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门窗》2014,(7)
当今世界人们非常重视对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亚洲的建筑遗产也受到了世界的高度关注,在中国长春,这座城市在近代建筑发展史上有着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主要阐述的是长春近代建筑相关理论和实例研究的基础上,对长春的建筑遗产进行各方面现状因素的评论和分析,来更好的了解及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近代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模式,以及提出具有深化和拓展的构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罗马大角斗场是意大利珍贵的建筑遗产,文章以意大利首都罗马的角斗场为切入点,从建筑的整体保护原则、具体的修复方式方法和遗产的再利用这三点探讨了历史建筑的保护。文章梳理了意大利历史上对大角斗场所采取的多种保护方法,也参考了其他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的实例,更为全面地分析了意大利遗产保护实务。  相似文献   

3.
圣保罗州立艺术博物馆坐落于圣保罗老城区,是一座建于19世纪末的新古典风格建筑,保罗·门德斯·达·洛查1994-1998年间对其进行保护更新设计.文章从遗产自身空间的历史变迁和与所处城市的空间结构变迁两方面解析建筑师的"空间转化"设计策略,不仅解决遗产建筑空间与当代功能以及圣保罗城市空间结构的矛盾,从而实现从"纪念碑的城市"到"城市的纪念碑性"的美学转化.此外,通过建筑师话语与学术思想的分析,文章力图探讨该历史空间更新设计策略背后的理论基础,涉及遗产真实性与"建造道德"概念某种程度上的微妙一致,圣保罗学派史学转向,建筑师对巴西殖民历史遗产的批判性态度以及对一种拉美现代性美学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工业建筑遗产由于具备人类历史的物质承载性和城市发展的见证作用,已成为当今城市存量更新阶段中的重点改造对象,如何对其进行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延续城市文脉,推动城市发展,已成为我国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事业中的重要课题.文章从"保护性改造再利用"的观点出发,总结了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不同价值认知,探讨了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保护与再利用的相关策略,为其他工业建筑遗产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近现代博物馆建筑发展趋势的概述,结合当代著名老博物馆修复与加建设计案例,对于旧建筑更新的理论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总结在面对建筑遗产的复兴时建筑师处理方式的共性。将修复与加建中涉及的要素重点归结为在风格,材料,构造衔接方面强调历史"断代","延续",以及"尊重性",并以此为依据和出发点,梳理完善旧建筑保护和更新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建筑理论以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为宗旨,对建筑遗产的保护评价和修复有了新的认知和界定。通过对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研究,探讨如何将建筑遗产保护行动融入到大众生活生产中去,使人们认知触摸、尊重利用建筑遗产,置身于"原真、整体、活态"的建筑遗产环境中,与遗产建筑同呼吸、共命运,使遗产得以延续历史文化,重生见证当代文明。从保护模式与大众参与度等方面,提出建筑遗产活态保护合理利用的模式、方法与途径,为建筑遗产的保护更新提供具有社会意义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致密化"是现代城市发展不可回避的趋势。城市新插件与历史环境交融并置将是下一个时代浪潮的重要特征,这将进一步引发关于历史价值与当代性的讨论和思辨。荷兰作为高密度国家典型代表,近十年在建成环境的适应性转型中表现突出。文章通过与荷兰卡恩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卡斯·卡恩教授的访谈,深度辨析荷兰建筑师面向复杂历史环境的立场与方法。对话重点聚焦于改造策略、遗产价值与实践经验,以期获得设计介入保护与更新议题的可描摹的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8.
引言意大利从国家层面形成了对文化和建筑景观遗产的保护、管理,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建筑修复与再利用、旅游展示等全面的"研究—保护—再利用"成熟经验。"保护国家景观、历史和文化遗产"是意大利共和国宪法基本原则之一1。  相似文献   

