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以甘肃省陇南市油橄榄研究所种质资源基因库种植的油橄榄品种‘阿尔波萨纳’(Arbosana)果实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其果实单重、纵横径、果形指数、含水率、干基含油率、多酚含量、黄酮含量以及果实油脂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在生长发育过程(2017年8月10日—2018年3月30日)中的变化。结果表明:果实单重、纵横径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后期稍有上升;含水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后期受降雨的影响稍有上升;干基含油率在2017年11月30日之前以较快的速度上升,12月30日之后稍有下降;多酚、黄酮含量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2017年9月30日—12月30日时间段处于较低水平;油酸含量在2017年10月10日之前呈下降趋势,之后呈上升状态,MUFA含量与油酸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亚油酸含量在2017年10月20日前呈上升趋势,之后开始下降,次年2月20日后又开始上升,SFA含量和PUFA含量在2017年11月10日之前呈下降趋势,之后基本趋于稳定。‘阿尔波萨纳’果实油脂中脂肪酸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油酸、棕榈酸、亚油酸、棕榈油酸、亚麻酸、十七碳烯酸、花生酸、十七酸对油脂品质的影响最大,在2017年9月10日—10月20日时间段,主成分得分较高,果实中油脂品质处于较佳状态。  相似文献   

2.
探究了陇南油橄榄"皮瓜尔"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表型性状与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各测定指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鲜果单重1.18~2.81 g,干果单重0.45~1.36 g,含水率39.72%~63.17%,纵径16.67~20.75 mm,横径11.08~14.97 mm,果形指数1.29~1.50,含油率3.89%~43.20%,多酚2.64~6.93 mg/g,黄酮0.59~1.75 mg/g,油酸64.03%~75.35%,棕榈酸11.53%~17.34%,亚油酸3.76%~9.49%,饱和脂肪酸(SFA)11.19%~21.81%,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64.28%~76.38%,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4.40%~12.56%,MUFA/PUFA 5.30~17.02,C18∶1/C18∶2 6.75~19.68。各测定指标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异。鲜果单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果形指数的变化趋势与之恰好相反;干果单重及含油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含水率、多酚含量、黄酮含量、SFA及PUFA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UFA、MUFA、C18∶1/C18∶2及MUFA/PUFA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角度,建议"皮瓜尔"果实的最佳采收期为10月20日至11月30日。  相似文献   

3.
对发酵型桑葚果酒酿造过程中总糖、总酸、总黄酮、乙醇的变化规律以及桑葚果酒香气成分进行研究。发酵型桑葚果酒制作工艺为:发酵温度15.3℃、接种量8.00g/L、蔗糖加入量12.80g/100g,发酵总时间24d,每3d取样动态监测桑葚果酒总糖、总酸、总黄酮、乙醇含量变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发酵型桑葚果酒香气成分。结果表明,桑葚果酒发酵最初9d总糖的消耗量最大,最后慢慢趋于平缓;在发酵第15~18天时样品的总酸含量介于5~6g/L,第24天达到6.61g/L;桑葚果酒发酵最初3d,乙醇含量快速升高,第15天后再次显著攀升,第18~24天时乙醇含量稳定在14%左右;桑葚果酒总黄酮在发酵过程中逐渐溶出,发酵21d时达到最大值(417.19mg/L),而后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第18天桑葚果酒香气成分检测到的醇类物质相对含量占43.5%,酸类物质相对含量占25.0%,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占16.1%。第24天桑葚果酒香气成分检测到的醇类物质相对含量占34.5%,酸类物质相对含量占31.1%,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占12.7%。从桑葚果酒发酵主要成分动态变化规律来看,在发酵温度为15.3℃,接种量为8.00g/L,蔗糖加入量为12.80g/100g的工艺条件下,发酵总时间可以缩短到18d。该发酵型桑葚果酒香气成分以醇类和酸类物质为主体,酯类物质含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4.
