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城市的郊区化与公交导向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使得许多居民被安置在比他们以前居住地可达性更差的地方,而需要采用机动化方式出行。基于对最近才迁居到上海郊区三个街区的居民所进行的当前出行及回顾以前出行的调查数据,研究了迁居至外围地区对就业可达性、通勤方式选择和通勤时耗的影响。发现:迁居后,居民的就业可达性下降很快,与此相伴随的是机动化出行比例及通勤时间的大幅度提高。然而,也发现:迁居到郊区地铁站附近的居民就业可达性下降的较少,而且对于许多居民来说,如此迁居正鼓励居民出行方式从非机动车方式转向公共交通方式。我们得出结论认为:对于把快速郊区化的中国城市引导走向更持续的道路,可寄予公交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以很高的期望。  相似文献   

2.
活动视角下建成环境对广州居民通勤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转型与空间重构,许多大城市面临交通出行总量增加与居民活动—移动意愿增强的困境.以往对建成环境与出行行为的研究致力于减少小汽车使用和缩短出行距离,鲜有关注居民活动需求的满足与生活质量的提升.文中从人本主义立场出发,提出非集计层面的个体通勤效率,用以度量居民工作日多目的通勤行为的距离成本;构建一个考虑不同地理背景建成环境、个体活动—移动与通勤效率关系的出行行为研究框架;并基于广州居民活动日志与POI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解析建成环境对个体通勤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高密度、高混合度、良好街区设计特征的工作地和路径空间建成环境能显著提高个体的通勤效率,而居住地的影响不显著;建成环境既可直接影响通勤效率,也可通过作用于个体的活动—移动而间接影响通勤效率.这些结论为基于微观个体行为的宏观模拟技术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规律与规则,也为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广州居民交通出行的分异趋势及对交通公平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和机动化,居民交通出行能力成为社会分化、影响公平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比广州1984年、1998年、2003年及2011年的交通出行特征发现,近三十年以来广州居民机动性大大增强,表现在生活性非通勤比例、出行频率、出行距离和机动交通比例均有较大幅增加,各出行结构指标已接近发达国家最低平均水平;居民使用地铁和小汽车等高费用出行方式的比例大幅增加,使用步行、自行车、电动车和轮渡等低费用出行方式的比例则大幅减少;不同性别、年龄和收入群体在出行结构上差异显著,这种总体机动性分化趋势和社会分异特征综合反映出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之间存在着交通不公平性。交通政策应从追求"均一人群""均一结果"的整体效率目标,转向兼顾"不同群体""不同结果"的结构公平目标,逐步消除交通资源配置中的起点不公平和再分配不公平。  相似文献   

4.
职住空间特征包括居住、工作和通勤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职"和"住"的空间联系形成了通勤出行,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研究内容.综合应用居民出行调查数据、人口普查数据、经济普查数据和百度大数据等,从上海五个新城的居民工作地分布、就业岗位居住地分布及新城通勤圈通勤出行的距离和方式等方面开展研究,对比上海与东京、近沪城市的新城或城...  相似文献   

5.
韦亚平  潘聪林 《城市规划》2012,(3):76-84,89
基于杭州城西9个街区1339份居民出行数据,利用居民个体属性、出行距离和土地利用等三组变量建构了多项逻辑决策模型,分析街区土地利用变量对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结论为:在中国高密度城市形态下,由于城区扩张和收入水平提高,形成了以小汽车为主导的混合通勤结构,而小尺度街区、密集路网等土地利用变量则是助长小汽车通勤的诱因;有必要在街区空间尺度上,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小汽车使用管制以及公共交通环境设计等综合措施,优化居民的通勤结构。  相似文献   

6.
朱娟  钮心毅 《现代城市研究》2020,(2):98-105,116
本文基于南宁市移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的居民居住地、工作地数据,首先分析了南宁市职住平衡特征及其与土地混合使用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南宁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尺度存在职住空间不平衡现象,职住平衡指标与土地混合使用指标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接着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检验了职住平衡、土地混合使用对通勤距离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较好的职住平衡可以降低通勤距离,居住在就业较密集的单元,或工作在居住较密集的单元,通勤出行相对较短。较好的土地混合使用水平可以缩短通勤距离,居住在居住与非居住用地混合度较好、公共服务设施混合度较好的单元,居住者通勤距离较短,工作在4类主要用地混合度较好、工业用地占比合理、医疗及教育设施密度较好的单元,工作者通勤距离较短。研究为南宁制定优化土地使用规划政策,改善居民职住平衡水平及通勤模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孙松  潘海啸  华夏 《住宅科技》2023,(11):17-23
从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角度出发,对上海进行实证分析,探讨相关控规指标与居民通勤出行距离之间的关系,以期通过控规中的相关指标控制实现短距离通勤,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性,以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和绿色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的职住平衡、小范围内的用地混合、“小尺度、密路网”的街区形态、高质量的公交供给、限制性的停车位配比等均是影响居民通勤出行距离的重要因素,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可通过对这些要素的控制,实现短距离城市的设计构想。  相似文献   

