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电离辐射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肿瘤治疗及诱变育种,其造成的各种不利影响也逐渐引起人们关注。近年来电离辐射引起的非靶效应成为放射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对非靶效应三种类型(染色体组不稳定、旁观者效应及适应性反应)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少突胶质细胞电离辐射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应柱  田野  包仕尧 《辐射防护》2006,26(1):24-28,34
少突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电离辐射的重要靶细胞。了解少突胶质细胞的辐射损伤机制,对增强CNS对辐射耐受性、防护和治疗CNS的辐射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电离辐射对少突胶质细胞膜的直接损伤、凋亡、氧化应激、诱导一系列基因表达、兴奋毒性损伤、神经营养因子缺乏、胶质细胞产物的作用等细胞机制,以及辐射诱导少突胶质细胞损伤的细胞凋亡信号转导及基因表达等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3.
电离辐射是一种无阈值的致癌物,然而,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机体的影响机制一直不甚清楚。放射工作人员是长期暴露在低剂量的电离辐射环境中的主体。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期阐明低剂量电离辐射在细胞水平、组织或器官水平以及癌症发生风险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10年来,对于基因组不稳定性和旁效应的研究已成为生物学和放射生物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随着对辐射损伤研究的深入,电离辐射引起的非靶效应(如基因组不稳定性、旁效应等)将对与辐射照射有关的危险评价提出新的挑战。本文就体内、外电离辐射诱发的基因组不稳定性,体内、外旁效应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5.
研究由离辐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的影响,在农业上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应用电离辐射处理农作物,研究其对有机体影响的规律性所得的大量资料证明,是有良好的效果,屯离辐射不但能加强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而且能提高作物产量。了解电离辐射对作物有机体生物学影响的特性,就可能深入地阐明辐射对机体内部生物  相似文献   

6.
近十多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突飞猛进和新技术的应用,使得 DNA 分子的损伤和修复的研究不只限于放射生物学中射线损伤的靶分子范围,还涉及到与肿瘤、衰老及各种遗传性疾病等有关的重要的医学基础;然而,不论是通过体内或离体实验,了解电离辐射对 DNA 分子作用机制仍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在活体细胞内,DNA 的大多数损伤都可由修复酶消除,但在较高的剂量下,修复过程不能保证完全修复 DNA 分子上的损伤,因而,开展对辐射损伤的化学防护研究显得特别重要。电离辐射对 DNA 损伤  相似文献   

7.
辐射防护的生物学基础--辐射生物效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周永增 《辐射防护》2003,23(2):90-101
人类必须研究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以保护其自身及其它物种免受电离辐射的有害影响,同时在应用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辐射生物效应,作为辐射防护的生物学基础,一直受到国内外辐射防护界的极大关注。本文就辐射防护密切相关的辐射随机效应,辐射致癌概率,小剂量照射效应及组织权重因子等进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8.
低剂量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剂量电离辐射(Low—dose ionizing radiation)已经成为辐射生物效应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低剂量电离辐射的有害效应、适应性效应和兴奋性效应的理论不断完善。低剂量电离辐射的有害效应与非有害效应同时并存,机制仍然难以定论。过去关于低剂量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多是通过高剂量效应曲线进行反推的,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电离辐射的线性无阈模型的正确性提出了质疑。本文从有害效应、适应性效应和兴奋性效应3方面对低剂量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发生及其机理等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电离辐射旁效应是近年来辐射防护领域关注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介绍了早期的文献资料、近期的研究进展,以及效应产生的模式和机制等,对其中几个比较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讨论了电离辐射旁效应对放射治疗和辐射危险评价等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0.
常规辐射流行病学在评价低剂量辐射生物效应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辐射人群远后健康效应是目前辐射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趋势。本文对DNA甲基化、生物学意义、应用及其与电离辐射的关系进行综述,介绍了其在钚辐射损伤中的机制。从DNA甲基化方面对辐射致癌流行病学进展进行研究,为我国钚接触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电离辐射致DNA双链断裂研究方法及统计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DNA既是生命物质中信息的载体,也是辐射生物效应最主要的靶分子.电离辐射通过射线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引起DNA分子的多类型损伤,其中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s,DSB)是辐射引起的各种生物效应中最重要的原初损伤之一,成为辐射生物学研究的重点.目前DSB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拉曼光谱技术、原子力显微镜、单细胞凝胶电泳、脉冲场凝胶电泳、γH2AX分析技术、早熟染色体凝集等,研究DSB的统计模型包括随机断裂模型、Moment法、Tsallis熵模型、平均分子量法,在此均得到总结,最后探讨了DSB辐照热点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2.
张文仲  郭勇 《辐射防护》2004,24(6):388-398
电离辐射与人体组织的相互作用事件是分立的,在受照组织中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辐射在组织中沉积能量的事件可能对生物体及其内部细胞结构造成损伤。微剂量学是在微观(细胞、亚细胞)水平上研究电离辐射的能量沉积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及按能量分布的情况,并探讨不同分布对生物效应的影响。在微剂量学领域中,主要用线能、比能及其相应的物理参数去预测辐射所引起的生物效应。本文从剂量学和微剂量学的联系谈起,简要叙述微剂量学的发展过程及相应的理论,介绍测量、计算微剂量的方法,并最后说明微剂量学在辐射生物学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与大剂量/高剂量率电离辐射诱导的急性组织损伤效应不同,低剂量/低剂量率电离辐射除诱导慢性随机效应外,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诱导兴奋效应和适应性反应。本文介绍有关低剂量/低剂量率辐射的定义和目前在低剂量/低剂量率辐射生物效应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系统回顾低剂量脐0量率辐射诱导的一些生物学效应及效应发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邱俊  吴翠萍  王明明 《辐射防护》2012,32(3):165-170
微管和微丝的动态变化是正常细胞迁移的主要动力。电离辐射引发机体组织和细胞的生物效应与细胞骨架的改变密切相关,辐射引起微丝解聚微管聚合障碍,使神经细胞无法进入迁移模式或迁移异常。本文综述了辐射所致细胞骨架改变对神经细胞迁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辐射化学是连接辐射物理与辐射生物学的时空桥梁,其理论、模型和实验方法对促进辐射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辐射诱导的化学变化不仅是辐射生物学效应的早期事件,在辐射诱导的DNA损伤与修复、生物辐射敏感修饰剂、辐射诱导的活性氧分子代谢和功能等研究领域都扮演重要角色。随着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朝着系统辐射生物学方向发展,辐射生物学效应发生机理的精确研究和定量描述更需要辐射化学的方法和手段支持。  相似文献   

16.
1 Introduction Ionizing irradiation has been widely reported to damage organism by attacking proteins, nucleic acid and lipids in cells.[1,2] However, irradiation hormesis after low dose irradiation has been becoming the focus of research in radiobiology in recent years.[3,4]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low dose ionizing irradiation can produce stimulating effects on the immune sys-tems and induce adaptative response to harmful ef-fects of subsequent high-dose radiation exposure.[3,5-7] Furth…  相似文献   

17.
辐射生物剂量计在核事故受照人员剂量估算及辐射生物效应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被视为"金标准"的染色体畸变分析不能满足大批量快速检测的要求.因此,找到更为快速、简便的生物剂量计成为放射生物剂量学的研究热点.研究发现,电离辐射能够诱导转录调节网络中的基因表达发生变化,有希望成为辐射生物剂量计.涉及较多的是p53通路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