对藜麦进行萌芽处理,测定其萌芽过程中芽长、萌芽率、蛋白质、氨基酸、粗脂肪、淀粉、灰分、总黄酮、总多酚、γ-氨基丁酸(GABA)和皂甙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藜麦萌芽过程中,24h时萌芽率即达80%;蛋白质、总灰分及总淀粉含量呈递减趋势,而粗脂肪含量则呈递增趋势,其变化幅度分别为-64%,-41%,-49%,+28%;氨基酸组成无明显变化,但总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的比例从35%增加至38%;多酚和黄酮含量均呈先降后增再减少,分别在36h和60h达最大值(1.76mg/g和2.8mg/g);γ-氨基丁酸含量从萌芽初期持续增加,至72h达最高值(185.6mg/100g,为未萌芽藜麦的3.4倍),其后略有下降;皂甙含量在萌芽初期(6h内)迅速下降,6~42h期间含量保持平稳,之后逐渐升高直至96h时达最高值(7.80 mg/g),萌芽120h后皂甙含量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5.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油橄榄叶,提高云南引种油橄榄的经济附加值,采用生化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云南引种的16个品种油橄榄嫩叶中总黄酮、总酚含量及黄酮类和多酚类成分的含量,并对多酚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筛选不同用途优良茶叶品种。结果表明:16个品种油橄榄嫩叶中总黄酮含量为66.66~117.39 mg/g,总酚含量为35.63~55.81 mg/g,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均较高的5个品种为柯基、鄂植8号、豆果、城固32和尖叶木樨榄;16个品种油橄榄嫩叶的黄酮类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木犀草苷,含量分别为242.17~5 447.71 μg/g、818.48~2 707.34 μg/g、40.29~1 241.30 μg/g和1.35~5.17 mg/g,主要多酚类物质为橄榄苦苷(4.22~26.00 mg/g)、山楂酸(4.19~11.44 mg/g),其次为羟基酪醇(998.08~6 164.13 μg/g)、红景天苷(189.16~7 940.99 μg/g),其他多酚类成分含量较低。经聚类分析,16个品种油橄榄嫩叶分为5个亚类。柯基、鄂植8号、豆果3个品种油橄榄嫩叶中总黄酮、总酚及多酚类成分含量均较高,可作为抗氧化功能茶原料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红茶在日光萎凋、揉捻、发酵等加工工序中纤维素酶和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规律,本研究以凫早2号(C.sinensis cv.Fuzao2)为原料,测定红茶加工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内切葡聚糖酶及外切葡聚糖酶的活性,同时分析了可溶性糖、儿茶素、咖啡碱、游离氨基酸等主要品质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β-葡萄糖苷酶活性、儿茶素总量、氨基酸总量在日光萎凋阶段结束后达到最高值,分别是0.091 U(10 min)-1·mL-1、97.6 mg/g、38.9315 mg/g,揉捻阶段迅速下降后趋于稳定;内切葡聚糖酶活性在日光萎凋开始至发酵结束呈持续上升趋势,从0.19 U(10 min)-1·mL-1增加至0.51 U(10 min)-1·mL-1;可溶性糖含量在揉捻、发酵期间下降迅速,而外切葡聚糖酶活性和咖啡碱含量在红茶加工过程中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油橄榄果实成熟过程中主要化合物的变化,探索最佳成熟度,本试验以不同成熟度的皮瓜尔鲜果为材料,测定其蛋白质、还原糖、粗脂肪、总多酚的含量,以及果油中主要的脂肪酸和角鲨烯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度的增加,蛋白质含量无较大差异,还原糖先降低后略有升高,粗脂肪先升高后趋于平稳,总多酚先降低后趋于平稳;各种脂肪酸相对含量在整个成熟过程中变化不一致;油酸、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硬脂酸是橄榄油中含量较高的脂肪酸;角鲨烯先升高后降低。