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AT:近日,国家在轨道交通开发中倡导PPP模式,即政府与民间资本的结合,鼓励采用港铁"轨道+物业"的综合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在香港人多地少的高密度城市中非常适用,如香港站、九龙站的开发都很成功。同时并不是每个站都适合物业开发。请介绍深圳地铁四号线龙华车辆段一期是怎样的情况?梁秉坚:4号线车辆段物业开发地块的总用地面积为204 000m2,分两期进行,其中一期用地面积约89 400m2,二期用地面积约114 600m2。早在2004年,港铁就提出龙华车辆段土地综合土地  相似文献   

2.
《规划师》2016,(10)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轨道交通建设的站城联动发展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文章以宁波市鄞州新城区轨道站点周边地段为例,探讨了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段开发规划的"站城联动"理念和策略,即借鉴"站城一体化"的全过程控制思路,在轨道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站城联动"理念,通过合理测算站点人流量,结合城市功能和多方利益诉求,在线站位选址上落实站点交通衔接方式与土地发展潜力、服务人口规模的承载力匹配,在站点功能定位上落实站点功能和土地功能的功能联动;借鉴TOD模式、"地铁+物业"等模式,分类引导重点站点与一般站点的周边规划,落实政府、市场和公众多方利益的联动,实现轨道站点建设与城市空间开发联动发展的目标,以期为我国统筹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香港铁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铁公司")之所以成为迄今世界上最具盈利能力的地铁建设运营商,其开创的"R+P"(轨道+物业)模式功不可没。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港铁公司的"R+P"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深圳如何将港铁公司的"R+P"模式本地化。1港铁公司通过"R+P"模式实现盈利的关键港铁公司是一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由香港政府控股的地铁建设运营商。港铁公司负责运营香港市区9条轨道交通线路及1条机场快线,在新界西北提供现代有轨电车服务,并且从事商场、写字楼  相似文献   

4.
当前,包括成都在内的许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运营成本高,在传统的开发模式下,轨道交通发展给政府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文章以香港地铁(后文简称港铁)东涌线为例,系统研究了东涌线的土地开发、开发模式、开发时序、经营收支情况以及轨道与物业关键环节的工程衔接问题,以对港铁"轨道+物业"开发模式作较为全面的剖析。同时,在梳理成都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研究成都轨道交通运营情况的基础上,对成都轨道交通开发运营的资金情况作了测算。最后基于港铁东涌线的经验及成都实际,提出对成都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运营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影响轨道系统吸引力的因素很多,其中距离、建筑密度、土地多样性、可达性和步行系统完善程度等是重要的空间因素。考察已经完成的香港港铁站周边站域空间的居住单元和城市功能设施分布情况研究发现,紧凑的城市空间形态是高乘坐量轨道站的基本特征。结合香港案例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深圳为案例的比较研究验证了站域空间的紧凑形态影响轨道系统分担城市总出行比例,同时在轨道系统建设的不同阶段,从规划原则、土地开发策略和完善步行系统等方面归纳出了影响紧凑空间形态形成的各类因素。  相似文献   

