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为了掌握储粮主要害虫印度谷螟低氧环境条件下的危害特性,对其进行科学防治,将水分含量12.5%的小麦以4头/kg的密度感染印度谷螟1龄幼虫,于密闭条件下调节环境氧气浓度至8%、11%、14%和21%,之后在不同时间取样检测小麦千粒重、虫蚀粒率和脂肪酸值。在氧气浓度11%以上环境中,第1龄印度谷螟幼虫感染7 d后小麦虫蚀粒率显著增加,小麦千粒重显著降低,至21 d后小麦的脂肪酸值显著增加。在氧气浓度8%条件下,至第14天时小麦的虫蚀粒率变化不显著,至21 d后其虫蚀粒率增加显著,经过42 d感染后小麦的千粒重变化不显著,经过35d感染后小麦脂肪酸值变化显著。结果表明,在11%以上低氧气环境中,印度谷螟幼虫在感染一周后即可对小麦造成明显危害。在氧气浓度8%环境中,印度谷螟幼虫的危害能力受到明显抑制,经过感染3周后小麦虫蚀粒率明显增加,经过1个月后小麦脂肪酸值明显增加,印度谷螟感染对小麦的千粒重降低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低虫口密度下蛀食性害虫生长多代对小麦质量和储藏品质的影响,基于GB/T29890—2013中对虫粮等级的划分,以感染了3种代表性蛀食性害虫(米象、玉米象和谷蠹)的小麦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密度(5头/kg、10头/kg、15头/kg)害虫侵染不同时间后,小麦水分含量、千粒重、虫蚀粒率、降落数值、脂肪酸值和面筋吸水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害虫后小麦的质量等级及储存品质均下降,其中感染害虫后的小麦水分含量、虫蚀粒率、降落数值和脂肪酸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千粒重和面筋吸水量呈下降趋势,而且在仅受成虫感染的情况下,不同虫口密度对各指标的影响相差不大,但是随害虫繁殖代数的增加,各指标上升和下降速率增大。同时,各指标数值间的差异性也表明,感染时间对小麦质量和储存品质指标的影响大于害虫虫口密度的影响。由此可见,要保证粮食的质量及储存品质,需要在害虫感染初期、开始繁殖后代前对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3.
了解田间收获小麦中储粮害虫的发生和危害情况,是进行科学防治和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基础。在防止后期害虫感染的前提下,从田间收获的水分含量为9.9%的泛麦8号(河南省漯河市田间采集)、水分含量为11.6%的郑麦7698(河南省濮阳市田间采集)和水分含量为13.2%的济麦22(山东省德州市田间采集)3个品种,在保持原始水分和适宜温度(25℃)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时间的害虫发生与虫蚀粒率变化情况。主要结果为:泛麦8号在储存前期的120 d里样品中未检出玉米象成虫,150 d后样品中成虫密度达1.3头/kg,270 d后样品中成虫密度达1.7头/kg,经过240 d的储存后样品的虫蚀粒率一直为0%。郑麦7698储存45 d后样品中玉米象成虫密度为2.0头/kg,此时小麦的虫蚀粒率为0%;270 d后样品中的成虫密度达2.7头/kg,粮食的虫蚀粒率增至3.0%。济麦22储存45 d后样品的害虫密度为5.3头/kg,虫蚀粒率为0%;75 d后样品的害虫密度为57头/kg,虫蚀粒率为0.4%;270 d后样品的害虫密度达320头/kg,虫蚀粒率为7.4%。结果表明:收获后水分含量从9.9%至13.2%的3个小麦品种在田间均可感染玉米象;隐藏于籽粒内的玉米象虫卵在后期储存中羽化为成虫的时间与数量受小麦水分含量影响显著,水分含量低的小麦样品中玉米象发育至成虫的时间明显滞后且数量少;收获后储存中小麦样品虫蚀粒率的增加与其水分含量、害虫发育时间以及害虫数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在20~28℃环境中,研究了无虫小麦样品分别感染0、4、6、10头/kg谷蠹和米象成虫后的20周内小麦虫蚀粒率和千粒重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感染谷蠹的样品均在第2周时虫蚀粒率出现显著升高,而感染米象的样品则到第10周后虫蚀粒率才显著升高.第18周时感染4、6、10头/kg的谷蠹样品虫蚀粒率分别达到13.67%、16.00%和22.00%,感染米象的小麦虫蚀粒率相应达到12.67%、14.33%和18.67%.20周后不同密度谷蠹的小麦中虫蚀粒率分别达到25.00%、31.00%和39.33%,千粒重分别从43.87 g下降到35.37 g、33.98 g和31.36 g.相应米象样品的虫蚀粒率则分别为22.67%、29.33%和31.33%,千粒重分别下降到36.18 g、34.90 g和33.42 g.谷蠹比米象可早6周引起小麦虫蚀粒率显著升高,从内部隐蔽性为害的米象引起虫蚀粒率变化表现时间延迟.同样条件下,谷蠹引起虫蚀粒率增加的程度大于米象,谷蠹引起小麦千粒重下降的幅度则略小于米象.  相似文献   