利用主成分分析对油橄榄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第四成熟度为油橄榄果的最佳成熟度。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甘肃省武都区主栽的佛奥、莱星、皮削利、鄂植8号、科拉蒂、皮瓜尔和柯基等7个品种油橄榄的果实品质。结果表明,测试品种的果实单重为0.98~6.29 g,果肉含量为70.63%~83.90%,含水量为51.59%~71.27%,果形指数为1.34~1.89,各品种间的果重和果形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果肉干基油脂含量在43.44%~57.50%之间,主要脂肪酸含量为油酸棕榈酸亚油酸硬脂酸棕榈油酸;果实中总叶绿素含量为47.74~191.39μg/g,类胡萝卜素为9.75~50.25μg/g;果实纯水提取物中的总黄酮含量较60%乙醇提取物中的高,而后者的总多酚和总皂苷含量较纯水提取物高,各品种果实黄酮、多酚和皂苷的含量总体差异较大。综合果实品质分析认为,皮瓜尔适合作为果用品种,其他6个品种具备优良油用品种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红茶工艺基础上增加晒青、摇青工序,对关键加工工序样品中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黄酮、蛋白质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鲜叶至揉捻阶段,水浸出物含量呈上升趋势。茶多酚、可溶性糖与蛋白质含量在鲜叶中均是最高的,分别为21.68%、31.56 mg/g、22.65 mg/g。整个加工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对稳定,茶多酚含量逐渐降低,蛋白质含量变化不规律。晒青与摇青茶样中黄酮含量较高且差异不显著,分别为153.36、148.99 mg/g。茶样中儿茶素类物质以酯型儿茶素为主,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含量最高,其次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鲜叶至摇青阶段,EGCG 含量增加,摇青结束后,其含量逐渐减少。咖啡碱是主要的嘌呤生物碱成分,揉捻工序中含量最高(4.17%),鲜叶中含量最低(3.63%)。根据相关性分析可知,金萱红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理化成分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加工过程中水浸出物含量的变化主要是由嘌呤生物碱含量的变化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以茶树品种碧香早夏季一芽一叶鲜叶为原料,按照摊放、杀青、揉捻、闷黄、干燥的传统黄茶加工工艺,将其加工成黄茶,通过对其中11 个有代表性的工艺点取样,并进行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咖啡碱、黄酮含量检测,以及感官审评和香气品质成分分析,探讨黄茶加工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黄茶加工过程中,滋味物质茶多酚、儿茶素总量、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咖啡碱以及黄酮含量均在整体上逐渐降低,其足干茶样含量相对茶鲜叶的降幅分别为30.12%、24.08%、10.97%、61.34%、33.20%、25.55%,而游离氨基酸含量则有所增加,其足干茶样含量相对茶鲜叶的增幅为19.46%,其中茶多酚、咖啡碱、黄酮以及氨基酸含量在摊放过程中有所上升;香气物质中,足干茶样的醇类、酮类、烯烃类、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相较于茶鲜叶分别减少了17.18%、5.51%、5.77%、2.10%,而醛类、酚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则分别增加了35.35%、4.06%;从加工工艺看,黄茶滋味品质主要受摊放与闷黄工序的影响,摊放过程中氨基酸含量随着摊放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闷黄过程可使酯型儿茶素转化为简单儿茶素,并在此工艺中产生茶黄素,是黄茶醇鲜爽滋味及“黄汤黄叶”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同时闷黄时间为8 h时,滋味品质较好;香气品质则主要受摊放、闷黄和干燥工序影响。  相似文献   

11.