8.
居民居住地与工作地的空间关系是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从城市通勤行为和职住空间角度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有利于揭示城市空间演变的内在动力机制,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土地利用和通勤交通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提出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居民工作地和居住地识别方法,研究了分区域的居民通勤距离和就业岗位通勤距离等指标,提出了利用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比校核手机信令数据的方法。以苏州市为例,结合苏州市综合交通模型对城市职住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讨论市域和市区的职住平衡关系;利用可视化方法研究苏州市通勤网络特征。  相似文献   

9.
基于居民通勤交通出行调查数据及相关统计数据,采用就业—居住比、独立指数及平均通勤距离、通勤时间等指标,分析郑州市各分区的职住结构特征及职住平衡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郑州的职住空间关系整体呈现非平衡状态,城市各分区职住空间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上街区、金水区和惠济区的职住独立指数较高,具有相对较好的职住自足性;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区几个老城区的职住独立指数偏低,属于居住集中型的区域;高新区、经开区等新发展区则属于单一就业型的区域。造成郑州市职住分离的因素主要是城市分区功能失衡;此外,由城市住房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发展带来的居住空间分异也是加剧职住分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通过沪宁动车乘客调研问卷的统计,对当前区域的职住组合现状、职住区域化组合的模式、区域通勤者的职住意愿等内容进行了典型调查和分析,归纳出了当前主要的职住区域化组合模式,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初步识别,最后在职住平衡理念下,提出了减少区域职住分离和优化区域通勤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市民个体层面,“禁摩限电”政策的实施效果尚缺乏定量评估。本研究将交通模式特征和土地利用特征整合到离散选择模型中,模拟计算了“禁摩限电”对市民通勤福利(模式转变和成本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实施“禁摩限电”后:(1)超过35%的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使用者转向小汽车出行。小汽车分担率由不足30%上升到50%以上;(2)弱势群体的福利损失高于其他群体。单程通勤的时间平均增加6.9min以上,经济成本平均增加0.5元以上。(3)郊区镇居民的单程通勤时间和经济成本分别比其他区域市民多增加20%和0.2元。城市中心周边市民的换乘次数和候车时间增加明显。在我国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倡导绿色出行的背景下,本研究对于优化相关政策实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开发区产业逐步转型必然伴随着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同时由于土地使用强度的提高,也会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这种变化是否能促进职住平衡问题的改善,并对开发区的交通出行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通过对上海市金桥出口加工区就业人员进行抽样调查,研究了不同类型从业人员在居住空间分布,交通出行特征的差异性。在城市外围地区开发区转型意味着地区居住人口与就业岗位数的比例的改变。然而通过统计回归模型分析指出在缺乏必要的城市发展策略和交通政策支撑,虽然职住平衡会有所改善,但就业人员的居住地与就业地将呈现分离的趋势,也就是长距离通勤者的比例增加,同时也将伴随着郊区机动化和拥挤的蔓延。所以城市开发区的转型必须与城市的交通政策相配合,才能在更有利于城市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机动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凸显,自行车作为通勤出行方式的地位逐渐上升,通勤者对建立不受机动车干扰的、连续的、具备通勤功能的城市绿色道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绿色道路的线路建设不仅要保障空间可实施性和交通环境质量,还要与居民的通勤出行需求紧密结合,实现绿道使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基于此,研究以北京市回龙观地区为对象,采用与居民出行行为有关的数据,识别郊区居民中短程通勤特征,划定主要通勤范围,探究基于居民真实出行的多源大数据的选线方法,通过基于通勤出行需求强度与吸引强度的绿道节点甄选与路段适宜性的评价分析。最后,通过GIS网络分析功能进行最优线路选择,并结合城市公园、绿地、河流等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修正,形成一条满足居民通勤需求的、完整互联的、安全的且具备较强实施性的绿色通道。最终达到降低居民通勤时耗、提升区域可达性、完善城市慢行系统网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刘倩  江裕林 《室内设计》2023,38(3):47-53
通勤效率是反映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 指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 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职住空间关系发生深 刻变化和居民通勤行为变得日趋复杂,影响城市 空间绩效和居民生活品质;且随着多源大数据 可获得性增强,关于职住平衡及其对通勤效率 作用机制的研究愈发广泛而深入,但学者对于 职住平衡度和土地利用混合度等物质空间属性 如何影响居民通勤尚未达成一致的结论。为了 解城市日常生活中不同通勤效率居民的多元需求 和真实的通勤状态,探索提升城市居民通勤效 率的有效途径,推动城市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 以深圳市为例,借助DAAS和ArcGIS平台利用 联通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居住地和工作地,通过 LINGO软件计算过剩通勤指标,对深圳居民通 勤效率进行评价,并在区分居民工作地和居住地基础上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探究多方面因素对居民通勤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区 位、职住平衡度、土地利用混合度、容积率、平均房价、公交可达性、城中村面积、工作岗位数量 和服务设施面积对居民通勤效率有重要的影响。控制其他因素对通勤效率的影响之后,无论是 居住地还是工作地,通勤效率都会随着职住平衡程度的提升而提高,而在中国已有较高密度和 混合度的背景下,通过进一步增容或功能混合以期提高通勤效率的措施则需审慎对待。研究丰富 了基于我国大中城市背景的通勤影响实证案例,为提高城市通勤效率,推动可持续交通提供有益 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广州地铁在居民日常出行中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2016年年底地铁六号线二期进入龙洞地区,地铁开通给居民出行带来便利,减少了出行时耗和出行成本,缩短了龙洞与其他区域的时空距离。对比地铁开通前后,发现龙洞地区居民出行方式有了明显变化,公交和私人交通逐步转向地铁出行。同时,根据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继续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打造公交都市,为居民带来更便捷、绿色的出行选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职住平衡有利于减少通勤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一个传统理念,其有效性正受到实证研究的挑战.基于对上海的问卷调查数据,从不同角度构造了3个职住平衡指数,运用统计方法检验职住平衡与通勤时耗之间的因果关系.当职住平衡像通常一样被定义为总量职住比率时,职住平衡对通勤时耗有一定影响,但显著性较弱.当采用实际职住比率即区域内有就业岗位的居民中有多大比例在本区就业这一指标时,职住平衡显示出对通勤时耗的显著影响.如果把职住平衡界定为它希望达到的目标即职住临近,职住平衡则显示出对通勤时耗极其显著的影响,而且显著性远远高于其它因素.上述结果支持了职住平衡是影响通勤时耗重要因素这一传统理念,但也启示人们,从多个角度采测度和调控职住平衡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可达性变化研究——以北京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职住平衡被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的支持者所倡导,它不仅可以降低小汽车出行,促进城市就业,也关系到社会公平。本文选择北京作为案例,采取网络OD矩阵分析法,以平均通勤时间做测度指标,考察居住在可支付性住房中的低收入群体到商业就业中心的就业可达性。研究发现,采取公交方式付出的通勤时间大约为小汽车通勤方式的2倍,这反映了不同群体的就业可达性确实因交通方式的不同选择而存在差异。从时间变化上看,2004年之后比之前的可支付性住房,无论采取公交还是小汽车出行的平均通勤时间都更长,表明低收入群体在就业可达性上被置于更不利的境地,这将为中国城市未来的可支付性住房布局和交通规划提供借鉴,并进而对城市中弱势群体的居住、就业给予实实在在的关怀。  相似文献   

