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煤炭技术》2015,(10):90-91
地下空洞的探测是工程勘察和煤矿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已知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了不同排列方式和极距,研究了高密度电法在探测浅部地下水泥管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高密度电法能够很好地反映地下空洞的存在,但为了精确探测地下空洞的几何参数,需要考虑同时配合多个排列和实验不同的极距进行施工。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西安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层中地下空洞处理为例,对适用的勘察方法进行对比总结,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空洞对工程质量的影响。结合多种因素综合考虑采用水泥粉煤灰浆液钻孔灌浆方案对病害进行治理,施工后取得良好效果,可为类似工程条件的地下空洞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该文选取典型工程案例,从测区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及地球物理特性等方面,分析总结了三维和二维地质雷达系统在城市道路地下空洞探测工作中的应用.经钻孔和孔内摄像验证,地质雷达探测效果良好,可为城市地质病害超前预报、风险评估和综合治理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探地雷达探测地下空洞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永连公路中探地雷达探测地下空洞的实际应用,说明探地雷达探测空洞的应用效果.由此说明探地雷达在路基勘查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野外取得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获取评价舒兰地面塌陷的定量指标,结合引起地面塌陷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评价了它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7.
蕉溪岭特长隧道西南侧为蕉溪岭铜矿,距离矿山矿权界限最近水平距离约330 m,且该地下矿山采空区规模较大,形态各异。为了分析蕉溪岭铜矿采空区对拟建隧道施工的影响,采用基于DIMINE与MIDAS/GTS NX有限元软件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蕉溪岭铜矿采空区沉降影响范围未影响到蕉溪岭特长隧道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8.
张延森 《现代矿业》2022,(8):92-94+98
合理的采矿方法是复杂工程地质条件下矿体安全开采的关键。针对某地下铁矿过渡段残留矿体上覆为崩落体,下方为充填体的复杂工程地质条件,结合矿山现有生产技术条件,初步选定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上向进路充填法、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无底柱分段崩落法4种备选采矿方法。运用灰色关联法综合考虑多项技术指标,计算4种备选采矿方法关联度,结果分别为0.508、0.437、0.524、0.644,从而确定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为最佳备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梦熊 《矿山机械》2002,30(3):19-22
2.2 装载方法 地下装载机生产能力除取决于料堆的机械物理性能、车辆的传动功率、铲斗的单位插人力与铲取力外,还取决于它的装载方法。 地下装载机铲装过程是借助于插入力和翻斗及动臂提升机构来完成的。最合理的铲掘方法主要根据破采矿石的容重来选择,此外与司机的熟练程度和装载机构结构性能有关。装载机装载方法有加下几种(见图4)。 2.2.l 单独铲掘法(见图4a) 装载机直线前进,使铲斗斗刃插入到料堆,直到料堆接触到铲斗后壁为止。一般行速是 2.5~4 km/h。然后铲斗在翻转油缸作用下翻转到运输位置,后退离开工…  相似文献   

10.
地下空洞给交通出行、工程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探地雷达作为一种无损探测技术,通过采集和分析电磁波反射信号,可探测地下空洞的位置、尺寸和介质特性等,进而为工程地质勘察和结构无损检测提供重要信息。该文将地下含水及不含水空洞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进行仿真实验,得到了雷达剖面图及单道波形对比结果,并分析了反射信号的时频特征差异。由于电磁波在水中传播时的衰减,含水空洞下界面反射信号的瞬时频率会出现明显向下偏移,时频分析方法能够为识别地下空洞是否含水提供参考依据。将时频分析方法应用于城市道路空洞的雷达实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结果表明,时频分析方法能够准确判定地下空洞的尺寸及是否含水。  相似文献   

