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应用化工》2022,(9):2116-2120
采用微胶囊技术,用酵母细胞包裹金花葵花总黄酮,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包埋条件。通过测定汁液损失率、挥发性盐基氮、pH值和菌落总数4个指标,研究经金花葵花总黄酮及其酵母微胶囊和壳聚糖处理后的冷鲜肉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当芯壁质量比为1∶3,振荡温度30℃,振荡时间7 h时所制得微胶囊较好,包埋率可达53.86%,其中黄酮含量为55.19 mg/g。酵母微胶囊与壳聚糖的保鲜效果比较接近,可保鲜9 d左右,保鲜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利用微胶囊技术,酵母细胞作为壁材,苍耳子黄酮作为芯材,通过单因素结合正交实验优化苍耳子黄酮的微胶囊制备条件。随后以汁液损失率、挥发性盐基氮、pH值和菌落总数为指标,考察苍耳子黄酮、苍耳子黄酮微胶囊以及壳聚糖对冷鲜肉的保鲜作用。结果表明,芯壁比1∶3,30℃下振荡7 h所制得微胶囊较好,包埋率可达51.8%。酵母微胶囊与壳聚糖对冷鲜肉的保鲜效果比较接近,可达9 d左右,保鲜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金花葵花中黄酮的提取率,探索金花葵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价值,以金花葵花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金花葵花黄酮,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评估最佳工艺条件下提取的金花葵花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及安全性。结果表明,金花葵花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功率300 W,乙醇体积分数80%,超声时间35 min,提取温度75 ℃,料液比(g∶mL)1∶15,金花葵花黄酮最高提取率为89.97%。质量浓度为1 g/L金花葵花黄酮对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阳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最高,分别为94.81%、95.24%、82.8%;对三者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分别为106、70.06和213.8 μg/mL。金花葵花黄酮质量浓度<0.4 mg/mL时,其对红细胞溶血率均<10%,属于轻度刺激评级;质量浓度为1 mg/mL的金花葵花黄酮对鸡胚绒毛尿囊膜无溶血。。  相似文献   

4.
吴春  陈林林  李伟 《化学与粘合》2006,28(4):230-232
采用微胶囊技术将菟丝子黄酮制成脂溶性微胶囊,考察了其在油脂中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微胶囊菟丝子黄酮能明显延长油脂过氧化的诱导期,VC、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EDTA等对其抗氧化作用均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与合成抗氧化剂混合使用时,其抗氧化能力均好于只添加单-抗氧化剂的效果,使用0.06%的微胶囊菟丝子黄酮和0.03%微胶囊菟丝子黄酮加0.01%BHT时,可使油脂在20℃下的货架期由3.3月分别延长至7.5月和14.1月。  相似文献   

5.
微胶囊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微胶囊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介绍了微胶囊技术在国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蔡涛  王丹  宋志祥  佘万能 《粘接》2010,31(4):79-82
综述了微胶囊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介绍了微胶囊技术在国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微胶囊的制备技术及其国内应用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微胶囊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简要介绍了化学法(原位聚合法、界面聚合法等)、物理化学法(复合凝聚法、复合乳液法等)、物理法(空气悬浮法、喷雾干燥法等)等制备微胶囊常用方法。针对不同的用途介绍了6种微胶囊及其目前国内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微胶囊技术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红磷作为一种阻燃剂,由于其具有含磷量大,来源丰富等优点而被广泛的使用,但由于其不稳定,颜色较深等缺点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利用氢氧化铝作为囊材对红磷进行微胶囊化处理,并对其微胶囊化条件通过正交实验进行了优化。氢氧化铝包覆红磷的最佳包覆条件为:pH=5.5,分散剂含量为0.234g,OP-10/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比例为1∶3,包覆时间为2h,包覆温度65℃,Al2(SO4)3含量为15%。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微胶囊化过程中明胶的单凝聚,系统地考察了各种因素,如明胶浓度、油胶比、冷凝时间和固化时间等对微胶囊产率、包覆效率的影响,得到了微胶囊化的最佳条件;重点研究了不同凝冻速度的明胶对其微胶囊化过程的影响,证实了明胶的凝冻速度对其微胶囊化过程有重要影响,各种明胶都有自己适宜的冷凝时间;凝冻速度居中或偏慢的明胶更适宜于制备微胶囊,所得结果对选择微囊化所使用的明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红磷的微胶囊化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通过对红磷进行双层微胶囊化处理,使其稳定性、吸水率、PH3发生量等得以改善;测试了其用于HDPE和PMMA的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11.
银杏叶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银杏叶中黄酮类抗氧化成分的提取工艺,并对黄酮类物质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性能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用质量分数70%乙醇回流提取银杏叶,65℃时黄酮的质量浓度高达0.0625μg/mL。黄酮类物质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和抗氧化能力,随着黄酮浓度的增加,溶液的吸光度逐渐减小,即对.OH的清除率逐渐增大,抗氧化能力逐渐增大。且对人体无毒害作用,可考虑代替合成的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12.
《应用化工》2022,(6):1053-1057
以杜仲雄花为原料,单因素结合正交实验,研究了超声辅助杜仲雄花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评价不同处理方式对其总黄酮含量的影响及抗氧化性。结果表明,杜仲雄花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60%,超声温度60℃,超声功率250 W,超声时间20 min,料液比1∶30(g/m L)。该条件下,阴干、杀青、炒制和花粉样品的提取率分别是2.18%,1.85%,3.58%和2.46%,杜仲雄花总黄酮能够有效地清除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亚硝酸盐,优于同浓度条件下抗氧化剂VC。  相似文献   

