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乳酸克鲁维酵母所产β-半乳糖苷酶交联酶聚体(CLEAs)的制备条件和酶学性质,并应用于乳糖为底物催化制备低聚半乳糖(GOS)的反应体系中。结果表明:将β-半乳糖苷酶酶液稀释20倍,按体积比1∶1加入异丙醇,4℃下沉淀30min,加入体积分数为0.125%交联剂戊二醛,4℃下交联30min,离心洗涤,所得CLEAs的酶活保留达45.77%;与游离酶相比,β-半乳糖苷酶CLEAs的最适p H由7提高至8,最适温度由30℃提高至37℃,p H和温度的适用范围有所拓宽,且37℃下热稳定性提高1倍,具有更高的转糖苷活性选择性,适于制备功能性低聚半乳糖。  相似文献   

2.
以Caldicellulosiruptor saccharolyticus纤维二糖差向异构酶(Cs CE)高效表达菌株E.coli BL21(DE3)为表达载体,研究乳糖替代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Cs CE表达的效果。结果表明,在菌体培养至OD600=0.6时加入终浓度为10 g/L的乳糖,25℃下诱导20 h,最终发酵液中Cs CE酶活达801 U/L,较最优条件下IPTG诱导的酶活力提高1.4倍,粗酶液的比酶活提高37%。然后,根据Cs CE的热稳定性,采用热处理工艺对粗酶液进行纯化。经70℃、2 h热处理,绝大部分的杂蛋白变性沉淀,粗酶液中可溶性蛋白浓度降低85.9%,比酶活由0.89 U/mg提高到5.46 U/mg,纯化倍数达到6.14倍,酶活回收率为86.6%。乳糖诱导Cs CE的高效表达结合热处理的初步纯化工艺,为Cs CE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 防止由于果肉中的橙皮甙在糖液中析出而引起白浊的方法,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考虑: (一)选用橙皮甙含量低的柑桔品种作为加工原料,控制好果实采收的成熟度。 日本小岛、中间等地温州蜜柑原料用气调法贮藏,原料中橙皮甙含量少,至今没有出现过白浊。又藤卷等为了促进酶的作用,把温州蜜柑原料在40℃保持一夜,认为对防止白浊有效,但由于在果实中没有确认有橙皮甙酶存在,是否由于该酶的分解是有  相似文献   

4.
丹宁-聚乙二醇法提取纤维素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木霉经固态发酵制成纤维素酶湿曲 ,按曲水体积比 1∶5加入 4 0℃去离子水 ,保温 6 0min后 ,过滤获得粗纤维素酶液。在酶活为FPase 2 2 6u/mL的稀酶液中 ,加入丹宁至 5 0g/L时 ,粗酶液中纤维素酶接近完全沉淀下来 ,将沉淀分散于 pH4 6的 0 1mol/L柠檬酸缓冲液中 ,加入分子质量为 6 0 0 0u的聚乙二醇 (PEG)至丹宁含量的 1 6~ 4 0倍 ,酶活回收率达到2 10 %~ 2 4 5 % ,可将纤维素酶浓缩 7~ 8倍。PEG对纤维素酶有激活作用 ,采用丹宁作为纤维素酶的沉淀剂 ,PEG可将纤维素酶从酶 丹宁复合物中解析出来。丹宁、PEG的用量与酶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有关 ,PEG超过解析酶用量的一定范围 ,因激合纤维素酶使酶活回收率超过 10 0 % ,过多PEG会使系统发生相改变 ,从而使酶失活 ,使得酶活回收率急剧降低。  相似文献   

