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测量风扇、散热器和中冷器基本参数和性能的基础上,利用多重参考坐标系模型和多孔介质模型,研究了并联式发动机冷却模块安装参数对冷却模块整体气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研究的冷却模块,轴向伸入距离为65mm时气动性能最佳。风扇径向间隙越大,气动性能越差,当冷却风扇转速为2 200r/min时,30mm的内效率比10mm时下降近50%。低转速时,风扇与换热器间距变化对气动性能变化不明显;高转速时,间距在150mm以内气动性能变化比较明显,超过150mm后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款载重车用柴油机冷却模块,将换热器间的密封条拆除,使空气自由流通,与原密封方案进行风洞试验对比。结果表明:在风速4~10m/s范围内,中冷器散热量降低0.75%~1.82%,水散热器传热性能提高0.41%~1.36%,模块总散热量提高0.16%~0.48%,阻力下降约10%。在实车上相同的风扇吸风条件下,系统的有效进风量将会增加,模块散热效率进一步提高。紧凑式冷却模块适当减少密封时,其换热量呈现出前排换热器有所减弱后排增强的特性,模块总换热量得到改善,可在匹配设计中灵活调整其密封性能以达到优化柴油机工作条件和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汽车发动机冷却系散热器、风扇和水泵的仿真优选方法。建立了散热器性能计算模型,提出了散热器优选的方法。通过收集不同结构形式的风扇和水泵的试验数据,建立风扇性能数据库,应用相似理论,对风扇和水泵进行优选,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大功率柴油机铝中冷器在高温下强度下降的问题,针对某型载重车冷却模块,在风洞性能试验台架上对其进行了研究,引入热管中冷器解决目前铝中冷器在超高温下的适用性问题,并对铝中冷器做了2种优化改进方案。试验结果显示:热管中冷器可以很好地降低铝中冷器的进口温度,同时优化后的中冷器也能很好地满足中冷要求。在此基础上,水箱散热性能可提升3.36%~13.08%,冷却模块在满足原发动机的散热要求下可以做得更紧凑。  相似文献   

5.
张瑞  王大鹏等 《小型内燃机》2000,29(4):38-40,44
本文主要介绍摩托车离心式冷却风扇试台的原理和设置,论述了在试验台上测试风扇动力性能的方法以及如何测试和计算冷却风扇在不同转速下的流量、压力、消耗功率和效率,为设计和选择性能良好的风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内燃机直接驱动冷却风扇和离合器式冷却风扇的不足,提出了自控可调叶片安装角风扇系统,自控电动冷却风扇纱自控离合式冷却风扇系统,这三种自控冷却风扇系统可以完全避免汤车高负荷,低速时的过热和低负荷,高速时的冷却过剩,冷却风扇系统效率高,消耗功率小,在某些工况下基本消除了风扇噪声,减少了内燃机的热损失和提高了热效率,同时又大大地提高了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  相似文献   

7.
多缸发动机进气瞬态过程的计算机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例的多缸发动机进气管总管某一截面上气流参数来计算多缸机进气管各歧管气流瞬态参数,并实现了对进气管内气体的流动的动态仿真直观地描述了多缸发动机进气管内气体流动的瞬态过程,为换气过程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9.
利用GT-SUITE软件建立了基于详细机理的发动机模型,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及其弱磁控制系统。通过解决跨平台转矩传递及步长协调等问题,建立二者耦合的混合动力车辆瞬态仿真平台。研究了发动机初始喷油转速对起动过程整车能耗、起动时间和平顺性的影响,分析了整车需求功率与经济性初始喷油转速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发动机倒拖至800 r/min以上开始喷油可以缩短起动时间;冲击度与发动机转矩建立时间呈负相关关系;发动机倒拖起动时最低综合能耗所对应的初始喷油转速与起动时被分配到的需求功率成正比,与固定800 r/min开始喷油的策略相比能耗可降低20%~31%。  相似文献   

