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氯乙烯—醋酸乙烯—丙烯酸酯三元悬浮共聚合反应中分散剂体系对树脂颗粒形态及溶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复合分散剂制得的树脂颗粒形态不规整,表观密度较低,类似于疏松型氯醋树脂,溶解性能也较满意;而单用分散剂A制得的树脂颗粒形态为球形,表观密度较高,类似于紧密型氯醋树脂,溶解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2.
包飞  张雄堂 《聚氯乙烯》2014,(11):1-4,8
为了提高PVC树脂的颗粒特性,对聚合生产配方中的分散剂总量、分散剂配比和水油比进行了调整优化。对比了调整前后树脂颗粒的外观形态、平均粒径、筛分频率分布、表观密度和增塑剂吸收量等性能,结果显示调整后的配方能够很好地提升树脂的颗粒特性。  相似文献   

3.
缪晖  袁茂全 《聚氯乙烯》2002,(1):11-14,26
介绍了高醇解度、高粘度聚乙烯醇 6 35与分散能力较强的其它分散剂按一定配比复合后的使用情况 ,结果表明 :采用复合分散剂 ,可在保持PVC树脂具有适当孔隙率的前提下 ,提高其表观密度 ;采用KH2 0 /6 0SH5 0复合分散剂在 10L釜中制得的PVC树脂表观密度约为 0 .4 6g/mL ;采用 6 35 /B72或 6 35 /F5 0复合分散剂制得PVC树脂的表观密度可比采用通用分散体系提高 10 %~ 15 % ,且水油比减少 ,增塑剂吸收量提高。分析了影响树脂表观密度和颗粒形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三氯乙烯模拟氯乙烯(VC),考查聚乙烯醇(KH20)/羟丙基甲基纤维素(60SH50)复合分散剂的分散能力和保胶能力,发现分散能力和保胶能力均随分散剂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复合分散剂中KH20比例增大,分散能力下降而保胶能力增强。以此为基础进行VC悬浮聚合,研究分散剂对聚氯乙烯(PVC)树脂颗粒特性的影响。发现适量的分散剂可同时提高PVC树脂的表观密度和增塑剂吸收量;增大KH20的比例可提高PVC树脂的表观密度,同时使粒度分布变窄,但是增塑剂吸收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5.
针对105 m~3聚合釜悬浮法PVC生产工艺,采用降低搅拌转速、调整引发剂配比、改变物料填充量及调整分散剂体系等工艺优化措施,使SG5型PVC树脂的颗粒形态改善,残留氯乙烯含量降低,表观密度提高。  相似文献   

6.
在5升釜中进行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悬浮共聚.研究了分散剂浓度、搅拌转速、聚合温度以及水油比等因素对树脂颗粒特性(平均粒径及分布、表观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公司采用了北京市福生化工厂生产的调粒剂调整配方,使用新配方后很好地解决了原配方中分散剂用量大、PVC树脂的表观密度及增塑剂吸收量低、颗粒形态较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使用辅助分散剂改善PVC树脂的颗粒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PVC生产中使用PVA、HPMC二元复合分散体系存在的问题,试验研究了在分散体系中加入辅助分散剂形成三元分散体系来生产PVC-S700型树脂。结果表明:使用辅助分散剂后,PVC树脂质量稳定,表观密度有所降低,增塑剂吸收量提高,树脂颗粒形态均匀,规整性好,粒度分布集中。  相似文献   

9.
水相悬浮法生产氯化聚氯乙烯(CPVC)时,氯化速度和氯化均匀性取决于Cl2在聚氯乙烯(PVC)颗粒中的扩散程度,因而需要有能满足氯化要求的PVC专用树脂。采用以聚乙烯醇(PVA)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主的复合分散剂,考察Span系列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链转移剂等对PVC颗粒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使PVC树脂增塑剂吸收率、平均粒径和比表面积增大,粒径分布变窄,而表观密度下降;随着链转移剂的加入,PVC树脂增塑剂吸收率、平均粒径和表观密度都增加。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国产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60RT50做为主分散剂比采用509生产的聚氯乙烯树脂表观密度和吸油率都有提高。在显微镜下观察树脂颗粒形态非常规整,晶点和条状物明显减少,且树脂中VCM残留量完全达到国标要求,故用60RT50完全可取代进口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南平市榕昌化工有限公司通过改进13.5 m3聚合釜搅拌叶,把4层45°斜桨中的2层(相间)改为平桨,并适当调整桨叶间距,从而加强了搅拌的剪切强度和两桨叶之间的搅拌作用,降低了分散剂用量,使PVC树脂颗粒粒径分布较为集中,树脂颗粒形态较为规整,表观密度较高,孔隙、孔径大小较均一,增塑剂吸收量稳定,提高了PVC树脂质量.  相似文献   

