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肖磊 《南方建筑》2018,(2):84-90
柬埔寨吴哥古迹是人类历史上辉煌的遗迹,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国际古迹保护修复的实践与理念的反映。其古迹保护修复理念及实践方法一直与国际上古迹保护修复的理念及方法同步。从最早作为法国殖民地,以西方的遗产保护理念对古迹进行修复;到新时期各国和国际组织发起的保护吴哥古迹国际行动中所运用的新理念,新技术,无一不反映各个国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古迹保护修复方法和理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梳理历史上吴哥古迹保护修复的实践与理念的发展,展示东西方文化古迹遗产的保护哲学,为国内的遗产保护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日本工作队在吴哥地区进行的保护修复工作,并从文化遗产本身和柬埔寨社会两方面,分析了日本工作队保护活动的主要特点和所做贡献,指出国际援助保护与修复柬埔寨吴哥古迹所展示出的东西方文化遗产保护哲学。  相似文献   

3.
日本政府在柬埔寨吴哥古迹持续十余年的工作中,陆续编撰了一系列特征鲜明的调查、规划与修复报告书,为吴哥古迹的保护与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其编撰方法以及技术措施对于正在逐步建立建筑遗产记录体系的中国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在详细分析保护与修复工程报告书的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系统介绍日本保护工程报告的管理和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得到广泛推行,但是缺乏在文化遗产视角下对小城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特定研究。本文以粤西小城德庆为例,通过对其进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指出德庆名城保护过程中出现的城市高度失衡、原真性建筑缺失、非物质物化遗产保护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文化遗产的特点,提出德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策略,并得出改进建议,最后提出管理标准,将名城保护规划落实到管理层面,推进小城镇名城保护的进程,进而更好地实现对小城镇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1964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通过了《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著名的《威尼斯宪章》。宪章确立的文物古迹的价值观及保护这种价值的方法论,一直为国际上公认为古迹保护的权威文献依据;宪章的理念也仍为人们普遍服膺,迄今不失其先进性和成熟性。  相似文献   

6.
《北京规划建设》2012,(6):64-71,7
边兰春(清华大学教授)欢迎大家前来参加由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统筹,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主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承办的共同的文化遗产高校学术论坛。本次论坛是纪念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设立30周年系列活动的分论  相似文献   

7.
唐晔 《重庆建筑》2007,(1):25-28
在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变迁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都武侯祠—锦里巷”,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经营相结合,并准确把握保护的各个环节,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探寻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黄庄巍 《建筑师》2025,(2):119-133
摘要: 20世纪50—80年代,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余绪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影响下,大陆迁台建筑师贺陈词以承继中国建筑传统、发展现代中国建筑为目标,以胡适“文学革命”为蓝本,在我国台湾地区展开建筑思想建构。他充分运用胡适“文学革命”所内涵的“活的文学”“人的文学”“文学进化论”等核心内容要素,在实用主义、自由主义、人本主义等思想影响下,与中国文人传统、现代建筑思潮等相关要素衔接互促,建构了兼具建筑史观与发展方法论、渐进改良式的“继往开来”中国建筑承传论,推动了中国建筑文化在台湾地区的发展,演绎了一场“文学革命”在近现代中国建筑历史中投下的映像,兼具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中国近代文化思潮、近现代中国建筑发展脉络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整体历史,对贺陈词建筑思想发展之源流、路径、目标等要素进行深入剖析,力图呈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之深刻影响,发掘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对建筑转型发展,特别是台湾地区在二战后现代建筑发展深刻影响之历史事实,探讨深具中国文化精神价值特征的“文人建筑师”现象,为今日传承发展中国建筑文化提供历史借鉴,补充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  相似文献   

9.
“活着的历史博物馆”——殖民地威廉斯堡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长歆 《新建筑》2014,(3):24-29
威廉斯堡(Williamsburg)是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处历史文化名镇,其城市和建筑遗产与美国独立革命及政治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维护历史“原真性”和整体保护历史环境是威廉斯堡保护和修复的基本原则.修复后的威廉斯堡被誉为美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活着的历史博物馆”,在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威廉斯堡的保护主要从历史环境的修复和现代环境的控制两方面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0.
名城保护30年之际的反思自1982年国务院公布北京等24个城市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我国名城保护制度已走过了30年历程,如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总数达到119个。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名城保护事业逐渐受到社会各界较为广泛的重视,国家及地方出台了相应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建筑保护法规。一些名城通过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的保护,在改善人居环境、发展文化旅游和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大规模和高强度的旧城改造冲击下,相当  相似文献   

