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我国的陶瓷产量多年来稳居世界首位,是建筑陶瓷行业的第一大生产和出口国。然而,陶瓷粉料的制备是陶瓷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产品的最终质量直接受到该环节影响。对陶瓷干法制粉工艺和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对干法制粉工艺影响因素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最终针对目前干法制粉工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正项目名称:一具有早强效应的坯体增强剂项目介绍:陶瓷行业是一个高度依赖能源、资源的产业,每年消耗的优质矿物原料超过1亿吨,尤其是优质粘土的使用。粘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优质粘土资源正日益枯竭。同样传统的湿法制粉工艺存在能耗大,污染重等不足之处,干法制粉作为一项节能减排、提高生产效率的创新技术,从长远看我国建筑卫生陶瓷的发展,这项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的干法制粉新技术应用虽有少量示范性工  相似文献   

3.
《陶瓷》2020,(2)
笔者简述了建筑陶瓷干法制粉清洁化生产技术;概述了陶瓷原料的均化技术、粉磨技术、造粒技术、粉料干燥技术、环保技术以及干法制粉清洁化生产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2016年9月5日,中国陶瓷干法制粉工程技术中心成立暨干法制粉发展论坛在中国(淄博)陶瓷总部陶创中心二楼顺利举行。论坛邀请佛山中国陶瓷城集团常务副总裁兼商业运营中心总经理余敏女士主持。邀请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等相关协会和淄博市、区镇相关领导,以及来自东鹏、博晖、道氏、LB等陶瓷生产企业、陶瓷上下游产业链代表、媒体朋友,共计百余人莅临现场。源头节能,陶瓷人积极研究干法制粉长久以来,陶瓷行业都被冠以"三高产业",对于墙地砖生产而言,原材料的加工环节一直都是污染的源头。目前中  相似文献   

5.
干法制粉节能减排降低成本制应当是经济压力下众多建筑陶瓷的首选,但是制约因素多,成品合格率低,让各大企业望而却步。本人根据生产经验对干法制粉工艺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陶瓷》2017,(6)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国家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建筑陶瓷行业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越来越大,干法制粉因其具有巨大节能空间而被广泛关注,笔者根据干法制粉现阶段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认为这项技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可以使企业发展变被动为主动,谋取更大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7.
蔡祖光 《佛山陶瓷》2002,(11):11-13
本介绍了陶瓷墙地砖的干法制粉生产技术的发展过程、工艺流程、粉料性能及产品质量;论述了陶瓷墙地砖的干法制粉生产技术的优点:生产工艺简单、所需设备少、设备构造简便、节约能源、不需使用昂贵的减水剂(稀释剂)等,是陶瓷墙地砖工业很有发展前途的制粉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8.
《陶瓷》2016,(5)
正近日,东鹏亚洲首个干法制粉工程应用顺利运行满月通过验收,出砖合格率高达96%。稳定投产出砖合格率达96%在山东市经发办、淄博镇委领导与新闻界的共同见证下,东鹏亚洲首个干法制粉工程应用通过验收,标志着干法制粉工程应用在我国正式取得成功,开创了制备陶瓷粉料的新纪元。亚洲地区定制的首个干法制粉工程于2015年11月在东鹏粉工程应用通过验收,标志着干法制粉工程应用在我国正式取得成功,开创了制备陶瓷粉料的新纪元。亚洲地区定制的首个干法制粉工程于2015年11月在东鹏  相似文献   

