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雨水管理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相结合已经成为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以费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为例,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对费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的背景、策略和实施进行阐述,指出费城以生态网络作为多样化的雨水基础设施载体,将雨水基础设施与城市需求和功能相融合,使用"绿色英亩"作为量化的建设标准,基于建筑用地总面积及不透水区域的面积收取雨洪管理服务费。这些经验可以为我国建设"海绵城市"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规划师》2017,(12)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面临着日趋严峻的城市雨洪问题。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载体,是控制地表径流的有效工具。文章在阐述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特征及其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作用的基础上,明确了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提出了"目标设定—雨洪模拟—设施比选—初步方案—反馈调整—优化方案"的规划思路;初步构建了三种情景的雨洪模型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比选体系,形成了一套基于雨洪模拟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方法。最后,以实例说明如何通过具有地域适宜性的规划方法来实现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雨水径流的高效控制,以期为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外韧性城市规划的研究及实践掀起新浪潮,其中日本在韧性规划实践方面走在前列"。3·11"东日本大地震带给日本深刻的教训,随后日本提出了"国土强韧化"政策,时至今日,已经建立起国土强韧化规划体系,这是自"韧性城市"概念提出以来首个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的实践,给我国带来了诸多启示。在梳理国外韧性规划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日本国土强韧化规划的内涵及编制方法,并以合肥市市政基础设施韧性规划实践为例,着重介绍本次规划的规划背景、流程、对国土强韧化规划方法的应用和创新及规划成果,总结我国城市韧性提升的总体策略和相关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16,(12)
文章阐述了绿色基础设施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在分析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统筹,保护与修复结合;流域统筹,水陆结合;灰绿统筹,快慢结合;部门统筹,多规融合"的规划原则,初步构建了"区域—城区—场地—建筑"多个层面的技术框架,明确了各层面的建设对象和建设目标,并提出了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极端天气导致的自然灾害频发,江心洲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为了构建良好的江心洲绿色基础设施系统,提出将韧性规划与江心洲的绿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以水系网络及其水岸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韧性规划特有的"抵御""适应"与"恢复"作用过程,在面对干扰时保证绿色基础设施的正常运作。  相似文献   

6.
引言 2021年3月,中央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开展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提出"韧性城市"的概念.这次官宣也意味着"韧性城市"建设将会与"宜居城市、海绵城市"一样,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点方向.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居民生活服务和社会生产的物质工程设施,是城市的生命线工程,保障着城市这个复杂有机体的正常运转,因此探索韧性城市理念下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策略对于提升城市韧性,保障城市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现代城市发展经历了扩张、衰退与复兴的阶段,其中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解决城市中心衰退的重要途径为城市生态复兴提供了新的方向。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多局限于测度绿色基础设施提供的功能效益,忽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所在的周边环境,导致现有绿色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城市生态复兴对城市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与环境条件多方面的要求。在探讨绿色基础设施与其周边环境之间的供需关系基础上,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对绿色基础设施研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视角进行梳理,提出以绿色基础设施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为目的的多视角整合研究策略。期望解决城市生态复兴中面临的生态—社会—经济综合困境,为合理构建"供需适应"的绿色基础设施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宫聪  吴竑  胡长涓 《中国园林》2022,38(5):62-67
山地洪涝灾害制约城市发展与安全。近年来,美国多处城市采取小规模且分散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与传统管网系统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复杂的雨洪问题,发挥GSI的多种功能与效益。以美国山地城市匹兹堡的“绿色优先计划”为例,重点介绍了灰绿雨水基础设施在管理合流制溢流与洪涝等方面的效能评估方法,以及GSI融入排水分区城市设计框架的规划策略。以期在规划技术方法、多功能GSI、灰绿设施配置等方面为中国山地城市中灰绿雨水基础设施的协同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适应性管理的理念来自于美国的自然资源管理,近期开始应用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之中。与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不同,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具有多种类型的不确定性。适应性管理可以作为一项解决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中不确定性的重要工具。文章总结了美国绿色基础设施适应性管理的相关理论成果,并分析了适应性管理的过程和方法,总结了绿色基础设施适应性管理的相关策略,最后本文研究了当前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适应性管理的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10.
正确规模(right size)策略是全球 范围内广泛应用的解决城市收缩问题的重要 方法,而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是实现正确规模 规划的关键。本文针对绿色基础设施在解 决城市收缩问题中的有效性,提出建立适应 我国国情的包含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土地银 行和合作规划在内的针对我国收缩城市的正 确规模模型,旨在指导我国收缩城市回归到 正确的规模。同时,文本从设计层面提出了 可以用于小尺度的、针对收缩城市弃置空间 的绿色基础设施设计策略,用来弥补国际上 收缩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微观层面的不 足,并且提高城市废弃空间的社会、生态和经 济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西雅图绿色基础设施研究为例,从概念、策略、结构和规划研究方法4个方面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rban GreenInfrastructure,简称UGI)进行分析,指出西雅图模式吸纳了马里兰绿色基础设施研究的精髓——内部连接的自然区域和开放空间网络,同时立足于城市既有结构和城市生活这2个不可忽略的方面,构建了一个鼓励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由五大交织的网络系统构成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2.
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韧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韧性的重要支撑。城市公园绿地通过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来增强城市的可持续性和韧性。对城市公园绿地韧性的测度研究是探索城市韧性研究的微观路径。从生态智慧研究中获得启发,重新理解"社会生态系统韧性""干扰"等含义,尝试将"社会生态系统韧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进行关联研究,通过生态系统服务来表征社会生态系统韧性的本质内涵,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构建城市公园绿地韧性测度的体系框架,并提出通过多情景规划的路径达到"供需动态匹配",进而实现城市韧性提升的目标。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构建城市公园绿地韧性的测度体系,为城市韧性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城市水系廊道作为"海绵城市"概念下暴雨水管理体系的主体框架,在缓解城市暴雨水问题上扮演重要角色。而如今城市水系的规划仍延续传统的规划方法,在暴雨水管理方面存在很多欠缺和发展空间。本研究旨在探索从宏观之集水区,中观之水系廊道,到微观之绿色雨洪基础设施网络,结合以自然集水区为基础单元的暴雨水管理与城市水系廊道规划的方法。提出以自然为基底,集水区作为规划的基础要义,水系廊道作为连结系统与绿色雨洪基础设施网络的自然通道的"水与绿"网络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对美国城市空地问题与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中,以美国里士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为例,着重介绍了里士满从城市到区域再到社区尺度一系列利用城市空地扩张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系统性规划方法,最终得出了基于城市空地利用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7项基本原则:差异性、前瞻性、系统性、连通性、易达性、完整性、复合性。  相似文献   

