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近代油脂工业发展至今已超过半个多世纪,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食用植物油脂制取与精炼新技术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基于低碳绿色、高效低耗以及产品个性化、营养健康化新需求的油料与油脂柔性加工和精准适度加工技术,是实现产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重要途径。作者从油料预处理技术、油脂制取技术和油脂精炼技术3个方面对当前的新技术研究进行了简要总结,分析当前存在的应用问题,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未来油脂科技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淀粉凝胶化是水中淀粉粒在加热过程中,淀粉颗粒内部结构由有序状态转变为无序状态。它不仅使淀粉更易于人体消化,并且还能有效控制淀粉基产品的质量与质构。文中综述了近年来淀粉凝胶化分析技术,重点阐述扫描电子显微技术、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和差示扫描量热法这些主要分析技术在淀粉凝胶化研究的发展态势,探讨了各项技术存在的优点和缺陷,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便使各种分析技术能更广泛而深入地应用于淀粉凝胶化研究,更能真实地反映淀粉凝胶化的特性和行为。  相似文献   

3.
油脂凝胶化工艺是最具潜力的零反式脂肪酸、低饱和脂肪酸塑性脂肪制备技术之一。油脂凝胶是通过向液态植物油中添加凝胶剂,在加热搅拌或模板脱水等加工条件下获得的具有热可逆、类固态行为的脂质固形物。天然蜡因其价格低廉、容易获得,且能在较低浓度下构建具有较强质构特性的油脂凝胶,被证明是最有效的结晶型凝胶因子。本文系统综述不同组成的天然蜡构建蜡基油脂凝胶的工艺,重点讨论影响蜡基油脂凝胶结晶特性的因素,简要阐述蜡基油脂凝胶的主要优势及其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天然蜡基油脂凝胶在食品专用油脂工业化生产中的开发、所遇到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植物油脂微乳是一种透明或半透明的热力学稳定体系,具有液滴粒径小、界面张力小、增溶能力强和生物相容环境温和等优点,目前已在食品、日化产品、药物载体、生物柴油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综述了植物油脂微乳的形成机理、制备方法与理化性质,重点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对其应用研究进展,并指出开发增溶活性物质及药效成分的微乳体系应深入研究的方向,以期促进植物油脂微乳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特定的加工流程把液态油脂加工成固体脂肪时往往会产生反式脂肪酸,这类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然而这类固体脂肪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人造奶油、烘焙食品、肉制品以及巧克力制品中,因此降低固体脂肪中的有害脂肪酸或寻找替代物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油脂凝胶应运而生。介绍了油脂凝胶的分类及研究进展,并系统阐述了国内外研究中将油脂凝胶替代人造奶油,添加到焙烤食品、乳制品以及肉制品等食品中的应用,最终降低了反式脂肪酸给人体带来的危害,提高了食品的安全性。同时,指出了目前油脂凝胶在食品中应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植物甾醇凝胶剂(β-谷甾醇与γ-谷维素质量比2:3)对大豆油凝胶网络结构及氧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植物甾醇凝胶剂添加量为2%~10%(质量分数)时,6%及以上的凝胶化大豆油的G′始终大于G″,说明体系已形成稳定的类固体凝胶结构.偏振光显微镜显示,6%凝胶化大豆油在45℃贮藏10 d时,呈现规则且紧密的聚集态,其...  相似文献   

