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漆脂、环氧氯丙烷、二乙醇铵、1,4-二溴丁烷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漆脂基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碳氢谱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并对产物的表面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合成产物临界胶束浓度(CMC)为5×10-4mol/L,表面张力(δ)可达33.6 mN/m;当质量分数为0.1%时,分出5 mL水的时间为10 min;表面张力和乳化性能与传统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相当。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一种环保高效的新型季铵盐松香表面活性剂,先将松香与环氧氯丙烷反应合成中间产物3-松香酰氧-2-羟丙基氯(Ⅰ),Ⅰ再与三甲胺反应制得目标产物新型季铵盐松香表面活性剂3-松香酰氧-2-羟丙基-N,N,N-三甲基氯化铵(Ⅱ),通过FT-IR和元素分析对目标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目标产物Ⅱ水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乳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面张力法所测得的临界胶束浓度为3.7×10-5mol/L,临界表面张力为35.9 m N/m.,乳化能力为分出10 m L水的时间为29 min,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苄基三甲基氯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等常见表面活性剂相比,目标产物(Ⅱ)具有更好的乳化能力。  相似文献   

3.
以月桂酰氯和丙氨酸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经缩合反应制得了N-月桂酰基丙氨酸钠(SLA),并对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还对产物的表面活性和应用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合成SLA的最优工艺条件为:以水和丙酮为溶剂,V(水):V(丙酮)=4:6,n(丙氨酸):n(月桂酰氯)=2:l,pH=9,20℃反应4 h.在此条件下,SEA的产率可达87.5%.SLA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6.7×10-3mol/L,γcmc为39.1 mN/m,c20为0.87×10-4mol/L,具有良好的泡沫性能和钙皂分散性能,但乳化性能不佳.  相似文献   

4.
油酰肌氨酸钠合成反应中产率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肖顿-鲍曼(Schottert-Bamnamm)缩合反应法合成油酰肌氨酸钠。用吸附薄层色谱分离并制备组分,计算油酰肌氨酸钠的产率。结果表明:用石油醚:无水乙醚:冰乙酸=10:10:1(V/V)分离产物中的组分,再用无水乙醇。四氯化碳=35:15(V/V)混合溶剂洗脱制备油酸组分,进而计算油酰肌氨酸钠的产率是可行的。与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的结果比较,相对误差为4.8%。  相似文献   

5.
以樟树籽仁油为原料,通过皂化、酰氯化,碱性条件下与谷氨酸钠反应生成癸/月桂酰基谷氨酸钠盐.研究反应温度、pH、反应时间、丙酮与水体积比以及谷氨酸钠与癸/月桂脂肪酰氯摩尔比对癸/月桂酰基谷氨酸钠合成率的影响.得出最佳合成条件为: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3h,pH10~11,丙酮与水体积比2∶1,谷氨酸钠与癸/月桂脂肪酰氯摩尔比2∶1.在此条件下,癸/月桂酰基谷氨酸钠的合成率为89.2%.经质谱及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产物为癸/月桂酰基谷氨酸钠.  相似文献   

6.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2000为原料,先将其氧化为聚乙二醇单甲醚2000羧基衍生物,再制备成高活性的聚乙二醇单甲醚2000酰氯,与磷脂反应制备了大豆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单甲醚2000(MPEG2000-SPE)。产物结构经1HNMR和IR进行了表征。质量比为m(大豆粉末磷脂)∶m(羧基化聚乙二醇单甲醚)=3∶1,产物收率为85.2%;通过TEM观察了产物在水中形成胶束的大小,通过荧光探针技术研究了产物的临界胶束浓度用以表征产物的热力学稳定性,通过乳化力来表征产物的动力学稳定性,试验表明,产物在水溶液中形成的胶束粒径为30~80 nm,临界胶束浓度为2×10-6mol/L,形成胶束的热力学稳定性优于小分子胶束,产物的动力学稳定性优于大豆粉末磷脂。  相似文献   

