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正演模拟的曲流河构型层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曲流河砂体沉积模式指导下,结合测井数据与地震资料的分析,采用正演模拟方法对大井距条件下的秦皇岛32-6油田明化镇组下段NmⅡ-4小层的曲流河砂体构型进行了层次分析.通过上述研究,明确了曲流河砂体构型边界的正演识别条件,建立了不同级次曲流河砂体构型边界的正演概念模型,总结了河道砂体顶面高程差异、天然堤沉积和废弃河道等曲流河砂体构型边界的波形特征,并指导地下实例区进行曲流河砂体构型解剖,最终实现了大井距条件下不同级次曲流河砂体构型边界的精细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地震波主频介于55~60 Hz,应用正演模拟方法进行大井距间的曲流河构型层次研究,能有效提高大井距条件下单一曲流带和单一点坝砂体的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2.
惠民凹陷商河油田商一区油气储层经过近40年的勘探开发,挖潜难度越来越大。为了进一步搞清该区剩余油分布规律,充分利用研究区丰富的岩芯、测井等资料,对沙二下亚段三、四砂组河口坝储层的垂向级次划分、单一河口坝识别及发育特征、垂向演化规律等开展精细研究。结果表明:河口坝储层发育5级构型界面,其中五、四级界面的成因类型分别为洪泛泥岩、砂体披覆泥岩,三级界面的成因主要为物性差异沉积、成岩钙质砂岩,并进一步细分为泥质夹层。物性夹层和钙质夹层3类;三级界面中泥质夹层的横向连续性好于物性夹层和钙质夹层,延伸距离为300~800 m,沿河口坝进积方向,在坡折带处夹层倾角最大可达8°,至湖盆内部夹层倾角一般小于2°,沿垂直于砂体推进方向,夹层倾角一般低于1.5°;储层顶面高程差异、坝间沉积、坝缘侧向交错叠置、曲线形态及砂体沉积厚度差异是单一河口坝侧向边界的4种识别标志;基准面的升降变化控制了沉积砂体间叠置关系,决定了河口坝砂体的沉积厚度及储层物性特征。该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商河油田及相似油田开展后期剩余油分布预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曲流河河道迁移频繁导致点坝及点坝砂体内部侧积层发育复杂化,不同尺度构型单元的分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增加了地质建模的难度.该文通过对现代沉积实例开展剖析并与精细地质研究相结合,确定了研究区曲流河构型发育模式,建立不同尺度发育的构型单元地质知识库,提出构型模式控制下的多尺度地质建模方法——分两个级次开展多点地质统计建模.首先针对点坝砂体级次建模,利用基于过程的非条件模拟手段获取和筛选与研究区储层发育认识相匹配的训练图像,建立全区模型;然后针对点坝砂体内部级次建模,选取密井网井区,采用不同位置处的旋转方位角约束控制侧积层的发育程度,建立局部模型.最后,利用井点数据吻合度以及生产动态数据,开展模型的可靠性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更好地建立与井点相匹配的多尺度随机地质模型,实现了井间点坝和侧积层分布的合理预测,模型吻合度提高至92.7%,研究成果对国内外类似油田的构型地质建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辫状河三角洲油气储层的开发很多已经进入高含水期,但对辫状河三角洲储层构型的研究并不多,影响了该类储层剩余油的挖潜。以胜利油田永8断块沙二段辫状河三角洲厚层砂体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岩芯、测井、地震和开发资料,通过隔夹层划分,将主力层段划分为5级界面限制的三角洲前缘复合沉积体和4级界面限制的单一三角洲前缘沉积体。单一三角洲前缘沉积体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道周缘溢岸砂体、河口坝主体、河口坝周缘、分流间湾等构型单元。通过综合利用曲线形态差异、砂体侧向厚度变化、砂体间泥质沉积、隔夹层数目差异等进行砂体边界与叠置关系的划分,确定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单一沉积体的平面和剖面构型样式,揭示了单一沉积体各构型单元逐层进积的基本过程,明确了该区辫状河三角洲具有河窄坝宽、河薄坝厚、河顺坝横的特点。研究区沙二段辫状河三角洲河口坝宽度为分流河道宽度的2.23~8.95倍,河口坝厚度为分流河道厚度的1.25~2.50倍。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现曲流河的过程沉积学研究,在大量曲流河内部结构定量描述研究成果以及现有密集井网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一套曲流河道沉积演化过程的恢复方法实现对曲流河道沉积过程恢复.