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SPSS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及区位条件对宁夏中部干旱带盐池县、红寺堡区、海原县和同心县4个县(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耕地、林地、牧草地及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及丰缺度是影响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最重要的因素。(2)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程度是影响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的生态环境要素。在南部黄土丘陵水土流失区,农村居民点主要依旱地布局,密度相对较高,分布较集中;在北部干旱风沙区,分布则较均匀稀疏;在灌区平原,分布最集中密集。(3)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规模相对较大,密度相对分散;相反,居民点分布规模则较小,密度相对较高。(4)交通道路密集性越高,交通通达性越好,表明区位水平相对较高,通行便利,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有沿主要交通干线呈带状密集分布的指向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长时段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动态变化,对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优化村镇格局具有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基于县域单元,采用综合指标法、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揭示1995年、2005年和2015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密度、变化数量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用地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县域尺度上,皖北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净变化率和结构变化率低于皖南地区,存在市区周围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的情况.?②在空间特征上,安徽省形成"皖北密集区"和"皖南稀疏区",其中密度最大地区分布在以阜阳市和亳州市为代表的安徽西北部地区.③农村人口、人均粮食产量、农业机械总动力、高程、农村人均收入是影响农村居民点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人均GDP、农林牧渔总产值、城市化率对农村居民点变化的影响较小.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建议通过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监测,实现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砚山县的村域为研究单元,从时空角度出发,利用2007—2013年农村人均纯收入数据,采用GIS技术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农村居民收入的时空演变特征、总体和局部空间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体空间集聚性逐步增强,农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农村经济收入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且拥有特色经济、支柱产业的区域;经济收入较低的地区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差,交通落后的区域;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区逐步形成明显的空间两极分化,宏观的空间分异表现为北高南低格局;地理条件、交通状况、农业生产条件及资源承载是造成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以徐州市贾汪矿区复垦前后两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格网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方法对复垦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及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12.98%,即4 861.77万元,水域和林地面积的增加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主要原因;从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来看,提供美学景观、水文调节等功能增幅较大,主要由于水域和林地面积的增加;复垦矿区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发生了较大变化,约有35.04%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主要分布在采煤塌陷区和山地丘陵地带;约有8.99%的区域呈减少趋势,主要分布在贾汪城区、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等区域外围.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合理地引导永康市域村镇体系空间布局,促进城镇和农村的协调发展,通过对永康市715个农村居民点的现状调查和利用1:10000土地利用现状详图,从地形地貌因素、乡镇经济发展水平、道路交通建设水平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水平等方面着手,分析永康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永康市农村居民点现状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为农居点的布局调整提供现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农村粗放的用地模式下,土地浪费和土地污染严重,人地关系紧张;顺应"乡村振兴战略",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黄土高原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现实整理潜力展开研究.利用GIS技术及数理统计等方法构建地理数据库,分析当前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评价方法的特征与不足,针对黄土高原地区的现实环境,构建潜力修正指标体系,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理论潜力修正,用以测算农村居民点现实整理潜力.以延安市志丹县为案例研究得到:县域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理论潜力值仅为现实潜力值的37.63%,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差距较大.建立农村居民点用地现实潜力评价模型,并进行潜力分级和分区评价,对指导黄土高原地区乃至其它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南丘河流域内石漠化现状调查,分析区内石漠化的形成机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流域内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以石漠化遥感解译资料为基础,结合野外调查验证,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综合分析石漠化产生的危害及石漠化发生原因.由此得出结论,南丘河流域内石漠化主要分布于流域中部南丘河岩溶河谷向峰丛洼地过渡的地带.连片分布的碳酸盐岩、特定的岩溶地貌组合形态、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是区内石漠化发育的先决条件.气候变化、人口增长过快、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主要的诱发因素.流域内石漠化防治应以岩溶地貌组合形态类型为基础,按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规划和治理.岩溶盆地中平坝区石漠化治理以岩溶水开发工程为主;盆地外围山区石漠化治理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主;峰丛洼地区石漠化治理以岩溶水开发工程为主,辅以农村能源建设和生态修复措施;岩溶河谷区石漠化治理以生态修复和农村能源建设为主.  相似文献   

8.
