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塔里木盆地勘探现状,结合以往所做的一些试验,提出了塔里木盆地大沙漠区进行高分辨率勘探的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提高仪器前置滤波的低截频率,可相对抬升高频,有效地改善记录上的高频成分;选择有利于提升高频信号的检波器,是切实可行的方法;检波器的埋置条件和效果及串联组合方式也是提高分辨率的有效途径;灵活运用可控震源的扫描方式补偿高频能量,如非线性扫描、变频扫描等;通过选择炸药类型和药量可以有效提高分辨率。综合应用以上各项技术措施,使大沙漠区的地震剖面分辨率得以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2.
可控震源非线性扫描在高分辨率地震采集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蓝加达 《石油物探》2008,47(2):208-211
可控震源的扫描信号可以控制,对环境破坏较小,特别适合炸药震源禁区的地震数据采集。扫描信号的理论基础是线性信号,但是地下介质对地震波的吸收衰减是非线性的,因此线性扫描不能对高频衰减进行补偿,降低了信号的信噪比,由此发展了非线性扫描技术。非线性扫描技术的扫描速率不再是常数,通过在高频段合理增加扫描时间来实现对高频衰减的补偿,达到提高地震分辨率的目的。在哈萨克斯坦S区的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中,采用非线性扫描技术,通过对扫描参数的优选,对高频能量进行了有效补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现了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  相似文献   

3.
可控震源非线性扫描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多采用药震源,但常因地表质条件的复杂而使炸药震源的使用受到限制。可控震源非线性扫描方法,通过控制激发信号高频振动时间,提高激发地震信号的高频成分,可达到了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目的。我们在砾石覆盖区开展了可控震源非线性扫描的试验,并完成了一定的工作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大北地区激发药量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学强 《石油物探》2007,46(1):81-89
在塔里木盆地以往的地震数据采集中,对激发药量的确定缺乏具有理论指导的科学选择方法,从资料品质这一角度出发,往往会选择较大的药量。为此,在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地区的三维勘探中,从理论和试验上对激发因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首先,对地震波在地层中的衰减规律进行了理论分析,探讨了仪器接收系统对信号的可记录性,给出了这些因素对激发子波能量的要求;然后,根据爆破工程理论,讨论了不同围岩和激发药量对激发子波的影响;最后,在野外进行了针对性的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了激发药量的选择原则,即①衰减后的目的层反射波振幅应满足仪器接收系统对信号的可记录范围;②目的层的反射波能量要远远大于勘探区的环境噪声;③不同的激发岩性采用不同的激发药量,以保证整个勘探区域地震子波振幅相对一致。根据该原则,分别对大北地区的戈壁砾石区、砂泥岩出露区和西域组砾岩出露区的激发药量进行了科学合理的选择,获得了较好的激发效果,资料的品质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5.
曹务祥 《石油物探》2006,45(1):62-64
传统的非线性扫描参数选取往往根据试验资料凭经验和分析加以确定,缺少科学依据。非线性扫描设计的基础是,地震波的频谱反映了大地的吸收和滤波作用,利用主要目的层段的频谱特征,求出地震波能量随频率变化的衰减曲线,进而求出大地滤波的补偿曲线。根据扫描能量与扫描时间的正比关系,定量求出非线性扫描因子,进行单位频率能量的不等分配,从而达到对高频信号进行补偿的目的。实际应用表明,合理地选择非线性扫描因子,使地震分辨率得到了明显提高,资料的品质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影响超声成像效果的模拟实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换能器的工作频率及类型、测量距离、扫描间隔,仪器偏心及倾斜、目的层的波阻抗差异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序地影响声波的传播,最终影响成像效果。针对这些影响因素研制了一套超声成像多维扫描系统,在实验室进行了大量的声成像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换能器频率的选择必须在成像分辨率和泥浆适应性之间进行折中,相同尺寸和频率的曲面型换能器比平面型换能器成像效果明显要好;采样间距越小,扫描速度越慢,其超声成像分辨率越高;应通过实验建立各种典型地质特征的声波成像解释图版,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和对比,通过对图像进行滤波、平衡、增强等处理以及根据超声换能器的声波辐射特征对图像进行高分辨率精细处理,以改进和提高信号的处理质量,实验分析结果有助于改进井下超声换能器的设计,提高井下成像仪器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7.
在系统归纳总结塔里木盆地西部、西昆仑、中亚天山和帕米尔等地区的构造、地层、古地磁学、地球化学及含油气盆地等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自中生代以来对塔里木盆地西部影响重大的;次构造事件的构造特征、起因和石油地质学意义。这5次构造事件是:①早二叠世末南天山洋西段的闭合与中生代初塔里木盆地西部的抬升事件;②侏罗纪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的活动与早、中侏罗世库孜贡苏走滑拉分盆地的形成;③白垩纪古近纪区域拗陷作用与海侵事件;④早白垩世和古近纪乌恰县托云及中亚天山的玄武质火山活动;⑤新近纪第四纪帕米尔弧的形成与南北向区域性挤压作用。它们对塔里木盆地西部的油气成藏具有不同的石油地质学意义,正确认识这些构造事件的发生时间、构造效应和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对塔里木盆地西部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图1参35  相似文献   