5.
茶饮料的制法选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饮料在国际上增长迅速,例如日本1991年的茶饮料产量已达1685,000Kl。我国的一些有远见的饮料厂亦在研制。笔者从一些日本专利中选择几种略作介绍。1 茶类抽提液的制法 茶类一般采用热水抽提,但由于过剩的单宁溶出至抽提液中产生苦味、涩味等,香味平衡差,且质量不稳定。抽提液冷却后又易产生白浊现象(cream down)。以往出现的一些专利均以解决这两个缺点为目标。1.1 用过滤法除去冷浊物质,或用酶使其分解转变成水可溶性。(特公昭48—24754)。1.2 低温抽提法 应用低温抽提的目的是避免可溶性成分过分溶出,抽提液冷却后不产生白浊。按抽提温度可分为: ①15~25℃,参见〈特开昭53—24099〉 ②5~58℃,参见〈特开昭53—52696〉 ③20~32℃,参见〈特开昭59—21346〉  相似文献   

6.
鮟鱇鱼皮硫酸皮肤素的提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复合酶解法提取鮟鱇鱼皮中硫酸皮肤素,通过正交试验法和响应面分析法对提取过程中各个条件进行选择与优化,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鮟鱇鱼皮原料加入2.5%的复合酶[m(木瓜蛋白酶)∶m(胰酶)=1∶2],按液料比(mL:g)26∶1加入蒸馏水,76℃下提取19 h,3倍体积乙醇沉淀,冷冻干燥后得到硫酸皮肤素粗品。  相似文献   

7.
采用复合酶解法提取(鲅)(鲸)鱼皮中硫酸皮肤素,通过正交试验法和响应面分析法对提取过程中各个条件进行选择与优化,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鲅)(鲸)鱼皮原料加入2.5%的复合酶[m(木瓜蛋白酶):m(胰酶)=1:2],按液料比(mL.g)26:1加入蒸馏水,76℃下提取19 h,3倍体积乙醇沉淀,冷冻干燥后得到硫酸皮肤素粗品.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 在各种各样的调味料中,用氨基酸液作为鲜味的调味基料,日本普遍有所使用。氨基酸液都是以脱脂大豆蛋白或小麦蛋白质或玉米蛋白质等为原料,加入6N盐酸,在80—100℃的条件下,水解12—14小时,再用烧碱或纯碱中和,经过滤,脱色和脱臭等工序而制成的产品(一般是蛋白质分解率20%左右的氨基酸液)。虽然这种产品不是  相似文献   

9.
大豆乳清废水中含有较高含量的β-淀粉酶,分别用超滤和乙醇沉淀方法分离大豆乳清废水中的β-淀粉酶,并确定其最佳条件。选用截留分子量为20000 u的超滤膜,在跨膜压差(Δp)为0.25 MPa下,2级超滤9倍,然后先加入冰无水乙醇至乙醇体积分数为30%(v/v)沉淀以除去杂质,再加入冰无水乙醇使乙醇体积分数为70%(v/v)沉淀β-淀粉酶。沉淀用50 mmol/L、p H6.0醋酸钠缓冲液复溶,复溶体积为超滤后体积的1/10,最后得到的β-淀粉酶酶液单位酶活为118600 U/m L,酶活得率为77.54%。应用超滤和乙醇沉淀相结合的方法,使得从大豆乳清废水中大规模地生产β-淀粉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赤(鱼工)软骨粘多糖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罗红宇 《食品科学》2004,25(11):135-137
本文探索了利用碱浸提和酶法去蛋白从赤(鱼工)软骨中提取分离纯化粘多糖的技术,对多糖含量进行了测定.实验研究表明当NaOH浓度为6%,40℃提取6h,利用中性蛋白酶在40℃下酶解7h,三氯乙酸沉淀去蛋白,加入4倍体积的95%乙醇沉淀多糖时,粘多糖提取率可达21.84%,产品纯度约83.52%,为白色粉末.  相似文献   

