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十八胺、不饱和十八胺,N-十八烷基丙撑二胺等3种有机胺在1 mol/L的盐酸溶液中的缓蚀性能,探讨3种有机胺在金属表面的成膜性及其缓蚀机理。方法采用静态挂片质量损失法、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接触角测试及AFM力曲线测试研究3种有机胺在碳钢表面的成膜性及膜的均匀性。结果不饱和十八胺的缓蚀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种,为阴极抑制型缓蚀剂。接触角测试表明,不饱和十八胺的疏水性达到了优等级,高于另外两种有机胺;其缓蚀机理为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疏水性保护膜,有效隔离了金属与腐蚀介质的接触。在粘附力测试实验中,不饱和十八胺在金属表面测量数据分布较为平均,其标准偏差最小,说明这种胺在金属表面成膜最好。另外,不饱和十八胺在金属表面的平均粘附力最大。结论不饱和十八胺具有最好的缓蚀性能。  相似文献   

2.
有机胺对LY12Al合金的缓蚀作用及对腐蚀疲劳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电化学极化曲线、扫描电镜(SEM)和腐蚀疲劳实 验研究了有机胺对Al合金在3.5%NaCl介质中的缓蚀作用和对腐蚀疲劳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 ,有机胺对Al合金在NaCl溶液中具有较好的缓蚀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Al合金点蚀的 发生;有机胺提高了Al合金在NaCl溶液中的腐蚀疲劳寿命,异丙胺比苄胺提高的幅度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测试技术,研究有无氯离子存在时十二烷基胺(DDA)在两种不同晶化程度的非晶合金上的缓蚀机理.实验表明,DDA对两种不同晶化程度的非晶合金都有缓蚀作用对非晶合金的经蚀机理为覆盖效应,对部分晶化的非晶合金的经蚀机理为负催化效应,氯离子的加入使缓蚀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测试技术,研究有无氯离子存在时十二烷基胺(DDA)在两种不同晶化程度的非晶合金上的缓蚀机理.实验表明,DDA对两种不同晶化程度的非晶合金都有缓蚀作用对非晶合金的经蚀机理为覆盖效应,对部分晶化的非晶合金的经蚀机理为负催化效应,氯离子的加入使缓蚀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埋地的天然气输送管道由于穿越各种类型的土壤、河流、湖泊,腐蚀成为其安全运行的最大隐患。鄂尔多斯某天然气集输管网阴极保护系统是随着气田的发展逐年建设的,采用防腐蚀涂料和强制电流阴极保护的技术对管线进行保护。为了对系统的运行现状进行评价和完善优化,以现运行数据为基础,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符合现状的模型;利用该模型提出了阴极保护的优化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估,模拟结果显示管线保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通过失重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多胺化合物在环烷酸腐蚀体系的作用 .结果表明 :多胺具有抑制环烷酸腐蚀的能力 ,随着温度的升高覆盖度减低 ,吸附热为ΔH =- 5 1kJ/mol<0 ,据此 ,推测了多胺将环烷酸转化为非腐蚀性物质在抑制环烷酸腐蚀中的贡献 .  相似文献   

7.
进一步处理的文所得的实验结果,计算不同条件下十二烷基胺(DDA)在两种不同晶化程度的非晶合金上的吸附覆盖度随浓度的变化,探讨DDA在两种材料上遵循的吸附等温式,研究表面状态对DDA吸附方式和吸附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进一步处理的文所得的实验结果,计算不同条件下十二烷基胺(DDA)在两种不同晶化程度的非晶合金上的吸附覆盖度随浓度的变化,探讨DDA在两种材料上遵循的吸附等温式,研究表面状态对DDA吸附方式和吸附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应用动电位扫描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盐酸介质中KI和癸胺对铝的协同缓蚀作用.结果表明:铝在盐酸中的腐蚀以阴极控制为主;KI和癸胺有较好的协同作用,癸胺在协同体系中对铝的缓蚀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热分解方法,以柠檬酸为碳源制备出无氮碳纳米颗粒(CNPs);以柠檬酸为碳源、尿素为氮源制备出氮掺杂碳纳米颗粒(N-CNPs)。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红外光谱和Raman光谱表征碳纳米颗粒的结构,利用失重实验、电化学测试、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等研究碳纳米颗粒在1 mol/L HCl溶液中对Q235钢缓蚀性能。结果表明:两种碳纳米颗粒均属于混合型缓蚀剂,50 mg/L CNPs的缓蚀效率为37.6%;而N-CNPs的缓蚀效率明显提高,达到90.96%。  相似文献   

11.
常用集输管线钢在CO_2多相流中的腐蚀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高温高压釜考察了动态条件下温度、CO2分压和油水比等因素对X65、Q235B、16Mn三种钢的CO2腐蚀行为的影响;用扫描电镜对腐蚀试样进行了表面形貌观察,对腐蚀产物进行了能谱分析与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钢在CO2多相流腐蚀介质中的耐蚀顺序为:16Mn,Q235B,X65。随着含水量、压力的增加,三种钢的腐蚀速率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钢的腐蚀速率先升高,60℃时最大,90℃时腐蚀速率最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在多相流条件下如何对油田集输管线介质进行腐蚀因素研究和数学模型建立,并研究了集输管线介质流速、含氧、pH值、矿化度、温度、二氧化碳分压、含水共七个因素对20#管材的腐蚀影响趋势。本文研究内容采用的多相流腐蚀评价装置获国家专利,其设计思路和评价方法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淼 《全面腐蚀控制》2020,34(4):108-109
集输管道发生腐蚀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为了对油气运输的安全给与保障,需要全新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接下来,本文将结合油田集输管道腐蚀控制技术,探讨加强油田技术管道腐蚀控制技术应用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石油运输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我们一般都是采用集输管道进行运输,但管道大部分都埋于地下,地下环境比较复杂,所以很容易造成管道腐蚀问题,因此要采取相应的技术防止管道内腐蚀,这样才能有效缓解集输管道的腐蚀.  相似文献   

