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江鑫  陈倩媛  俞文韬  胡妍  曹君 《食品工业科技》2019,40(21):231-238,244
为研究高温加热过程中食用油脂肪酸组成与羰基化合物形成的关系,先将三种食用油(油茶籽油、玉米油和亚麻籽油)在180 ℃高温加热24 h,然后采用气相色谱仪(GC)测定加热后油样中脂肪酸组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仪(LCMS-IT-TOF)测定油样生成羰基化合物组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含有79.08%油酸)中特征羰基化合物为辛醛、壬烯醛、壬醛、癸烯醛、十一烯醛;玉米油中(含有55.05%亚油酸)特征羰基化合物为戊醛、戊酮、己醛、庚烯醛、癸二烯醛;亚麻籽油中(含有56.57%亚麻酸)特征羰基化合物为丙醛、丙酮、丁醛、丁酮、庚二烯醛。该结果表明脂肪酸组成对油脂加热所产生的羰基化合物种类起决定性作用,油酸氧化主要在8、9、10、11号碳位产生氢过氧化物,亚油酸主要在9、12、13、14号碳位产生氢过氧化物,亚麻酸主要在12、15、16号碳位产生氢过氧化物。氢过氧化物继续裂解产生不同的羰基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以调和油和甘油二酯油为材料,对其在常温和高温条件下的氧化稳定性进行评价。对甘油二酯油和调和油在60℃和180℃持续加热过程中,酸价、过氧化值、羰基值的变化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甘油二酯油在60℃持续加热36 h过程中,酸价、过氧化值略有升高,但变化趋势不显著。在180℃加热3 h条件下,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甘油二酯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羰基值均高于调和油,酸价变化不显著,过氧化值和羰基值呈逐渐升高趋势。甘油二酯油和调和油加热3 h后,过氧化值分别达到14.08和6.97 meq/kg,羰基值分别达到37.83和37.75 meq/kg。甘油二酯油的热氧化稳定性与调和油相比容易发生氧化、酸败。  相似文献   

3.
亚麻籽油因较高的营养价值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然而,热加工对亚麻籽油品质的影响仍有待阐明。利用热空气对亚麻籽进行烘烤,研究不同烘烤条件对亚麻籽油理化品质(酸价、过氧化值、色泽)、化学组成(共轭二烯、共轭三烯、类胡萝卜素、生育酚、总酚、美拉德反应产物、脂肪酸组成)以及氧化稳定指数、DPPH、ABTS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烘烤程度增加,亚麻籽油酸价从0.12 mg KOH/100 g增加至1.79 mg KOH/100 g;过氧化值、共轭二烯先增加后减少;类胡萝卜素、总酚、美拉德反应产物、共轭三烯、氧化稳定指数、DPPH以及ABTS均增加,α-亚麻酸含量随烘烤程度增加略微减少。适度烘烤明显改善了亚麻籽油的品质。本研究结果为亚麻籽及亚麻籽油加工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准确、高效的针对哈萨克斯坦亚麻籽油酸价、过氧化值及脂肪酸成分的检测方法,用科学的手段表征其质量安全和品质特征,该研究在实验中选取代表性样品116份,分别利用碘量法、热乙醇法、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对亚麻籽油样品中过氧化值、酸价、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予以检测,同时利用近红外成分分析仪建立其特征图谱,根据偏最小二乘法依次对经过不同预处理后的特征光谱加以拟合,经回归数据分析,形成亚麻籽油酸价、过氧化值、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的近红外定量预测模型。对模型进行验证和预测精度的评价后,确定:各指标相关系数(R)为0.960 1~0.985 7,绝对偏差为0.039 14~1.246 7,均方根误差(RMSEP)为0.059 21~1.430 2,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可以有效预测哈萨克斯坦亚麻籽油的品质指标。该模型的建立为哈萨克斯坦亚麻籽油酸价、过氧化值及多种脂肪酸成分同时测定提供了快速检测途径,大大缩短了通关流程时限。  相似文献   

