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打乍花     
叶华荫 《烹调知识》2003,(11):44-45
通常,故乡人都喜欢把上山采摘野生的食物叫做“打”,比如打杨梅、打蕨菜、打刺果等等,它已包含了采、摘、掐的动作和意思,打乍花便是其中较为普通的一种。小时候,当我初次听到有人说打乍花时,还很纳闷,好端端的花为什么要打它呢?无论是红花、白花,还是紫花,把花打烂了,多么残忍。后来才明白,打乍花就是把花采回来吃。 每当收割完田地里的麦子和蚕豆,准各插秧的时候,我家对面的山梁就会在绿树从中,远远地泛  相似文献   

2.
打乍花     
通常,故乡人都喜欢把上山采摘野生的食物叫做“打”,比如打杨梅、打蕨菜、打刺果等等,它已包含了采、摘、掐的动作和意思,打乍花便是其中较为普通的一种。小时候,当我初次听到有人说打乍花时,还很纳闷:好端端的花为什么要打它呢?无论是红花、白花、还是紫花,把花打烂了,多么地残忍。后来才明白,打乍花就是把花采回来吃。 每到收割了田地里的麦子和蚕豆,准备插秧的时候,我家对面的山梁就会在绿树丛中,远远地泛起一块一块地灰白,童年的我们就知道,那是乍花开了。乍花开了,伙伴们就会呼朋唤友地背起竹篮,或拎着作书包用的帆布挎包,跨过故乡那条  相似文献   

3.
潘潘 《饮食科学》2014,(10):60-63
一年过了一大半,到了10月,有一个重要的节日等着我给爸爸妈妈过,那就是重阳节。虽说尽孝不在于一两天的表现,但是在特殊的日子里总想让父母感受不一样的心意。相比贵重的礼物,子女的陪伴是给父母最好的礼物,所以每年的这一天,我都会把它设计成一次家庭聚会,用一桌好菜,换得他们愉悦的心情。  相似文献   

4.
晓晓 《饮食科学》2014,(11):41-41
母亲托人从乡下捎来一包苦丁茶,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抓出一小撮苍青的片叶,酽酽地泡上一杯,慢慢啜饮。品尝茶味,也是在品尝一段和茶一样有滋有味的生活。 小时候我跟母亲住在乡下。山里人自给自足,日常所需大都自己生产。平时饮用和待客的茶都是自己所种。平日田地里劳动,体力消耗大,出汗多,水喝得多,所以泡茶用的都是大瓦缸,大把大把地往缸里放茶叶,烧一锅开水,泡一大缸凉着喝。  相似文献   

5.
老派知识分子均嗜茶,我的父母亦然。受父母影响,我可能从刚学会走路就开始喝茶了。茶在我家,是不可或缺之物。父母都是教师,双职工,我读小学时就要做家务,其中一项工作就是放学后烧一壶开水,冲进热水瓶,然后在老爸老妈的茶杯里放入一撮炒青、龙井或毛峰,用少量开水冲泡出碧绿的浓稠茶汁,等他们下班回家,甫坐定,再在茶杯里注入开水,就可以立刻喝茶了。父母喝茶,我也时时凑上去喝上一口,久而久之,养  相似文献   

6.
我的父亲。唯一一次见过父亲的眼泪,那日我穿着红婚纱,跪别父母。说好不要流眼泪,快快乐乐把我嫁出去。他逃到墙角偷偷抹眼泪,这种含蓄是他的方式。他是天资聪颖有志向的男子,念得高中成绩优秀,然而祖父有七个孩子,祖母的姐姐死去的时候又托付给他们两个孩子,一家十一口,身为长子的他必须牺牲,辍学而成为最强壮的养家助手。做一切农活并学习一门木匠的手艺,他显然并不想一直埋没在村庄里,于是拖家带口去了县城。后来到了县城,他却因为生意要辗转各个地方,总是很少在家里。但他是爱我的。小时候他喜欢把我举得高高,我惊吓得呀呀叫,一回到地面又讲还要,他满足我的小要求。他喜欢我,觉得我一点即通,然后他开始把我当儿子在养,给予厚望期待我的人生。从小灌输的理念,是要努力有上进的心,这属于一个男子的价值体系和格局。  相似文献   

