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百年前,小乘佛教传人西双版纳,很快成为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故佛寺建筑到处可见,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佛寺,有的佛寺旁边还建有佛塔。由于佛寺、佛塔是傣族群众生活的中心场地,是他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圣殿,所以建筑、雕刻和泥塑主要用于佛教方面。佛教建筑艺术成了傣族人民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从中也可以看出傣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2.
佛教在汉地的发展是从城市出发的,城市佛寺以其独特的宗教意义、文化意义影响着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佛寺园林有着影响城市绿地规划、促进城市历史文化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通过调查、研究西安汉传佛教城市佛寺园林植物设计,发现不同建筑布局及空间布局下的佛寺园林植物设计特征及规律,为城市环境中汉传佛教佛寺园林植物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余孝恒 《四川建筑》1995,15(1):19-22
宗教建筑是人类宗教意识、审美观念、风俗习惯、建筑技术的集中体现,在建筑史、尤其是古建筑史、文化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的佛寺道观、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灿烂古代文明的凝聚和结晶,展示着我国劳动人民和古代建筑匠师的智慧和高超技艺。这些建筑中不少是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记载了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出及发展。世界上的大多数宗教,都引导人们去寻求脱离人间苦难的美妙世界,作为宗教活动重要场所的守观教堂等宗教建筑,是这种宗教观念和需要的物化形式,为此…  相似文献   

4.
一、保护的价值佛教传人中国后,对中国的建筑、园林、周塑、文学、绘画等方面产生了广泛地影响,虽然佛寺传人中国不人,就被同化于中国建筑型制制之内,甚至以宅邸来满足佛教的宗教生活的需要。但反过来,佛教建筑给中国的世俗建筑提供了一些新的布置和处理方法。在两千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佛教建筑和中国其它类型的建筑彼此影响,共同促进了中国建筑的发展。1.历史价值佛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不象宫殿那样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会消失殆尽,也不象民宅那样几十年后就发发可危。它在风雨中历经沧桑,保持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印迹,是我们研…  相似文献   

5.
佛教建筑     
中国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的氛围。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相似文献   

6.
云南傣族小乘佛教建筑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山 《华中建筑》2002,20(4):93-97
该文在回顾了小乘佛教的缘起,传播及发展特点之后,从佛寺的选址,形制布局和佛殿,佛塔的外观造型等方面比较了云南傣族小乘佛教建筑和内地汉族地区的佛教建筑以及东南亚地区小乘佛教建筑的渊源关系,并据此认为云南傣族小乘佛教建筑乃是傣族群众在结合具体地域条件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后独具风格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7.
南京在六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佛都,而都城的佛寺建筑是佛教兴盛的重要表现。本文根据史料,以六朝都城的佛寺为考察对象,从宗教、政治和经济诸角度去探析成就佛寺兴盛的历史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8.
牛婷婷  谢丹 《华中建筑》2021,(1):123-127
佛教寺院建筑作为佛教传播与发展的物质载体,展现了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的双重魅力.该文选取九华山现存的重点佛教寺院建筑为研究对象,从群体布局、方位朝向、接地方式、平面形制、立面形制五个方面整理分类,并挖掘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总结九华山佛教寺院建筑的普遍性特征及地域性特征,旨在把握该区佛教寺院建筑特征的规律,为相关研究提供...  相似文献   

9.
作为宗教、生活、游览等多功能、多层次的重要场所,佛教建筑的外部空间与其内部空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佛教建筑场所精神的重要体现。参照佛教历史的发展脉络,结合厦门独特的文化、地貌等地域性特征,该文将厦门佛教建筑的外部空间梳理为"佛寺型"、"佛院型"、"佛堂型"和"岩洞型"四种基本类型,并在结合实地调研成果总平面图的基础上逐一分析其主要特征,虽不能概括全貌,却能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厦门佛教建筑的外部空间。  相似文献   

10.
佛寺是中国古建筑的一大类型,自西汉末年传入,与中国文化交融,演化成中国式的佛教建筑.文中通过阐述佛教在我国及四川的发展概况,以成都市现存佛教寺院为例,总结了川西清代佛教建筑的总体布局,为今后修复或新建类似建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南传佛教建筑概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伯安 《华中建筑》1993,11(3):22-27,63
我国云南傣族、瓦族、布朗族、阿昌族和德昂族历史上普遍信奉南传佛教。南传佛教在传播和发展历史上有三个特点:①自上而下推行;②具有全民性;③有些地区带有村寨佛教共同体性质。这三个特点在我国傣族地区佛寺建筑型制上例如它同村寨的地缘关系,同佛寺总体布局,个体结构和装饰图案的法缘关系方面,都有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12.
徐寅岚  王春 《园林》2013,(6):66-70
寺观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类,专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绿化环境。佛教自东汉初期正式传入中国以来,迄今已有2 000多年的本土化历史。从最初的古印度式佛寺到后来的中国式佛寺,其建筑布局、绿化配置、人文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佛寺园林在过去的历史中不断突破成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最终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完成了"外来文化本土化"的伟大历程。发展到今天,中国的佛寺园林仍然在推陈出新,正在进行着"本土文化世界化"的探索创新。  相似文献   