5.
考察山茶籽油、乳木果油、亚麻籽油、牡丹籽油、核桃油、葡萄籽油、玫瑰果油、紫苏籽油、石榴籽油和甜杏仁油10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酸价、过氧化值(POV)、硫代巴比妥酸(TBA)值和油稳定性指数(OSI)。结果显示:10种植物油中,除乳木果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偏低,为50.41%(质量分数),其余植物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较高(84.34%~92.47%,质量分数)。亚麻籽油和牡丹籽油的主要脂肪酸为α-亚麻酸,山茶籽油和乳木果油主要脂肪酸含量为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剩余6种植物油则为亚油酸>油酸>α-亚麻酸。根据酸价,山茶籽油、玫瑰果油与紫苏籽油品质最好,亚麻籽油则相反,新鲜度最低。综合POV和TBA值两个指标,亚麻籽油主要处于深度氧化阶段,核桃油虽已深度氧化但仍主要为初级氧化产物,乳木果油与葡萄籽油更易发生深度氧化,剩余植物油氧化程度不高。乳木果油的OSI最高,核桃油最低,且10种植物油的OSI与多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与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我国植物油产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橄榄油进行高温加热实验,与大豆油进行对比,通过对不同加热温度和不同加热时间的两种油中过氧化值、酸价、碘值和脂肪酸的测定,研究加热条件对橄榄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70、180、190℃三个温度分别连续加热8 h,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增加,橄榄油中过氧化值和酸价逐渐增加,碘值逐渐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单不饱和脂肪酸波动变化,多不饱和脂肪酸下降,反油酸和反亚油酸升高。橄榄油经加热后的综合品质指标高于大豆油,高温稳定性较好,可以用于烹饪加热,但不建议进行长时间高温加热。  相似文献   

7.
吴非 《中国油脂》2020,45(12):34-37
为通过调节脂肪酸组成以获得具有耐高温特性和营养价值的油脂,以大豆油、玉米油和亚麻籽油为原料,利用计算机建模计算得到亚麻酸与亚油酸比例约为1∶ 4的营养调和油,并对油脂在180 ℃条件下的酸价和过氧化值进行了测定,对不同温度下的油脂进行了色泽及TG-DSC分析。结果表明:调和油配方为大豆油48%、玉米油37%、亚麻籽油15%,调和油的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11.76%、油酸19.98%、亚油酸48.30%、亚麻酸12.34%。所配制的调和油相较于亚麻籽油热稳定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对4种脂肪酸组成不同的植物油(棕榈油、菜籽油、葵花籽油和亚麻籽油)在120、150、180℃加热氧化条件下产生的挥发性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种植物油不同温度加热氧化挥发性产物差异不大,不同脂肪酸组成的植物油挥发性产物有明显差异; 4种植物油共有的加热氧化挥发性产物主要有1-辛烯-3-醇、正辛醇、正己醛、2-庚烯醛、壬醛、反-2-辛烯醛、反-2-壬醛、反-2-癸烯醛、2-十一烯醛、反式-2,4-癸二烯醛、甲酸、正戊酸、己酸、庚酸、辛酸、壬酸;在120℃加热氧化36 h时,棕榈油、菜籽油、葵花籽油和亚麻籽油中反式-2,4-癸二烯醛含量分别达到200.64、414.68、579.06、54.72 mg/kg。反式-2,4-癸二烯醛和己酸可作为常见植物油中的特征挥发性物质评价油脂热氧化程度。  相似文献   

9.
亚麻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在加热过程会发生氧化和异构化,试验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温度下亚麻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油温低于120℃加热不会对其中的脂肪酸造成显著影响(P0.05);高于160℃时,随着温度升高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变化显著(P0.05),到达240℃时,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由65.241 g/100 g降低到16.013 g/100 g;反油酸(C18:1t)相对含量增加至3.31%,反亚油酸(C18:2t)增加至4.58%,反亚麻酸(C18:3t)增加至29.01%。建议在日常烹饪过程中控制亚麻籽油的加热温度,保证营养健康。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常规煎炸条件下,经过不同煎炸时间的亚麻籽油营养成分、理化指标及有害物质含量,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其煎炸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未经煎炸的亚麻籽油不饱和度达81.77%,其α-亚麻酸的含量为47.50%,是一种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高营养价值的食用油。亚麻籽油在170 ℃连续煎炸60 h(5 d)过程中,亚麻籽油的色泽、酸价、过氧化值、折光指数、羰基价、极性组分、生育酚含量、脂肪酸组成均有显著(P<0.05) 变化,煎炸全程没有产生苯并(α)芘;5种主要脂肪酸(α-亚麻酸、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C17:0以下的五种饱和脂肪酸(辛酸、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含量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余脂肪酸呈下降趋势。通过煎炸性能分析,煎炸35 h后的亚麻籽油的酸价超过国家限量,其他项目均在国家限量范围以内,经综合评估30 h基本到达亚麻籽的煎炸使用极限,在30 h的煎炸时间内是一种健康良好的煎炸用油。  相似文献   

