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摆线针轮章动传动的齿廓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韶君  赵清 《机械传动》1997,21(4):8-11
本文应用球面三角学理论,分析了摆线针轮章动传动的齿形曲线;推导出相应的齿形方程,并给出了这种传动的基本参数和主要尺寸。为摆线针轮章动传动的设计与制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首先给出了二齿差结构齿形啮合时的受力分析方法,并应用解析法对修形后摆线轮和针齿啮合时的初始间隙进行了准确计算,给出了一种比较符合工程实际的二齿差针摆传动的有效啮合受力分析方法,该方法计算结果更符合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3.
二齿差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的受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二齿差结构理论齿形啮合时的受力分析方法,并应用解析法对修形后摆线轮和针齿啮合时的初始间隙进行了准确计算。给出了一种比较符合工程实际的二齿差针摆传动原有隙啮合受力分析方法,该方法计算结果更符合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4.
首先应用解析法对修形后摆线轮和针齿啮合时的初始间隙进行了准确计算,给出了一种比较符合工程实际的等效代换齿廓二齿差摆线轮与针齿有隙啮合时受力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的RV传动研究中,对摆线轮的研究大都是在不考虑齿形修形的前提下进行,其结果同实际工作情况有较大误差.采用有隙啮合理论,考虑摆线轮修形引起的初始间隙影响,对修正齿形后的摆线轮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利用MATLAB准确计算出摆线轮轮齿在修形后的初始间隙以及弹性变形量,确定参与啮合的摆线轮轮齿齿数,为RV减速器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根据开放式的体系结构设计思想,开发出基于STD工控机的用于变传动比齿轮滚动滚齿加工的新型CNC系统。介绍系统的结构、特点与关键技术,该CNC系统可实现多种齿轮的在线参数编程、仿真、多轴伺服闭环控制、CNC实时直接插补加工以及加工过程的动态跟踪显示,具有高的加工精度、效率与柔性。  相似文献   

7.
8.
摆线针轮减速机的齿廓啮合间隙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文席  梁哲 《机械设计》2001,18(5):22-25
摆线齿轮可以采用成形法加工。用这样的齿轮装配而成的摆线针轮减速机,其齿廓啮合间隙是减速机的制造误差,装配误差,原理误差等的函数,运用解析的方法可以求得齿廓啮合间隙(包括切向啮合间隙和法向啮合间隙)的分布规律,计算表明,空载时的减速机一般只有一对针齿,摆线齿接触,承载时的减速机当摆线针轮修形时,接触齿廓的数目可能少于理论接触齿廓数目的一半。  相似文献   

9.
王玉杰 《装备制造技术》2013,(8):133-134,144
采用了一种基于轮系单元的轮系传动比计算方法。将轮系分解为若干个基本轮系单元,根据"转化机构"法的基本原理,列出每个基本轮系单元的啮合方程,结合若干个联系方程即可很方便地求解轮系的传动比,并通过两个实例验证此法,该方法简单方便,容易理解。  相似文献   

10.
摆线针轮啮合间隙对RV减速器的啮合传动性能及运动精度影响很大,因此,啮合间隙的准确计算是摆线针轮接触特性研究中很重要的内容。目前,国内对啮合间隙的计算大多是以理论设计齿廓为基础,未考虑摆线轮在修形设计加工过程中的齿廓偏差,所以,计算得到的理论啮合间隙与实际啮合间隙不一致。为此,综合考虑齿廓偏差的影响,提出一种摆线针轮啮合间隙的新计算方法,从工程和数学的角度获得了轮齿啮合的真实间隙。通过将摆线轮的齿廓偏差在理论齿廓上进行有效叠加,基于非均匀有理B样条重构得到高度逼近实际加工齿面的数字化齿面;根据建立的摆线针轮传动接触分析模型,运用微分几何原理计算针齿中心至摆线轮齿廓的最小距离,得到齿廓偏差影响下的准确啮合间隙值,为RV减速器摆线针轮副的传动性能研究及齿廓修形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师润平 《工具技术》2009,43(5):111-114
详细介绍了变传动比3D表的工作原理、传动机构及其瞬时传动比的计算方法,并分析了其测量精度和优点。  相似文献   

12.
摆线针轮行星传动中摆线轮最佳修形量的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目前摆线针轮行星传动中摆线轮的修形方式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最佳修形齿廓的概念 ,对采用“负移距 +正等距”修形方法获得最佳修形齿廓原理进行了探讨 ,推导出了摆线针轮最佳修形量的计算公式。根据最佳修形量研制的样机通过试验也证明了修形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高速铣削过程中摆线轮结构件的铣削力的变化规律,基于复杂的摆线轮轮廓,建立了高速铣削过程中该轮廓的铣削力有限元模型。该模型针对摆线轮齿廓加工的工艺特点:即硬度高、壁薄和轮廓复杂等,借助有限元软件DEFORM-3D,将高速铣削过程中的摆线轮齿廓分为3段,根据每一段的几何形状不同,结合材料性能、本构关系以及剪切断裂分离理论,建立不同切削方式的切削力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摆线齿廓的铣削力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并且铣削合力随铣削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工件受到的径向力随进给量的增大而显著增大,切向铣削力受进给量的影响较小。该铣削力模型经试验验证,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L ogix齿轮是依据全新的齿形理论所提出的一种新型齿轮。本文分析了 L ogix齿轮的根切现象 ,在此基础上根据该齿形的特点完成了少齿数齿轮的齿形设计 ,并绘出了少齿数 L ogix齿条、齿轮的图形。  相似文献   