5.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储藏过程中容易感染害虫,其中印度谷螟感染后危害严重。研究了印度谷螟成虫在小麦、玉米、稻谷和花生上的产卵偏好性,采用顶空抽取和气质联用测定粮食的挥发物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单头印度谷螟雌成虫在小麦、玉米、稻谷和花生仁上的产卵数量分别为20、41、0和79粒。同环境中,雌成虫在水分含量分别为6%、8%、10%和12%的花生仁上产卵数量分别为20、31、55和31粒。同平台雌成虫在破裂花生仁、完整花生仁、破裂花生果和完整花生果上的产卵数量分别为78、38、13和1粒。试验粮食中的挥发物质主要为醛类、烷烃类、醇类、酸类、炔类和烯烃类的化合物,其中花生仁中的挥发物有12种,以酸类、醇类、烷烃类物质居多,相对含量分别为15. 77%、9. 90%、12. 14%。玉米中的挥发物有13种,以醛类物质居多,相对含量为34. 84%。小麦中的挥发物有11种,醛类物质居多,相对含量为14. 34%,烷烃、烯烃和醇类相对含量均小于5%。稻谷的挥发物有14种,以醛类、醇类、烷烃类物质居多,相对含量分别为8. 36%、7. 41%、8. 12%。结果显示,试虫对物料产卵的偏好性可能与挥发物的种类、相对含量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在温度30 ℃和相对湿度65%的条件下,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虫口密度和感染时间对新稻谷储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玉米象虫口密度的增加和感染时间的延长,稻谷中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逐渐降低;脂肪酸值、电导率、丙二醛含量逐渐升高.玉米象的感染对稻谷的储藏品质尤其是脂肪酸值和电导率的影响显著.当虫口密度为4头/kg时对各储藏品质有显著的影响.当感染时间为2周时对稻谷储藏品质影响较为显著.说明玉米象取食对稻谷主要储藏品质指标的影响与玉米象的感染时间和虫口密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储粮环境中害虫发生与CO2体积分数变化的关系,研究了不同水分含量的小麦感染不同虫口密度(0、2、5、10、20、30头/kg)赤拟谷盗后储藏环境中CO2体积分数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对于水分含量相同的小麦,储藏环境中CO2体积分数随虫口密度的增加和储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对于水分含量12%的小麦,初始感染虫口密度为30头/kg的储粮环境中CO2体积分数为1.383%,在第30天达到最大值13.187%。对于水分含量14%的小麦,初始感染虫口密度为30头/kg的储粮环境中CO2体积分数为0.920%,在第24天达到最大值,为18.217%。研究结果为通过检测CO2体积分数变化来早期监测粮堆中虫害发生情况提供了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储藏过程中害虫引起粮食质量变化与其产生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测定了小麦感染谷蠹后不同时间千粒重和虫蚀粒的变化,以及在此过程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分析了其间的对应关系,以期为通过气体监测粮情提供参考.主要结果为:25℃下,小麦感染10头/kg谷蠹成虫后的6个月内,其千粒重从42.91 g下降到了33.20 g,小麦虫蚀粒则从0.3%增加到18.3%,相应地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从起初的0.048%逐步增加到20.894%.随着时间延长和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小麦的千粒重下降趋势平缓,二氧化碳浓度与千粒重变化呈互为消长关系,而小麦的虫蚀粒率上升受害虫发生状态影响明显,二氧化碳与虫蚀粒率变化呈同步增长关系.虫蚀粒率增长幅度在害虫发展至有大量后代个体时增加显著.