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晨 《中国油脂》2021,46(6):59-64
采取相转变法和拟三元相图法制备牡丹籽油微乳液,从不同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助表面活性剂中筛选最佳组分以确定制备牡丹籽油微乳液的体系组成。同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牡丹籽油微乳液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牡丹籽油微乳液的体系组成为牡丹籽油/Tween 80/Span 80/无水乙醇/水;最优的制备条件为制备温度25 ℃,以Tween 80与Span 80(质量比为6∶ 4)为混合表面活性剂(HLB值为11),混合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比例(Km)为1∶ 1,先将混合表面活性剂相与牡丹籽油混合均匀,再逐滴加水。在最优条件下,随着加水量的增加,得到的牡丹籽油微乳液结构以W/O型向双连续相再到O/W型转变,最终得到的牡丹籽油微乳液为微黄澄清透明状液体,粒径为(40.63±1.77)nm,多分散系数稳定在0.218±0003,电导率为(681.75±19.15)mS/cm。同时发现,低浓度盐离子(≤1.0 mol/L)的存在可以促进牡丹籽油微乳液的形成,但盐离子浓度过高(≥1.5 mol/L)时会抑制微乳液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以猕猴桃籽油为原料,采用拟三元相图法制备微乳液并研究其稳定性,以推测货架期。在固定表面活性剂为1,2丙二醇、制备温度为30℃的条件下,分别讨论猕猴桃籽油与肉豆蔻酸异丙酯(IPM)、混合表面活性剂吐温80与司盘80及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Km值)的比值对形成微乳液面积区大小的影响,通过计算并比较拟三元相图微乳液区面积大小确定各因素的配比;并以过氧化值为稳定性评价指标,采用Schaal烘箱加速氧化法探讨贮藏温度对猕猴桃籽油微乳液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根据Arrhenius经验公式推导出货架期模型,对猕猴桃籽油微乳液货架期进行科学预测。结果表明,制备具有最大含水量的猕猴桃籽油微乳液的工艺组合为:猕猴桃籽油与IPM质量比11、吐温80与司盘80质量比21、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质量比31,该条件下油相占体系的24.3%、增水量为19.29%,微乳液的类型为油包水型,并具有良好的离心稳定性;猕猴桃籽油氧化一级反应回归方程为c=0.041 7e~(0.001 1 t),氧化反应动力模型为k=652.3e-(32 763.8)/(RT),该模型预测猕猴桃籽油微乳液在25℃货架期为1 491.53h。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鱼油微乳液并研究其特性。方法采用食用大豆油和丙三醇作为鱼油的油相溶剂,失水山梨醇油酸酯聚氧乙烯醚(Tween 80)和乳糖(9:1,w/w)为表面活性剂相,制备了O/W型鱼油微乳液。拟三元相图法考察了盐度和pH对微乳液区的影响,测定了鱼油微乳的电导率变化和粒径大小,研究了微乳液的流变特性。结果该鱼油微乳液具有较好的耐酸性和耐盐性,平均粒径在10~100 nm之间,稳定性良好。流变特性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相和油相质量比为9∶1,含水量80%(w/w)的鱼油微乳液具有剪切变稀的流变行为,属于拟塑性流体。结论鱼油微乳液制备简便,稳定性良好,是包封鱼油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番茄红素的稳定性和水溶性,采用低能乳化法制备番茄红素微乳液,利用伪三元相图优化番茄红素微乳液配方。探讨油相、乳化剂、助乳化剂、乳化剂与助乳化剂质量比(Km值)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通过计算并比较伪三元相图微乳液区域面积确定各因素的最佳值,并对微乳液的类型、形态、粒径、多分散指数(PDI)和Zeta电位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番茄红素微乳液最佳配方为油相为亚麻籽油、乳化剂为吐温80、助乳化剂为无水乙醇、Km值为2∶1,采用最佳配方得到的番茄红素微乳液为O/W型,微乳液液滴呈规则球形,粒径为(167.70±0.45)nm, PDI为0.179±0.006,Zeta电位为(-7.71±0.53) mV。采用该方法制备的番茄红素微乳液均一稳定。  相似文献   

5.
《粮食与油脂》2015,(9):31-35
利用拟三元相图以微乳区面积及乳化效率为指标,考察表面活性剂、有机酸、温度、p H及盐类对微乳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可以形成无限稀释的水包油型微乳液,直链的月桂酸可使水包油型微乳区面积增大。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微乳形成的速度却明显加快,但温度下降体系的稳定性稍差。在不同p H条件下制备微乳时,体系对水的增容量相差很小,说明p H对微乳的形成影响很小。低浓度的盐对水的增溶量都有所增加,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微乳区面积减小。实验确定使用吐温80和月桂酸为复合表面活性剂,在25℃下以滴加水的方法制备水包油型微乳。  相似文献   

