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方 《城市建筑》2014,(11):69-69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特色。豫南大别山区独特的地理、气候和文化背景孕育了独特的乡土文化与乡土民居聚落。对该地区民居聚落空间及民居单体形式的研究,将为我们翻开久远的乡土记忆,也将铺开一条乡土的新生之路。  相似文献   

2.
沈环艇  王冬 《华中建筑》2012,(9):147-150
该文简要介绍了C·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理论体系,并分析了其模式语言提取原则;探讨了模式语言与乡土聚落之间的关系,分析乡土聚落模式语言现代转化的可能性,并总结出乡土聚落模式语言的提取原则及方法。我们对云南石林彝族乡土聚落进行研究并提取用于描述石林彝族乡土聚落、街巷、民居、院落、房间及细部构造的相关模式语言。在石林枫叶度假酒店规划设计项目的创作中,这些模式语言在项目的整体布局、空间效果、建筑单体及细部营造中都有体现,使整个设计充满了石林彝族乡土风情。  相似文献   

3.
2020年11月6日~11月9日,第25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在西南民族大学召开。会议以"当代视野下的民居传承与聚落保护"为主题,希望根植传统民居文化的同时,面向生活现实需求,探索传统民居文化基因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的当代创新路径。以"传统民居与聚落""现代技术与民居营造""乡村规划与传统村落""民族地区传统民居与聚落"为四条主要线索,根据会议发言、论文和相关背景文献对主要观点进行了整理与解读,并结合当下乡村发展问题,探讨我国多元发展背景下的传统民居研究现状,最后对民居学术研究深化拓展的新动向与新趋势提出展望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坐落于冀南邯郸涉县的固新村,是清障河孕育,太行山怀抱形成的环境良好的传统聚落。通过对固新村选址、人文背景、村落结构及传统民居建造的分析,探究该聚落在形态布局与乡土营建等方面的规律与经验。  相似文献   

5.
坐落于冀南邯郸涉县的固新村,是清障河孕育,太行山怀抱形成的环境良好的传统聚落。通过对固新村选址、人文背景、村落结构及传统民居建造的分析,探究该聚落在形态布局与乡土营建等方面的规律与经验。  相似文献   

6.
为了能在高海拔、高寒、高辐射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得以生存发展,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川西高原藏族人民结合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实现藏族民居在高原上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川西高原若尔盖县藏哇村的调查研究,分析和总结了川西高原藏族民居在聚落选址、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和建筑取材等在生态适应性方面取得的宝贵经验,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更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翁丁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乡土特色,分析翁丁村的原始聚落与乡土营造、村落环境与民居建筑,探索翁丁村佤族原生态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以期寻找翁丁村原始聚落回归本土文化的设计创作道路,为人们提供一个宜居、舒适的佤族原生态村落环境。  相似文献   

8.
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推动着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曾经建立在工业生产基础之上的普适化营造模式,已转向与地域发展协同且多种模式并行不悖的营造取向。各地域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上的不同,产生了差异化的人群生活和栖居建造,构成了农耕社会下乡土民居与乡村聚落的肇基萌发基础。物质空间建造上的“乡土萌发”,密切依靠所在地域的环境资源,由此构成了地域文化和营造的源头“来龙”。  相似文献   

9.
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推动着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曾经建立在工业生产基础之上的普适化营造模式,已转向与地域发展协同且多种模式并行不悖的营造取向。各地域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上的不同,产生了差异化的人群生活和栖居建造,构成了农耕社会下乡土民居与乡村聚落的肇基萌发基础。物质空间建造上的“乡土萌发”,密切依靠所在地域的环境资源,由此构成了地域文化和营造的源头“来龙”。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西南地区的几个传统乡土聚落的实例追踪调研为基础,深入剖析了近十年来西南传统乡土聚落中的民居景观的总体布局、居住单元、附属空间和建筑材料的变迁历史与趋势,并将其与同时期发生的保护行为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西南传统乡土聚落的民居景观变迁在不同村寨中均表现出较为相似的变化方向,由于受关注程度和保护级别的差异,村寨之间存在时差先后的分布特点;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较强的保护关注程度会推进民居建筑的现代性变迁,而旅游介入因子的强弱会影响民居景观变迁的方向;民居建筑的各种变化趋势与村寨的传统性延续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保护级别较低的村寨的民居景观的变迁容易发生突变,而保护级别较高的村寨民居景观变迁会呈现出村寨内部范围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Z3)
Traditional folk dwellings in Yimeng mountainous areas in south Shandong were studied,the formation factors and characteristics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folk dwellings,the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atched cottages in the local area expounded,which is signifi cant for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folk dwellings in south Shandong and the folk dwelling design in the new countryside.  相似文献   