12.
影响悬浮树脂表观密度和吸油率的因素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高表观密度和适中吸油率PVC树脂在化学建材业的使用效果。并分析了在生产树脂过程中影响高表观密度和适中吸油率的因素,采取适当的搅拌强度、搅拌器形式、复合分散剂体系及用量、密闭投料方式、控制适合的pH值等措施可获得满意的产品。  相似文献   

13.
高见  叶联军  王欣荣 《聚氯乙烯》2014,42(10):27-29
简述了PVC树脂生产原料的工艺指标及分散剂在VCM聚合中的作用,调整了采用70 m3聚合釜生产PVC树脂的工艺配方,并对生产出的PVC树脂产品质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PVC树脂颗粒形态规整,内部结构疏松,表观密度为0.53~0.54 g/mL,黏数为112~114 mL/g,100 g PVC树脂增塑剂吸收量为23~25 g,"鱼眼"数小于10个。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分散剂用量、表观密度、杂质粒子数、引发剂种类和用量、聚合度、工艺设备完善度对PVC树脂质量的影响。认为通过做好原材料质量控制、科学计算添加剂总量、做好生产过程控制、加强工艺设备养护等,可提高PVC树脂质量。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引发剂、分散剂、终止剂、聚合稳定剂对PVC树脂性能的影响,开发了高白度、高透明性PVC树脂。试验结果表明:该树脂具有表观密度小、增塑剂吸收量大、白度高、透明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含氟单体的种类及用量对PVC共聚树脂的物理性能及其共混料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丙烯酸六氟丁酯、丙烯酸十二氟庚酯、丙烯酸十三氟辛酯3种单体中,采用丙烯酸六氟丁酯制备的含氟PVC共聚树脂共混料的熔融因数F最高;丙烯酸六氟丁酯的最佳用量为每100 g VCM加入1 g。②含氟PVC共聚树脂的表观密度、增塑剂吸收量、热稳定时间,其共混料的塑化时间、平衡转矩、熔融因数F等指标均优于空白样。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本体法PVC树脂生产工艺、预聚合釜及后聚合釜的原理及结构、本体法聚合反应的特点、本体法PVC树脂的性能及影响本体法聚合反应的因素.对比了本体法PVC树脂和悬浮法PVC树脂的粒径分布、颗粒形态和表观密度等性能.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氯化专用PVC树脂的性能,考察了引发剂、主分散剂、助分散剂、链转移剂、转化率、搅拌等因素对氯化专用PVC树脂颗粒特性的影响。通过综合调整工艺条件可以提高PVC树脂颗粒孔隙率,减少皮膜,控制平均粒径和粒度分布。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的几年里,对悬浮聚氯乙烯树脂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几乎没有一家工厂能生产一个牌号的产品达四、五年而不变。分散剂对树脂的颗粒结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一般均以改变分散剂体系来改变树脂的性能。 文章首先简述一下氯乙烯悬浮聚合机理,然后论述了以聚乙烯醇(PVOH)分散剂生产的聚合物的性能与分散剂之间的关系。文章阐述了体系的表面张力与聚乙烯醇水解度及粘度变化有关,描述了用低水解度的复合分散剂制备高孔隙率树脂的方法。文章指出,后加PVOH可获得堆积密度高的树脂。文章还指出,PVOH的共轭未饱和程度和共聚物嵌段分布对树脂的颗粒结构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浅谈悬浮法PVC树脂的颗粒结构对其加工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详细分析了PVC树脂外皮膜结构 ,粒径大小及分布、表观密度、孔隙率与增塑剂吸收量对树脂加工性能的影响 ,提出了PVC树脂的不同颗粒形态和结构适于不同的加工方法和用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