结果显示,害虫引起粮食质量变化过程中,环境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与千粒重和虫蚀粒变化关系密切,通过检测二氧化碳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粮食质量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储藏过程中害虫引起粮食质量变化与其产生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测定了小麦感染谷蠹后不同时间千粒重和虫蚀粒的变化,以及在此过程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分析了其间的对应关系,以期为通过气体监测粮情提供参考.主要结果为:25℃下,小麦感染10头/kg谷蠹成虫后的6个月内,其千粒重从42.91 g下降到了33.20 g,小麦虫蚀粒则从0.3%增加到18.3%,相应地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从起初的0.048%逐步增加到20.894%.随着时间延长和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小麦的千粒重下降趋势平缓,二氧化碳浓度与千粒重变化呈互为消长关系,而小麦的虫蚀粒率上升受害虫发生状态影响明显,二氧化碳与虫蚀粒率变化呈同步增长关系.虫蚀粒率增长幅度在害虫发展至有大量后代个体时增加显著.结果显示,害虫引起粮食质量变化过程中,环境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与千粒重和虫蚀粒变化关系密切,通过检测二氧化碳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粮食质量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0.
以粳糙米为材料,设定不同的虫口密度,检测不同感染时间糙米的降落数值、脂肪酸值、POD等储藏品质指标,采用SPSS等方法分析虫口密度和感染时间对糙米储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和侵染时间的延长,脂肪酸值上升,降落数值下降;POD活性在前50 d无明显规律,50 d后迅速下降;虫口密度超过100头/300 g时,30 d后脂肪酸、降落数值就发生剧烈变化;不同虫口密度感染的糙米样品,其降落数值、脂肪酸值在不同感染时间呈现显著差异性;降落数值与虫口密度和感染时间呈显著负相关,脂肪酸值与虫口密度和感染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OD与感染时间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玉米象感染小麦程度与储藏相关品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温度20~25℃和相对湿度为67%左右的条件下,不同密度和时间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Motschulsky)感染小麦引起储藏品质变化的情况.在小麦样品都为200 g时玉米象成虫密度分别为4头、8头1、6头3、2头6、4头1、28头2、56头时,分别感染15 d3、0 d4、5 d、60 d.结果表明:害虫密度的增加和感染时间的延长,小麦干面筋与湿面筋含量、发芽率与发芽势均有所降低,而小麦的脂肪酸值呈升高趋势.同样玉米象成虫密度,30 d内的脂肪酸的变化率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不同发育阶段的谷蠹在储粮过程中的危害情况,以谷蠹为研究对象,河南普通矮抗58小麦(储藏时间1 a)为其饲料,培养于人工气候箱中,采用染色法和剖粒法对小麦的害虫感染情况进行测定,研究谷蠹的最适生长条件和不同生长期的划分。结果表明:在(30±1)℃、RH(75±2)%条件下,小麦的谷蠹最大接种密度为8 000头/kg;在8 000头/kg的接种密度和RH(75±2)%条件下,谷蠹最适生长环境温度为30℃;在(30±1)℃,8 000头/kg的接种密度条件下,小麦的谷蠹最佳感染相对湿度为70%。由响应面分析可知:谷蠹的接种密度是影响小麦感染率的主要因素,空气相对湿度次之,温度对小麦的感染率影响最小。谷蠹的接种密度、空气相对湿度和温度的影响都极为显著(P0.01)。温度与湿度、温度与虫口密度和湿度与虫口密度之间交互作用明显,最佳落点在试验考察的区域内。经过响应面回归分析得到的谷蠹最佳感染条件为温度30.28℃、空气相对湿度78%和虫口接种密度为8 000头/kg;在此条件下谷蠹对小麦感染率的预测值为90.30%,通过验证试验谷蠹对小麦的感染率为90.64%,预测值与实际结果相对误差为0.38%0.5%,与理论值拟合度较好,预测值具有可参考性。在最适条件下,谷蠹的平均发育历期为32.64 d,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的平均发育历期6.15、16.56、6.98、2.85 d。  相似文献   

13.