8.
地震信息的谱分解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谱分解技术使常规地震资料达到理论分辨率。通过在频率域内对三维地震数据进行全频段扫描、成像, 改善和提高了地震资料对地质异常体的分辨能力。谱分解技术使地震资料解释人员能够在频率域内开展储层研究工作。目前,谱分解技术在复杂地质情况下的储层预测中得到全面推广。这一技术在塔里木盆地的储层预测中得到运用,特别是在河道沉积的预测中,取得了明显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高3块开发中储量动用程度差的状况,采用容积法、产量特征曲线法和数值模拟法选择合理井网.以提高平面储量动用程度;通过物理模拟法,确定改善油层纵向动用程度的开采方式。结果表明:蒸汽吞吐开采最优井距为105m;改善开发效果最佳注汽方式为全面注汽,注热水开采效果也较好,但需提高注入速率。  相似文献   

10.
简述氦气测量找油机理和工作方法。氦与油气没由生成联系,只有当油气田中氦的含量高、分布广,氦气测量对于油气勘探才有意义;与示踪油气的方法相结合,能够提高预测成功率。在塔里木盆地北部,氦气测量与酸解烃气测量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勘探效果。以桑塔木地区为例,叙述了氦与烃气的异常分布、特征和模式,列举了桑塔木、吉拉克、艾协克油气田的探例。  相似文献   

11.
濮城油田沙一下油藏的注水高速开发取得了预期效果。其主要做法是:①选择合理方式早期注水,适时放大生产压差,使油藏开发初期赢得高速度;②进行油藏综合研究,制定合理开发政策;③开展储层精细描述研究,提高对储层和构造的认识水平;④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介绍工业色谱仪在液化石油气综合利用装置中分析各工艺环节轻烃混合物成分的重要性;依据样气的组分和工艺条件,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和检测方式实现组分分离和控测;该文还讨论了各种型号工业色谱仪的使用情况,并总结设计、采购、施工等方面若干经验教训,以利提高工业色谱仪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可控震源非线性扫描是高频地震勘探的一种手段。但是,由于以往使用的非线性扫描对高频地震信息的补偿,没有考虑地下介质结构衰减量的横向变化和震源与大地耦合响应的影响,以致使所获得的地震资料往往不够理想。为此,本文根据测区内主要目的层的不同埋深及近地表地层特征进行分区,然后分别求取吸收衰减量和振动耦合衰减量,再根据衰减量总和及噪音性质,从期望的扫描频宽出发,分区计算出相应的补偿系数,对高频地震信息进行补偿。本文还就与可控震源非线性扫描长度和震源台数,振动次数及低频端扫描速率、扫描频宽等参数的选择与计算方法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TCG—2000型高频直缝焊管焊缝在线涡流探伤装置设计制造中,采用焊缝区纵向局部磁化方式对铁磁性焊缝区进行饱和磁化,以提高缺陷检出率;采用导轮定位系统保证探头与被测管表面距离恒定;用自动校验车对该装置进行参数校正,以提高探伤准确度;扇形探头及升降装置则对探伤器起到了保护作用;另外,该探伤器探测频率可根据被测焊管直径和壁厚分档可调。  相似文献   

