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崔勇 《建筑学报》2001,(6):32-34
作者在辩析以往的历史分期观念与方法——线性演化论、循环论以及螺旋式进化论、形态变化论、“代以体验”论等的基础上 ,提出了文化整体性—— 2 0世纪中国建筑史学的概念 ,主张在史学研究中打破建筑论、建筑历史、建筑评论各自为政的局面 ,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同时 ,对 2 0世纪中国建筑史研究进行评述。作者认为对历史的理解不应是编年性质的 ,而应当是观念性质的 ,即观念性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张娟  杨昌鸣 《建筑技术》2010,41(9):837-840
对20世纪遗产建筑的保护修复是不同于历史文物建筑保护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这一时期的优秀建筑相对建成的年代较短,其中一些建筑的历史价值也存在着一些争议,对其保护利用和改造修复问题尚未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目前这类建筑正面临着亟待修复或改造的实际问题,有的甚至已遭到被拆除的噩运。对20世纪建筑,不能套用业已成熟的文物建筑保护的常规方式,而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利用和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整理西安20世纪五六十年代高校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研究现状,分析了它们应有的历史与艺术价值,进而论证西安20世纪五六十年代高校建筑应该作为西安近现代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进行相应的保护,且对其保护策略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前期是中国建筑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阶段,此时形成了一种融合西方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于一体的新的建筑理念,而曾经盛极一时的“中国营造学社”对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也曾有一些建筑理论方面的著作提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但至今尚未有人具体研究过“中国营造学社”与20世纪前期新兴的中国建筑思潮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文以“中国营造学社”为核心,从文献研究、学术活动、建筑师及职员等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证了这个学术团体对中国建筑史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建筑思想的重要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遗产与晚近建筑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回顾国际上保护20世纪遗产理念的提出过程,阐述了晚近遗产概念的实质和内涵。在比较国内外登录保护建筑评估标准的基础上,对建成不足50年历史的建筑遗产、建成环境和文化景观的保存状况和潜在危机进行了分析,呼吁尽快建立我国20世纪遗产保护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框架。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6)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是在中国社会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文学实现由旧文学向新文学现代转型并不断变革发展的历史。其变革发展的历程与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变革进程相适应,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形势和文学自身的状态,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它继承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汲取外国文学营养,取得了巨大的创作成就,也留下了值得总结的教训。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理论体系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和变革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民国文学"、共和国文学等命题的提出,都是从不同视点对展现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的思考。在多重方法论提供的新的文学视野中,我们仍然需要坚持以富有真知灼见的史识,准确地把握其历史现象的认识要点并作出科学的史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作为在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期间一项重要交流活动“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展”,将于6月18~28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正式展出。1999年3月15日,该展览组委会在北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和学术研讨会,著名专家刘开济、萧默、王明贤、李先逵发表了精彩演讲。本刊...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介绍20世纪早期钢结构砌体建筑的发展及其腐蚀现象与成因,分析了传统方法在预防和修复方面的缺陷,提出了支持新的钢架结构腐蚀缓解方案的观点,得出阴极保护系统是有效的防护方法且对历史建筑损害最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佛教文化在中国发展与传承已经长达2000多年.在佛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寺庙建筑,不仅拥有宗教性的建筑群体,还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是改革开放后建筑领域的过渡发展阶段,无论是继承传统建筑设计还是引进西方建筑设计,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建筑,无论整体还是细节都可以看出中国建筑的发展趋势.佛教建筑...  相似文献   

11.
王凯  王颖 《时代建筑》2014,(6):28-33
文章通过图绘的方式,回顾20世纪中国主流建筑专业媒体中的核心话题,并试图提出结构性把握中国20世纪建筑话语发展演变的四种特定的观察视角,从中整理出四条隐含的线索。通过回溯这四条线索的流变和演进,从而透视出媒体和建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喻学才 《华中建筑》2008,26(2):26-30
中国历史上见诸官方记载的国家级遗产保护活动,当始于周朝初年。其标志为《祭法》和《谥法》的问世,距今有3100多年的历史;由国家推动对历史名人的陵墓进行保护则始于汉高祖刘邦建国之初,距今约2200年;而最早的关于建筑遗产保护范围划定的“国家标准”制定实施则始于495年。将名山大川的保护和历史名人的保护结合进行、重视对社会精英的文化基因和生物基因的一体化传承保护、重视建筑物和建筑环境的协同保护,为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三大传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建筑遗产进行现代意义上的保护始于清末,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了,经历了开端、初兴、发展三个历史时期。本文对三个历史时期中建筑遗产保护的情况进行了考证,并着重对建国后建筑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蒋楠  沈旸 《建筑师》2020,(5):71-76
基于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与遗产再利用的现实需求,我国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正在介入 20世纪遗产的保护 再利用工作。以之为视角,本文对其中的“前策划”与“后评估”技术路径作如下探讨:根据建筑设计流程及其 决策思维提出遗产再利用项目策划的流程指引,借助使用后评估工具推进再利用设计优化及其评价反馈,并将其 紧密衔接建筑遗产价值实现的全过程,以期进一步完善遗产保护利用理念与技术的操作方法与决策系统,探索构 建适应中国当下现实的 20世纪遗产保护利用闭环流程及其整体机制。  相似文献   

15.
阮仪三  李红艳 《华中建筑》2008,26(4):144-148
近年来,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事业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在保护实践中却出现了种种误区,产生了大量的“建设性破坏”。原真性是遗产保护的一条基本原则,对原真性理解差异会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方法带来直接的影响。该文通过回顾国际上关于历史古迹修复的思想渐进过程,对照《雅典宪章》、《威尼斯宪章》及《奈良原真性文件》等国际历史保存及古迹维护的重要文件,诠释建筑遗产保护“原真性”的内涵,指出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中出现的理念和实践误区,探讨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李垣  李振宇 《建筑师》2018,(5):66-74
回顾20世纪以来建筑地域主义理论的重建过程,通过对主要事件、关键人物、重点文献的阅读和比较,重现这个过程中的两次主要争论,提供对建筑地域主义这一理论的多角度认识。揭示理论本身的矛盾以及这个艰难重建过程所面对的困境,作为我国近年来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发展的大理论框架下,本文结合实例对建筑美学的转变进行了分析,由此梳理出现代建筑美学演进的大致脉络。  相似文献   

18.
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出发,本文在吸取借鉴国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建设中的新趋势和面临的新问题,从建构当代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体系、建立我国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理论策略、建设适应性的保护修复技术方法体系和管理制度体系等层面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建设提出了框架性的阐述,结论性地提出应该从基础保护科学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实用技术与科学理论交融发展、充分利用跨学科研究成果三个方面加快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学。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云南剑川县沙溪复兴工程的建筑遗产保护实践为例,从建筑基本要素和遗产价值两个角度阐述了建筑遗产修复设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以及区别于一般建筑设计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