郭永跃 《中国油脂》2021,46(1):121-127
以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大堡油橄榄品种示范园的3个栽培品种‘阿斯’‘奇迹’‘莱星’果实为原料,观察不同品种不同采摘时间果皮颜色变化,测定果实含油率、多酚含量、黄酮含量及橄榄油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果皮转色最早的品种为‘莱星’,其次为‘阿斯’,‘奇迹’最晚;‘奇迹’果实含油率总体呈上升趋势,‘阿斯’‘莱星’果实含油率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含油率最高的品种为‘莱星’,其次为‘奇迹’,‘阿斯’最低;3个品种果实的多酚和黄酮含量呈波浪式的变化;脂肪酸主要成分油酸、棕榈酸、亚油酸、硬脂酸含量在不同品种间差异较大,MUFA/PUFA、C18∶1/C18∶2也不同,橄榄油品质稳定性不同,11月10日至11月30日3个品种MUFA/PUFA、C18∶1/C18∶2较高,其中‘莱星’的MUFA/PUFA、C18∶1/C18∶2高于其他2个品种。综合分析,以含油率、多酚含量为指标确定最佳采摘时间,‘阿斯’果实最佳采摘时间在次年3月10日至3月20日,‘奇迹’果实最佳采摘时间在次年2月10日至2月20日,‘莱星’果实最佳采摘时间在次年1月30日至2月20日。3个品种中‘莱星’果实品质最佳,‘奇迹’次之,‘阿斯’果实品质最差。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丽江田园、丽江森泽、楚雄永仁、丽江三全和甘肃陇南5个产地"皮瓜尔"油橄榄初榨油为材料,采用GC-MS法测定橄榄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HPLC法测定其角鲨烯含量,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其总酚含量,UV法测定其总黄酮含量,并比较分析不同产地初榨橄榄油的主要品质差异。结果表明:初榨橄榄油中共鉴定出9种主要脂肪酸,主要由油酸(70. 23%~78. 28%)、棕榈酸(14. 18%~16. 80%)和亚油酸(4. 00%~8. 65%)组成,变异系数介于4. 26%~53. 12%之间,平均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0%以上。5个产地初榨橄榄油角鲨烯含量在377. 93~582. 65mg/100 g之间,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在47. 6~142. 45 mg/100 g和156. 72~265. 98 mg/100 g之间,云南产地初榨橄榄油的总酚含量均高于甘肃陇南产地的,云南楚雄永仁产地的初榨橄榄油总酚含量是甘肃陇南产地的近3倍。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3年生‘海尔特兹’红树莓组培苗为实验材料,测定了不同结果时期果实中的SOD活性、花青素、鞣花酸、水杨酸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结果时期果实中SOD活性在第一次结果末期(9月3日)达到最高,为81.0765 U·g-1FW;花青素含量在第二次结果中期(10月18日)达到最高,为0.1935 mg/g;鞣花酸含量在第二次结果初期(10月3日)达到最高,为12.90345 mg/g;水杨酸含量在第二次结果末期(11月3日)达到最高,为0.1105 mg/g;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第一次结果初期(8月3日)达到最高,为0.5213 mg/g。不同功能性成分达到最高值的时期各不相同,同一功能性成分在不同结果时期含量差异显著(p>0.05),SOD活性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0,其他成分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可根据不同加工目的采收不同结果时期的红树莓果。   相似文献   

14.
