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攀钢IF钢RH处理过程终点碳含量偏高及不稳定的问题,对IF钢生产工艺过程进行了跟踪调查,通过对转炉终点、过程钢液氧活度、过程钢包渣成分和氧化性、脱碳处理时间等工艺过程的优化控制,进行了RH处理IF钢工艺优化工业试验研究。结果表明,RH处理IF钢出站钢液碳含量的波动范围小。增加碳粉加入量,脱碳后钢液氧活度控制在121×10-6~318×10-6,平均为230.1×10-6,较原工艺降低了约120×10-6,钢的纯净度有所改善。采用高碱度精炼渣调渣剂调整钢包渣成分,RH处理过程钢包渣中CaO含量提高,Al2O3含量下降,RH插入管在处理过程的粘渣得到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2.
RH脱碳工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RH精炼脱碳的原理、动力学条件,探讨了生产实践中提高深脱碳和快速脱碳的方法,以期生产极低碳含量的钢。  相似文献   

3.
RH真空脱碳精炼过程的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研究RH精炼装置内钢液湍流场的基础上,结合RH内钢液的脱碳机理,建立了描述RH装置内钢液流动与脱碳过程的耦合数学模型,利用现场数据验证所建立的模型,在此基础上,用此模型来考虑操作参数对RH真空脱碳过程的影响,为工艺优化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根据RH真空深脱碳和中间包冶金机理,结合超低碳IF钢精炼和连铸生产环节碳含量的分析,发现真空泵的部件装备以及真空壁上余钢残留,容易引起RH真空度高、脱碳效果差;合金料中碳粉颗粒混入、耐材辅料碳含量高以及覆盖剂、保护渣卷入钢液,这是造成超低碳IF钢中增碳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通过及时更换不满足生产要求的部件装备、清除残留余钢、控制混料和调整耐火材料碳含量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铸坯平均碳含量达到0.002 9%,满足超低碳IF钢碳含量要求。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Chiba钢厂的KTB(Kawate-tsu Top Blowing)设备使用了喷枪。它可向RH脱气装置内的熔钢表面喷吹氧气,脱碳所需时间仅为三分钟。在整个15~25分钟的时间内可使钢中的合碳量降至0.0020%以下。这种生产工艺和传统的RH方法相比温降较少,氧气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使热损失得以补偿。脱碳处理前,熔钢中的碳含量可增至0.05%,而不是通常所要求的0.025%的水  相似文献   

6.
<正> 一、概述热处理时钢的氧化是铁与氧、二氧化碳、水蒸汽等作用而生成了氧化铁;钢的脱碳是钢加热时表层碳分降低的现象。脱碳过程是钢中的碳在高温下与氢或氧作用生成甲烷或一氧化碳。氧化与脱碳都是扩散的结果,加热时,  相似文献   

7.
《铸造技术》2017,(9):2173-2177
研究了特殊钢RH精炼、连铸中间包和连铸结晶器过程中夹杂物的来源及成分,分析夹杂物对连铸过程的影响,并提出了建议。研究表明,RH深脱碳后氧含量过高,尽管能提高钢液脱碳效果,但是造成后续脱氧负担加重;中间包非稳态时期开浇液面波动大、易卷渣,开浇过程存在着严重的二次氧化,造成头坯氧氮含量过高,影响铸坯质量。  相似文献   

8.
李薰  吴汶海 《金属学报》1957,2(2):127-140
在感应炉熔炼过程中采取动力学的方法研究了钢液中锰和碳的氧化问题。结果指出,钢液中锰和碳的相对下降速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于两者间的浓度差别,但总的来说,碳的脱氧能力比锰大。 关于渣钢间锰的分配问题,实验结果指出,渣中氧化锰含量显著地低于从锰氧平衡公式计算得来的数值,并且钢液含锰越高,这种差别也越大。文中指出在实验条件下渣和钢液并没有接近平衡,锰的氧化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于氧从大气通过渣层的传递速度。因而固态渣愈多,锰在渣钢间的分配关系距平衡亦愈远。 铜熔池中的脱碳速度随温度的升高、含碳量的增加和超过碳氧平衡值的氧量的增加而增大,但脱碳速度与含碳量或过剩氧量并不成直线关系。碳氧乘积也随钢液中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它对脱碳速度却没有明显的影响。铜液含锰量增加使脱碳速度降低,含锰量与碳氧乘积之间则似乎没有明显的关系。 脱碳反应是在钢液与气相的接触面上进行的,但控制脱碳速度的因素不能认为是扩散。假定一氧化碳从钢液中蒸发出去是脱碳反应中最缓慢的一步,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脱碳动力学公式,指出脱碳速度与[C]~(2/3)或[ΔO]~(2/3)成正比,这种关系与实际结果大致相符。  相似文献   