9.
城镇建筑遗产由历史城镇、历史城区、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更加广义的具有适应性再利用价值的既有建筑等共同构成,通常具有多尺度连续、本体复杂广泛和环境多样的特性。揭示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的关键科学问题及内在机理,建构整体保护理论和方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和科学难题。论文从对共性科学问题的分析出发,系统探讨了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的基本学理、科学保护和精细保护、尺度效应、城市建筑形态成长的普适性、想象力与科技进步结合的可能性、城市设计和数据库成果呈现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创新见解,并以笔者团队完成的几个遗产保护案例进行了验证。本文认为,需要客观对待新陈代谢、有序演进的真实而鲜活的社会和城市场景;城市并非凝冻在某一历史阶段和高光时刻的艺术品,而是一个博物馆;多尺度保护的实践工作和运维管理,除了建筑遗产保护学的基本学理和方法,还可借助数字化城市设计及具有开放交互属性的数据库成果。如此,就有可能将中国历史城市-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并走向一个同时依托城市健康发展引导、历史文化信息精准传递、跨学科科技支撑的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0.
建筑(建成环境)更新、再利用已经成为当代建筑行业十分重要和普遍的工作。从新建到再利用、从保护到活化的转变对当下建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建筑教育中建筑史和建筑设计相关课程所面临的挑战尤为严峻。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与建成环境学院通过改革史学课程、将遗产价值导向置入建筑设计选修课等方式进行探索,一方面以设计教育为史学课程教学目的;另一方面以遗产价值评估作为设计决策的指导和评判标准,实现史学理论教育与设计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在宏观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中完成设计/规划的能力。这一探索和所取得的经验,为中国建筑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参数化结构设计技术与数字设计、数字建造工具的结合,改变并重新定义了当代建筑设计的过程。研究尝试探索一种新的数字设计教育模式,将建筑设计过程与数字结构设计技术相结合,并且在各种国际教育机构中讨论实验性工作坊的成果。研究的目的在于挖掘这一系列课程在启发建筑实践创新方面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赵鹏  许睿 《中国园林》2004,20(7):17-19
通过对一公园内狭窄谷地的景观设计,指出由于园林设计直接在大地上进行这一特性,故应在设计中特别强调与场地条件的结合及与施工过程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3.
桂学文  吴铮 《华中建筑》1999,17(4):19-24
文章介绍一个已完成设计和部分施工,而中途更换业主,重新功能定位,试图塑造一个切入绿色,更具个性的生态型大广场的构思与探索。  相似文献   

14.
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在思维方式 和设计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别,两个专业往往 是在相互妥协中完成设计,这种模式不利于 发挥结构在建筑设计中的积极作用,并有可 能造成浪费。数字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渗透 使得建筑结构一体化的设计与建造在数字 平台上成为可能。在2014年清华参数化设计 研习班的Grasshopper班教学中,尝试使用这 一数字化设计平台进行非对称折板结构的 几何形态生成和力学模拟,并使用激光切割 和三维打印等数字化加工技术进行构件加 工,完成了一个实验性折板结构空间形态的 设计和建造。本文介绍了这一实验性教学的 相关技术问题,以及其背后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列述了作者在该工程设计审议会上的发言,如引水流量规模的、水位保证率的确定等10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珠三角三级绿道网络规划构建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昉  高阳  锁秀  叶枫 《风景园林》2011,(1):66-71
目前作为景观都市主义集大成者的珠三角绿道网已经实现全面贯通,初步完成了预期的首年任务.而在珠三角绿道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珠三角绿道网生态容量的计算,发现只有进行珠三角三级绿道网络构建,实现城市和社区绿道网的合理规划布局、棕地再利用、不同功能组团转换,才能将珠三角绿道网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张艳华  吴昕 《新建筑》2000,(1):54-55
从大型厂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入手 ,以“过去”、“现在”和“未来”为立意的起点 ,试图结合水景 ,创造富有韵味的厂前区空间  相似文献   

18.
黄石磁湖湖景工程是建设在磁湖湖畔的一片带状滨水绿地,定位为以城市滨水公园为主题的休闲及观赏性绿地。在设计中通过对不同场所的空间塑造营造出不同的主题空间,体现水体、生态系统、游人的相互关系。在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以人为本,促进生态恢复及完善细部设计,是提升景观品格,完善设计意图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为纵向线索来分析生态思想在其中的沿革过程,并循出体育建筑生态化走向的发展趋势,从而根据体育建筑的若干特点再从横向进行分析,确立体育建筑生态化设计理念的环境观、文化观及时代观,以期对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的“人文、绿色、科技奥运”精神提供理论上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崇明东滩国际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崇明东滩湿地公园建设的实践,在基地环境质量优、劣势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湿地公园的功能定位、规划内容以及水体与土壤、种植设计、引鸟设计等生境设计与创造方法等,以期对正在进行和将要进行的湿地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