旨在为我国甘肃陇南产区初榨橄榄油(VOO)的快速鉴别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风味品质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采用HS-GC-IMS技术对甘肃陇南主栽品种莱星(LX)、佛奥(FO)、科拉蒂(KLD)、皮削利(PXL)、鄂植8号(EZ8)以及LX与KLD的混合品种(HH)6种VOO中的风味特征成分进行定性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6种VOO中共检测出39种风味特征物质,定性出22种,其中醛类(9种)、酮类(5种)化合物为主要的风味特征成分,此外还包括酯类(3种)、醇类(3种)、萜烯类(1种)和呋喃类(1种)等物质;6种VOO中含有的风味特征物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LX、KLD和HH中的风味特征物质较为相似,其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E)-2-戊烯醛、辛醛和2-正戊基呋喃含量较高,FO中的正戊醇、正己醛和3-戊酮含量较高,PXL中的(Z)-3-己烯乙酸酯、α-松油烯、2-己酮的含量较高,EZ8中的乙酸乙酯含量最高,HH中的2-丁酮、丙酮、(E)-2-庚烯醛的含量较高。综上,采用HS-GC-IMS可以有效检测VOO中的风味特征物质,定性出的风味特征物质可作为区分6种VOO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Food chemistry》2005,89(2):207-215
The effect of fruit ripeness on the antioxidant content of `Hojiblanca' virgin olive oils was studied. Seasonal changes were monitored at bi-weekly intervals for three consecutive crop years. Phenolic content, tocopherol composition, bitterness index, carotenoid and chlorophyllic pigments and oxidative stability were analysed. In general, the antioxidants and the related parameters decreased as olive fruit ripened. The phenolics and bitterness, closely related parameters, did not prese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years. Although in general, the tocopherols decreased during olive ripening γ-tocopherol increased. Differences between crop years were found only for total tocopherols and α-tocopherol, which showed higher content in low rainfall year oils. The pigment content decreased during ripening, chlorophyll changing faster. For low rainfall years, the level of pigments was higher, reach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yield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years were found for oil oxidative stability; higher values were obtained for drought years. A highly significant prediction model for oxidative stability has been obtained.  相似文献   

16.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3):206-211
为研究芝麻萌芽过程中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采用气相色谱,氨基酸分析仪和液相色谱分别测定芝麻脂肪酸、氨基酸和木脂素的组成和含量变化,并分析了芝麻脂肪品质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萌芽时间延长,粗蛋白含量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粗脂肪含量从萌芽初期的58. 5%下降到96 h时的27. 2%;亚油酸和亚麻酸的相对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在萌芽6 h时达到最高,分别为45. 30%和0. 79%;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酸性氨基酸含量增加,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和碱性氨基酸含量减少;芝麻林素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而芝麻素含量在萌芽初期缓慢上升后逐渐下降;萌芽过程中,芝麻脂肪的酸价、过氧化值持续升高。上述变化规律可以为萌芽芝麻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olive tree irrigation, the use of salt in preservation liquids and the reuse of sodium hydroxide solutions (lye) on the weight, shriveling, firmness and phenolic content of Hojiblanca processed olives was investigated. A weight loss in fruits of up to 5% during the preservation stage was observed, particularly for olives from irrigated trees and stored in brines. By contrast, a weight gain of up to 7% was achieved during the darkening stage, whose intensity was increased by using fruits from non-irrigated trees and preserved in a salt-free environment as well as fresh lye for the debittering step. Moreover, shriveling particularly appeared in fruits from non-irrigated olive trees, this defect being more intense if lye was reused. Firmness was also affected by the studied variables, and natural rainfed irrigation and the reuse of lye and salt in the preservation solutions gave rise to firmer olives. The content in phenolic compounds of black processed olives was higher in fruits from non-irrigated than irrigated trees, in particular those of hydroxytyrosol, tyrosol and luteolin 7-glucoside. Overall, these result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knowledge of table olives processing and the industrial optimization of this sector.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对李子果酒主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并采用顶空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李子果酒主发酵过程中,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pH值、酒精度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趋势;总酸、总糖含量呈先下降后趋于稳定的趋势;挥发酸含量呈上升趋势。主发酵结束后,李子果酒的酒精度为11.10%vol、总酸含量为9.13 g/L、pH值为3.76、挥发酸含量为0.25 g/L、总糖含量为22.90 g/L。主要变化的挥发性物质为6种醇类(乙醇、1-己醇、异戊醇、异丁醇、顺式-3-己烯-1醇、苯基乙醇)和6种酯类(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辛酸乙酯、乙酸己酯、己酸乙酯、癸酸乙酯)。通过对李子果酒主发酵过程动态变化分析,为提高李子果酒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