章.它提供给建筑业主和运营商一个对于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可确认、可实施、可衡量的解决方案框架。USGBC接受挑战,开发绿色建筑评级系统,为全社会提供全球一致的工具,同时针对当地实际情况谋求切实可行的区域解决方案。在中国有超过1000个LEED认证和注册项目,其大多数是在上海以及周边地区。USGBC将为这里的绿色建筑专业人员与全球USGBC社区的LEED使用者提供一个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9.
对LEED绿色建筑标准认证进行了介绍,并就中国LEED绿色建筑评估认证的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中国特殊国情以及LEED对中国绿色建筑评估认证发展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绿色商场建筑在LEED认证项目中占有比较高的比例,因此对LEED项目案例的研究,能够反应当前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为解读绿色商场建筑的主要技术策略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绿色商场建筑LEED认证示范案例的分析,总结了其在建设和运营时一些普遍采用的技术策略,并将这些技术策略对商场建筑的适用性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为绿色商场建筑项目的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郑可佳  宋德萱  杨丽 《建筑技术》2013,(12):1086-1089
介绍“能源及环境设计先锋奖(LEED)”认证的国际化情况及在上海地区认证的获奖级别、项目类型、业主类别、设计与咨询机构。在对现状进行梳理并与绿标认证建筑进行对比后认为,今后应引导更多的建筑向绿色转移。  相似文献   

12.
杨延萍  郑志敏  邹锋 《建筑技术》2012,43(2):117-119
通过对LEED可持续性选址中替代交通部分的解读,剖析国外项目选址中关注的问题,并和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替代交通的要求进行了比较,剖析了LEED制定得分点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建议我国标准在项目选址中借鉴考虑自行车棚、低排放和节油车辆、停车容量等的评分,并结合国情,制定可操作性强、真正能引导人们绿色生活、减少能耗和排放的相关条文。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中国大陆绿色建筑的相关评价标准、认证机构、认证流程及相关鼓励政策,阐述了中国政府、房地产开发商、施工单位、咨询单位等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分析了通过中国官方认证的绿色建筑的逐年变化情况、建筑类型分布和地域差别等,统计了100个已通过认证的绿色建筑项目中绿色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情况,并对中国大陆建筑项目的LEED认证情况做了介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的绿色建筑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在上海、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发展较为成熟;在政府推动和社会各界的参与下,绿色建筑的评审有全国普及化的趋势,通过认证的绿色建筑项目逐年增多,处于由“浅绿”向“深绿”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政府一系列促进办法和奖励政策的出台,绿色建筑在中国迎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机遇.文章以一个绿色建筑从业者的视角,回顾了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经历,基于统计数据评估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并结合项目案例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求绿色建筑由设计、建造到最终高效运行之间的差距及其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先进科学技术展示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等学校有义务推进可持续校园建设。结合国内外高校建设与清华大学的实践经验,从项目规划、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及管理模式入手,论述实现可持续建筑的环节与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国家发展战略政策,推动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结合中铁九局总部大厦工程案例,阐述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及特点、绿色节能建筑工程规划设计及建设标准.并从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等方面探索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在中铁九局总部大厦工程开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提出立足本地,设计先行,应用前沿科学技术手段措施来创新绿色建筑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7.
郑建国  郑涛 《建筑节能》2012,40(6):38-41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凸显,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节能减排刻不容缓.建筑物的温室气体排放较高,涉及范围较广.世界各国需要推行绿色建筑,节能减排.以澳大利亚和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出发点,重点研究两国各个部门在绿色建筑政策方面的推行情况.  相似文献   

18.
许鸣  丁保安 《园林》2021,(1):36-41
基于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文章以扬州高邮市文化体育休闲中心为例,阐述相关绿色建筑技术在大型文体建筑中的应用与评价。项目考虑自身的功能需求及区域特点,结合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因地制宜地选用了复层绿化、高效围护结构、地源热泵、太阳能热水、雨水回用、节水器具、空气质量监测、室内通风采光优化等多项绿色技术,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夏热冬冷地区大型公共建筑的绿色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伍海瑞 《城市建筑》2014,(30):160-160
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建筑项目逐渐成为建筑领域发展的趋势,绿色建筑项目也在不断增多。因此,必须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的施工管理,使我国的绿色建筑能够顺应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高喜红 《世界建筑》2014,(3):118-121
绿色建筑不仅是我国建筑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也直接关系着国家的长远利益。但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面临众多问题和挑战。通过对纽约市第一座LEED铂金认证建筑的解读,启示我国绿色建筑设计应因地制宜,同时,也为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