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精炼过程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胶脱酸工序中油茶籽油酸值降低;脱色工序中油茶籽油色泽变浅、酸值上升、过氧化值降低;脱臭工序中油茶籽油中甾醇、α-生育酚、角鲨烯含量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32.1%、16.6%、40.0%;冬化工序中因饱和脂肪酸结晶析出而使得油茶籽油碘值、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三油酸甘油酯含量升高;精炼过程中,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和甘油三酯组成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
油茶籽油精炼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碱炼、脱色、脱臭、冬化4道加工工序对油茶籽油中的α-生育酚、甾醇、角鲨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道加工工序中,脱臭对油茶籽油中α-生育酚、甾醇、角鲨烯的含量影响最大.分别损失了52.1%、34.5%、55.4%,而相应脱臭馏出物中3种活性物质含量最高,分别为750.90、2 463.58、8 887.47 mg/kg;脱色对油茶籽油中α-生育酚、甾醇、角鲨烯的含量影响次之,分别损失了11.5%、9.5%、8.5%.脱色和脱臭是影响油茶籽油中活性物质含量的重要环节,碱炼和冬化对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油茶籽化妆品基础油的概念,研究了脱胶工艺对油茶籽化妆品基础油微营养成分、磷含量、色泽、酸值、过氧化值和得率的影响。通过对脱胶工艺的研究并进行脱胶验证实验,以及在对应条件下进行脱色验证实验,得出油茶籽化妆品基础油合适的脱胶工艺条件为柠檬酸质量分数48%~52%、50%柠檬酸用量0.28%~0.32%、脱胶反应时间150~180 min、脱胶反应温度55~60℃,在此条件下油茶籽化妆品脱胶油总酚、维生素E、角鲨烯、甾醇含量较高,磷含量、酸值和过氧化值较低,色泽较好,得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脱色剂对油茶籽化妆品基础油的脱色效果,确定了最佳的复合脱色剂配比为7. 5%膨润土+2. 5%凹凸棒土+0. 5%活性炭(占油质量)。通过对油茶籽油脱色温度、脱色时间、复合脱色剂用量的单因素实验及验证实验,得出油茶籽化妆品基础油的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为复合脱色剂用量7%~8%、脱色时间30~40 min、脱色温度100~110℃,此条件下脱色油色泽小于R0. 1/Y2. 5,微量营养成分多酚、V_E、角鲨烯、谷甾醇含量分别为27、263、64、276 mg/kg左右,得率约92. 5%,酸价、过氧化值、磷含量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5.
董莹莹 《中国油脂》2020,45(11):21-25
不同精炼工序油茶籽油经中性氧化铝柱层析分离,正己烷洗脱后,采用GC-MS测定各工序油茶籽油11种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研究精炼对油茶籽油中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环阿屯醇和β-香树脂醇为油茶籽油中两种主要的三萜类化合物,毛油中含量分别达到1 043.30 mg/kg和878.24 mg/kg;除羽扇豆醇外,其他三萜类化合物含量随着脱酸、脱色、脱臭精炼过程不断降低,其中β-谷甾醇、β-香树脂醇含量受脱酸影响较大,角鲨烯含量受脱色过程影响较大,环阿屯醇含量受脱色和脱臭影响较大;各精炼工序油茶籽油中均未检出菜籽甾醇、熊果醇和桦木醇。通过研究初步探明油茶籽油主要三萜类化合物类型,为油茶籽油的适度精炼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考察了不同精炼工序后油茶籽油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含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精炼过程中可能引起油茶籽油中PAEs含量增加的来源。结果表明,脱酸和水洗对油茶籽油中PAEs的含量影响不大,脱色和脱蜡中的过滤操作会造成油茶籽油中DIBP、DBP和DEHP的含量不同程度增加,而过滤使用的滤纸和滤布则是DIBP、DBP和DEHP的主要来源;但是脱臭可以有效减少油茶籽油中PAEs的含量,经过脱臭的油茶籽油中DIBP、DBP和DEHP的质量分数分别减少了86.2%~97.3%,85.6%~91.7%和53.2%~76.7%。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明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来源,研究了原料来源、干燥方式、烘烤温度与时间、制油方式等因素对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考察了油茶籽油在精炼过程从脱胶、脱酸、脱色至脱臭过程中苯并[a]芘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制油方式、烘烤工艺与油脂精炼是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压榨法相比,浸提法制得的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当温度在90~150℃、时间为0.5~3 h时,随着烘烤温度升高与时间延长,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含量持续增加,因此,在保证油茶籽油品质与生产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缩短烘烤时间并降低烘烤温度。油茶籽油精炼中的脱色能有效脱除油茶籽油中的苯并[a]芘,温度为120℃,用6%的白土脱色20 min,油茶籽油中的苯并[a]芘从脱色前的3.757 0μg/kg降至0.265 4μg/kg,脱除率达到93.08%。  相似文献   

8.