11.
加热温度和时间对菜籽油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冯有胜 《中国油脂》2003,28(6):17-19
就加热温度(120-200℃)和加热时间(0-8h)对菜籽油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菜籽油酸值、过氧化值、丙二醛、羰基值随加热温度升高及时间延长而升高。在相同加热时间内,菜籽油玻值、过氧化值、丙二醛、羰基值与加热温度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在加热2h过氧化值增加较快,然后增加趋于平缓,而加热2h的酸值增加较慢,但是在加热2-4h酸值增加却较快,酸值高峰滞后于过氧化值高峰2h;在相同加热温度下,除了菜籽油的过氧化值与加热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在120℃下加热的菜籽油的拨基值与加热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以外,菜籽油的酸值、丙二醛、羰基值均与加热时间至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为考察文冠果油在高温加热条件下品质的变化,将文冠果油在140、160、180、200、220℃下分别加热5、10、15、20 min,采用GC-MS、HPLC分别测定不同加热条件下文冠果油中脂肪酸和生育酚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文冠果油中油酸相对含量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及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220℃加热5 min时,文冠果油油酸相对含量从未加热时的21.31%升高至26.78%,升高了25.67%;亚油酸相对含量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神经酸相对含量随加热温度的升高而下降,140~220℃加热5~20 min文冠果油的神经酸相对含量较未加热时下降了1.62%~66.13%;亚油酸和神经酸相对含量随加热时间延长呈波动变化,无规律性;高温长时间加热均会导致文冠果油中α-生育酚和(β+γ)-生育酚的损失,而δ-生育酚含量随加热时间延长而升高。因此,若想充分利用文冠果油中的神经酸,可将烹饪条件控制在140℃加热5 min以内或不加热食用。  相似文献   

13.
《粮食与油脂》2016,(6):17-21
为研究亚麻籽油贮藏稳定性,以初榨亚麻籽油为原料,测定贮藏过程中油脂的过氧化值、酸价、K232、K270和TBA值,探讨了温度和光照对贮藏过程中亚麻籽油品质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亚麻籽油的氧化稳定性随温度的升高明显降低,60℃贮藏条件下亚麻籽油的过氧化值增长速率分别是50、40、30℃的3.02、5.88、22.41倍,酸价增长速率分别是50、40、30℃的2.22、10.60和29.96倍。不同光照条件下,以避光贮藏的亚麻籽油品质最佳,其各项品质指标均优于日光灯和自然光下贮藏的亚麻籽油。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可以解释各品质指标89.40%的信息,其中,过氧化值对第一主成分的贡献最大,其次是TBA。  相似文献   

14.
庞晓慧 《中国油脂》2021,46(1):32-37
以共轭二烯烃、共轭三烯烃、过氧化值、羰基值平均增长速率以及110℃的氧化诱导时间为指标,对比研究了美藤果油、亚麻籽油和紫苏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同时探讨了在60℃加速氧化过程中3种植物油主要微量组分以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植物油中共轭二烯烃、共轭三烯烃、过氧化值、羰基值平均增长速率为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紫苏籽油,氧化诱导时间为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紫苏籽油;甾醇、多酚的损失率为紫苏籽油>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维生素E的损失率为紫苏籽油>亚麻籽油>美藤果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损失率和饱和脂肪酸增加率为亚麻籽油>紫苏籽油>美藤果油。因此,认为美藤果油氧化稳定性最强,亚麻籽油次之,紫苏籽油最弱。  相似文献   

15.
通过探讨油脂酸价、过氧化值、Euv268值和羰基值等指标,对冷、热榨花生毛油在常温储藏下油脂品质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冷榨花生毛油相比,热榨毛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和羰基值等指标偏高,热榨毛油氧化的程度较高。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花生毛油中的油脂氧化速度先慢后快,过氧化值、Euv268值和羰基值先降至较低水平后,然后缓慢升高。常温储藏30 d内,冷榨法花生毛油品质优于热榨法。  相似文献   

16.
用GC-MS方法鉴定出槟榔油中各成分含量,其中主要成分为亚油酸和油酸,相对含量分别为26.84%、26.91%,占总脂肪酸含量的一半以上。并对槟榔油、椰子油、猪油分别进行常规和微波加热处理,探讨不同加热温度和时间及微波对油脂的酸值和过氧化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脂的酸值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不断升高,而过氧化值随加热时间呈曲折升高趋势,槟榔油、椰子油在加热条件下与猪油相比其酸值、过氧化值变化趋势相对较小,可能是本身含有的抗氧化物质,阻止了脂质过氧化物的链式反应。  相似文献   