6.
以壳聚糖为壁材制备壳聚糖甘油二酯微乳液,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优化制备条件,并对壳聚糖甘油二酯微乳液的表面性质与温度稳定性、贮藏稳定性、氧化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甘油二酯微乳液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壳聚糖质量浓度3.44 mg/mL,三聚磷酸钠(TPP)质量浓度1.5 mg/mL,壳聚糖与1,3-甘油二酯乳脂质量比1∶2.79,壳聚糖溶液与TPP溶液体积比2∶1。在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壳聚糖甘油二酯微乳液包埋率为66.53%,粒子分布均匀,粒径可达93.7 nm;壳聚糖甘油二酯微乳液有明显的壳核结构;壳聚糖甘油二酯微乳液在20~70℃的范围内有相对较好的稳定性,最佳贮藏温度为4℃,且包被很好地延缓了1,3-甘油二酯乳脂的氧化。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一种改善胡椒叶精油在水相环境中应用的微乳体系.以胡椒叶为原料,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胡椒叶精油,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选择合适的微乳液组分制备胡椒叶精油微乳液,考察不同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Km值等因素对微乳区域面积的影响.最终制备以Tween 80为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去离子水为水相的...  相似文献   

8.
选择甲醇作为水相,油酸作为乳化剂制备调和油微乳液。甲醇具有沸点低、易汽化、能源洁净、助表面活性剂作用的特点,更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微乳化液。在甲醇质量分数为0.3以上时,所形成的微乳液为水包油型(O/W);0.3以下时形成的乳液为油包水型(W/O)。调和油-甲醇微乳化液最高储存温度是65℃。4℃冷藏后,部分样品出现分层,但恢复室温后仍为透明的微乳液。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虫白蜡高级烷醇不溶于水,难应用于澄清稳定型功能饮料的瓶颈问题,制备高负载量的高级烷醇微乳液,获得其最佳乳化条件,通过伪三元相图确定微乳区域,评价其稳定性,并将其作为功能性添加剂配制高级烷醇功能饮料。结果表明:当复配乳化剂亲水亲油平衡值为10,乳化温度为70~75 ℃时,得到各添加剂用量均在食品国家标准允许添加范围内的稳定澄清的高级烷醇微乳液;微乳的离心、冷热循环和稀释稳定性良好,室温贮藏65 d后依然稳定透明;伪三元相图中微乳区域随着Km值的减小而不断缩小;微乳与其他辅料复配后可以制备成透明稳定的高级烷醇功能饮料。将虫白蜡高级烷醇制备成微乳,有效解决了其不溶于水以及在饮料中稳定性差、极易上浮等问题,为制备高品质、透明稳定的高级烷醇功能饮料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也为高级烷醇新产品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喷昔洛韦微乳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喷昔洛韦微乳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用假三元相图法确定微乳处方,考察其形态、粒径分布及对喷昔洛韦的溶解性。结果微乳处方组成为:油酸乙酯4%,吐温-8030%,PEG 40015%,水51%,所得O/W型微乳澄清透明,平均粒径为34.8nm。结论微乳制备方法简单,可明显提高喷昔洛韦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11.
为制备油茶籽油微乳,采用伪三元相图法研究了不同乳化剂和助乳化剂、水与助乳化剂(W/A)质量比对油茶籽油微乳区面积的影响,并采用单因素实验建立油茶籽油微乳黏度与电导率随W/A添加量变化的模型,对油茶籽油微乳的水、油渗滤阈值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微乳的最佳配方为乳化剂Tween80、助乳化剂丙三醇、W/A质量比1∶1;模型预测油茶籽油微乳的水、油渗滤阈值(W/A添加量)分别为40.75%、74%,对应的黏度、电导率分别为6 325.3 m Pa·s、86.166μS/cm。  相似文献   

12.
霉变油茶籽对压榨油茶籽油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霉变油茶籽对压榨油茶籽油的影响,选择在新鲜油茶籽中,按不同比例添加严重霉变的油茶籽,分别混合粉碎后,120℃干燥至水分含量为4%~7%,然后冷却到50℃,分别投入榨油机进行压榨,称取所得油茶籽油,计算出油率,并将油茶籽油过滤,检测其透明度、气味、滋味、酸价、过氧化值、黄曲霉毒素等指标。结果表明:霉变油茶籽对油茶籽出油率和油茶籽油气滋味、酸价影响较大,但没有检测出黄曲霉毒素B_1、B_2、G_1、G_2。为了确保油脂品质,消除潜在风险,在榨油前应进行霉变油茶籽的筛选。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化脱胶、化学碱炼、吸附脱色及汽提脱臭等步骤制备无色油茶籽油.重点研究油茶籽油脱色过程,并探讨溶剂及吸附剂种类、用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油茶籽油与石油醚的体积比为1:2.0,活性炭用量为油质量的30%,脱色时间为20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脱色率为92.7%.  相似文献   