首先利用"初末流线包络线法",完成对点坝的宏观界定和识别,并借鉴以前成熟的曲流定量表征方法,对识别出的点坝逐一进行结构解剖,并使之达到侧积体层次,然后对相邻点坝的同期侧积体进行组合,并对组合好的同期侧积体,按曲流河蛇曲演化的顺序,依次累加叠覆,直至最后一期河道.叠覆的过程,就是再现曲流河沉积演化过程.利用上述方法对吉林油田杨大城子油层组q4-17小层曲流河沉积恢复.结果表明:q4-17小层平面发育有7个点坝,由南至北呈串珠交错展布,其中,Z20井区点坝估算的长度约为668m,宽度约69m,侧积倾角平均为10°,侧积夹层间距约32.8m.沉积期平面上主要发育8期次曲流演化过程,并使砂体侧向有规律地分异.通过对点坝侧积体形成过程的恢复,可以有效指导河流相砂体平面预测,并且为油田布井、调剖等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羊二庄油田明化镇组下段曲流河沉积为例,采用测井响应分析、油藏综合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基于特高含水开发期曲流河储层构型研究的基础上,解析了单一河道、点坝及点坝内部构型单元等不同级次曲流河储层构型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大港油田枣南断块岩心、三维地震、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综合应用层次分析、模式指导、动静结合的方法对断陷湖盆长轴缓坡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进行构型深入解剖,针对这类三角洲的前缘提出了按照近端、中端及远端三分的细分方案,明确了各相带内部沉积构型样式的特征与差异性,建立了精细的断陷湖盆长轴缓坡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构型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断陷盆地长轴端地形坡度较缓、物源充足、水体较浅、前缘亚相宽,根据前缘亚相水动力、水深条件,结合地下储层砂体厚度、砂体横向连通性、岩性分布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将前缘分为近端、中端及远端3个相带;2)近端相带分流河道规模大、水动力强,水携沉积物充足,在其控制下形成大规模近连片分布的河口坝复合体,单一河口坝内又包含多个增生体,前积倾角约3.8°,坝内缘与坝外缘发育程度较低.近端分流河道多深切至河口坝底部并在其侧缘形成多个小型决口扇(岩性以泥、粉砂为主),河口坝内可形成增生体间泥质披覆夹层和决口扇泥质夹层;3)近端分流河道分汊后进入前缘中端,形成中等规模、呈串珠状排列的河口坝复合体,单一河口坝内可包含2~3期增生体,前积倾角为2.1°~2.6°,增生体的堆积方式包括顺源前积和侧积两种,堆积方式主要受控于分流河道水动力强度大小,增生体间发育前积或侧积的泥质披覆夹层;4)中端分流河道在远端进一步分汊,导致分流河道规模减小、水携沉积物粒度变细且分流河道频繁"摆动",远端河口坝规模较小、多孤立分布,顶部泥质披覆夹层将不同期河口坝完全分隔开.  相似文献   

8.
点坝砂体作为曲流河沉积体系中的砂体骨架部分,其独特的沉积作用导致砂体内部非均质性极其严重。在对渤海盆地高弯度曲流河各微相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剖了点坝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并总结出了一套研究方法。针对点坝砂体的特点,提出了通过水平井技术提高剩余油挖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了识别油田高含水期、3次采油阶段曲流河点坝砂体内部剩余油富集区,利用密闭取心井岩心及密集开发井测井资料,采用岩心观察、测井曲线交汇分析、建筑结构解剖等方法,对夹层遮挡性及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微电位回返最低值和微梯度回返率作为夹层岩性判别标准;以夹层相邻砂体含油饱和度差对比值划分夹层遮挡性;以夹层遮挡性划分点坝砂体内部渗流单元.结果表明:夹层遮挡性分为4种类型,识别符合率达72%;渗流单元以完全阻流型夹层为界,平均由2~3个侧积体构成,其间以强限流型夹层相隔;点坝砂体内部剩余油分布受控于渗流单元,主要富集在未被钻遇的渗流单元中上部,渗流单元内部相邻夹层间砂体驱油效率受夹层遮挡性影响,呈高极差或低级差的正韵律,以此为挖潜点坝砂体内部剩余油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红柳泉地区E13储层岩心、地震资料解释、有利区E13储层段实施多井约束地震反演处理,揭示出E13储层段为红柳泉地区自下而上经历了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滨湖—浅湖—半深湖沉积亚相,并进一步细分为河道砂、点砂坝、河口坝和沿岸滩坝等沉积微相。指出E13储层段河道砂、点砂坝、河口坝砂体为最有利的砂体,且具有一定的工业油流,是下一步滚动开发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1.