7.
面海游记     
岳霁 《四川烹饪》2002,(5):9-10
世上有千万种美食,由此构成了食海。有食海就有面海。在广袤的田野上,成熟的麦子在夏日的阳光下翩翩起舞,人们把它叫做金色的麦浪。当这麦浪转化成面粉,人们用它做出千姿百态的面食时,麦浪就汇成了面海。面海是厨师和美食家经年累月用手用心用情绘出来的一幅绚丽的民俗风情画。在面海里漫游,既饱了我的眼福,又饱了我的口福。将面海里的所见、所闻、所吃、所想搜集整理出来,便有了下面的这篇“面海游记”。自贡“一条龙”看了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深为祝英台对爱情的忠贞所感动。其间祝英台让马公子吃一根长面的情节,更让我钦佩…  相似文献   

8.
父亲的茶     
陬人 《饮食科学》2004,(12):54-54
因为父亲喜欢喝茶.所以我拿到自己平生赚的第一笔稿费之后.全部用来买了半斤上好的西湖龙井.寄给了远在老家的父亲。父亲为了供我读书,白天在田地里劳作,晚上还要在昏暗的烛光下用藤条编织藤篮、藤筐等拿到集市上卖,就这样一分一分地攒钱才供我读到了大学。  相似文献   

9.
Z.T 《少年电世界》2002,(12):115-118
清醒过来的我,向救命恩人乔姆表示了谢意,他告诉我他是在白猫的引领下救了我,并说在阿尔洛斯村庄里聚集的人都以治疗为生。最近他们遇到了一个极大的麻烦,所有的人与资源接触的能力都莫名奇妙地消失了,而且他们的领袖玛丹恩斯先生也像发了疯,他把要帮助他的精灵族人拉尼洛用冰冻魔法彻底封了起来,并跑进屋里把自己锁在了里面。  相似文献   

10.
过去仙人掌在我国只是被人们当作观赏植物,而在外国,有的地方则将其作为食物。如在墨西哥的马尔村,那里的居民,自古以来就用他人掌制作美味食品,他们在村庄周围,种植了一片面积约5平方公里的仙人掌丛林。这里的村民们将仙人掌的刺去除,或煮或焖,加上葱、胡椒、大蒜等调味品,制成美味可口的佳肴。最近还出现了用仙人掌制成的果子酱。在这个村庄里,每年都要举行一次传统的仙人掌食品节。他人掌是一种对人体具有消炎、解毒、清热作用的植物。我国民间将它去刺捣碎,外敷治疗乳腺炎、熟疖、烫伤等疾患,疗效十分显著。随着改革开放后…  相似文献   

11.
麦糁子饭     
麦子将熟时,掐麦穗,搓出麦籽煮饭锅里,麦籽筋道,耐人回味。如果把麦籽磨碎,煮麦糁子饭,就更好吃,胜似煮玉米糁子饭、小米饭。让我无法忘记的是一九六四年秋末的那顿麦糁子饭。那时遭逢大涝,漳河两岸尚未修筑大堤,河水一再溢出河槽,庄稼连年被淹。家家户户瓷缸与瓦瓮里没有麦子,有的只是红高粱。高粱耐旱也耐涝,但每户分到的数量有限,大家  相似文献   

12.
湘鱼     
湘潭多水,河多纵横,河边有柳,有竹,有荷,樟树和桂树生在田畈或村庄的边上,稻禾一方方地绿着。我问浏阳河,地方人讲,浏阳河是那首歌唱出名的,其实很小。复查地图,长沙以东有个浏阳市,那条浏阳河起源于罗霄山脉,从长沙汇入湘江。到底湘潭有浏阳河否,未打探清。湘江从湘潭悠悠流  相似文献   