14.
方怡婷 《中国油脂》2020,45(10):68-72
以油茶籽油为基料油,通过添加单甘酯与蜂蜡制备复合油凝胶,探讨复合凝胶剂添加量、单甘酯与蜂蜡质量比、加热温度以及加热时间对油茶籽油基复合油凝胶持油性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优化试验条件,并对复合油凝胶体系的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基复合油凝胶的最优制备工艺条件为:复合凝胶剂添加量9.9%,单甘酯与蜂蜡质量比4∶6,加热温度71℃,加热时间47 min。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复合油凝胶持油性为98.70%,体系中存在α、β、β'3种晶型,并且与单一凝胶剂油凝胶相比,油茶籽油基复合油凝胶具有较好的持油性和适中的硬度。  相似文献   

15.
以普通油茶果为原料,去壳后通过冷榨机机械压榨,得到冷榨油茶籽油,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其脂肪酸组成,采用Rancimat法分析其氧化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冷榨油茶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4.99%,其中油酸72.48%,亚油酸6.97%,α-亚麻酸2.22%;诱导期的对数与温度之间呈线性相关;在抗氧化剂添加量相等的情况下,TBHQ的抗氧化效果最好,其次是迷迭香提取物和茶多酚;使用100 mg/kg TBHQ+200 mg/kg迷迭香提取物作为冷榨油茶籽油的抗氧化剂,可使冷榨油茶籽油在120℃的诱导期延长1.88倍,抗氧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以5种油茶籽油为实验对象,对其脂肪酸组成、微量营养成分(生育酚、多酚、角鲨烯、植物甾醇)进行检测,并采用LPS诱导的第四代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建立细胞炎症模型,研究不同油茶籽油甲醇提取物对细胞炎症因子一氧化氮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相较于模型组,1 mg/m L的油茶籽油甲醇提取物能够显著抑制一氧化氮的生成(P0.01),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中的多酚和角鲨烯对抗炎活性有显著影响,多酚的影响尤为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7.
陈勇 《中国油脂》2020,45(6):54-57
利用天然山茶油为主要原料,以聚乙二醇为催化剂,乙醇为增溶剂,与氢氧化钾进行皂化制备天然山茶油皂液。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天然山茶油皂液的制备工艺条件,并考察了产品的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发泡性及乳化性。结果表明:制备天然山茶油皂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6 h、碱液(1 mol/L氢氧化钾乙醇溶液)添加量60 mL(10 g山茶油),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皂化率可达到85. 24%;产品的临界胶束浓度为0. 95 g/L,最低表面张力为21. 07mN/m,5 min内泡沫高度由14. 54 cm降至13. 97 cm,泡沫稳定性为96. 08%,乳化分水时间为5. 06min,表明山茶油皂液具有优良表面活化性能。  相似文献   

18.
孟橘 《中国油脂》2021,46(7):20-22
为了考察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微量成分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对不同工艺(冷榨、热榨、浸出精炼、鲜榨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微量脂肪伴随物,如多酚、维生素E、植物甾醇、角鲨烯、总黄酮含量,以及过氧化值、氧化稳定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鲜榨油茶籽油的多酚、维生素E、植物甾醇、角鲨烯和总黄酮含量均高于其他3种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鲜榨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均低于其他3种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远高于其他3种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明立地对油茶籽出油率及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以9个立地的低温压榨油茶籽油为样品,测定油茶籽出油率及油茶籽油的理化性质、感官品质、脂肪酸组成、功能性成分含量及氧化诱导时间,分析坡向、坡位因子对油茶籽出油率及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立地对油茶籽出油率及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碘值、皂化值、感官品质、功能性成分含量及氧化诱导时间均具有明显影响,对油茶籽油的酸价、脂肪酸组成无明显影响。说明立地是影响油茶籽出油率及油茶籽油品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吴苏喜 《中国油脂》2022,47(4):19-23
为了获得富含生物活性成分的高品质油茶籽油,采用湿法提取油茶籽仁中油脂,并采用响应面实验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加水量12%、提油助剂添加量1%、提取温度55 ℃、提取时间50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油茶籽仁的提油效率达86%以上,所得油脂基本不含固杂,其中的生物活性成分维生素E、角鲨烯和谷甾醇含量分别高达189.0、221.9 mg/kg和385.2 mg/kg,高于T/LYCY 001—2020《特、优级油茶籽油》中优级油茶籽油的相应指标值,为高品质油茶籽油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