9.
蔡祖光 《陶瓷》2003,(5):30-31,35
介绍了陶瓷墙地砖的干法制粉生产技术的发展过程、工艺流程、粉料性能及产品质量,并详细论述了陶瓷墙地砖的干法制粉生产技术,该技术具有生产工艺简单、所需设备少、投资少、见效快、节约能源及水资源、生产成本低廉、产品质量好及不需使用价格昂贵的减水剂(稀释剂)等优点,是陶瓷墙地砖企业最有发展前途的制粉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0.
陶瓷墙地砖干法制粉工艺技术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洪儒  陶晓文 《陶瓷》2001,(3):18-20
1 墙地砖干法制粉工艺技术国内外发展概况1.1 国外墙地砖压形粉料制备工艺技术概况70年代起 ,喷雾干燥湿法制粉工艺技术应用于陶瓷墙地砖压形粉料的制备 ,其制备的粉料可满足大吨位自动压砖机的要求 ,生产出高质量、高档次的产品。喷雾干燥湿法工艺的优点被大家所公认。然而 ,该工艺存在一次性投资大、能耗高的不足 ,在今天能源价格上涨及墙地砖市场竞争中显得愈加突出。国外自 80年代初开始开发研究陶瓷墙地砖干法制粉工艺技术 ,即原料用干料粉碎后加水造粒 ,至压形粉料含水量 (5 %~ 7% ) ,经闷料后压形。为了提高造粒效果 ,又采用了造…  相似文献   

11.
陈建文 《广东化工》2006,33(6):79-81
乙烯酮(双乙烯酮)是十分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其下游产品较多。江苏某化工厂开发生产乙烯酮(双乙烯酮)下游产品三十多个,年生产规模三万多吨,是国内以乙烯酮(双乙烯酮)为中间体生产精细化学品的综合骨干企业。针对乙烯酮(双乙烯酮)下游产品废水特点,该厂结合企业实际,开展了产品优化,结构调整,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节水降耗等工作,从源头削减了污染物的生产。同时投资二千多万元新建预处理装置三套,6000m3/d废水生化处理装置一套,使全厂乙烯酮(双乙烯酮)下游产品的废水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相似文献   

12.
13.
14.
周云  温集强 《水泥》2007,(10):29-30
我厂3号回转窑(Φ4m×60m)生产线在1996年年底由SP窑(产量912t/d)改为NSP窑(产量1320t/d),预分解系统为四级旋风预热器带离线式分解炉  相似文献   

15.
姬波  刘奇峰 《河南化工》2005,22(3):43-44
利用组件技术开发化工原理实验课件,给出了系统层、组件库层和应用层的架构划分。重点讨论了组件库的设计,给出了流体阻力这一典型实验的实现描述。实践证实,基于组件技术可以提高仿真实验的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16.
水泥水化热是中、低热水泥和核电工程用水泥的一项关键的技术指标。全球范围内测定水泥水化热的方法有溶解法、直接法/半绝热法、等温传导量热法三种。本文总结了中、美、欧相关方法标准,对其测试原理、仪器设备、试验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比对,并对其在领域的应用做了简单的概括。  相似文献   

17.
阐述并比较了几种加压设备在乙炔加压清净过程中的性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The miscibility of various amorphous polybutadienes with mixed microstructures of 1,4 addition units (cis, 1,4 and trans 1,4) and 1,2 addition unit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studies here involved optical transparenc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and small angle light scattering. It was found that a 90 percent (cis) 1, 4 addition polybutadiene was immiscible with high (91 percent) 1,2 addition polybutadiene. Reduction of the 1,2 content to 71 percent induced an upper critical solution temperature (UCST) with the cis 1,4 polymer. Polybutadienes with 50 percent and 10 percent 1,2 contents were miscible above the crystalline melting temperature of the cis 1,4 polybutadiene. Immiscibility of the 91 percent 1,2 addition polymer was also found with a 10 percent 1,2 polybutadiene. The latter polymer also exhibits an UCST with the 71 percent 1,2 polymer. The results are used to interpre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lends of polybutadienes of varying microstructure.  相似文献   

19.
唐蕾 《粉煤灰》2013,(5):5-6
以F类粉煤灰为例,详细介绍了测定粉煤灰中烧失量的步骤、计算数学模型、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以及各项测量不确定度分量评定,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环境都是影响测量不确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Conclusions It is significant that the purification on a single passage of viscose through porous ceramic corresponds to the result of a two-stage filtration of it in industrial filter-presses with standard fillings.Kiev Combine. Kiev Technological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Translated from Khimicheskie Volokna, No. 3, pp. 20–22, May–June, 196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