11.
鸡骨酶解物的制备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确定鸡骨酶解物的制备工艺为将鸡骨解冻、清洗、破碎后加入5倍体积(v/m,mL/g)水混合,在121 ℃蒸煮1 h,冷却后粉碎呈泥状;向鸡骨泥添加8倍体积(v/m, mL/g)水,乳糜化处理20 min;按1g骨泥加5×104 U的比例加入木瓜蛋白酶,在60 ℃酶解3.5 h,蛋白质水解率达16.62%;将鸡骨酶解液脱苦、过滤、浓缩后加入麦芽糊精、八角粉、山奈粉、姜粉在90~120 ℃砂浴中去除水分同时发生Maillard反应,加入食盐、味精调配得具有浓郁肉香味和鲜味的增香调味料,可用于肉制品生产中增香调味.  相似文献   

12.
褐藻胶的酶法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和蛋白酶酶解法提取了海带褐藻胶,并对工艺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加入海带干重的2%纤维素酶,55℃(pH值4.5)水解20min,然后加入1%果胶酶60℃(pH值4.5)浸提1.5h,再加入1%蛋白酶,80℃(pH值8.0)水解3h,接着将浸提液加热至沸腾10min钝化酶活,最后加入1 mol/L氯化钙(浸提液:氯化钙=4:1(v/v),离心沉淀后即得褐藻酸钙沉淀,加入次氯酸钠漂白后经盐酸酸化生成褐藻酸,干燥脱水后加入稀碳酸钠溶液即制得褐藻酸钠.  相似文献   

13.
从荞麦面粉中提取得到植物酯酶,粗酶经硫酸铵分级沉淀、Q-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柱层析后酶活可提纯16.814倍.纯酶液经Sephadex G-200层析和HPLC分析证明为单一物质.酶作用的最适温度为45℃,最适pH值为6.5,在40℃下、pH值6.5~8.0之间酶活较稳定.  相似文献   

14.
(二) 在不纯糖液特别是含有胶体的溶液中,亚硫酸常难以完成形成CaSO_3沉淀析出。这种现象很早就为人们所发现。例如法尔涅尔(Farnell)在1926年报道了他的试验(参阅I.S.J.1926年36页)将糖浆稀释到15~0Bx及将糖蜜稀释到1~0Bx,分别加入不同量的亚硫酸,再加石灰乳至微碱性后煮沸。当加入亚硫酸量相当于SO_20.5~0.6克/升时,煮沸后也无沉淀析出。如果煮沸后再在90℃下保持较长时间,则有少量沉淀析出,但加入的亚硫酸仍未完全形成钙盐沉定。两种稀糖液按上述条件处理并在90℃下保持一小时后,亚硫酸形成钙盐沉淀析出的百分率如表5。  相似文献   