13.
佛教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不断发展演化,形成了特有的中国佛教建筑文化。其中佛寺山门牌坊又是佛教建筑文化瑰宝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论文以建筑语言系统解读佛寺山门牌坊建筑,多角度剖析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刻义理。从研究佛寺山门牌坊建筑的历史沿革切入,紧接着以柱式、面阔、檐层、屋顶形式以及结构型式来阐述其多种分类,最后从形体语种、色彩语种、肌理语种讨论了佛寺山门牌坊形态语系,从佛寺空间序幕前导、彰显佛寺宗教门第以及衬托佛寺主体殿堂三块内容探讨其空间语意。  相似文献   

14.
浅析中国佛寺的文化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青  郑洁平 《山西建筑》2007,33(18):7-8
指出作为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传入中国以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语汇,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制,从佛寺的由来,儒家和道教思想对佛教的影响、世俗观念的融入以及佛塔的演变几个不同的方面,对中国佛寺的文化进行了阐述,从而更进一步地了解佛寺文化。  相似文献   

15.
巴蜀地区摩崖佛殿建筑结构及构造特点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摩崖佛寺是指石窟寺发展的晚期,直接在天然崖壁上雕凿佛像而不开洞窟(即摩崖造像),并依山靠崖修建木构建筑而形成的佛教寺庙。 石窟寺最早产生于印度,是在山崖上开凿洞窟进行宗教活动的处所。古印度石窟寺主要有毗诃罗窟和支提窟两种空间型制。石窟寺传入中国后受到了中国本土文化和木构建筑体系的影响。加之宗教内容的不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7,(2):44-49
佛寺佛塔不仅是佛教的圣地,也是记载和传承佛教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在探访临沧市辖区内主要佛寺佛塔的基础上,从文化学、历史系的角度研究和探寻,从佛寺佛塔的建筑与文化勾画出了佛教传入临沧地区的历史,掘示了佛教文化对临沧历史的影响,展现了临沧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佛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历史,从而掘示了临沧与周边国家源远流长友好往来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西藏的宫殿、寺庙、佛经、唐卡、酥油花、以及传统建筑和令人目眩的藏族服饰、头饰等等,到处都弥漫着浓浓的宗教色彩.由于历史上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城镇大都是以佛教经堂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城镇与寺庙结合一体.拉萨,藏语意为"神圣的土地",从公元7世纪以来,一直是西藏政治文化宗教的中心.建在拉萨市内普陀山上的布达拉宫,是其最辉煌的宫殿建筑.  相似文献   

18.
宗教建筑主要是以物质形态来表达宗教观念和宗教情感,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对当地的民族社会文化及日常生活一直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构成了民族文化和心理素质的基本要素。文章从历史、文化及建筑技艺等多种角度进行论述,以期获得对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在云南的产生、发展演变、建筑特色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佛寺建筑在国内已形成中国自己的佛教寺院建筑。生态佛寺建筑是佛学思想与生态学思想契合的结果。生态佛寺建筑设计,需要一个设计目标。在设计内容中,需要研究佛寺建筑的文化属性和传承以及文化的相融和共生;研究佛寺建筑与人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和内容;研究适宜的经济建设和运营方式;研究技术的适宜性、经济性和可行性;整体协调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20.
张宇 《新建筑》2012,(1):148-149
《巴蜀摩崖石窟建筑环境研究》对巴蜀地区的摩崖石窟进行了多学科、全方位的系统阐释,详细地剖析了巴蜀摩崖石窟的发展历程、技术艺术背景、历史政治形成、分布选址布局、建筑空间关系以及窟龛内反映的建筑形式等,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摩崖建筑环境观。摩崖石窟是集宗教艺术、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宗教建筑类型,其内部空间营造布局采用的建筑手法,窟龛的结构构造、外部形制、装饰雕刻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发展水平。巴蜀地区摩崖石窟大多开凿于盛唐之后,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