选用河南产储藏2a的商用小麦,设定不同的虫口密度,检测不同感染时间的小麦水分和容重,分析水分、容重随虫口密度和感染时间的变化及其差异性和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虫口密度增加和感染时间延长,样品水分增加,容重降低;80头/kg和160头/kg感染60 d时,样品水分和客重测定值呈极显著性差异;水分与虫口密度和感染时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329,r=0.711),容重与感染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r=-0.624).  相似文献   

14.
粮堆中害虫危害产生较多二氧化碳,其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可望成为通过气体远程监测虫情的新技术途径。在容积0.98 m3、装粮0.55 t的玉米仓中设置5 kg感染玉米象(10头/kg)的玉米样品包,研究了0~182 d玉米样品的虫蚀粒率变化,以及仓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感染玉米象的玉米样品经14、35、63、91、119、154、182 d后虫蚀粒率分别达到0.44%、2.92%、4.34%、6.96%、13.74%、29.02%、39.28%,仓内二氧化碳浓度从初始的0.086%经7 d后升高至0.150%(升高近20倍),之后在28、63、91、119、154、182 d时分别上升至0.446%、0.579%、1.248%、2.289%、2.563%和2.896%。玉米仓中玉米象部分感染后1周二氧化碳浓度即可发生显著变化,害虫发生危害程度与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以常规储藏作对照,研究了充氮气调不同温度条件下花生仁储藏品质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试验表明:充氮气调组的花生仁储藏品质劣变速率较对照组缓慢,充氮98%的储藏效果优于充氮90%,尤其对花生仁发芽率、过氧化氢酶活动度的降低及脂肪酸值的升高起到明显的延缓作用.在35℃条件下,经过180 d储藏后花生仁发芽率:充氮98%组从99%下降到59%,充氮90%组下降到53%,而常规组下降到了50%;过氧化氢酶活性值下降量分别为:充氮98%组12.33mg/g,充氮90%组14.09 mg/g,常规组22.72 mg/g.  相似文献   

16.
以尿酸是昆虫氮代谢的最终产物的理论为依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麦粉中害虫感染后的尿酸含量,从而对小麦粉的污染程度作出判断,并提高检测的灵敏度.结果表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尿酸标准溶液的检出限为1μg/m L,面粉中尿酸的最低检测限为1.48μg/g;赤拟谷盗成虫感染的小麦粉中检测出尿酸的含量高于幼虫感染的,锯谷盗成虫感染的高于幼虫感染的,而且检测小麦粉中尿酸含量与害虫虫口密度-感染时间呈很好的相关关系;赤拟谷盗成虫感染时间与虫口密度和检测出尿酸的含量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Z=10.35+4.42X+6.11Y+1.32XY-0.06X2+1.06Y2.在面粉厂随机取7份小麦粉样品进行尿酸的检测,检测出尿酸含量与根据回归方程和害虫发生实际情况预测的尿酸含量相比,准确率在83.00%~99.60%,说明可以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小麦粉中尿酸的含量来预测面粉中害虫的感染程度.  相似文献   

17.
以2014年黑龙江产的绿豆为材料,探讨3种含水量(11.2%、13.1%、14.9%)的绿豆,在3个温度(15℃、22℃、30℃)以及3种储藏方式(常规、充氮、真空)下,其品质随储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180 d的储藏期内,发芽率呈降低趋势,电导率、脂肪酸值以及丙二醛含量呈升高趋势;安全水分以下的绿豆,各项指标变化较小,含水量14.9%的绿豆各项指标变化较大;在22℃常规储藏时,含水量11.2%、13.1%和14.9%的绿豆脂肪酸值增量分别为10.8 mg/100 g、14mg/100 g和19.0 mg/100 g;绿豆发芽率受含水量、储藏温度、储藏时间的影响都很显著,其程度为:储藏时间储藏温度含水量,受储藏方式的影响不显著;电导率、脂肪酸值和丙二醛含量受各储藏因素的影响均显著,其程度为:含水量储藏时间储藏温度储藏方式;绿豆的发芽率与电导率、脂肪酸值及丙二醛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电导率、脂肪酸值及丙二醛含量相互间呈显著正相关;低水分(11.2%)、低温(15℃)和气调储藏更有利于保持绿豆品质。  相似文献   

18.