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融合水文随机模拟的方法产生超长系列径流数据,建立了王快—西大洋水库联合调水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在Vensim PLE环境下进行了仿真模拟。运行结果表明,王快—西大洋水库连通工程现状、未来的运行状况均能达到或接近设计水平,工程特性稳定。  相似文献   

12.
结合苏里格气田苏6区块测井及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运用精细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属性和储层反演等技术手段,开展河流相储层预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振幅类属性对于苏6区块砂体比较敏感,如均方根振幅属性;复地震道属性对于该区河流相预测较为敏感,如瞬时相位属性。地球物理反演结果表明,研究区盒八下段为砂体主要分布层段,有效砂体发育广泛,可作为有利储层。  相似文献   

13.
钻井过程中的储层损害和储层保护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层保护技术直接关系到油田的勘探、开发和效益,其涉及钻井、固井、完井、油气开采、增产措施等从勘探到开采结束的整个开发过程.分析了钻井过程中钻井液对储层的损害机理,介绍了保护储层的钻井液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现代油藏经营管理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油藏经营管理”近年来已成为油田开发研究的热点和当今国际石油界最流行用语之一,油藏经营管理模式亦成为国外油同效开发油气田的基本模式。综述了现代油藏经营管理的概念、形成与发展,分析了影响油藏经营管理的主要因素及现代油藏经营管理的组织机构、工作模式及运作程序,简要介绍了基于现代油藏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结合我国油田开发管理在CNPC勘探开发数据库基础上,由西南石油学院开发研制的现代油藏经营管理软件,指出实践现代油藏经营昌提高我国油气田开发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油气藏模式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震和钻井试油资料进行模式识别研究,对油气藏分布的确定是十分有用的。本文详细介绍了作者研制的油气藏模式识别系统的方法原理。油气藏模式识别系统可以提取4类地震特征参数,进行4种地震特征变换,设计3种分类器  相似文献   

16.
以段六拨油田区域构造背景、沉积微相以及储层的岩性、空间展布、物性特征研究为基础,阐述了储层建模的原理及在油藏描述中建立储层模型的过程,并在该油藏的沉积、储层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油田的构造模型、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S气藏含砾砂岩段岩心观察和测井资料统计分析,结合砂体和沉积相的展布特征,对研究区含砾砂岩段储层的层间、层内、平面非均质性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作用的控制,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程度中等一强,由于渗透率韵律的多样性使各小层层内非均质性程度不一,整体为中等一强非均质性,储层平面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相带平面分布的影响,泥坪相所在区域非均质性较弱,而潮汐砂坝和潮控河道表现为中等一强的平面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8.
张家湾地区长2储层主要为细—中细粒长石砂岩,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长石溶孔、岩屑溶孔,孔隙连通性差.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衍射和阴极发光等资料分析表明:该地区长2储层成岩作用主要类型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目前处于中成岩A期.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使储集空间变小,对储层的破坏性较大,而溶蚀作用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王庄地区郑4潜山裂缝性储层的特点,利用断裂增强滤波处理后的地震资料,提取了反映储层微裂缝的最优几何属性。曲率属性描述了微断裂体系的线状特征,最大曲率的方位角则代表了裂缝的方向,通过最大曲率属性的两个不同量得到裂缝密度和方向,从而刻画出裂缝空间的网状结构及其横向的连续性,成像裂缝性储层的三维的微断裂体系,结合已完钻井的生产资料,明确了该区裂缝的发育特征,为下一步部署井位进行剩余油挖潜,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杨浅3井区Ⅵ1油层是杨楼地区的主力油层,但层间油水关系比较复杂,造成油层漏失、解释失误等情况。另外,由于地质情况不同,电性差别较大,造成这部分地区解释符合率一直偏低,成为区域开发生产的一个障碍。针对这种现状,为进一步地提高新井解释符合率和提高开发效果,通过收集大量试油、测井、嗄嗄动态等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和回归分析法,弄清储层的四性关系,快速准确地判断油水层,建立了杨浅3井区相关解释标准。后期在储层的识别和评价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