11.
李奇 《中州煤炭》2018,(2):1-4,11
系统地开展了煤层顶板上覆岩石破碎厚度的控制因素定性和定量分析计算,通过列举影响煤层顶板上覆岩石破碎厚度的8项控制因素,借助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各控制因素的影响级别,得出主控因素为顶板岩石性质,其他控制因素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开采层厚度、回采方法、工作面长度、工作面推进速度、煤层倾角。研究结果可为矿井顶板控制以及矿井瓦斯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煤矿水害事故的频繁发生,煤层顶底板及前方水体灾害探测不准确不及时的难题,根据“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原则,提出了将地震槽波勘探、瞬变电磁法和无线电波坑透3种物探方法相结合,对每种物探方法的异常区域相互联合解释,对异常重叠区域进行重点防治。从探测成果图看,槽波地震勘探分辨率高,对于煤层厚度以及细小构造探测效果好;无线电波透视法对顶底板水体灾害反应灵敏,瞬变电磁对于低阻富水灾害体灵敏度高,3种方法的异常重叠区域就是比较可靠的富水区。结果表明: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勘探,异常定位准确可靠,能够发挥每种方法的优越性,为煤矿井下超前探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王博 《中州煤炭》2020,(6):126-129
结合煤矿安全生产的特殊要求,对井下物联网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煤矿井下物联网的主要功能,提出了井下物联网的基本构架;依照信息采集、传输及处理的工作流程,重点分析了井下物联网建设的关键技术;最后,重点探讨了光纤技术的原理及其在井下物联网应用中的独特优势。研究对于建立煤矿井下物联网,进而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加快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煤层瓦斯含量是计算矿井瓦斯储量和预测瓦斯涌出量的基础,也是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的重要参数之一。结合某矿的瓦斯基础参数,通过编制敏感度分析表和敏感度分析图,对煤层瓦斯含量进行了敏感度分析,并且计算了各个敏感因素对于瓦斯含量的敏感系数以及临界点,确定了吸附常数a、水分等敏感性因素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15.
贾斌 《中州煤炭》2021,(2):78-82
随着煤矿机械化采煤程度的提高,煤泥含量越来越高,煤泥浮选是处理这部分煤泥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分析煤泥性质、煤泥预处理方式、药剂制度、浮选工艺等影响煤泥浮选效果的关键因素,总结了各影响因素对煤泥浮选的作用规律.研究为煤泥浮选效率和精煤质量的提高以及浮选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砌碹支护技术作为一种传统的巷道支护形式在我国部分矿井仍然有着广泛的应用。为进一步深入理解空洞对砌碹巷道围岩稳定控制的作用机制,在总结空洞形成原因的基础上,采用FLAC3D数值计算软件,以某矿井生产地质条件为背景,系统研究空洞位置对砌碹支护结构和围岩塑性区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空洞的存在会引起砌碹结构出现应力集中,在不均匀荷载的作用下砌碹结构极易出现结构性失稳。  相似文献   

17.
随着盖层研究的深入,其评价方法有了不少新转变,从物性封闭的测井评价方法、超压封闭的测井评价方法、烃浓度封闭的测井评价方法、岩石力学评价方法、微观角度分析法等,到现在BP神经网络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灰色规划聚类法等。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配合测井资料定量综合分析研究区珠一坳陷盖层的质量,选取了盖层累计厚度、盖地比、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度、渗透率、含砂量、突破压力7个参数进行评价,得到研究区盖层质量等级:珠江组下段以及文昌组、恩平组为Ⅰ类盖层;珠海组和珠江组上段为Ⅱ类盖层;韩江组为Ⅲ类盖层,其分析结果与实际勘探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张志军  马静 《中州煤炭》2021,(11):165-170,176
井下作业人员安全状态依托计算机无线网络监控系统的开发,主要包括传输协议的选择、数据库程序的调用、数据显示和自动化实现等步骤。通过TD-SCDMA协议实现快速通信传输,还可以传输语音和数据文件,选择TD-SCDMA协议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传输协议。在MATLAB仿真软件的基础上,开发了Java Script程序,实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安全监督自动化过程。 最后,以井下人体安全姿态检测为例,利用VC++软件对人体状态监测程序进行了数值模拟实验。 通过软件窗口显示矿井安全异常时得到的人体状态的异常监测曲线,为矿井人员安全和正常工作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9.
本着“水不出井、就地治理、重复利用”的原则,结合2-1081巷矿井水的涌水情况与井下供水管路并网的思想,来解决2-1081巷矿井水就地综合利用问题。介绍了高压供水及矿井水井下综合利用在干河煤矿的研究、设计、应用情况。从5个方面对管路、闸阀及配套法兰的性能指标进行了研究,新增1套高承压管路系统,改变原管路的性能指标,解决原供水系统复杂、成本高且不易维护的问题。高压供水及矿井水井下的综合利用,既满足了《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采煤机和掘进机外喷雾压力的要求,同时减少了对采掘工作面加压泵装置的维护、检修、电费、配件以及人工费用的投入。从根本上解决了矿井水排至地面出现的环境问题,维持地下水的良性循环,改善了矿井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董耀  高鹏举  金路  李恒  肖娟 《中州煤炭》2019,(12):88-92
微动探测技术是近年来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的城市地质勘查中一种新兴的方法。该方法从采集的天然场源微动信号中提取瑞雷波频散曲线获取及面波相速度,进行反演,得出地下视横波速度结构,进而分析地下介质的结构特性。选择在郑州某地铁线作为地下空洞进行模拟试验,通过不同检波器数据处理分析,结合钻孔资料,分析该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