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英国的传统工业基地和仅次于伦敦的中心城市,曼彻斯特在二战后经历了从繁荣到衰落,再通过转型重新回归繁荣的过程。曼彻斯特的转型是一次产业经济和社会空间双重转型的深度变革。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如今约30年间,通过政策层面的有效支撑和操作层面的持续推动,曼彻斯特从一个传统的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转型为一个以服务业经济见长的后工业城市,取得了空间、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多重效益。曼彻斯特内城的中心地区和滨水地区作为其城市转型的代表,尤其具有典型性。一方面,解读其城市转型有助于我们认知工业城市转型的过程和阶段;另一方面,其转型中的一些核心项目对我们在城市转型中谋划发展定位、选择规划方案、制定实施策略等都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大都市化背景下,城市滨水空间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关键须把握以下三方面关系:滨水上下游间的关系,滨水两岸间的关系,滨水区与城市腹地的关系.以武汉、巴黎等典型滨水城市空间为例,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围绕滨水上下游区域的整合、滨水两岸城市空间的联动和滨水街区的复兴展开系统分析和归纳总结,探讨滨水城市空间形态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资源,在人民城市理念下,这一城市最好的空间资源应转为面向市民的生活空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上海西岸更新为例,应用空间生产理论,分析多元主体协同生产滨水生长型空间的机制显示了其必要性.其中,由政府生产的空间表征层面、由开发商运用资本循环逻辑生产的空间实践内容,以及由公众使用...  相似文献   

4.
张松 《城市建筑》2010,(2):30-32
本文围绕上海浦江两岸的开发建设,结合德国杜伊斯堡内港和荷兰阿姆斯特丹东港区等成功的港区复兴案例,探讨城市滨水地区再开发和历史港区复兴的城市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5.
汤艳 《华中建筑》2020,38(6):17-20
在开发与运作层面,大型城市更新项目既是经济战略,也是文化战略,涉及城市身份的认同,因此必须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公共空间的再生,促进公共利益,激发公共生活和地区活力。该文针对后工业化社会老仓库码头区的更新与再生,以位于巴黎塞纳河畔的贝西地区为例,介绍了其整体更新的策略,并从设计和实施的过程,探讨了公共空间的更新、居住社区的融合和创造新的经济活动在城市更新项目中互为支撑的作用,推进地区再生计划,促进物质空间和社会结构的整体转型。  相似文献   

