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确保隧道爆破施工及爆破区周边房屋安全,减少民扰及计算房屋爆破安全距离,在现场测试的基础上,根据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用最小二乘法对大量的实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出爆破地震波衰减系数α和k值,根据测试中单段最大起爆药量及相应建筑物安全允许振动速度,按萨道大斯基经验公式计算相应房屋爆破安全距离,并通过理论分析确定爆破振动影响范围,将爆破总装药量及单段最大起爆药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保障了爆破工程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隧道爆破施工对附近建筑物影响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隧道开挖过程中需要进行爆破施工,很可能对附近建筑物造成影响。对一铁路隧道爆破振动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根据国内主要的安全爆破标准,探讨了爆破施工对房屋振动的安全影响范围,给出了建筑物的安全影响评价。结合对附近建筑物裂缝产生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建筑物产生破坏的原因,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蔡明亮  田浩 《建筑》2011,(12):59-61
在杭长高速公路施工中,为确保隧道爆破施工及爆破区周边房屋安全,减少扰民,在现场测试的基础上,根据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用最小二乘法对大量的实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出爆破地震波衰减系数α和k值,根据测试中单段最大起爆药量及相应建筑物安全允许振动速度,按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计算相应房屋爆破安全距离,并通过理论分析确定爆破振动影响范围,将爆破总装药量及单段最大起爆药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保障了爆破工程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隧道爆破施工产生的震动效应对临近构筑物存在较大影响,往往可能危及到周边构筑物的安全。尤其在围岩条件较差地层中近距离下穿石油管线时,隧道爆破施工可能引起石油管道沉降、位移,对其存在很大威胁。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以质点振动速度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隧道爆破施工对临近输油管线的影响范围,并结合爆破安全规程,对石油管线进行了结构安全评价。在影响范围内,采用控制爆破或非爆破开挖的措施减少振动影响,保证石油管线安全;在影响范围外,采用一般爆破以节省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5.
鹤上三车道小净距隧道爆破振动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结合福州国际机场高速公路鹤上三车道小净距隧道工程实践,对小净距隧道中间岩柱在爆破荷载作用下的振动响应进行相关监测,分析振动波在不同级别围岩、不同监测位置的传播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隧道中间岩柱边墙部位振动速度大于拱脚部位,且随着围岩质量提高,振动速度差别逐渐减小;最大振动速度出现在迎爆侧边墙测点的径向方向,可将其作为爆破振动的控制速度;当隧道净距为6 m左右(约0.35B)时,爆破振动对中间岩柱的影响范围为爆破面前后10~20 m,且随围岩质量提高,影响范围相应减小;爆破面前方中间岩柱受爆破振动影响要大于爆破面后方岩体,施工中宜加强该部位监测;同时,宜严格控制爆破总药量和单段最大药量,且分段爆破时,爆破段差应不小于100 ms。该研究结论可为类似条件下小净距隧道的爆破控制和现场监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工程爆破施工中不可避免对邻近房屋会有振动影响,作者通过对一公路隧道石方爆破振动效应观测报告的分析,结合多条高速公路爆破施工对房屋振动影响的调查,探讨了爆破施工对房屋振动影响与振源距、炸药量的关系,提出了房屋结构安全允许的振动参数建议值。  相似文献   

7.
隧道爆破近区爆破振动测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隧道掌子面附近围岩的稳定性对施工人员和隧道自身的安全至关重要,实践证明,由隧道爆破远区振动数据得出的围岩振动规律不适用于爆破近区。因此,测试隧道爆破近区围岩的振动、研究隧道掌子面附近围岩的振动规律是隧道钻爆施工安全的重要保证。以贵阳-广州铁路棋盘山隧道为工程背景,在隧道掌子面后方隧道拱顶5 m范围的围岩内安装定制的速度传感器,测试隧道拱顶部位围岩的爆破振动速度;利用隧道中导洞的开挖,在中导洞掌子面正上方和侧面2 m范围的围岩内安装定制的速度传感器,测试掌子面正上方和侧面围岩的爆破振动速度;研究隧道掌子面后方隧道拱顶、掌子面正上方和侧面围岩的爆破振动规律。研究成果对隧道钻爆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开展了天井山隧道开挖爆破振动现场监测试验,在邻近隧道监测到的最大振动速度分别为0.11m/s和0.10m/s,其最大振动方向为垂直于隧道临空面的径向。监测结果表明,天井山隧道当前爆破开挖对邻近隧道的影响较小,可以保证邻近隧道的安全与稳定;研究表明,开挖爆破应力波在软弱破碎围岩中的传播明显受到削弱,设计规范偏于保守,施工中应因地制宜,在加强观测、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施工效率。  相似文献   