在模拟储存环境中研究了小麦感染不同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后不同时间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试验环境温度分别为20℃和25℃,试验中设置的玉米象成虫密度分别为0头/kg、2头/kg、5头/kg、10头/kg.主要结果为:初始成虫密度为0头/kg的小麦样品中,20℃4个月内二氧化碳浓度从0.046%增长到了0.752%,25℃时二氧化碳浓度从0.44%增加到0.820%;2头/kg的样品中,20 ℃二氧化碳浓度增长到5.638%,25℃浓度增加到7.505%;5头/kg成虫密度的样品中,20C二氧化碳浓度增长到8.702%,25℃时浓度增加到10.474%;害虫密度为10头/kg的样品中,20℃二氧化碳浓度增长到17.381%,25℃时浓度增加到18.244%.主要结果显示:对于感染害虫的粮食环境,二氧化碳的累积浓度明显随时间增加而上升,且同比条件下,温度为25℃的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显著大于20℃时的环境.密闭无害虫感染的粮食中,粮食及微生物也能使二氧化碳浓度有很小变化.当小麦中有害虫感染后,密闭10 d后即可检测到明显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且增加速率与害虫密度、环境温度和储存时间呈正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在密闭的储粮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储粮害虫的发生状态.  相似文献   

19.
探管诱捕检测储粮害虫的技术应用日渐广泛,比较和明确探管诱捕与取样筛检害虫结果的关系有利于更方便、省力、较早、较多地发现害虫,做到早防治以避免害虫为害。采用探管诱捕器与取样筛检法,在夏季于散储小麦的高大平房仓粮堆表层设置5个检测点,比较两种方法对嗜卷书虱、印度谷螟、玉米象、锈赤扁谷盗的检测效果。结果显示:表层粮温20~25℃时,采用取样筛检法在每检测点检测到嗜卷书虱最低3头/kg,最高10头/kg;探管诱捕检测嗜卷书虱最低6头/周,最高32头/周;在粮温25~31℃时嗜卷书虱达到检测最高值,取样筛检最高为30头/kg,探管诱捕最高数值为190头/周。在其后的试验期间,探管诱捕法每点检测害虫数量最大值为印度谷螟幼虫3头/周、玉米象成虫3头/周、锈赤扁谷盗成虫5头/周,同等条件下取样筛检法未检测到这些储粮害虫。结果表明:在夏季粮温上升期散储小麦粮堆表层中,探管诱捕比取样筛检可检测到更多种类的储粮害虫,且检测到同种害虫的数量更多,采用探管诱捕法更有利于发现粮堆表层的储粮害虫。  相似文献   

20.
利用谷物选筛对小麦、玉米和稻谷中3种储粮害虫进行筛检,研究在不同筛动频率、筛动时间、筛动方式、筛孔直径的条件下,粮食样品中玉米象、谷蠹和赤拟谷盗的筛出率.结果表明,筛选无虫蚀粒的小麦时,选用筛孔直径为2.5 mm的上层筛和1.5 mm的下层筛,筛动频率为120r/min,小麦样品一次筛,筛动时间60 s,或小麦样品分两次筛,每次的筛动时间为20 s,两种方式均可达到100%的筛出率;筛选无虫蚀粒的玉米时,选用筛孔直径为3.5 mm的上层筛和1.5 mm的下层筛,筛动频率为120 r/min,一次筛,筛动时间为20 s,回旋筛动和左右筛动均可达到100%的筛出率;筛选无虫蚀粒的稻谷时,选用筛孔直径为2.5 mm的上层筛和1.5 mm的下层筛,筛动频率为120 r/min,分两次筛,每次筛动时间为20 s,筛检稻谷中的玉米象时采用回旋筛动,筛检稻谷中的谷蠹和赤拟谷盗时,两种筛检方式都可以.对于有虫蚀粒的小麦、玉米、稻谷来说,在筛检玉米象时,在筛动的过程中静置30 s,玉米象从粮粒内爬出,有助于筛出粮粒内的玉米象,便于准确地统计储粮中玉米象的密度;对于筛检粮粒内的谷蠹,静置对筛检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