18.
居住和就业是两个重要的居民时 空行为要素,通勤行为规律能够直接反映城 市空间结构特征,而大数据的发展对城市职 住通勤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源与方法论。本 文通过比较分析各个居民职住锚点计算方 法,针对网络位置大数据提出基于密度的聚 类算法;并以北京市东部及北三县地区为例 进行案例分析。结论发现:基于密度的聚类 算法速度快、准确度高,适合网络大数据在 城市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监测了武汉市从"封城"到"解封"不同类型居民出行的恢复进程,包括全目的出行、游憩出行和职住通勤等,定量评估了城市内部交通出行的恢复韧性.研究结果表明:疫后,武汉本地居民出行已基本恢复常态,三镇来看,汉阳片区恢复程度最理想,快于汉口片区和武昌片区,本地游憩出行更倾向于郊野乡村游;"惠游湖北"等政策推出后,外地游客来汉意愿逐步恢复,三镇核心区景点吸引力更强;早晚高峰通勤拥堵指数高于往年同期,居民自驾出行比例提高.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大城市职住分离日益严重的问题,以北京市为例,基于大数据分析城市重点功能区的出行和职住平衡特征。首先,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提取用户出行起讫点(OD),将获取的出行信息集计到各交通小区,从时间、距离和时耗方面分析各功能区的出行特征,并通过职住地识别算法获取用户居住/工作地,引入居住/工作独立性指数来衡量职住分离程度,结果显示各功能区的职住分离度均大于50%。其次,结合兴趣点(POI)数据对城市功能区基础配套设施的密度与出行特征进行横向对比,数据显示回龙观地区的交通配套设施较少,通勤出行距离和时间均最大。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具体改善建议,为调整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设施配置以更好满足通勤出行需求及减少城市碳排放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