15.
石人骥 《石油物探》1995,34(1):58-65
常规的变扫描技术,由于发送的信号谱与大地自然响应特性基本一致,频带较窄,不能用来进行高分辨率采集,单纯加宽变扫描组的频带或使变扫描组向高频上移,则因高频易被地层衰减,记录信号频带仍难以拓宽,收效甚微,本文认为,只有吸取联合扫描技术选取扫描组的灵活性,进行拟反转级联式非线性扫描设计,才能赋予变扫描技术新的生命,在高分辨率采集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八虎  黄琦 《焊管》1995,18(4):37-38
TCG-2000型高频直缝焊管焊缝在线涡流探伤装置设计制造中,采用焊缝区纵向局部磁化方式对针磁性焊缝区进行饱和磁化,以提高缺陷检出率;采用导轮定位系统保证探头与被测管表面距离恒定;用自动校验车对该装置进行参数校正,以提高探伤准确度;扇形探头及升降装置则对探伤器起到了保护作用;另外,该探伤器探测频率可根据被测焊管直径和壁厚分档可调。  相似文献   

17.
在钻井层位标定的基础上,系统解释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简称塔西南)典型地震剖面,建立区域性的地质格架剖面,进而恢复各构造时期的剥蚀厚度,并编制寒武系盐下白云岩各时期古构造平面形态图,以分析早古生代晚期古隆起的空间展布、形成演化以及迁移规律。研究表明:早古生代晚期,塔里木盆地存在1个广布塔西南地区、统一的区域性古隆起,称之为塔里木西南部古隆起。前人所提出的“塔西南古隆起”和“和田古隆起”不是两个独立的古隆起,而是本次所识别出古隆起的时空迁移演化的结果。该古隆起始于中奥陶世末;晚奥陶世古隆起初具规模、幅度增大;志留纪时期古隆起稳定隆升,隆起范围快速向东部扩大,皮山—和田等区域成为古隆起的一部分,其构造高部位迁移到皮山—和田地区;泥盆纪古隆起开始逐渐缩小,范围仅限于塔里木盆地南部的皮山—和田一带;石炭纪古隆起成为水下隆起,古隆起逐渐消亡。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古隆起属于早古生代晚期塔西南前陆盆地的前缘隆起,其形成演化与塔里木盆地南部西昆仑早古生代造山作用有关。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古隆起从塔西南的西北部迁移到南部的皮山—和田一带,表明西昆仑早古生代造山作用从中奥陶世末开始于西段,呈“剪刀式”自西向东发展。古...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中部地震资料提高分辨率处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芮拥军  石林光 《石油物探》2007,46(2):181-186
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地表大部分被沙漠、戈壁砾石覆盖,地震勘探分辨率较低。在对各勘探区块实际资料处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地震资料的特点和处理的技术难点,并总结了提高分辨率处理的思路和技术措施。主要包括:①消除近地表因素对资料采集的影响,包括静校正和噪音压制技术等;②叠前拓宽地震资料频带,包括振幅补偿和叠前反褶积技术等;③借助高精度速度分析、剩余静校正和高次项NMO技术,通过多次覆盖叠加,消除资料中随机噪声干扰,提高资料信噪比,尤其是高频端反射信息的信噪比,改善高频反射和弱反射信号信噪比,提高“高频反射死亡线”;④叠后有限反射频带识别、抬高优势频率等。利用上述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从而提高了与钻井资料的吻合程度。  相似文献   

19.
方法根据吉32试验区的地质条件,结合生产实际,应用干扰剔除法和数值模拟技术,进行蒸汽吞吐开采特征研究,提出了后续开采方式。目的研究生产特征、优选合理的技术参数,为该区稠油大规模开发提供依据。结果采用70m井距正方形井网蒸汽吞吐方式生产四个周期后,蒸汽吞吐生产阶段基本结束;蒸汽吞吐效果集中在前两个周期,该阶段产量递减快、无稳定生产期;注汽井间干扰频繁,使回采水率高,并且含水曲线呈锯齿状;注汽强度、注汽速度均较低;注汽压力随周期增加而降低。结论选择合理的油层厚度,既能保证热采的地质基础,又能减小层间差异;优选合理的注汽参数,可保证蒸汽质量,充分利用注入热能,扩大波及体积;井间干扰对提高蒸汽吞吐效果有利,但应避免汽窜;该区后续开采方式不适合蒸汽驱,应先补孔,然后注入120℃热水驱开采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速度场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塔里木盆地具有特殊的地震地质特征,建立该区高质量的速度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文系统地给出了塔里木盆地速度场建立的基本流程及软件实现的主要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以落实埋深5000m左右,幅度20 ̄30m左右的有利构造圈闭为目标,探讨塔里盆地速度场的建立方法及提高局部精细构造解释应用效果的措施。速度场的建立,为塔里木盆地大范围的速度研究,构造成图及地质,地球物理区域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