15.
冯晓宁 《机械传动》1995,19(2):21-25
本文对NN型传动的传动比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揭示了内齿轮副的齿数差,双联行星轮的齿数差以及齿数对传动比的影响,分析了传动比的特点与范围。  相似文献   

16.
融合活齿传动和凸轮机构两种传动形式的优点,提出了摆动输出活齿凸轮机构,并分析了其结构及传动原理。作为一种新颖的传动形式,该机构具有齿数灵活、全齿啮合、摆角范围宽,可按简谐曲线、等加速度曲线以及无停留修正梯形曲线等多种既定规律摆动输出的特点。借助凸轮曲线位移的已知性建立了输入、输出凸轮转角在任意时刻的对应关系以解决传动比不恒定而无法直接创建传动关系的问题,进而推导出了输入、输出凸轮的理论齿形方程和工作齿廓方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给定设计参数并绘制输入、输出凸轮的理论齿形与工作齿廓啮合线以及机构啮合位形,皆未发生干涉现象,验证了方程推导的正确性,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及应用提供了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7.
高重合度摆线内齿轮副时变啮合刚度计算和齿间载荷分配是其动力学分析和强度设计的基础,由于是多齿啮合,齿间载荷分配非常复杂,属于静不定问题。结合现有文献,考虑了真实的过渡曲线和精确的轮齿建模,采用更为准确的齿面赫兹接触刚度计算方法,基于势能法建立了与摆线齿形相适应的单轮齿对啮合综合刚度模型,针对该齿轮副的传动特点,构建了其变形协调方程,提出了多齿啮合齿间载荷分配模型。为验证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并提高仿真分析效率,在ABAQUS中利用Python脚本编程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精确化建模、参数化分析和自动化操作,根据齿轮加载接触分析结果和基于有限元法的轮齿对受载啮合刚度计算方法,得到了不同负载转矩作用下单轮齿对、多轮齿对的啮合综合刚度和轮齿啮合力。对比表明,计算结果趋势吻合、数值接近,验证了建模分析的正确性,可为动力学分析和强度计算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夹紧力与速比之间的耦合作用,在保证传动可靠的前提下,通过联合调节主从动轮油缸压力来干预速比控制,暂时提高系统压力以扩大速比变化率的可控范围。从速比跟踪性能、经济性、动力性、恶劣工况适应性、与夹紧力相关的传动可靠性、与速比变化率相关的舒适性等方面,研究了主动耦合干预控制方法的控制性能。对踏板开度突变工况、超车加速工况、冰雪路面打滑工况和循环工况等工况进行仿真,结果表明:主动耦合干预控制法在保证可靠性、经济性和舒适性的前提下,改善了速比跟踪性能,提高了动力性,增强了在驱动轮打滑等恶劣工况下的适应性,其中目标速比阶跃工况下的速比跟踪误差减小11%~53%,从30km/h加速到60km/h的超车加速时间缩短约0.7s。  相似文献   

19.
二齿差行星减速器齿轮承载能力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林 《机械传动》2006,30(1):45-46
在少齿差行星减速器内啮合传动中,存在多对接近啮合的小间隙齿面于理论啮合点左右,轮齿受力产生的微小变形使得某些对齿面相互接触进入啮合状态。多对轮齿同时啮合,使得传动能力明显提高,而它的力学计算属于超静定问题。本文介绍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COSMOSDesignSTAR分别计算一对齿啮合和多对齿啮合的承载差别,来说明二齿差行星减速器的承载能力比起常规算法所得到的承载能力的提高量。  相似文献   

20.
转子在临界转速点的振动和阻尼比的估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盘对称转子模型为分析对象,分析转子在临界转速点时的振动,导出共振过程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两种识别转子阻尼比的新方法:a.利用衰减自由振动信号,构造关于其包络的误差函数,通过迭代法使误差函数达到最小来估计阻尼比,该方法相比对数衰减率法可以更加准确地估计转子的阻尼比;b.利用幅频曲线识别转子阻尼比,即根据转子实测的增减速过程振动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预估阻尼比的初值,再利用寻优法确定转子的阻尼比。通过试验检验,证明这两种估计阻尼比的方法能够较有效地解决阻尼比估计不准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