7.
一种新型松香基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一种环保高效的松香基Gemini表面活性剂,先将松香与环氧氯丙烷反应,合成中间产物3-松香酰氧-2-羟丙基氯(Ⅰ),Ⅰ与二乙醇胺反应,制得3-松香酰氧-2-羟丙基二乙醇胺(Ⅱ),Ⅱ再与1,4-二溴丁烷反应,制得目标产物松香基季铵盐Gemini 表面活性剂二氯化-N,N′-二(3-松香酰氧-2-羟丙基)四羟乙基丁二胺(Ⅲ)用FT-IR、1HNMR对各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TG/DTG 对目标产物进行了热性能分析.另外,对目标产物水溶液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分解温度约为289℃,表面张力法所测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3.8×10-5 mol/L(电导率法所测的cmc为3.6× 10-5 mol/L),相应的临界表面张力为36.8 mN/m.测定乳化能力时分出10mL水的时间为27 min.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蛋清功能性质,使之能更加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工业,以鸡蛋清为原料,探讨了金属离子种类和添加量对蛋清起泡性、乳化性、蛋白质溶解度以及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a Cl浓度为0.03 mol/L时,起泡性达到最大值17.65%;当Mg Cl2浓度为0.05 mol/L时,泡沫稳定性达到最大值58.83%;当Ca Cl2浓度为0.02 mol/L时,乳化活性达到最大值0.720;当Ca Cl2浓度为0.05 mol/L时,乳化稳定性达到最大值27.77 min;当KCl浓度为0.01 mol/L时,蛋白溶解度达到最大值98.31%;当Ca Cl2浓度为0.03 mol/L时,黏度达到最大值163 m Pa·s。添加一定浓度的金属离子有利于提高蛋清的功能性质。  相似文献   

9.
以γ-氨丙基二乙氧基甲基硅烷、六甲基二硅氧烷、丙烯酸甲酯、戊二酰氯为原料,经加成、酰胺化和水解反应合成了有机硅双子表面活性剂。考察了n(中间体Ⅱ)∶n(戊二酰氯)、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中间体Ⅲ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佳工艺条件为:n(中间体Ⅱ)∶n(戊二酰氯)=2.1∶1.0,反应时间6 h,反应温度35℃,中间体Ⅲ收率83.29%。25℃时,有机硅双子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为26.94 m N/m,临界胶束浓度为5.0×10-4mol/L,起泡性能较低。  相似文献   

10.
氨基葡萄糖盐酸盐与三乙胺在乙醇-水相条件下生成氨基葡萄糖(GA),GA再与癸酸反应,合成了一种氨基葡萄糖为反离子的脂肪羧酸盐表面活性剂——氨基葡萄糖癸酸盐(GAD)。采用红外光谱和N元素含量分析对GAD进行了结构表征,并测试了其表面性能。结果表明:25℃下,GAD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8.51×10-4mol/L,临界胶束浓度所对应的表面张力(γCMC)为30.1 mN/m,饱和吸附量(Γmax)为4.33×10-10mol/cm2,饱和吸附分子面积(Amin)为0.38 nm2;GAD具有一定的泡沫性能,并对液体石蜡具有较好的乳化能力;与Tween 80、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2)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631)等助剂配伍良好,无分层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为给怒江地区漆树种籽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以怒江昭通栽培的官大木、青杠皮、薄叶漆、光叶漆4个漆树品种种籽为试验材料,利用索氏抽提法和GC-MS法,分别测定并分析了漆籽中漆油和漆蜡的脂肪酸成分。结果表明:漆油是以亚油酸为主的脂肪酸,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60%。漆蜡是以棕榈酸为主的脂肪酸,其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0%。漆油和漆蜡的主要脂肪酸总量差异小,仅差0.16%。但主要脂肪酸的含量比例差异极大,漆油主要脂肪酸由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亚麻酸和棕榈油酸等6种脂肪酸构成,漆蜡主要脂肪酸由棕榈酸、油酸、硬脂酸、二十烷二酸和花生酸共5种脂肪酸组成。漆油和漆蜡的主要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差异极大。漆油的主要不饱和脂肪酸占比79.77%,而漆蜡的主要不饱和脂肪酸占比小于19.04%。其中官大木漆树漆油的主要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最高,其可视为漆油中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漆树良种。4个品种漆油和漆蜡中的脂肪酸成分均不少于18种。4个品种漆油和漆蜡均检测出特有的成分,漆油和漆蜡的脂肪酸成分存在明显差异。漆油中含有漆蜡中未测到的蓖麻醇酸、木蜡酸、2-己基-环丙辛酸、二十一烷酸、二十三烷酸和二十九烷酸。漆蜡中含有漆油中未测到的植物甾醇、3-辛基环氧乙烷辛酸和抗坏血酸-2,6-二棕榈酸酯。  相似文献   