15.
西部某天然气田集输管道一处直插式三通管件发生爆管事故,三通主管材质为16Mn钢,支管材质为316L+L416双金属复合管。通过观察失效三通形貌,测量失效三通壁厚,利用电化学方法研究16Mn钢和316L不锈钢在气田模拟环境中的电偶腐蚀行为,利用FLUENT软件分别对直插式、45°和30°三通内部流体的流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合现场腐蚀情况调查,分析三通失效原因。结果表明,三通选材设计中存在电偶腐蚀的缺陷,且其直插式结构导致三通内部流体的流态发生剧烈变化。天然气在爆管位置形成涡流,气田产出水因低速涡流而逐渐粘附于管道内壁面,并与CO2形成酸性腐蚀环境,导致管道发生电偶腐蚀。爆管处管壁所受壁面剪切力较大,流体对管道内壁形成冲刷作用。三通管件在电偶腐蚀和机械冲刷的协同作用下失效。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研究对苯二酚对碳钢在1 mol/L盐酸溶液中的腐蚀抑制行为。方法通过失重法、电化学法(交流阻抗和动电位极化)、扫描电镜分析对苯二酚与KI复配后的缓蚀效率、机理以及金属表面腐蚀形貌。结果失重实验表明,在25℃,单独使用对苯二酚时的缓蚀效率达36.2%;当与0.01 mol/L KI复配后,随着对苯二酚用量的增加,缓蚀效率增大,最大可达81.4%。对苯二酚在碳钢表面的吸附符合朗缪尔吸附等温式,以物理吸附为主。动电位极化曲线研究表明,对苯二酚是一种阳极作用型缓蚀剂。交流阻抗谱研究表明,盐酸溶液中存在该复配缓蚀剂时,碳钢的电荷转移电阻随对苯二酚用量的增大而增大。SEM分析表明,对苯二酚与KI复配可有效减弱盐酸对C38碳钢表面的侵蚀。结论对苯二酚与KI复配是有效的酸洗缓蚀剂。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了电化学阻抗、极化曲线和循环伏安等方法研究了2-十一烷基-N-羧甲基-N-羟乙基咪唑啉(UHCI)在5%HCl溶液中对铜的缓蚀行为。结果表明,UHCI对铜有明显的缓蚀作用,随着缓蚀剂浓度的增加,其缓蚀率增大,但当缓蚀剂质量浓度达到0.15%后,再增加缓蚀剂浓度,缓蚀效率不再提高;该缓蚀剂是一种混合型缓蚀剂,同时抑制了阴极还原和阳极氧化过程。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缓蚀剂分子主要通过O(14)提供电子与金属原子成键,在金属表面发生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了离子注氮对SUS316L不锈钢,Co-Cr合金,工业纯钛和Ti-6Al-4V植入合金在Hank’s人工模拟体液中腐蚀行为的影响。腐蚀电位和极化曲线的测量结果表明,注氮使4种植入金属材料的腐蚀电位正移,钝化电位区间扩大,耐蚀性明显提高。注氮的工业纯钛和Ti-6Al-4V合金的耐蚀性最佳,其钝化区拓宽为4V以上。通过AES分析发现,离子注氮后钛及其合金表面形成的氮化钛膜层及弥散的氮化钛析出相的化学效应,使基体电化学性能得到提高。注氮的Co-Cr合金的耐蚀性略优于SUS316L不锈钢。Co-Cr合金表面形成的钴氮化合物相对基体起到保护作用,降低了腐蚀速率。SUS316L不锈钢表面形成铁和铬氮化合物膜,有效地阻止了Cr^3 的水解,且氮离子注入促进Fe3O4的产生,提高了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量化不同Cl~–浓度下的冲刷腐蚀协同作用。方法利用旋转圆柱电极实验装置,在模拟油田采出液中,通过腐蚀质量损失、形貌观测和电化学分析(包括Tafel曲线测试和阻抗谱测试等方法)得到20号钢在不同Cl~–浓度下的冲刷腐蚀规律。基于纯冲刷、纯腐蚀和冲刷腐蚀在不同Cl~–浓度下的质量损失速率和电化学拟合结果,得到纯腐蚀、纯冲刷及其相互作用对冲刷腐蚀的贡献。结果在模拟油田采出液中,当NaCl溶液质量浓度小于4.5%时,冲刷腐蚀质量损失率随Cl~–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最高增至0.44 mg/(cm~2·h)。由于在每种Cl~–浓度下施加相同的电位保护,因此,由纯冲刷导致的质量损失变化不大。从图像来看,随着Cl~–浓度的增大,材料表面逐渐出现明显的腐蚀坑。结论 Cl~–浓度对材料腐蚀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存在临界Cl~–浓度。冲刷腐蚀质量损失率与形貌观测有良好的一致性,且不同Cl~–浓度下的冲刷腐蚀均为电化学腐蚀-冲刷混合控制,其中电化学腐蚀占据主导地位。对于协同作用方面,随着Cl~–浓度的增加,腐蚀对冲刷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大,而冲刷对腐蚀的促进作用先逐渐增大再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