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张颖琦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9,22(3)
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是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药物蛋白的动物个体表达系统,其利用乳腺特异性调控元件指导外源基因在乳腺中特异地表达,以转基因动物的乳腺组织生产药用重组蛋白。本文就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的操作流程、应用、优点、存在的问题及其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产业化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3.
利用转基因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规模化生产可食疫苗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生物反应器将会成为疫苗生产的有效途径。本文就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的优点、免疫原理、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5.
6.
7.
膜生物反应器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6,自引:5,他引:56
根据膜组件在膜生物反应器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将MBR分为三组,即分离膜生物反应器,萃取膜生物反应器和无泡曝气膜生物反应器。本文对这三类反应器原理,优缺点,应用范围,进展和前景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膜生物反应器(MBR)是废水处理领域里的一项新型、高效处理工艺。文章介绍了MBR的特点,从膜材料、稳定运行的影响因素、膜污染的控制等方面综述了该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7,(7)
一次性使用(single-use或disposable)是指一次性使用后即抛弃使用物品或设备,基于一次性使用的技术,被称为一次性使用技术(single-use technology)。近年来,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领域,并开始改变该领域的生产方式。生物制药领域一次性使用设备主要包括一次性混合系统、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一次性纯化系统及一次性灌装系统,与传统设备相比,具有显著优势。本文就一次性使用技术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使用生物可降解塑料是解决白色污染的有效手段,然而在生物反应器中生产可降解塑料过程中会面临气体传质能力不足和能耗过大等问题,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共轴反转型机械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并通过数值模拟对新型反应器内两相流场进行了仿真及定量分析。通过模拟气泡羽流、鼓泡塔及搅拌器系统内流场,并与实验结果对比,在双流体模型中引入了曳力、升力及湍流扩散力以及基于TroshkoHassan模型的两相湍流模型,验证了双流体模型在该问题中的有效性。对新设计的反应器内流场模拟结果表明,两相作用力模型对模拟准确性影响较大,而共轴反转能够在流场中形成更好的剪切效应,增强气体分散能力,从而提高整体气含率及相对功率准数。 相似文献
12.
基于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原理设计的新型AnOn反应器,是集传统氧化沟和二沉池工艺于一体,同时实现有机物去除、反硝化脱氮除磷、污泥回流以及泥水分离等功能的高效污水处理生化反应器。曝气装置是该反应器的核心部件,不但起到曝气充氧、紊动传质的作用,而且还是整个反应器内液相垂直流动的动力来源。本文借助CFD技术,对好氧区曝气方式改进前后流场特征进行模拟,分析不同流场情况对好氧区紊动传质及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双管曝气方式下,中间一道曝气管的曝气搅拌作用破坏了单管曝气方式下的循环涡流,使得液速和气含率分布更加均匀合理,好氧区流场更加有利于气液和液固传质,相同曝气量条件下污水处理效果得到很大加强。 相似文献
13.
14.
15.
生物药品冷冻干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生物工程生产的生物药品,因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可治疗疑难杂症而受到关注,为保持生物活性和.保证疗效,生物药品大多采用真空冷冻干燥。综述了生物药品冷冻干燥过程的关键问题、蛋白变性失活与防止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自制铜纳米线(Cu-NWs)导电微滤膜为膜组件兼阴极,构建自生电场膜生物反应器(SEF-MBR),研究不同电极间距下自生电场强度、跨膜压差(TMP)与膜污染行为的变化规律,可为MBR技术升级及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当电极间距从4cm减小到2cm时,自生电场强度从0.7mV/cm提高到1.2mV/cm,TMP的上升速度从0.15kPa/d降低到0.08kPa/d。缩短电极间距有利于缓解膜污染。随电极间距减小,静电斥力提高了40.5%,阴极产生的H2O2和·OH浓度也大大增加。电极间距对SEF-MBRs好氧活性污泥的胞外聚合物含量影响不大,但均低于对照MBR系统。共聚焦激光扫描电镜(CLSM)观察发现,与对照系统相比,导电微滤膜表面的污染层厚度减小了20.2%,膜表面污染物以微生物总细胞和β-D-glucopyranose多糖为主。缩短电极间距可提高系统自生电场强度,进而提高静电斥力及H2O2和·OH产生量,减缓膜污染。 相似文献
17.
Biopharmaceuticals, such as proteins, peptides, nucleic acids and vaccines, bring about great hop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arious diseases, but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se products still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structural instability, inefficient bioactivity and low bioavailability. Ionic liquids (ILs), the marvelous solvent media with inimitable and tunable properties, may provide alternative solutions to overcome the above problems of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Progress has gradually been made through studies by combination of ILs with biomacromolecules. The applications involved the stabilization, protection, and delivery of biopharmaceuticals. Recent trends are being forwarded to using ILs in vaccines and nucleic acid drugs. However, challenges remain on the toxicity and safety issues. Besides, the cost of adding ILs to the benefits of biopharmaceuticals need to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