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形成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热榨、冷榨、浸出和不同精炼工序对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BaP)含量的影响,探索了茶籽油中BaP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冷榨毛油中BaP含量为(2.56±0.0804)μg/kg,其无需精炼即可达到食用安全要求(≤10μg/kg);导致传统热榨-浸出制油工艺中油脂的BaP超标的主要原因是高温而不是浸出溶剂;碱炼工序会促进BaP含量大量增加,高温脱臭工序也会提高BaP含量(增幅约84%~247%);而脱色、冬化工序可以降低油脂中的BaP(降幅约71.5%~85.9%)。因此,在油茶籽油生产与加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高温条件;毛油精炼工艺应包含脱色和冬化工序,同时应控制碱炼与脱臭工艺条件,使茶籽油得到适度精炼,以确保其食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9.
程明焱 《中国油脂》2022,47(2):114-117
基于质量标准对油茶籽油和橄榄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与橄榄油的特征指标和质量指标相似,油茶籽油具有碘值低、抗氧化能力强、稳定性好、烟点高等特性;油茶籽油与橄榄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油酸均是最主要的脂肪酸,油茶籽油中油酸含量甚至比橄榄油的高;油茶籽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约10%,比橄榄油的低;油茶籽油中含有多酚、黄酮等活性营养成分,营养价值高。另外,指出了现行油茶质量标准体系亟待完善的问题,为油茶籽油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压榨、浸出和水酶法3种制油工艺和不同精炼工序对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工艺中,水酶法制取的油脂无需精炼即可使其苯并(a)芘含量达到安全要求;导致传统热榨制油工艺中油茶籽油苯并(a)芘超标的主要原因是高温;在油茶籽油精炼工艺中,碱炼工序会促进苯并(a)芘含量大量增加,脱臭工序也会造成苯并(a)芘一定程度地增加,而脱色、冬化工序可以降低油茶籽油中的苯并(a)芘,最终使其达到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化脱胶、化学碱炼、吸附脱色及汽提脱臭等步骤制备无色油茶籽油.重点研究油茶籽油脱色过程,并探讨溶剂及吸附剂种类、用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油茶籽油与石油醚的体积比为1:2.0,活性炭用量为油质量的30%,脱色时间为20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脱色率为92.7%.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测定从油茶籽油加工厂采集的毛油和脱酸、脱色、脱臭、脱蜡等精炼阶段的油茶籽油样品的理化指标、有益脂质伴随物、脂肪酸组成,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探讨精炼过程中油茶籽油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毛油相比,油茶籽油精炼后除去了油脂中大多数杂质,理化指标明显改善;但油茶籽油中的有益脂质伴随物VE、甾醇、黄酮、...  相似文献   

13.
程恒光 《中国油脂》2021,46(12):123-126
对冷榨高油酸葵花籽油和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营养成分及氧化稳定性进行了比较研究。测定了两种油脂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特征指标,角鲨烯、生育酚、植物甾醇含量,氧化诱导时间,并对货架期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高油酸葵花籽油和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特征指标接近;高油酸葵花籽油的营养成分含量明显偏高;高油酸葵花籽油(过氧化值0.399 mmol/kg)的氧化诱导时间约为油茶籽油(过氧化值2.992 mmol/kg)的2倍,25.15 ℃下货架期分别是油茶籽油的1.7、4.9倍。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油茶籽油加工过程中苯并[a]芘风险控制技术。本文以传统生产工艺的压榨原油、脱色油、成品油和浸提毛油为研究对象,除压力外,模拟油茶籽油加工过程中的精炼工艺流程工况,设计了苯并[a]芘风险控制技术实施方案,并用苯并[a]芘残留量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4种试验油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苯并[a]芘,尤以压榨原油含量最高。常规脱色工艺不致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含量增加,而高温脱臭工艺则会使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含量显著增加。脱色工艺中用传统的5%活性白土与0.5%硅藻土分别处理均不能去除苯并[a]芘。用1%活性炭与助滤剂硅藻土配伍去除苯并[a]芘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脱色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及性能的影响。方法:以亚临界萃取油茶籽毛油为实验对象,分别采用白土脱色(工艺Ⅰ)和白土活性炭粒复合脱色(工艺Ⅱ),对油茶籽油脱色前后主要活性成分(山茶甙、角鲨烯、茶多酚)的含量,以及脂肪酸组成、酸价、过氧化值等理化指标进行考察,并分析脱色工艺对油茶籽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紫外吸收能力以及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脱色后角鲨烯和茶多酚含量均有所降低;脱色工艺对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较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在89%以上,对油茶籽油酸价的影响较大,脱色工艺Ⅰ油茶籽油酸价降低13.667 7%,脱色工艺Ⅱ油茶籽油酸价升高41.421 6%,脱色后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均有所上升,氧化稳定性下降,油茶籽油紫外吸收能力降低;经工艺Ⅰ脱色后的油茶籽油自由基清除能力上升,而经工艺Ⅱ脱色后的油茶籽油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常温下工艺Ⅱ的氧化稳定性最高。结论:综合考虑,工艺Ⅰ脱色油的品质及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16.
