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流溪河非点源污染防治较严峻局面,对流溪河非点源负荷进行了研究。2013—2014年,对流溪河干流温泉、牛心岭、人和、河口断面进行了203 d的水质及水量监测。根据监测结果结合水文分割法和平均浓度法对各断面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非点源污染的特点。结果表明:流溪河干流典型断面污染物以NH3-N、TN和TP为主;越往下游,监测断面各指标平均浓度越大,水质越差;上游断面洪水期各主要指标浓度大于枯水期,下游断面则是枯水期各主要指标浓度大于洪水期;监测断面各指标非点源污染负荷占总负荷的比例为44.22%~96.17%,平均为76.99%;从上游往下游,非点源污染物负荷占总负荷的比例在减小;各断面年污染负荷基本上是以洪水期负荷为主,洪水期污染负荷则以非点源污染负荷为主;河口断面污染物年总负荷中,58.74%的TN、67.22%的TP和65.45%的COD来源于非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在流溪河水体污染中占较大比重,对水质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基于水文分割法的鄱阳湖入湖非点源污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鄱阳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情况,选取鄱阳湖入湖主要河流为研究对象,利用各河流入湖控制站对流域径流量及水质进行同步监测,借鉴水文分割法的原理,应用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公式,探求径流氮、磷负荷入湖规律。结果表明:2008年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五河及博阳河、西河入湖氨氮和总磷的污染负荷(溶解态)为入湖非点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占总入湖负荷的68%~76%;在空间分布上,入湖五河中赣江对入湖非点源污染负荷的贡献占绝对优势。根据分析结果,鄱阳湖的水污染治理应主要针对非点源污染,且重点在赣江流域。  相似文献   

3.
黄河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化与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分析,总结了黄河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化与污染控制两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黄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即农业、城市非点源污染研究总体不多,自主研发模型少见、控制管理措施单一、新型污染物研究不足等.未来黄河流域地区需加大基础数据的监测,加强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建立非点源污染数据库;进一步对非点源污染机理...  相似文献   

4.
水环境污染控制经济学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国内外水环境污染控制相关经济政策进行了阐述,表明一种恰当的水污染控制经济方法主要取决于水污染在本质上应归于点源污染还是非点源污染。对点源污染而言,主要依靠排污收费、补贴和市场许可证等市场手段作为控制污染的工具。就非点源污染来说,应用点源污染控制的方法并不合适,因为这些方法不能在污染的源头直接对排污进行监测。本文阐述了几种可行性方法来克服对污染物不易直接监测的缺点。结果表明:对水环境污染控制究竟采用哪种最适宜的经济方法取决于所研究的水污染类型的特殊性。使用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学方法用于控制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5.
丹汉江流域位于汉江中上游,是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水源区,其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败,因此对该流域的非点源污染研究显的尤为重要。通过查阅文献,总结了该流域泥沙和养分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输移特征,归纳了多种负荷估算方法和模型应用进展,从源头、过程和末端3个方面阐述了水土以及养分流失的控制措施和生态补偿研究进展。并指出当前非点源污染源及污染过程和输移特征尚不清晰、应用模型较少且自主建立模型鲜见、污染控制与管理措施零散等问题。未来需要不断加强资料的系统监测,探明该流域非点源污染种类、来源及负荷,提高应用模型种类和精度,建立流域土地、水域最优开发和管理模式,逐步完善定量化研究与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6.
非点源污染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与点源污染相比,非点源污染具有随机性、广泛性、滞后性等特点,其在机理研究和模型模拟上都更加复杂.本文首先对非点源污染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做了简要的介绍;然后分别从降雨径流、土壤侵蚀和非点源污染物迁移转化非点源污染发生的3个重要环节对其研究发展历史及现状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非点源污染研究与GIS和RS技术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非点源污染研究中输出系数问题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非点源污染(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NPS)是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方面,而且,随着点源污染控制水平的不断提高,非点源污染在水环境污染中的危害性愈来愈突出。本文在对输出系数法及输出系数模型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国内非点源污染热点研究区的输出系数进行梳理和比较,总结出输出系数确定的三种常用方法:查阅文献法,野外监测法,数学统计分析法,并通过查阅文献得出热点研究区平均输出系数参照表,分析各区域输出系数的特征和规律,以便为当前及今后非点源污染研究中输出系数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沣河控制断面非点源污染年际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河流控制断面非点源污染的年际变化特征,以渭河支流沣河为例,利用秦渡镇断面1992-2011年长期水质监测资料和该断面的径流资料、以及2009-2011年的非点源污染水质水量同步监测数据,运用平均浓度法计算出该断面1992-2011年氨氮、2003-2011年COD、正磷、总磷及总氮的点源和非点源浓度、总负荷量、非点源负荷在总负荷中所占的比重,并拟合了污染物年际非点源污染所占比重与地表径流量、总负荷量和综合污染指数的相关关系,分析了年际非点源污染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氨氮和TN的非点源负荷所占比重受地表径流量和总负荷量影响比其他指标显著;河流总负荷量的年际变化趋势与流域地表径流量的变化趋势相似;氮污染的非点源比重在年际变化中呈下降趋势,COD和TP的非点源比重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GIS在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应用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的点源污染不同,非点源污染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并与气候、土地利用等因素密切相关。非点源污染研究需要大量的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数据,应用于非点源研究的分布式数学模型对空间数据的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将GIS应用于非点源污染研究中具有其必要性。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GIS在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GIS应用于非点源污染研究的主要方法和特点,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近年,城市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但水体不达标率仍居高不下,此时城市非点源污染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非点源污染是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如何有效治理非点源污染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就城市非点源污染的来源、影响因素和基于SWMM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比国内外基于SWMM模型的非点源污染研究现状,阐述了模型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针对中国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给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多水塘系统调控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多水塘系统由水塘及其出、入流系统组成。在综述多水塘系统调控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生态水文功能及净化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生态水文过程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从生态水文格局构建、景观格局优化、生态管理等三方面提出了多水塘系统的生态构建与长效管理技术。利用水塘系统控制非点源污染,能有效截留和净化流域内非点源污染物,是有效的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官厅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计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官厅水库流域为研究背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了流域空间分析、水文过程模拟和非点源污染负荷计算的研究,为官厅水库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工程提供了依据,可供干旱半干旱地区非点源污染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3.
辽河源头区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非点源污染已成为我国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又以农业非点源贡献最大。为探究辽河源头区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程度,运用排污系数法估算1999-2009年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估算,对COD、TN、TP和氨氮的污染负荷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应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对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9-2009年辽河源头区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COD,TN,TP,NH3-N平均入河总量分别为35 899.67,10 402.40,1 258.56,4 306.22t/a。从不同污染物看,TN是辽河源头区流域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占污染物比重的47.21%。从不同污染源分析,畜禽养殖的污染负荷比为70.56%,远远超过另外三种类型的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总和,畜禽养殖污染是辽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农村生活源的污染负荷比为19.33%,高于种植业及水产养殖业。从流域不同地区看,梨树、公主岭、东辽、双辽4市县对流域污染贡献较大,是辽河源头区流域的主要污染区域。  相似文献   