天府新区(成都部分)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工作以地面综合调查为主,1∶5万地形图为工作底图,采用3S技术,进行遥感解译、野外灾害点定位、空间数据库建设及分析,发现天府新区(成都部分)地质灾害空间上分布不均。天府新区现有各类地质灾害300处,其中:滑坡204处,占68.00%;崩塌(危岩)29处,占9.67%;不稳定斜坡67处,占22.33%。滑坡与不稳定斜坡为主要灾种。从地貌上看,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龙泉山低山区,其次分布于台地丘陵区;从行政区划上的分布看,主要分布于龙泉驿区和双流县;从天府新区(成都部分)各功能区分布现状看,主要分布在两湖一山国际旅游功能区、成眉战略新兴产业功能区和空港高技术产业功能区。地形地貌是地质灾害的主要控制条件,降雨是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9.
以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赤水河流域上中游(四川境内)为研究区,以2000—2015年为研究时间区间,考虑修正后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中各影响因子,综合评价得到水土流失敏感性空间分布,按照国家标准将流域土壤侵蚀由低到高分为6个等级,同时结合变化斜率法利用GIS软件平台,分析15 a期间流域水土流失情况的变化趋势,为研究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000—2015年期间,占研究区总面积34. 8%的区域水土流失呈增长趋势,65. 2%的区域水土流失呈降低趋势;水土流失显著增加的区域占6. 14%,主要集中在叙永与古蔺交界的几个乡镇;水土流失显著减少的区域占29. 43%,零星分布于研究区各处,最集中分布于合江县西北方向。赤水河流域上中游(四川境内)水土流失主要以中度侵蚀为主,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轻度及以下水土流失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区域,极强烈和强烈水土流失区域集中分布于南部低中山区域。15 a间呈增长趋势的区域仅占流域全区的6. 14%,充分说明长期的治理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0.
运用ArGIS10.0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秦皇岛市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分析,首先以秦皇岛市7个县(区)级行政中心为点,建立点的缓冲区,分析秦皇岛市旅游景点相对于县(区)级行政中心的空间分布特征;以秦皇岛市区域内五条主要交通线路为线,建立线的缓冲区,分析秦皇岛市旅游景点相对于主要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秦皇岛市旅游资源具有以城市为中心呈“圈状”分布的特征和以主要交通线路为中心呈“带状”分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以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作为研究区域,构建了“三生空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物元模型和GIS空间分析从“三生空间”视角对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炎陵县85%的村镇用地处于适宜状态(包括最适宜、高适宜),但策源乡和垄溪乡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相对突出,其中策源乡生活适宜性较低,垄溪乡生态适宜性较低;炎陵县“三生空间”土地利用适宜性分布存在空间差异,生活、生产适宜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炎陵县西北部,生态适宜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炎陵县东北部;影响炎陵县“三生空间”土地利用适宜性的因素具有差异性。其中,中心城区可达性(B1)和交通干线可达性(B2)是影响生活适宜性评价的两个主要因素;耕作收益率(B7)是影响生产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因素;影响生产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因素是生态不适宜面积(B10)和坡度大于25°的用地比例(B11)。  相似文献   

12.
对Fillipone法进行改进,利用地震资料,准确建立三维速度场再结合钻井、测井、测试等资料,建立压力系数三维数据体,可以对区内主要目的层段异常高压带的平面及空间分布进行预测,还可以对区内的异常高压的形成机制、异常高压与油气藏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为有效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受快速城镇化影响,生态功能区“三生空间”格局及其功能发生转变。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基于2009年、 2014年和 2019年土地利用数据,对国土空间分类,采用景观格局指数、ArcGIS叠加分析方法,探究研究区“三生空 间”格局及用地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揭示造成研究区“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的关键驱动因素。 结果表明:(1)金寨县“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在水平地域和垂直地域存在差异,生态空间广泛分布;生产空间主要分 布在北部、中部等地势平坦地区;生活空间呈散点状分布于生产、生态空间中。(2)用地结构与功能转型变化显著, 2014 ~ 2019年变化更加活跃。结构变化主要为生产空间减少,生态空间增加,生活空间波动减少;功能转型主要表 现为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相互转化,生活空间转出比例增加。(3)宏观政策、城镇化发展、产业发展及生态治理是 “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水稻生产水足迹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吉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分析和探讨水稻生产水足迹的时空变化可为吉林省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依据。在核算2000—2013年吉林省水稻生产的绿水足迹、蓝水足迹、灰水足迹和总水足迹的基础上,分析了吉林省水稻生长过程中水足迹及耗水结构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2013年为例,从县域尺度上探讨了水稻生产水足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热点分析。结果表明:(1)水稻生产绿水足迹呈波动式上升趋势,蓝水足迹、灰水足迹和总水足迹则呈波动式下降趋势;(2)水稻生产水足迹多年平均值为1 175.8 m~3/t,其中绿水足迹占37.33%,蓝水足迹占37.37%,灰水足迹占25.30%;(3)2013年吉林省水稻生产水足迹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水足迹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低值区则分布在东中部和中部地区;(4)水稻生产绿水足迹和蓝水足迹热点、冷点区的分布较为集中,而灰水足迹和总水足迹热点、冷点区的分布较为分散。  相似文献   

15.