新一代油脂脱臭脱酸设备--组合式脱臭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宁  刘华 《中国油脂》2005,30(8):21-23
介绍了组合式脱臭塔的工作原理、特点、结构设计、工艺设计及其工艺要求.组合式脱臭塔是一种新型的油脂脱臭脱酸设备,它将填料塔脱酸和板式塔脱臭、热脱色的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成品油色泽浅、酸值低、炼耗少、蒸汽省的优点,比单一填料塔和板式塔使用更灵活,使用费用更低,效果更好,在加工高酸值、色泽深的米糠油、荼籽油、工业用潲水油等品质差的油品上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对板式脱臭塔进行改造,采用外部加热的方式,进行两段式脱臭,将脱色油通过双螺旋加热器加热到170℃,使其进入上段板式塔,经初步汽提后的油引出脱臭塔,进入残压2Torr的双螺旋加热器加热到248℃,然后进入下段板式塔蒸馏。脱臭过程中上段脱臭塔中蒸汽用量为油质量的1%,下段脱臭塔中蒸汽用量为油质量的2%,脱臭时间45min,油在脱臭塔中滞留的时间大大缩短,油脂中反式脂肪酸相对含量仅为1.15%,是一种绿色、节能的新型脱臭设备。  相似文献   

18.
探讨油茶籽油用于注射用油的精炼加工方法。精炼工艺参数设定为:碱液质量分数3.65%~8.07%,超碱量0.2%,常温碱炼,碱炼时间20 min;2.3%~2.8%活性白土与0.59%活性炭混合脱色,脱色时间20 min,脱色温度90℃;脱脂温度1~2℃,脱脂时间24~40 h;脱臭温度200~230℃,脱臭时间20~40 min;过滤机孔径0.5~1.0μm。在此条件下,油茶籽毛油酸值(KOH)为7 mg/g时,精炼率达到88%~89%。实践结果表明:生产的注射用油茶籽油符合国家药典要求。  相似文献   

19.
风味是油茶籽油的重要品质特征之一,为揭示油茶籽油挥发性特征风味物质的产生规律和机制,对油茶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及其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油茶籽油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醛类、酯类、杂环类、酚类及萜烯类等,这些物质赋予了油茶籽油特有的青香、果香、焙烤香等风味特征。影响油茶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的因素有原料品种、原料产地、生产工艺及储存等。不同品种和产地的油茶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油茶籽油加工过程中,预处理温度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影响较大,如烘烤和焙炒过程中发生美拉德反应和脂质氧化反应形成多种杂环类挥发性风味物质,使油茶籽油的焙烤香味增加,形成浓香型油茶籽油。但精炼过程中的脱胶、脱酸、脱色、脱臭处理会造成大量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损失。储存过程中脂肪酸氧化会产生异味,从而改变油茶籽油的风味特征。采用合适的生产工艺对于油茶籽油风味品质的控制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柠檬酸、磷酸对冷榨油茶籽毛油酸法脱胶效果,活性白土和活性白土与活性炭复合吸附剂对冷榨油茶籽毛油脱色脱胶的效果。方法 从酸种类、酸添加量、加水量、温度、时间、搅拌转速方面考察了冷榨油茶籽毛油酸法脱胶效果;从吸附剂种类、吸附剂添加量、温度、时间、搅拌转速方面考察了冷榨油茶籽毛油吸附脱色脱胶效果;此外分别从2个工艺考察了上述参数变化对冷榨油茶籽毛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酸法脱胶柠檬酸添加量为油重的0.5%,温度为90 ℃,时间为30 min,加水量为油重的3%,搅拌转速为60 r/min时,油茶籽毛油脱胶率为49.39%;吸附脱色脱胶活性白土添加量为油重的2%,温度45 ℃,时间10 min,搅拌转速100 r/min时,油茶籽油脱胶率为51.39%,脱色率为95.74%,2种工艺对油茶籽油酸价均无显著影响,酸法脱胶由于高温操作使得过氧化值升高,吸附脱色脱胶能够降低过氧化值。结论 添加少量活性白土吸附脱色的同时能够达到与酸法脱胶相当的脱胶效果,同时能够改善油茶籽毛油的色泽、透明度和过氧化值,且工艺无需使用酸和水,故油茶籽毛油精炼工艺中可以考虑省去酸法脱胶工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