13.
《应用化工》2016,(6):1053-1057
以杜仲雄花为原料,单因素结合正交实验,研究了超声辅助杜仲雄花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评价不同处理方式对其总黄酮含量的影响及抗氧化性。结果表明,杜仲雄花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60%,超声温度60℃,超声功率250 W,超声时间20 min,料液比1∶30(g/m L)。该条件下,阴干、杀青、炒制和花粉样品的提取率分别是2.18%,1.85%,3.58%和2.46%,杜仲雄花总黄酮能够有效地清除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亚硝酸盐,优于同浓度条件下抗氧化剂VC。  相似文献   

14.
以乙醇为提取溶剂,超声波辅助提取葫芦巴中的总黄酮,以牡荆素为对照品,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340 nm波长处测定含量,考察了乙醇浓度、料液比和提取次数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50%,料液比1∶15 g/m L,提取次数为3次,该条件下葫芦巴的总黄酮提取率为1.7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同产地虫草花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并进行含量测定,以及研究虫草花总黄酮对变异链球菌的抑制作用。方法 通过单因素考察及正交实验优选最佳提取工艺,采用Na NO2-Al(N033-Na OH法测定不同产地虫草花总黄酮的含量,采用K-B琼脂扩散法对虫草花总黄酮做对变异链球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虫草花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60%乙醇,料液比1∶20,回流提取2次,每次120min,4个不同产地的虫草花的总黄酮含量中内蒙地区含量最高为5.36mg·g-1,云南地区总黄酮含量最低为3.98mg·g-1,虫草花总黄酮对变异链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该方法简单快捷,适用于不同产地虫草花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虫草花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乙醇回流提取葫芦巴中的总黄酮,考察了乙醇浓度、料液比、温度、时间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葫芦巴中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50 g/mL,乙醇浓度40%,提取时间0.5 h,提取温度50℃。在该条件下,总黄酮提取率为1.017%。  相似文献   

17.
采用乙醇回流提取葫芦巴中的总黄酮,考察了乙醇浓度、料液比、温度、时间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葫芦巴中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50 g/mL,乙醇浓度40%,提取时间0.5 h,提取温度50℃。在该条件下,总黄酮提取率为1.017%。  相似文献   

18.
As important oil crops in Inner Mongolia, sunflower, and flaxseed had distinct lipid profiles in seeds. As an emerging cash crop, Hibiscus manihot L. has strong potential market competitiveness. In this study, the lipidom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flaxseed, H. manihot L., and sunflower seed oil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A total of 270 distinct lipids were identified and analyzed with an emerging detection approach—lipidomics, which illustrated the tremendous difference among the samples. triacylglycerol, diacylglycerol and polar lipids were the most abundant lipids in all samples. H. manihot L. seeds contained higher saturated and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lower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H. manihot L. seed oil had the longest oxidative stability index time, high content of vitamin E and total phenolics, while flaxseed oil embodied the lowest oxidative stability. The peroxide value and acid value of the three oils were within the allowable range of Chinese national standar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