15.
任雨菲  杨镜立  吴雪飞 《中国园林》2022,38(11):106-111
在城市双修和韧性城市的双重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提供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其中的降温调节服务能有效缓解城市高温风险,改善人体热舒适度。在降温调节服务供需视角下,提出一套针对高温灾害问题的街区GI精准调控方法,即深化降温调节服务评估框架-识别优先级空间-实施GI调控策略-提出降温目标-模拟验证策略效益,并以武汉市武昌区为例,进行了方法实操。从需求识别到模拟验证可知:城市街区绿色基础设施对温度精准调控方法,能有效提高降温调节服务效益,为城市微小尺度级别管理提供了普适的参考框架,在高度城市化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研究基于当前城乡发展现状,概述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规划的必要性,提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原则和方法。本文以扬州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规划为例,结合遥感影像图以及相关规划数据,获取城乡各类景观资源的空间分布,通过对扬州生态环境敏感区评价分析、建立最小阻力模型,识别城乡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廊道,形成扬州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7.
寒区城市面临冬季寒冷和城市病的双重挑战,特别是寒区大城市,在生态本底相对脆弱的情况下,还要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增强城市韧性,是寒区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合适方向。通过分析寒区城市面临的特殊挑战,梳理已有研究和规划实践经验,结合城市生态韧性“规模—密度—形态”的研究和调控框架,提出一系列规划策略。其中,基于规模韧性的策略包括控制城市增长边界、高标准建设生态基础设施、重视常绿植被配置,基于密度韧性的策略包括控制城市密度、调节组团密度、增加冬季环境状况作为密度控制补充依据,基于形态韧性的策略包括优化城市外围形态、促进城市多中心组团发展、设置更多可接近的蓝绿空间、针对冬季需求采用更细致的规划布局手段等。  相似文献   

18.
《规划师》2020,(1)
在转向"以人民为中心"、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城市交通不仅要绿色可持续,还要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实际需求,兼顾社会公平。随着城市不断扩张和交通技术进步,支撑快速交通的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在当代城市中发展迅速,与城市的人性化尺度矛盾突出,并在功能上对城市的绿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尽管只是城市建设的一个局部问题,却集中反映了城市交通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导向。文章以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通过其在前阶段建设过程中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分析,揭示背后城市交通发展理念的偏差,随后提出基于"复数城市"的新规划理念,总结借鉴既有规划实践的有益经验,从三方面提出未来建设绿色人本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城市韧性测度研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将城市韧性界定为一般韧性和特指韧性,构建城市应对雨洪风险的“雨洪致灾危险性—城市韧性”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客观赋权方法,选择“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规划期,对长三角中心城市开展雨洪韧性评估。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的雨洪韧性主要受到城市发展因子、社会保障和外来人口因子、灰—蓝基础设施因子、交通设施因子、绿色基础设施因子的影响。通过比较致灾危险性指数与城市雨洪韧性指数的关系,得到4类典型城市:脆弱型城市15个,高风险城市6个,低风险城市6个,韧性城市缺失。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能力的提升是增强城市一般韧性和特指韧性的重要基础,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提升雨洪基础设施等特指韧性,处于不同韧性类别的城市应采取发展型、增量型等不同适应路径。  相似文献   

20.
成都市双流县海绵城市建设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划师》2017,(9)
近年来,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受到了规划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如何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的各个部分是值得研究的重点。基于此,文章以成都市双流县城市拓展区为例,从编制流程、编制内容两方面梳理和总结出一套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落实海绵城市的方法,最终形成"量化海绵城市规划目标—构建海绵生态格局—规划灰色、绿色雨水传输廊道—引导灰色、绿色海绵基础设施及产流用地布局—构建海绵城市控制指标体系"的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流程,并从规划目标、土地使用控制、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综合交通及竖向控制规划、绿地水系景观体系规划、市政工程规划、综合防灾规划和海绵城市专章等方面完善及优化了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内容,以期为相关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