9.
结合重庆市照母山隧道工程,根据施工现场爆破监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对新建隧道爆破施工时临近及相交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研究,探讨隧道间距对邻近及相交隧道衬砌结构振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既有隧道的迎爆面是爆破振动作用下的危险面,且相邻、下穿隧道节点振速、位移的最大值同样位于迎爆面;在爆破施工时,隧道间距在1.5~2.5D内衬砌振动受爆破影响较大,在2.5~3.5D内,随间距变大,衬砌振速变化较慢;对于Ⅳ围岩下相交隧道爆破施工的最小安全距离,建议取2.0D。  相似文献   

10.
以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中营工—铁路局区间隧道施工为背景,研究了隧道爆破开挖对其上方BRT车站的振动影响。基于现场监测,分析了爆破振动对爆源上方的影响范围,比较分析了CRD法施工时各部分爆破开挖对车站基础振动峰值大小和频谱特征,基于监测结果优化了爆破施工方案。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爆破振动对爆源上方地表前后10m范围影响最为显著;CRD法施工时,第1步工序开挖爆破振动影响显著;隧道掘进,掏槽爆破引起的振动显著增强,选择合理的掏槽结构形式、爆破参数等,是浅埋隧道开挖中控制爆破振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住宅的多样性——日本集合住宅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安目前住宅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弊端为例 ,说明我国目前住宅需求的多样化和设计手法的单一化之间的矛盾 ,论述了与我国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日本在解决不同住宅需求时采用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集合住宅的理念 .试图以此借鉴 ,使我国建筑设计界了解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演变过程 ,吸取他们的经验 ,为我们在住宅多样化研究和设计时提供一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  相似文献   

12.
对自动扶梯突然反转而导致逆行故障的类别和成因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逆行速度及症状,分析了逆行概率及风险,并针对逆行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3.
赵诗佳  陈蛟 《山西建筑》2011,37(18):189-190
从现象学的角度,以体验者的观察感知与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理论相互博弈,逐步展示江南园林的点点滴滴意蕴,规避对造园具体手法的详细认知,由体验出发,结合现象学理论,再辩证地回归园林体验,以实现对江南园林意蕴本质感知.  相似文献   

14.
金鹏 《新建筑》2002,(6):51-53
从建筑工效学的角度对上海市吴江路休闲步行街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其在建筑工效学上的一些特点与不足之处并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步行街的建筑工效学设计提供准确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南京郊区化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界定郊区和郊区化概念的基础上,主要从工业和人口两方面对南京的郊区化水平做出评价.通过分析,以期能对南京郊区化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全新认识,从而有助于新时期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相似文献   

16.
高善学 《山西建筑》2011,37(30):127+211-127,211
为了预防电力变压器运行过程中因铁芯多点接地导致接地电流超标而造成的铁芯发热故障,提出了一种新的变压器铁芯接地智能保护原理,并通过对变压器铁芯接地电流的实时监测,在检测到接地线电流超过国家标准后采取自动启动限流装置的措施,实现将接地电流限制在规程要求的范围之内,并对电气设备状态进行在线检修、评估、预警和风险分析,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镇江市大市口广场设计构思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梅娟 《中国园林》2002,18(3):31-32
通过对镇江市大市口广场总体设计布局及功能分区设计构思的分析,强调城市广场功能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娱乐、休闲及活动,以人的需求为准则,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8.
杨玉玲 《山西建筑》2011,37(11):56-57
以锚索框架为研究对象,讨论了锚索框架支护技术在边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框架形式,阐述了锚索预应力损失的影响因素,包括锚索材料,岩体条件,张拉器具和工序,外界自然条件和人工作业因素等,以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9.
对湿陷系数、本构模型和弦线模量等几种计算湿陷变形的方法进行了评价.对比原位浸水和载荷试验结果,湿陷系数计算湿陷变形误差很大,本构模型尚未在工程中推广应用,弦线模量计算湿陷变形最为准确.由于能够准确计算湿陷变形,因而能够按变形控制进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The activity of Cs-137 and Cs-134 in some types of soils of Eastern Poland was studied. The contribution of Cs-137 from post-Chernobyl fall-out as a function of depth in the soil profiles was calculated from the Cs-134:Cs-137 activity ratio taken from the literature just after the Chernobyl accident. Such information makes it possible to calculate the rate of vertical migration of radiocesium in various types of soils. The rate of the post-Chernobyl Cs-137 migration was found to exceed the rate of migration of Cs-137 from experimental nuclear explosions in the atmosphere. Cs-137 from the Chernobyl accident was found in a layer of soil a few cms thick in most of the soils which were examined. The contribution of post-Chernobyl radiocesium to the total contamination of the surface layer (0–5 cm) with cesium was ≈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