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飞仙关隧道特大涌水段施工方案研究,文章以实际工程出现的问题为案例,对隧道涌水段施工方案进行分析讨论,以期能够为以后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隧道突泥涌水危害大的问题,结合激发极化法、地质雷达、跨孔CT等方法,对九顶山隧道ZK281+940~ZK281+947突泥涌水段进行探测,并根据探测结果分析出现突泥涌水的原因。结果表明,通过地质雷达、跨孔CT、激发极化法,得出在1~4号钻孔中11~22 m处都存在破碎岩体,且富含水体;岩性分析发现突泥涌水段围岩等级为VI级,多为易碎的全风化灰岩,稳定性差,易出现塌方;九顶山隧道突泥涌水段每隔约12 h间歇性涌水;暴雨天气涌水量明显增加,且存在地表水补给的现象。造成隧道突泥涌水的成因,是隧道开挖对岩土上方的全风化花岗岩结构产生破坏,造成使灰岩层中的裂隙水与花岗岩破坏结构连通,进而让花岗岩岩体软化,最终使得初期支护失效,从而引发隧道塌方。针对以上成因,提出“探”、“截”、“泄”、“帷”的处治措施。通过工程实践表明,以上处治方案有效。 相似文献
3.
4.
为了研究超大断面隧道临近溶洞掌子面开挖的围岩突水失稳破坏特征,本文以武深高速李洞隧道为背景,利用FLAC 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数值计算模型,分别分析了围岩应力、位移、塑性区和涌水量等关键因素随隧道开挖的变化规律,研究了溶洞水压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当掌子面距离前方岩溶隧道小于6 m时,掌子面与溶洞之间的围岩应力最大值达到6.32 MPa,掌子面最大位移迅速增大至约200 mm;(2)当掌子面距离溶洞-18 m~-8 m时,隧道掌子面涌水量处于200 m3/h以下,当掌子面距离溶洞-8 m~-2 m时,涌水量迅速增大至7371 m3/h,势必发生突水事故;(3)隧道掌子面最大位移和涌水量均与溶洞水压呈指数式增长关系,掌子面开挖遇前方有溶洞应采取疏水降压以及补强掌子面岩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隧道涌水特性对隧道结构破坏的一些研究。在断裂损伤力学的一些理论上,总结了之前研究隧道突水破裂机理的研究成果,探讨了隧道突水断裂机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