17.
邵琳雅 《中国油脂》2020,45(11):84-87
在170 ℃和200 ℃下进行亚麻籽油煎炸薯条研究,比较不同温度煎炸过程中α-亚麻酸的反式异构化情况及α-亚麻酸反式异构体在煎炸油和煎炸薯条中的分布情况,并探究了α-亚麻酸反式异构体含量与其他油脂劣变指标(酸价、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总极性物质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煎炸使煎炸油中α-亚麻酸反式异构体含量显著增加(p<0.05),200 ℃煎炸温度下的增加趋势更明显,且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煎炸薯条油脂的α-亚麻酸反式异构体含量小于煎炸油的,且170 ℃较200 ℃差异更显著;煎炸亚麻籽油中的α-亚麻酸反式异构体含量与酸价、总极性物质含量成显著正相关,且与前者的相关性更强,说明α-亚麻酸反式异构体的生成与煎炸油品质劣变有关,尤其是水解反应。  相似文献   

18.
热处理延长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油茶籽经过不同条件加热后其压榨油氧化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并通过测定压榨油过氧化值、酸值、水分、脂肪酸、油脂伴随物等指标探讨影响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油茶籽经过不同温度加热20 min后,其压榨油的氧化稳定时间显著延长,30、60、90、120、150℃加热条件下分别比初始延长了1.1、4.2、5.2、3.5、3.9倍,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60、90℃和120℃的加热温度下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变化趋于平缓,30℃和150℃下加热40 min后氧化稳定性仍有提高,在加热60 min时,5种温度氧化稳定时间分别比初始延长了4.4、5.0、4.4、3.1、5.8倍。水分、酸值、过氧化值、角鲨烯含量、β-谷甾醇含量与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的变化呈现负相关,说明水分、酸值、过氧化值低的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好,角鲨烯和β-谷甾醇等抗氧化物质并不是提高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的活性成分。总酚、5-丁基二氢-2(3H)-呋喃酮、3,4-二甲基-2,5-二氢呋喃、正辛醇、苯甲醛、戊酸、辛酸、苯乙醛、壬醛等物质的含量与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呈现正相关,说明总酚和美拉德反应产物可能是延长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了摸清榨前热处理条件及其对山核桃油品质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山核桃经过热风和微波等两种热处理方式后山核桃仁及其压榨油部分理化及营养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热风加热温度或是微波加热功率的升高山核桃仁中的水分下降速度提高,微波处理降低水分的效率显著高于热风(P<0.05);随热风处理时间的延长,山核桃油的含油率呈现波动;120-150℃和试验范围内微波加热一定时间后β-谷甾醇含量略有升高;热风60-90℃或者微波245-420W处理条件山核桃油中角鲨烯含量随加热时间延长呈现上升趋势,而相对高温度热风或高功率微波处理后角鲨烯含量随加热时间延长有一定程度下降;山核桃油中测到4种VE,其中含量较高的是α,β和γ-VE等三种,其含量随热风或微波处理时间延长山核桃油中的VE含量呈现波动性,总体含量随加热呈现减少趋势。热处理可能导致部分亚油酸和亚麻酸多不饱和脂肪酸转化为油酸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但三者的总含量相对稳定。从降低水分的热效率和保留营养成分考虑,推荐采用热风90-120℃或者420 W微波处理10-20 min的条件对山核桃进行榨前处理。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山核桃油制取工艺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殷振雄 《食品工业》2022,(11):157-161
使用优化的检测方法探究简单加热体系下亚麻籽油中脂肪酸含量、酸价、碘价、过氧化值、皂化价的变化,以及温度、油脂劣变对亚麻籽油品质的影响。通过脂肪酸测定,保留时间为17.641 min时,经过加热处理的亚麻籽油相比未经过加热处理的亚麻籽油,新生成(Z, Z, Z)-8, 11, 14-二十碳三烯酸、(E, E)-9, 11-十八碳二烯酸甲酯和9, 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而且含量较大。保留时间为17.782 min时,经过加热处理的亚麻籽油相比未经过加热处理的,新生成13, 16-十八碳二炔酸甲酯。对亚麻籽油进行流变试验, 3种样品在较大的剪切频率下都呈牛顿流体。原油的流动效果在流动扫描、振荡应变、振幅扫描、温度扫描4个因素影响下都呈现出比加热后的样品流动性更强的现象,且对样品处理的温度越高,其流动性就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