12.
赵彬  刘茁 《华中建筑》2010,28(9):201-205
该文从湖北传统民居的构造入手,系统地分析了其民居建筑从承重结构到大木构件的营造技术。通过对民居建筑与官式建筑的比较,分析其地方特色做法,梳理出湖北民间传统的大木营造工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国内外民居景观资源开发模式的对比研究,解析了民居景观拓展对传统建筑文化、生态环境质量和旅游的影响,对民居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从景观规划的角度,提出在发展西部乃至全国的民居景观旅游经济的同时应该延续民族传统文化并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王群华 《华中建筑》2006,24(11):165-167
该文详细分析了茶垌镇镇街道景观及其中典型个案,并通过与浙江西塘的街道景观的比较分析研究,对湘西地区小镇街道景观中体现出来的地域建筑文化特色进行了探讨;并对小镇街道景观“景到随机”的生成模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精神受传统哲学思想支配,体现了传统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本文从阐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基本哲学观念着手,分析了湖南传统民居在村落选址、空间布局、建造技术、建筑装饰等方面的生态环境特点。揭示了湖南传统民居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中隐含的中国古代基本的哲学观念和朴素的生态精神。最后指出了传统民居的生态环境在当今和谐社会宜居社区的规划建设中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果 《重庆建筑》2015,(1):17-19
堂屋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核心空间,这种核心地位不仅体现在空间布局上,更体现在精神依赖上。巴渝地区特殊的历史背景、复杂的地缘地貌、多元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传统民居建筑的个性、特性与多样性。笔者通过对大量巴渝传统民居建筑的实地调研测绘,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探析了巴渝地区堂屋空间的核心地位体现方式。希望能以堂屋为载体,展示巴渝传统民居建筑技艺,弘扬巴渝传统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7.
伍国正  吴越 《华中建筑》2011,29(1):84-87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建筑文化审美可以从建筑生成环境系统、建筑文化传统和建筑的审美特征等三个层面展开.该文结合对湖南传统民居庭院的布局方式、人文精神、使用功能和审美价值观的分析,从文化审美的中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民居庭院在体现"礼乐"和鸣的宗法伦理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阴阳有序的"四象"时空观、审...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思想在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传统建筑的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物质载体之一的传统古民居建筑,包括湘南古民居,受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较大.文章从"天人合一"生态观的村落选址、"崇中尚和"的中轴线对称布局和体现"礼乐"秩序的"干支式"村落空间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儒家哲学思想对湘南古民居村落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平顺县位于南太行山区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孕育了适应当地人生产生活方式的民居建筑。在查阅史料、实地测绘、工匠访谈的基础上,总结沿河地区和山区腹地的聚落特征;然后依承重形式、屋顶形式及建筑高度将平顺县民居分为不同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地民居的院落形制特征、归纳总结建筑单体的平面特征,并根据立面材质总结民居的立面特征,结合屋架做法详述当地民居的建造特征,并对石板房屋顶做法做重点介绍。文章旨在对整个南太行山文化区的民居类型进行补充研究,并希望对山西省太行板块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郝少波 《新建筑》2011,(5):102-104
近代"南洋风"是南洋地区被西方殖民后西方建筑风格与南洋本土文化融合后形成的一种新的建筑风格。琼北近代民居中大量受"南洋风"影响的建筑,是大批下南洋的琼侨回乡建设时主动引进的,这种风格并没有影响到琼北民居的基本格局,却显著提高了琼北民居的艺术品质,成为海南独具魅力的特色风貌和优雅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