15.
段雅庆  莫耽  刘冰  潘思轶 《食品科学》2010,31(14):120-124
以绿芦笋为原料,研究提取次数、乙醇体积分数、温度、料液比及提取时间对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以正交试验对连续回流法提取芦笋黄酮的工艺进行探讨,采用三氯乙酸法(TCA)在醇沉前脱蛋白,然后用乙醇沉淀法从芦笋粉浸提液中分离出多糖。结果表明:芦笋中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70%、料液比1:25(g/mL)、在80℃条件下提取2h、提取2 次;芦笋粉浸提液TCA 加入量为1.0% 脱蛋白效果较好,离心后上清液加入3 倍体积的95% 乙醇沉淀,沉淀经真空干燥得到粗多糖,多糖得率为1.21%。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由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微生物学教研室研发的重组乳糖酶LacLM的工业价值和应用方式,采用葡萄糖氧化法(GOD/POD)测定了该酶水解乳糖的酶学特性,以及对牛奶中所含乳糖的水解率。实验测得该酶对乳糖的Km和Vmax值分别是13.9±1.05mM和14.1±0.31μmol glucose/(min·mg)protein。该酶水解乳糖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37℃和7。在10℃下每升牛奶加入40mg酶可以在12h内完全水解牛奶中的乳糖;在25℃下每升牛奶加入5mg酶可以在18h内完全水解牛奶中的乳糖;在37℃下添加2.5mg酶就能在10h内完全水解牛奶中的乳糖。试验结果表明,重组乳糖酶LacLM可以直接加入牛奶中,在低温或常温下去除牛奶中的乳糖,适合用于无乳糖奶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7.
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1,3-propanediol oxidoreductase, PDOR)是甘油生物合成1,3-丙二醇(1,3-propanediol, 1,3-PD)的关键限速酶之一。使用PoPMuSiC 2.1计算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来源PDOR(KpPDOR)突变的折叠自由能,结合HotSpot Wizard 3.0对催化中心附近氨基酸的功能热点分析和保守残基鉴定,理性选取突变位点,构建定点突变。经诱导表达、蛋白纯化和酶学性质研究,获得催化性能、热稳定性和pH耐受性提高的突变体。V155N突变体在37℃,pH 7.5下的还原活性为KpPDOR的1.7倍,pH 4.0时是KpPDOR的2.5倍。N262E突变体37℃下半衰期为KpPDOR的1.4倍。分析蛋白结构,发现Val155突变为Asn导致新形成两个氢键,稳定了Val155所在的β-折叠结构。而Asn262突变为Glu形所成的两个氢键,可增强催化中心刚性,提升酶稳定性。静息细胞转化甘油合成1,3-PD,发现突变体V155N工程菌株1,3-PD产能为1.16 mmol/L/OD  相似文献   

18.
通过琼脂糖-纤维蛋白平板法测定收集到的豆豉中纤溶酶的活性,实验结果显示,采集于贵州南明蔡家关的豆豉样品DC-H8的纤溶酶活性最高,达到了285.759IU/mL.以该豆豉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纤溶酶进行了纯化研究,实验确定的最佳纯化方案为:取一定体积的豆豉纤溶酶粗酶液,在低温(4℃)下,加入4%的活性炭粉末脱色35min;在分段盐析中,首先选择15%饱和度的硫酸铵除去杂蛋白,再用75%饱和度的硫酸铵使纤溶酶充分沉淀分离;最后用葡聚糖凝胶G-50层析分离纯化纤溶酶,收集具有较高纤溶活性的组分,得到了纯化的酶液.最终得到的豆豉纤溶酶酶液纯化倍数达到了27.74倍,活性回收率69.7%,比活力达到了13946.1IU/mg.  相似文献   

19.
鸡卵黄免疫球蛋白(IgY)分离纯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鸡卵黄免疫球蛋白(IgY)的分离纯化进行了研究.工艺流程为:卵黄→8倍水稀释并搅拌10 min→用HCl调Ph至5.2后在4 ℃静置2 h去沉淀→在上清夜中加入95 %冰乙醇(-20 ℃)使终浓度为60 %(v/v)→4 ℃搅拌20 min后离心(22000 r/min,4 ℃,25 min)→收集沉淀并加入0.028 mol/L NaCl溶液在4 ℃下过滤除去脂蛋白沉淀→收集的滤液用SDS-PAGE法进行纯化得纯度为98 %的1gY.用大肠杆菌(E.coli)对其活性进行测定,效果良好,此方法能保持免疫球蛋白的活性.  相似文献   

20.
以水酶法制取油茶籽油后的水相为原料,采用絮凝-沉淀法提取其中的油茶皂素.单因素实验得出适宜的絮凝条件为:1%的壳聚糖溶液加入量为水相体积的16%,此时油茶皂素的损失率为22.24%.应用正交实验确定沉淀-转化的最佳工艺为:在絮凝离心分离后的水溶液中,加入质量3%的氧化钙,在20℃下沉淀6h,离心后,加入转化剂碳酸氢铵(加入量为2.5倍的氧化钙量),40℃下释放0.5h,最终得到纯度为80.25%的油茶皂素.此法在提高产品纯度的同时,浓缩了油茶皂素水溶液,降低了能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