13.
试想着:在一个被漫漫黄沙和几株将要凋零的树木掩映的小村庄里,生活着几十户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世代居住我国西部这个贫穷而闭塞的地方。质朴的村民脸上都凸显着因生活不易而过早衰老的容颜。  相似文献   

14.
<正>童年,我对水稻情有独钟,除了稻香诱人、稻米稀少,还有其他说不清的缘故。那时,我做的一些稀奇古怪的梦,常被同伴当作笑柄,有时还受到长者的斥责。然而,一次我把在园田地里插种水稻的梦说出来后,妈妈喜笑颜开,连声说:梦见水稻吉祥,这水稻是丰收、财运的象征。从此,我对水稻陡生敬重之情。这情,随着时光的变幻愈加浓重。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到山东出差,听说泗水大米好吃,我竟专程从驻地乘车三个多小时到泗水购买。可是买  相似文献   

15.
在我的家乡豫西南地区,有两种小吃颇受乡亲们的厚爱,这便是大麦碾馔和榆叶稀饭. 大麦碾馔 "大麦碾馔"是乡亲们在每年的春夏之交时,用半熟的麦子制作出来的一种小吃.  相似文献   

16.
喜糖     
正活了大半辈子,我已吃过很多很多喜糖。小时候跟着父母去喝喜酒,酒水吃好,主人家会塞给每个来客一把糖果,这些糖大多是硬糖,每一粒都是用花花绿绿的油纸包的,像我这样的小孩儿拿到了总是欢天喜地,仔细欣赏每一粒糖果包纸上不同的图案,糖吃完了还把这些糖纸头收藏起来,一张张捋平夹在书本里。后来包糖果的纸高级了点,是透明纸,我们称之为玻璃纸。再后来,糖果的包纸又进了一步,五颜六色的锡纸,我们称之为金纸头、银纸头。包装纸豪华了,糖果自然也高级些了,开始多了软糖,有奶油夹心糖、花生牛轧糖、巧克力糖等。  相似文献   

17.
时阳 《食品指南》2014,(5):48-53
儿时的味道记忆 人长大了,总是对小时候吃过的某些食物念念不忘。我记忆最深刻的儿时美味,是父母单位食堂里的一粥和一饭:红豆饭和棒糁粥。红豆饭是把红小豆混合大米一起蒸成,米饭被红豆染成了淡淡的粉红色.饭里点缀着一颗颗红豆,像紫红色的珍珠似的.特别漂亮。豆子吃起来软绵绵的,却仍有一点嚼劲,  相似文献   

18.
多少年来,故乡的板桥河一直宁静而悠闲地徜徉在滇西高原的群山和草甸之间。暖暖的阳光,随意而又亲切地洒满它的河面,把它装饰成了一条波光粼粼、流金泛银的河。一年四季,河的两岸牧草丰茂,野花盛开,生机盎然,自然形成了故乡肥美的天然牧场。 在我的印象中,板桥河不仅是一条美丽的河,一条充满童真意趣的河,还是一条生长出无数美味的河。 从六岁开始,我便与板桥河结下了不解的情缘。那时候,我常常和小伙伴们赶着牛羊,到河边放牧。牛羊在岸边的草地上美滋滋地吃着嫩草,我和小伙伴们则一个个脱得精光,浸泡在清澈的河水中,摸鱼、…  相似文献   

19.
桂花糖 在童年时吃过的零食中,我永远难忘的是祖母的桂花糖。 我家后园有一株巨大的桂花,俗话说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诚不虚也。每年秋天,整个村庄都好像浮在一层浓郁的桂花香里了。桂子开花细细地,柔柔地,像一位文静的小女孩。  相似文献   

20.
故园记食     
聂作平 《饮食科学》2000,(12):34-35
在童年时吃过的零食中,我永远难忘的是祖母的桂花糖。我家后园有一株巨大的桂花,俗话说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诚不虚也。每年秋天,整个村庄都好象浮在一层浓郁的桂花香里了。桂子开花细细地,柔柔地,像一个文静的小女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