针对矿区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问题,以沛县矿区为例,从自然条件、景观结构、干扰程度和生态效益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矿区土地生态质量,并定量分析矿区土地生态质量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地生态质量总体趋势以农业为主的南部地区好于以工矿建设为主的北部,呈现由工矿和城市为核心向四周辐射递增的格局;生态质量较好的区域占总面积的36.06%,生态质量较差的区域占24.05%;大规模煤炭开采和城镇化建设是影响矿区生态状况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对矿区土地生态质量空间进行自相关分析可知,其自相关性为0.537 7,表明矿区土地生态质量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在空间分布上"高值区"和"低值区"聚集特征明显,并存在一定数量的空间"异常点",为矿区土地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震后汶川县为例,针对地震灾区的特殊性,考虑地震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未来地震灾害的能力,通过筛选确定地质灾害、断裂构造、植被盖度、居民点、道路、水系、地形坡度、高程等8个评价指标因子,以遥感影像数据和数字化地形图为主要信息源,以GIS技术为主要支撑,完成了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评价指标因子的信息提取与专题地图制作,建立了研究区的移民搬迁选址模型,结果表明,高、中、低、不适宜区的比例分别为0.64%、24.94%、69.94%、4.48%,其分布情况和位置在图11中有明确体现,可以辅助汶川县灾后移民选址决策,同时为灾后重建的科学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高炉回旋区内的物理化学状态,分析了回旋区内存在的焦炭热解、水分蒸发、燃烧、气体湍流等化学反应,建立了基于颗粒轨道的湍流数学模型,并利用CFX对数学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回旋区内,气流呈双涡旋分布,气体速度大部分小于16 m/s,峰值温度在2 670 K左右;焦炭粒子数为1 000时,在水平面内CO2和CO气体的峰值浓度分别为17%和27.4%;高炉煤气流分布为中心气流弱,边缘气流强。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与高炉操作实践结果吻合,对进一步研究高炉回旋区提供了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以福建省浦城县为研究区域,对浦城县农用地整治潜力进行评价,旨在了解浦城县各行政区农用地整治潜力现状,为浦城县的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提供数据基础和规划建议.本文建立了浦城县农用地整治潜力测算指标体系,并利用离差标准化、熵权法、K-Means聚类法等方法科学量化农用地整治潜力.根据浦城县农用地整治潜力综合得分,将浦城县农用地整治划分为ⅰ~ⅳ4个潜力值等级,并划分了农业旅游功能、农业经济功能、农业生态功能、农业生产功能4个整治区,发现中东部整治潜力较高,北部略低于南部.研究结果表明:浦城县农用地总体整治潜力较好,但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整治潜力不足的区域主要受生态空间和人口密度等因素制约,内生潜力和生态服务功能有待提升;在农用地整治规划中也需要注意整治区的连贯性、整体性.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强度指数能够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深度和广度,是探测人地关系的重要量化指标.以昆明市呈贡区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数量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内各种类型土地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土地利用动态指数和用地强度指数定量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人类活动强度影响.结果表明:1)呈贡区的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差异巨大.从时间序列看,2013—2017年用地强度指数的增加迅速,土地平均利用强度指数由206.82增长到240.81,土地利用强度增长14.11%;从空间上看,呈贡区用地强度指数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2)呈贡区土地利用强度主要受到房地产开发、道路建设等城市用地的影响和驱动,而受到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较低.  相似文献   

20.
指出高度城市化地区面临着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乡建设二元化的矛盾,阐明了对这类地区开展农村居住模式研究的意义.以天津市塘沽区为例,通过对涉农地区的抽样调查,系统分析了高度城市化地区现状农村居住特征及存在问题.根据农民意愿,探讨了以农村居民点数量调整和用地优化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居住模式.最后,提出了居住模式重构的制度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