7.
本文预期通过添加蓝莓皮提取物和油脂凝胶化来提高水飞蓟油的氧化稳定性,基于过氧化值(POV)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等化学方法与电子鼻技术和核磁共振技术(1H NMR)相结合,监测水飞蓟油氧化稳定性、气味和脂肪酸、色泽等变化。结果表明,蓝莓皮提取物能够有效的抑制水飞蓟油的氧化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0.06%的蓝莓皮提取物对水飞蓟油的氧化抑制作用最佳;蓝莓皮提取物会影响水飞蓟油的气味但不影响其色泽;蓝莓皮提取物对水飞蓟油凝胶的色泽和气味均无影响,但制备成水飞蓟油脂凝胶明显提高了水飞蓟油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许彬 《食品工业》2023,(4):242-246
微胶囊技术是一项实用价值高且应用广泛的新技术。采用微胶囊化技术将油脂包埋形成微胶囊,不仅增强油脂对环境的抵抗能力,延长保质期,掩蔽不良风味,而且使油脂由液体转化成固体,易于包装、贮藏、运输和使用。就微胶囊技术的概念、微胶囊常用的制备方法、微胶囊在油脂中的应用、喷雾干燥制备微胶囊、微胶囊化的壁材、衡量微胶囊产品的质量标准进行综述,还探讨了采用微胶囊化技术包埋油脂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选择正确的壁材、适宜的壁芯比及产品的制备工艺。该研究为油脂微胶囊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菜籽油、玉米油和亚麻籽油为基料油添加肉桂酸,经加热搅拌、冷却静置后形成油脂凝胶。研究油脂品种对油脂凝胶临界成胶质量分数、持油性(oil binding capacity,OBC)、硬度、固体脂肪含量(solid fat content,SFC)、凝胶晶型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脂品种对油脂凝胶临界成胶质量分数无影响,临界成胶质量分数均为4%;对OBC有一定的影响,且随肉桂酸质量分数的增加油脂凝胶OBC明显增强;菜籽油油脂凝胶硬度最小,亚麻籽油油脂凝胶硬度最大;对SFC的影响为菜籽油油脂凝胶<玉米油油脂凝胶<亚麻籽油油脂凝胶。同时,晶型分析表明3?种油脂凝胶主要晶型均为β和β′。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出3?种油脂凝胶的晶体结构及晶体分布差异明显,说明油脂品种对油脂凝胶的微观结构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微胶囊技术,选取合适的壁材将油脂通过一定的方法包埋起来,制成微胶囊化油脂产品。与液体油脂相比,它具有一些新的特性,在食品工业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文章就微胶囊化油脂的特点、制备材料、制备方法和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领域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基于介电特性的食用植物油品质检测原理及平行板电容法、同轴探头法与谐振腔体法介电特性测试方法的特点,并进行了比较。综述了介电特性在食用植物油品质检测中的应用,以期为食用植物油品质检测技术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食用植物油精炼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食用植物油的精炼工艺,综述了食用植物油精炼技术中各环节的影响因素,以及生产中易见的质量安全问题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保障食用植物油的质量安全,基于分子生物学理论建立的分析方法以其准确、快速、操作简单和灵敏度高的特点广泛应用于食用植物油的转基因成分和掺假检测。从DNA含量极少且完整度较低的食用植物油中提取到高质量DNA是影响基因检测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食用植物油中DNA的不同提取方法和基因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对比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吕瑞 《中国油脂》2021,46(9):77-8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之后,食用油的食品安全管理也逐步得到了规范和保障,对于具有规模型的食用植物油生产加工企业而言,为确保食用植物油从原料到生产制程再到成品灌包都能得到可靠的安全保障,需要借助更加科学、合理、适用的管理工具。探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食用植物油脂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以ISO 22000:2018管理体系为基础,分析了食用植物油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影响要素、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前提方案,并以大豆油精炼过程食品安全危害实践为例,围绕HACCP的7大原理和12个步骤进行大豆油精炼过程中的产品描述及预期用途识别、工艺流程分析、食品安全危害识别评估,OPRP行动准则和关键控制点确认,相应的监控措施、纠偏和验证方法的制定等,以降低来自生物、物理、化学的风险,提高食用植物油的食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可从不同种类食用植物油中提取得到高质量的、可用于分子生物学检测的DNA的提取方法.方法 使用2种改进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法(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CTAB)和2种商用试剂盒提取6种食用植物油的DNA,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所得DNA样品的浓度和纯度.设计特异性引物,并通...  相似文献   

16.
徐洪文 《中国油脂》2020,45(11):77-83
建立了基于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DLLME)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食用植物油中6种真菌毒素的方法。样品经石油醚脱脂,乙腈-水-乙酸(体积比84∶ 15∶ 1)超声提取,CHCl3为萃取剂液液萃取净化及柱前衍生化后,以Agilent XDB-C18色谱柱(4.6 mm×150 mm, 3.5 μm)分离,梯度洗脱,经荧光检测器检测。结果表明:食用植物油中6种真菌毒素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为0.2~0.5 μg/kg,样品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5.88%~105.25%,相对标准偏差为0.5%~9.5%。该方法可用于食用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AFB1、AFB2、AFG1、AFG2)以及赭曲霉毒素(OTA、OTB)6种真菌毒素的同时检测。  相似文献   

17.
对食用植物油组分快速检测方法,包括模拟感官分析、光谱分析、电磁波谱分析和生物芯片技术,从分析原理、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这些技术在食用植物油组分掺混鉴别的应用成果进行分析,表明多通道、多参数、多容量的一体化在线快速检测技术将成为食用植物油组分分析发展方向,将为进一步提升食用植物油质量监管水平,保障我国消费者利益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8.
食用植物油返色原因及其防止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返色现象是植物油精炼后会经常遇到问题,如何有效控制返色现象,提高油脂品质稳定性,是油脂行业迫切需要解决难题。该文论述食用植物油返色原因及其防止对策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气相色谱法测定食用植物油中的溴虫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用气相色谱法分析食用植物油中溴虫腈的方法.样品经溶解、萃取后用气相色谱测定,外标法定量.该方法快速、准确,在0.01~0.50 mg/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 r2=0.9996,平均回收率达到91.6%~94.5%,相对标准偏差为0.56%~1.15%,最低检测浓度为5.0×10-4 mg/kg.  相似文献   

20.
杨干  李大鹏  文韬  蒋涵  龚中良 《中国油脂》2023,48(11):107-111
为实现山茶油与3种常见食用植物油(菜籽油、大豆油和玉米油)的区分,制备可视化传感器阵列,采用嗅觉可视化技术对4种不同种类的食用植物油进行分类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4种油样的特征数据进行降维,然后将降维后的数据导入K近邻(KNN)、极限学习机(ELM)、支持向量机(SVM) 3种分类模型中进行模型参数优化,对比了3种分类模型的分类结果。结果表明:建立的SVM分类模型性能最优,当输入主成分向量数为7、c=1.741 1、g=4.549 8时,SVM分类模型的测试集分类识别准确率为95.8%,五折交叉验证准确率为89.6%。制得的可视化传感器阵列可以实现4种食用植物油的分类识别,嗅觉可视化技术用于食用植物油检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