6.
《城市规划》2020,(5):118-126
基于轨道系统与城市街道网络的可达性叠加效应,研究轨道站域空间发展潜力是高密度城市空间集聚形态的后续研究,是对城市集聚形态的成因和潜在动力的剖析。以空间句法的可达性评价工具为量化手段,采用K-means聚类方法,根据10km出行半径的街道网络可达性将69个港铁站分为4组,通过比较港铁系统置入城市道路网络前后的可达性,量化港铁站域的可达性提升幅度。以居住单元密度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各区域及站点所在的选区居住单元密度之间的比值,描述港铁站核心区(200m半径)和站域(500m半径)的集聚程度,最终得出不同城市区域典型站点案例的可达性提升幅度与居住空间集聚程度的平均值。结合空间形态和发展过程分析8个不同区位港铁站域,发现轨道系统可达性叠加效应带来的发展潜力的体现程度与城市发展程度,与轨道建设时机、城市更新措施等有直接关系。解析轨道站域居住空间的集聚形态与轨道可达性之间的关系,将有利于推进我国大城市轨道站周边空间容量和形态的研究,通过引导形成集聚形态而强化轨道系统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倡导新型城镇化和土地集约利用的大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结合轨道交通进行"站城一体化"的开发愈发受到关注,是城市实现紧凑发展、空间品质和活力提升的有效方法。本文以上海龙阳路综合交通枢纽为例,把握轨道交通建设的机遇,践行"站城一体化"开发理念,就如何从发展定位、功能布局、空间整合、实施管控四方面提出设计思路,以其能够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区域发展及紧凑城市形态的构建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一个是专业的物业管理企业,一个是专业的电力设备管控企业,阳光物业在与"e运维"合作的近两年时间中,配电室在数据采集、分析与实时监控与告警等方面,初步实现了智能化,同时在管理上,也实现了智慧物业设备管理的创新。"e运维"在阳光物业落地,市场化的运作和专业化的合作,让阳光物业在智慧物业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9.
土地资源紧张是我国的国情,新型城镇化实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这就要求空间规划做到顶层统筹和管控。在"多规合一"的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是理清"多规"实现规划衔接的顶层设计与城乡协调空间管控的前提,本文以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为例,通过评价梅山镇总体规划镇域空间管控、城镇用地布局,分析在国土空间规划指引下作为一个中心小城镇的总体规划特征,提出对国土空间规划统筹下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吕晓东  夏南凯 《规划师》2012,28(10):105-10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我国的城市开发步入了"快车道"。尤其是在实行财税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以来,城市建设土地出让金更是成为了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分散化的今天,利益相关者围绕着城市开发中的空间发展权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博弈,最直接的结果是政府通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迅速发展,地铁建设引导规划和土地综合开发成为关注重点。文章通过对厦门地铁三号线双十中学站物业开发方案设计研究,对"地铁+物业"开发模式特点及地铁物业开发设计重点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对地铁站物业综合开发及可持续发展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公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服务国家公园的重要载体——门户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模式也亟待深入研究。而作为国家公园的发源地,美国国家公园的门户城镇建设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文章选取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小镇——杰克逊小镇和图萨杨小镇,其发展阶段、规模和模式代表了常见的两种门户城镇类型。通过分析两个小镇的特征,尤其是在空间管控、生态保护、城镇品质、旅游开发、社会公平及利益协作方面的做法,总结美国国家公园门户城镇发展的核心经验。其经验主要体现在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平衡外来者与本地居民的关系、挖掘城镇自身的特色及加强各主体间的相互协作等方面。这些经验不仅涵盖空间管控,而且涵盖公共政策,而这正是美国门户城镇的核心优点,体现了其保护环境和以人为本的特征。总而言之,只有充分发挥国家公园作为公共产品的"正外部性",克服其"负外部性",协调和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才能实现门户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国家公园的门户城镇建设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下,我国住区建设面临着新时代要求下的"品质挑战"。立足城市设计管控的视角,以其特有的空间整体观、公共利益观和综合效益观为标准,本文采用"全过程"的分析框架,深入审视我国住区的现实,提出调查评价市场化、设计构想利益化、方案设计程式化、实施管理指标化和信息反馈物业化是住区在城市设计管控"三观"下存在的问题,其成因在于调查评价欠缺在地引导、设计构想轻怠共识建构、方案设计编制依据单一、实施管理法定精度不足、信息反馈修复机制待立。基于这一视角的分析也进一步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新的应对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空间规划体系梳理,认为在"市级主导"或"市—县协同"模式空间规划体系下,郊野单元控规均可作为城市开发边界(集中建设区)外的基层单元空间规划纳入法定空间规划体系。空间规划传导的核心是对应本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管权"明确向下传导的路径机制。空间规划传导要素可按照目标指标、空间底线、设施配套三类统筹组织,构建"主体功能区—空间管制区—用途分区—用地分类"由粗到细的空间表达体系,并运用规则管控、名录管控、规模管控、结构管控、边界管控、形态管控等不同方式实现刚弹结合、逐级深化的管控目标。按照上述思路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大径山区域进行了郊野单元控规探索,通过明确郊野单元空间管控重点、管控方式,推进城市开发边界外郊野地区实现全域精细化管控。  相似文献   