12.
GC--MS分析漆蜡和漆油脂肪酸组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漆蜡和漆油脂肪酸组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种组分相对含量。实验结果表明,漆蜡主要脂肪酸组分及含量为:棕榈酸(58.96%)、油酸(34.35%)和硬脂酸(5.73%);漆油主要脂肪酸组分及含量为:亚油酸(76.60%)和棕榈酸(22.23%);表明漆蜡和漆油具有较高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3.
研究从漆籽皮提取漆蜡超声波辅助浸提工艺及漆蜡理化特性,以提取得率为指标,选择石油醚为提取溶剂,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超声波辅助提取漆蜡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物料粒度40~60目、液固比12:1(ml/g)、超声温度65℃、超声时间80min、超声功率140W,在此条件下,漆蜡提取率达...  相似文献   

14.
对自制脂肪酰基氨基酸钠系列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性能、泡沫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了高分子化合物对月桂酰基甘氨酸钠溶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此类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好的表面活性和优良的起泡稳泡性能.非离子型的高分子化合物与表面活性剂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非离子型高分子化合物PVA或PEG的加入使表面活性剂溶液的cmc有所增大,但高分子电解质CMC加入使其略有下降.高分子化合物对表面活性剂溶液表面张力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以废弃聚酯、乙二醇、氯化亚砜、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为原料,合成了含有酯基的季铵盐Gemini型表面活性剂。用正交试验法对试验条件进行优化,得出较优的合成工艺条件为:n(中间体):n(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1:2.1,反应温度为57 ℃,反应时间为12 h。用红外光谱及显色反应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同时测试了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熔点、泡沫性能、溶解性能等。测试结果显示其临界胶束浓度值为1.47×10-4 mol/L,表面张力为28.56 mN/m,其表面活性明显低于工业常用的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16.
采用白金板法对Surfactin的表面活性进行研究,并用浊度法和离心法对其乳化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urfactin的临界胶束浓度为9.03×10-5 mol/L,可将水的表面张力由73.98 mN/m降至最低27.48 mN/m。在浓度为1×10-3~1.2×10-2 mol/L的NaCl溶液中,Surfactin溶液的表面张力随盐浓度升高逐渐降低并最终稳定在34 mN/m;Surfactin在121 ℃处理20 min后,其表面张力仍能保持在37.10 mN/m;在pH值为2~12范围内,其表面活性稳定并良好;表明Surfactin具有较强的NaCl浓度、温度、pH值的耐受性。浊度法测得Surfactin亲水亲油平衡(hydrophilelipophilic balance,HLB)值为14,对所需HLB值为12~16的油相乳化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7.
漆蜡涂膜对鲜莲蓬采后褐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鲜莲蓬为材料,在常温(25±1)℃条件下,以清水处理为对照,先进行漆蜡处理鲜莲蓬适宜质量浓度的筛选,并研究质量浓度为3 g/100 mL的漆蜡涂膜处理对鲜莲蓬采后褐变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 g/100 mL的漆蜡涂膜处理对鲜莲蓬采后的褐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有效抑制鲜莲蓬贮藏期间的呼吸强度,延缓莲子褐变度、丙二醛含量和O2 - •生成速率的上升,维持莲子内部较低的过氧化氢H2O2含量,降低莲子贮藏期间的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以及贮藏后期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同时,漆蜡涂膜处理维持了莲子较高的总酚含量、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和O2 - •清除能力及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这些结果表明3 g/100 mL的漆蜡涂膜处理可延缓采后鲜莲蓬的褐变,从而维持其品质。  相似文献   

18.
优化漆籽漆蜡(油)萃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优化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漆籽中漆蜡(油)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CO2流量为自变量,漆蜡(油)萃取得率为响应值,根据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采用四因素五水平响应面分析法,依据回归分析确定各影响工艺条件因素,以漆蜡(油)萃取得率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和等高线。在分析各个因素显著性和交互作用后,模拟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预测模型,并确定漆蜡(油)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2.5 h,CO2流量18 L/h,漆蜡油萃取得率为32.56%。  相似文献   

19.
麦芽糖脂肪酸酯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灏  严梅荣  彭冬梅 《食品科学》2006,27(11):257-259
以麦芽糖和脂肪酰氯为原料,制备麦芽糖脂肪脂酸酯。通过考察主要因素(如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溶剂用量、反应时间及原料配比等)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淀粉糖:脂肪酰氯为1.5:1(mol/mol),催化剂(K2CO3):脂肪酰氯为0.03:1(W/W),溶剂(冰醋酸):脂肪酰氯为20:1(ml/g),反应温度80~90℃,反应时间8~9h,麦芽糖脂肪酸酯的收率达83%~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