10.
车用内燃机冷却系的流动与传热仿真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提出了车用内燃机冷却系的流动与传热仿真方法。采用一维的方法研究了车用内燃机冷却系的流动问题;采用集总参数法研究了车用内燃机冷却系的传热问题;将车用内燃机冷却系的流动问题与传热问题耦合起来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整体研究,建立了内燃机冷却系的流动与传热问题的整体模型。编制了计算程序。对某型坦克内燃机冷却系的流动与传热进行了实例计算,仿真结果与试验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动态特性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建立了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动态特性仿真模型,并在MATLAB/SIMULINK中对模型进行仿真计算.主要对汽车在启动、加速、减速三种情况下冷却系统的传热特性进行仿真,并将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仿真结果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在±3%以内,表明笔者的建模方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建立了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动态特性仿真模型,并在MATLAB/SIMULINK中对模型进行仿真计算。主要对汽车在启动、加速、减速三种情况下冷却系统的传热特性进行仿真,并将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仿真结果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在±3%以内,表明笔者的建模方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车用发动机冷却系统控制仿真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车用发动机冷却系统控制仿真的现状及发展,在建立冷却系统各部件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讨论分析了智能化冷却系统的控制优化,提出了未来高功率密度发动机冷却系统控制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4.
车用内燃机冷却系统动态传热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了一个基于集总参数法的车用内燃机冷却系统动态传热模型。考虑了内燃机燃烧室、散热器和水泵的传热和冷却系统的工作,建立了机体、散热器、水泵与冷却介质之间的热耦合计算公式。对一台单缸柴油机冷却系的稳态及动态温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证实该模型可用于内燃机冷却系统的动态传热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简要分析了军用履带车辆柴油机对冷却系统的需求,介绍了柴油机冷却系统设计、匹配、控制及部件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提出了未来履带装甲车辆高功率密度柴油机冷却系统研发应考虑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柴油机设计开发过程中,考虑到热负荷高、各缸孔间冷却均匀性差、缸盖鼻梁区出现热裂等现象的出现,本文对整机冷却水流速与换热进行模拟分析.通过模拟计算分析,得出冷却水在缸体进气侧从第一缸向第四缸流动过程中,流速与换热系数明显下降,这将会引起柴油机热负荷高、冷却均匀性差;喷油器和气门周边区域换热系数低,这将会是缸盖鼻梁区热裂的主要成因.针对上述设计开发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潜在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了缸体水套设计优化方案、缸盖垫片优化设计方案;通过模拟计算的手段,得出本文提出的冷却系统优化设计方案,通过该方案的实施,有效降低产品设计完成后热负荷高、冷却均匀性差以及缸盖鼻梁区热裂等潜在失效风险.  相似文献   

17.
在柴油机设计开发过程中,考虑到热负荷高、各缸孔间冷却均匀性差、缸盖鼻梁区出现热裂等现象的出现,本文对整机冷却水流速与换热进行模拟分析。通过模拟计算分析,得出冷却水在缸体进气侧从第一缸向第四缸流动过程中,流速与换热系数明显下降,这将会引起柴油机热负荷高、冷却均匀性差;喷油器和气门周边区域换热系数低,这将会是缸盖鼻梁区热裂的主要成因。针对上述设计开发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潜在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了缸体水套设计优化方案、缸盖垫片优化设计方案;通过模拟计算的手段,得出本文提出的冷却系统优化设计方案,通过该方案的实施,有效降低产品设计完成后热负荷高、冷却均匀性差以及缸盖鼻梁区热裂等潜在失效风险。  相似文献   

18.
应用流体计算软件Flowmaster,建立发动机的热量流动模型。对不同的冷却系统与发动机的匹配方案进行仿真模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为发动机冷却系统方案的选择与改进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前现有汽车发动机上普遍采用改变流经散热器芯部的冷却空气流量与改变冷却液循环流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调节冷却强度,但采用节温器改变冷却液循环流量只能实现大、小循环之间的转换;采用风扇硅油离合器改变冷却空气流量,可以解决高速小负荷时节约风扇功率消耗的问题;电控辅助风扇仅仅提高了散热器的散热能力,但对发动机的冷却效果却受到散热器效率的制约.以上手段都只能改善部分工况的冷却效果,很难保证在发动机全部工况范围内的最佳冷却性能.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改善其冷却性能,以适应当前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前现有汽车发动机上普遍采用改变流经散热器芯部的冷却空气流量与改变冷却液循环流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调节冷却强度,但采用节温器改变冷却液循环流量只能实现大、小循环之间的转换;采用风扇硅油离合器改变冷却空气流量,可以解决高速小负荷时节约风扇功率消耗的问题;电控辅助风扇仅仅提高了散热器的散热能力,但对发动机的冷却效果却受到散热器效率的制约。以上手段都只能改善部分工况的冷却效果,很难保证在发动机全部工况范围内的最佳冷却性能。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改善其冷却性能,以适应当前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