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灿晖  商从晋 《工程力学》1998,(A02):139-143
本文从危险点的应力分析入手,以摩尔强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抗裂剪力的计算模式,并通过对大量试验数据的统计回归确定了其中的参数,由此得到的计算公式力学概念清晰,形式简单,也有一定的表度可供设计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经验,结合某大厦工程,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梁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利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使房屋空间更为灵活。同时,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面结构对克服混凝土开裂很有帮助,且施工方便。希望能给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3.
楼铁炯  项贻强 《工程力学》2007,24(8):137-142
为跟踪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全过程响应,建立了一种基于法平面弧长算法的有限元模型。该算法能较好地处理梁加载过程的响应变化,可穿越梁破坏前可能出现的极值点问题。设计了7根含有不同非预应力筋配筋率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利用提出的数值模型对这些梁进行非线性全过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没有配置受拉区非预应力筋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弯曲性能非常不理想,在梁内配置少量的受拉区非预应力筋,能极大改善梁的性能;随着非预应力筋配筋率的提高,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开裂刚度和极限承载能力有显著提高,而后弹性挠度以及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则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基于四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与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上述两种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延性、耗能性、变形恢复能力及破坏特征等抗震性能。研究表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延性和变形恢复能力优于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其延性系数平均高出20%;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耗能能力优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其等效粘滞系数平均高出29.2%;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承载力略高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其承载力平均高出7.42%;研究成果为不同工程情况下预应力梁的设计与选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阎兴华  刘承瑞 《工程力学》1996,(A02):239-243
本文简要介绍了曲线配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发承载能力的非线性分析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吻合较好,并对影响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极限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施工角度阐述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控制及施工工艺,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及需重点注意的问题,从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和模板工程三方面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的施工技术,结合工程实例归纳了该技术的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及需重点注意的问题,并分析了其目前存在的不足,指出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大大简化了常规的预应力混凝±施工工艺,必将得到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婷  薛伟辰  王巍 《工程力学》2016,33(9):116-122
与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相比,全预应力混凝土梁全截面受压且压应力较高,由于混凝土收缩徐变产生的梁长期变形也更大。该文从按龄期调整的有效模量法出发,将梁沿长度方向细分单元,细分单元长度为截面高度的1倍~2倍,锁定单元节点,分别计算混凝土的收缩、徐变以及预应力筋的松驰对其产生的强迫力值;释放强迫力,并将其反向作用于节点上,求出此时的截面时随应变和附加曲率,进而推导出可用于求解任意时刻的全预应力混凝土梁长期变形的计算公式。基于该课题组和其他研究者试验结果,对该文及国内外规范的计算公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文公式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国内外规范计算值与试验结果的平均误差则明显偏大,且计算结果偏于不安全。  相似文献   

9.
随着混凝土梁技术的不断发展中,预应力混凝土梁是一种新型的技术体系,为了明确计算出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具体刚度数据,本文以一些资料的收集跟分析来研究这种新型技术体系的刚度计算方案,在试验过程中结合了国家标准与试验梁的具体特点,为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体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结合工程实例,主要就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辉  赵世春 《工程力学》2000,1(A01):665-669
通过两榀两种类型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模型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对强柱弱梁型框架的破坏形态、延性、强度、网度及耗能进行了分析研究,文中提出了构造措施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房贞政  陈国栋 《工程力学》1999,2(A02):301-306
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板柱体系及梁板体系进行了试验研究,以研究大开间预应力混凝土板的构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通过对无粘结预应力楼板设计计算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主要就无粘结预应力楼板设计步骤、参数选择及内力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15.
彭春 《安装》2002,(1):15-16
讲述了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上进行设备安装所采取的施工措施,从而加快了施工进度,保证了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叙述了无粘结预应力平板结构施工。  相似文献   

17.
邓志恒  童启明 《工程力学》1996,(A02):139-143
通过20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梁(板)的试验,分析影响无粘部分预应力砼矩形截面受弯构件短期刚度的主要因素,根据试验结果,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得出实用的短期刚度计算公式,经31根梁(板)59个试验值的验算,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了无粘结预应力施工的特点,针对高层建筑详细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平板结构的施工技术,对现场的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某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高层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质量事故:六层局部楼板在预应力筋未张拉的情况下就拆除了板底模板支撑,导致楼板局部开裂,之后才进行了预应力筋张拉。本文对该部分 楼板做了现场静荷载试验和计算分析,计算结果与荷载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从而得出了对工程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邓志恒  张喜德 《工程力学》1997,(A02):276-280
通过12块单向板和11根简支梁的试验,分析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受弯构件的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和极限抗弯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当非预应力有粘结钢筋受拉区截面积的配筋率大于0.4%时,配筋指标和跨高比是影响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和极限抗弯强度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预应力筋极限应力经验公式,并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受弯构件进行了全过程分析,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