15.
站点周边居住建筑的密度直接影响乘坐轨道交通的总量,轨道站域范围内居住建筑分布的整体比重与轨道交通分担出行的比例相关。针对香港74个港铁站域空间居住建筑形态特征的研究重点分析了居住单元的分布情况,站域范围的居住建筑的密度与港铁乘坐量密切相关;站域空间范围的分布情况与非轨道站影响区域的比较发现,以轨道站为核心的居住建筑集聚特征是支持香港轨道系统高效率的重要空间特征之一。围绕轨道站的居住建筑集聚能够通过居民出行活动的集聚引导商业和社会服务设施分布密度的提高,是促进紧凑空间形态的形成的基本动力。归纳在轨道系统建设、站域空间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紧凑形态形成的各类因素,有利于合理制定以轨道站为导向的紧凑城市空间形态策略。  相似文献   

16.
叶??   《室内设计》2013,28(3):56-61
城市近郊农用地具有显著的公益价值,在各部门多头管理、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缺乏有效管控,不断被城市建设侵占。城市规划应发挥统筹城乡空间的龙头作用,将近郊农用地纳入城市规划安排,通过提升近郊农用地的规划地位,采取协作式规划模式协调各利益主体和各部门计划,并将规划管控措施落实到总规和控规层面,以有序组织城市空间拓展并最大限度地保护农用地。  相似文献   

17.
许明坡 《河南建材》2021,(10):130-132
"乡村振兴"是我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和重要途径.土地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合理利用村级土地是实现土地使用管制、资源规划管控和空间重构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要秉承融合发展的基本理念,做好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为农村经济建设注入活力,推动乡村的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1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开始逐步推进"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工作。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标志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工作正式全面展开。空间规划是政府加强空间管控、协调空间秩序的重要手段,积极探索构建市域层面空间管控体系,切实发挥空间规划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在总结我国市域空间管控体系现状主要特征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发展定位、空间管控和建立健全协同机制三个层面,建立基于"多规合一"工作的市域空间管控体系框架。再以山东省青岛市工作实践为例,从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远景发展战略传导、管控平台完善、基础评价开展、三区三线划定、差异化管控措施制定等方面进行实例阐述,探索在"多规合一"背景下的市域空间管控体系建设方法。  相似文献   

19.
吴军  孟谦 《南方建筑》2022,(6):72-78
借助土地发展权的理论视角,揭示纽约区划对公共空间的管控逻辑、手段,为国内公共空间规划管控提供借鉴。通过搜集纽约区划决议中关于高线公园规划管控的文件,梳理公共空间的管控逻辑、管控要求及手段。发现区划决议从土地发展权分配、土地发展权转移、土地发展权奖励三方面实现了公共空间的规划管控。结合国内目前的土地产权制度与规划改革、控规对公共空间管控方式与实施管理,从土地使用权益赋权、公共空间管控要求、发展权修正补偿手段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已成为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合理引导城市空间有序发展,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重要管控手段之一。本文从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主体功能特点、空间落位及规划的发展方向入手,科学设定主体功能区与城市开发区的功能与空间对应关系,以及用地类型变化与城市开发边界变动的关系。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定义主体功能在相应空间上的实现情况。引入系统动力学思想,对演进过程背后的动力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城市开发边界变动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效果的耦合关系。最终得出结论:北京市各主体功能区的产业集聚功能依规实现程度较高,各主体功能区的人口承载功能仅有部分得以较好地依规实现,各主体功能区的生态农业主体功能总体呈下降趋势,尚未完全依规发展。各个城市功能区的主体功能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发展方向有较多不一致,未来应采取更为有效的空间管控手段。在主体功能实现视角下的功能空间布局发展与开发边界变动的同步性尚未充分实现,主体功能在空间布局上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