9.
钢熔池中的锰氧反应与脱碳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感应炉熔炼过程中采取动力学的方法研究了钢液中锰和碳的氧化问题。结果指出,钢液中锰和碳的相对下降速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于两者间的浓度差别,但总的来说,碳的脱氧能力比锰大。关于渣钢间锰的分配问题,实验结果指出,渣中氧化锰含量显著地低于从锰氧平衡公式计算得来的数值,并且钢液含锰越高,这种差别也越大。文中指出在实验条件下渣和钢液并没有接近平衡,锰的氧化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于氧从大气通过渣层的传递速度。因而固态渣愈多,锰在渣钢间的分配关系距平衡亦愈远。铜熔池中的脱碳速度随温度的升高、含碳量的增加和超过碳氧平衡值的氧量的增加而增大,但脱碳速度与含碳量或过剩氧量并不成直线关系。碳氧乘积也随钢液中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它对脱碳速度却没有明显的影响。铜液含锰量增加使脱碳速度降低,含锰量与碳氧乘积之间则似乎没有明显的关系。脱碳反应是在钢液与气相的接触面上进行的,但控制脱碳速度的因素不能认为是扩散。假定一氧化碳从钢液中蒸发出去是脱碳反应中最缓慢的一步,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脱碳动力学公式,指出脱碳速度与[C]~(2/3)或[ΔO]~(2/3)成正比,这种关系与实际结果大致相符。  相似文献   

10.
0 前言 如果高速倍增炉的蒸气发生器中传热管所用的材料是2(1/4)Cr-1Mo钢,则众所周知,钢中的碳就向冷却材料钠中溶出,造成蠕变强度等的下降,因此提出了以碳钢脱碳试验结果为基础的脱碳预测法。青木法智嘉等人为改良脱碳预测法,在钠中进行了380~600℃、5000h的2(1/4)Cr-1Mo钢的脱碳试验,发现试片的碳全部成为固溶碳的试验结果,从而求得碳的  相似文献   

11.
12.
13.
论述了CAD技术中参数化设计的三种建模方法,重点介绍了基于特征的参数化建模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机械设计中的机构结构,归纳出其零件的几何特征构成。设计了机构CAD图形库,并提出了该图形库生成步骤和人机交互界面。  相似文献   

14.
刘兴  赵霞 《表面技术》2008,37(1):37-39
采用激光辐照对FeCrAlW电弧喷涂层的组织进行致密化处理,借助扫描电镜和X衍射对涂层的组织进行了分析.测试了涂层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涂层组织致密度提高,孔隙率明显降低.随着激光扫描速度的增加,涂层的显微硬度降低.在较低的扫描速度下,涂层与基体之间形成互熔区,涂层与基体之间产生良好的冶金结合.  相似文献   

15.
16.
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胫骨是一种由羟基磷灰石和胶原蛋白组成的自然生物陶瓷复合材料.羟基磷灰石具有层状的微结构并且平行于骨的表面排列.观察也显示这些羟基磷灰石层又是由许多羟基磷灰石片所组成,这些羟基磷灰石片具有长而薄的形状,也以平行的方式整齐排列.基于在胫骨中观察到的羟基磷灰石片的微结构特征,通过微结构模型分析及实验,研究了羟基磷灰石片平行排列微结构的最大拔出能.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片长而薄的形状以及平行排列方式增加了其最大拔出能,进而提高了骨的断裂韧性.  相似文献   

17.
18.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中国高等教育施化力培育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从化层、化型、化向与化力等方面考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应然本质属性 ,描述与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潮流中表现出的发展态势 ,针对种种态势提出中国高等教育核心施化力培育战略 ,以使中国高等教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真正地走向国际化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the functional methods of electrohydropulse, pulse electrocurrent, and magnetic pulse treatment processes of the melt in order to positively vary its crystallizaton ability.  相似文献   

20.
Conclusion In alloy Fe-42% W atomized with a cooling rate during solidification within the limits from 5·103 to 1·105°C/sec with the maximum cooling rate (not less than 105°C/sec) precipitation of -phase (Fe7W6) from the liquid melt is suppressed. In granules of alloy obtained with a high solidification rate it is possible to achieve total dissolution of tungsten in solid solution (42%). Subsequent heating causes precipitation of -phase in dispersed form.I. P. Bardin Central Scientific-Research Institute of Ferrous Metallurgy (TsNIIChERMET) Moscow. Translated from Metallovedenie i Termicheskaya Obrabotka Metallov, No. 9, pp. 34–36, September, 19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