14.
太湖典型小流域非点源污染物流失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荣保  姚琪  计勇 《人民长江》2004,35(10):38-40
由农业产生的非点源污染是湖泊的主要污染源.为了研究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流失规律,选择了宜兴梅林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降雨过程中径流流量及其污染物浓度随降雨-径流变化过程进行了监测研究.采用统计和系统分析方法,建立径流量和非点源污染负荷输出量之间的数学统计模型,得出该流域非点源污染物流失规律,以期将此方法推广到与该流域相似的其它地区的非点源污染研究中去,对太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海岸带陆源非点源污染是导致入海河流污染和近海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应用长期水文影响评价模型(L-THIA),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化模拟和分析了20年来烟台市区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年均地表年径流量和非点源污染物(TN、TP)负荷变化的时空差异性。结果表明:耕地的流失使得研究区非点源污染总负荷下降,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带来的不透水面扩大是引起近岸带产流增加以及非点源污染负荷高于远岸带的重要原因;研究区水文效应明显区和非点源负荷变化区与城镇扩展格局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非点源污染的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阐述非点源污染的概念、特点、成因的基础上,从非点源污染模型、土地利用方式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新技术应用三个方面对国内外非点源污染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并对非点源污染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白洋淀非点源污染的生态工程技术控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由于它具有丰富的物产和多种生态服务,被誉为“华北明珠”和“华北之肾”。从2003年水质监测结果来看,白洋淀的大部分水域水质为劣Ⅴ类,主要污染物为TP、TN和NH3-N。通过对污染源的实地调查,发现农业非点源污染是造成白洋淀污染的主要原因。由此看来,除继续加强主要工业污染源控制外,如何实施区域环境对非点源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是控制淀区污染的主要途径。在分析调查和模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生态施肥技术、水土保持技术、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生态缓冲带和湿地生态系统等源头和径流控制措施来控制白洋淀的非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18.
北江飞来峡库区典型流域非点源污染特征分析及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飞来峡库区典型流域非点源污染状况,开展社岗流域场次降雨径流水量水质监测试验,采用平均浓度法估算非点源污染负荷量,分析各场次降雨径流污染物特征并计算非点源污染贡献率,应用SWAT模型进行径流及非点源污染模拟。结果表明,径流量对SS、BOD_5等浓度和负荷量均有较强的主导作用,TN、NH_3-N等初期冲刷效应较为明显,污染物负荷量与径流量的相关性好于污染物浓度与径流量的相关性,各污染物的非点源污染贡献率均达到80%以上。SWAT模型径流模拟的率定期和验证期效率系数分别为0.85和0.73,表明所构建的SWAT模型精度良好。在污染物率定期,雨强较大的典型日污染物模拟效果最佳,污染物相对误差基本在10%以内,而在雨强较小时,TN、TP等均出现较大程度的低估现象;在污染物验证期,由于该时期正处于春耕施肥期,TN、TP模拟结果相对误差较大,且均为低估。总体而言,SWAT模型模拟精度良好,基本能反映该流域非点源污染状况,可为飞来峡库区流域的非点源污染模拟与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初步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简要阐述非点源污染相关概念和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黄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初步框架。黄河流域非点源污染可分为农业非点源污染、水土流失型非点源污染、城市非点源污染和库区非点源污染;在研究方法上,宜结合区域污染特征,选择典型区,采取点面结合、模型集成的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非点源污染的负荷定量化研究、对干流水质的影响评价及相关控制管理措施等;以构建基于点源和非点源污染共同作用下的黄河干流河段典型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和完善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体系为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20.
非点源污染模型化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阮晓红  宋世霞  张瑛 《人民黄河》2002,24(11):25-26,29
随着非点源污染负荷在水体污染源中所占比例的增加,非点源污染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由于模型化方法能够为非点源污染的评价,管理和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建立非点源污染模拟模型是其研究的关键。非点源发生环境比较复杂,其负荷的定量化研究更为困难。本文对非点源模型体系及其应用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对非点源模型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非点源污染问题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