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东南大学交通类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实践,分析了研究型大学交通类工程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提出了交通类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的思路,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基于工程实践、科学研究的创新教学体系,并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7)
为适应新时期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要积极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大学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的学科特点,从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入手,进行理论探索;从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实践,以确保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0)
定位为研究型大学的华中科技大学联合行业品牌企业,成立了船舶与海洋工程湖北省实习实训基地,提升了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决策技能和创新能力,实习实训基地成为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课题组结合船舶与海洋工程湖北省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构建了其建设模式,探索了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的实践能力提升规律。实践效果表明,校企资源协同共建,建设以实践为手段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是研究型大学实施实践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学生在实习实训基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学习、实践、研究、创新活动,取得了高质量的培养成果,为研究型大学建设高水准实习实训基地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案例。  相似文献   

4.
从重庆市高中大学衔接创新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实践出发,通过对重庆大学高中大学衔接活动的实证分析,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基础,总结凝练了"三层次两结合"(TLTC)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和选拔模式与途径,并从构建政府主导,高校和中学参与创新人才培养和选拔长效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7)
在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创新人才培养始终是其主要目标。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必须要以知识创新为基础。文章分探讨了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历史使命和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以知识创新为基础,推动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和方式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为我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研究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探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科教育始终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南京航工航天大学土木工程系结合自身专业建设的经验,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各类资源,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建立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务实与创新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7)
我国创新课程教育已进入了政府引导的多元化发展阶段,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有积极促进作用。对大学纳米材料与技术创新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依据大学人才培养应遵循"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从纳米材料与技术教学现状出发,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提出基于研究性教学的"互联网+"纳米材料与技术创新课程建设,取得实践成果的创新理念及考核方式,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3)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既是国家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鲁东大学通过完善"三个体系",筑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根基;通过坚持"四个结合",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通过搭建"三个平台",全程护航大学生创新创业,全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地,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28)
创新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的新型教育,当前我国大学英语创新教育存在诸多不足,应借鉴国外大学创新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经验,树立创新理念,建立多样化的课程观,实施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并优化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1)
协同创新的不动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完成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开放式、有特色、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结合不动产学院产业专业特色,探索协同创新的不动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