11.
吴哥古迹是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古代高棉建筑艺术的杰作与集大成者。本文从古代高棉的历史出发,回顾了吴哥文明的历史源流,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探讨了吴哥古迹建筑雕塑艺术的风格、类型与特征。  相似文献   

12.
伍沙 《建筑师》2020,(2):88-95
在中国政府实行\"一带一路\"倡议的今天,对东南亚建筑艺术的研究已成为热点.面对缺乏研究历史的认识以及断章取义的现状,本文聚焦柬埔寨吴哥古迹,以时间的维度概述了百年来其建筑艺术研究的发展脉络,以各阶段研究方法和人物为重点,总结了主要的研究成果及其传承关系.最后分析吴哥古迹建筑艺术研究的主要特点,以供国内相关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次保护规划从保护城镇特色与机理的角度出发,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对现有《古北口镇镇域规划》进行部分调整。  相似文献   

14.
陆地 《建筑学报》2007,(12):86-88
木构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主体,由于与西方砖石体系的建筑遗产存在着较大差异,它们的保护原则一直存在着较大争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1999年颁布的《历史性木结构保存原则》部分地回应了这些争议。本文对该文件的背景、内容、价值和缺陷进行了全面解读。  相似文献   

15.
田凯  陈颖 《室内设计》2014,(1):27-30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建筑学科教学体系的完善,建筑学科领域的城市史教学有待向专业化和开放性进一步深入,使其在多学科交叉的开放视野中让学生认识城市进程中的历史观.由于各个学科的广泛参与,城市史研究从对城市建设过程的描述性介绍,逐渐发展到关注物质建设背后的社会结构、观念、价值和城市社会的变迁,这一开放性的研究趋势将进一步拓宽城市史教学的视野.此外,城市史教学应该立足于建筑学科的特点,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使建筑领域的城市史教学进一步走向开放性和专业性.  相似文献   

16.
建筑遗产的保护教育起源于欧洲,文章通过梳理与遗产教育相关的国际会议主题、决议等内容,总结现代欧洲建筑遗产教育方面典型及深具影响力的机构特征,建构起欧洲遗产教育发展的路径:早期的建筑遗产保护教育课程的重点是对于建筑师的专业教育,之后逐渐过渡到综合保护指导下的多学科/跨学科教育。国际会议的召开与保护网络的建立促进了保护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保护的伦理变迁也对保护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研究欧洲的建筑遗产保护教育的历程,将为中国遗产教育的研究提供参照的他山之石,也为未来遗产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7.
叶静贤 《建筑师》2018,(5):32-37
本文以第六届国际建造史学术会议为素材,介绍和分析了本届会议的部分重要研究成果和研究内容,试图提供建造史学科领域内最新的研究方向、方法,以及它们的研究动因和未来的发展;并从\"建造\"的角度,揭示了传统向现代主义转变的\"理性\"之路。  相似文献   

18.
从鹿特丹港的发展看世界港口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鹿特丹港是欧洲第一大港、世界第三大港。本文对鹿特丹港的港区、物流园区、临港产业及集疏运设施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介绍,从中总结世界港口的发展新趋势,以期对我国港口城市规划建设有所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Concern over alien species has changed over the last century. In Britain before ca. 1950 the main anxiety was with vermin, but whether 'harmful' species were introduced or already native was considered relatively unimportant. Scientists were content to welcome some alien species and occasionally to recommend their encourage ment. In the 1970s and 1980s, however, a backlash followed the greater appreciation of damage to native ecosystems caused by exotics across the world, and a deeper interest in genetics. This unfortunately also led to a concept of 'genetic integrity', and campaigns began against introductions that might interbreed with natives. A more defensible approach might be to revive the notion of some species as pests, but to hesitate before involving conservation in anything analogous to ethnic cleansing for other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