6.
城市滨水空间是滨水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滨水城市的规划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如生态破坏、发展不均、城水不融等。因此,了解滨水空间的现状,认识滨水空间的本质,探讨其制约和机会,是滨水城市发展和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的必经之路。本文通过对滨水空间的剖析,总结出滨水空间发展的四个关键因素,包括生态性、视觉性、可达性、地资性因素。并以广西柳州市“百里柳江”规划中标项目为例,具体提出六个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策略,分别是生态优先策略、视觉立面建构、立体交通组织、复合功能用地、活力场所塑造和价值提升引导。结果表明,可持续、受众广、创新型滨水空间是基于生态保护下多因素综合调配、巧妙利用潜力与挑战,充分发挥心理及文化作用,结合国家与地方政策,通过前瞻性规划设计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滨水区是城市最宝贵的发展资源,重视滨水区建设已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其环境水平的改善,对人居质量、城市形象、城市经济等产生巨大的影响。京杭大运河穿宿迁城而过,如何定位其功能,把握其空间形态是规划面临的重要挑战与机遇。规划以综合的区域化视野角度,力求准确把握滨水地区发展定位,通过研究滨水地区城市功能模式以及多层次的空间形态策略,对城市滨水地区空间形态规划进行了一次实际可行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该文基于场景理论与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塑造之间的联系,尝试将场景理论应用于公共空间更新,探讨老城区滨水空间生活品质与美好生活场景塑造方法。以重庆市石柱县玉带河滨水空间为例,提出了基于场景理论的滨水空间更新框架,分别从真实性、戏剧性维度探索了滨水空间更新的具体策略,为同类滨水空间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杨玫 《建筑与文化》2021,(2):194-195
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公共性空间类型之一,具体设计价值则体现在延续景观格局、提升土地价值、塑造特色空间、美化城市界面等多个方面.由于城市滨水空间设计和生成机制受到景观资源保护和城市持续开发的双重制约与引导,所以需要充分了解其空间特性与作用机制,并对其结构性组成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梳理出这类空间的控制性要点,在实践层面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0.
黄浦江作为上海重要的公共空间资源,两岸绿道贯通开放后,滨水公共空间品质大幅提升,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学术研究与社会关注的热点。首先对黄浦江滨水地区总体风貌和三个典型空间进行评析,比较贯通前后的公共空间变迁,总结滨水区更新设计策略和意义。其次,引入定量分析方法,探究改造后的滨水公共空间不同区段人口、社会学的影响差异、与城市腹地开发相关性等问题。借助微博、航拍图像、人口分布、设施分布等多源数据,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评价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研究城市腹地开发对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差异化配置设施、协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腹地活力调整区域投资密度等发展策略,为滨水区更新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1.
如何将废弃的滨水工业用地逐步转换为多样的用地类型,是研究后工业时代城市滨水空间更新的重要议题。巴尔的摩内港在跨越半个多世纪直至今日的更新过程中,逐步演变出了丰富的用地类型,为实现如今兼具活力与亲和力的滨水街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梳理巴尔的摩内港各种用地类型转变和复合的过程,结合更新过程中涉及的规划策略和重要事件,总结得出该项目开发前期“依托实时运营成效,灵活调整规划蓝图”,开发中期“建立公私合作平台,实现复合用地开发”,开发后期“制定用地许可框架,推动多元功能组合”的弹性规划机制,以期为我国滨水工业区再生的发展定位和规划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客观存在的环境是研究城市的地域性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主要从结构性意象层面出发,研究滨水城市的客观环境对其城市地域性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建立基于结构性意象的城市滨水空间的地域性表达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次采访的内容主要分为两期.第一期是关于荷兰水治理的历史阶段以及相关政策问题,以及关于荷兰典型城市滨水空间建设的问题;本期为第二期,其内容是关于两位荷兰学者自身研究领域的相关问题. 第一部分:气候适应性城市设计在荷兰城市小型水体滨水空间的运用 约翰·科尔特斯博士是一名城市设计研究者,其研究领域包括建筑环境的气候适应性设...  相似文献   

14.
依托水体形成的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独特的空间场所,在高密度发展背景下,滨水空间生态环境污染、空间活力丧失、交通受阻、文脉割裂等方面的问题突出,亟待空间优化。本文对城市滨水空间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生态优先原则、活力复兴原则、交通易达原则和时空延续原则,并结合实际案例从土地调整、空间组织和滨水景观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同时对城市滨水空间设计优化实践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未来的滨水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宋臻 《建筑与文化》2013,(11):100-101
国际邮轮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一系列邮轮码头的建设,很大一部分相同类型的工程位于海港城市中心的旧港区。伴随着城市港区滨水地带的开发复兴,邮轮码头客运站在规划设计时更多地考虑了位于滨水区交通建筑的社会功能。本文从港城的文脉延续、滨水公共空间的构建以及港城滨水意象的塑造等方面解析了当代邮轮码头客运站设计中出现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已进入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海绵城市"理论研究和项目建设高速发展期。"水广场"是源于荷兰的一种创造性的城市公共空间复合利用形式,综合了缓解城市内涝与雨洪冲击和提供公共活动空间的双重功能。基于对荷兰鹿特丹Benthemplein水广场的空间设计要素与运作原理的分解与剖析,本文总结和提炼其在应对城市雨洪灾害和公共空间高效复合利用上的巧妙构思和弹性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城市转型期空间的发展逐步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增长,转向注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政府和开发商对滨水空间资源利用的不同价值导向,更加集中地反映到项目实施层面.以上海、青岛的滨水区工程项目实践为例,从空间资源分配的角度,对现阶段滨水区项目规划理念、开发模式和技术创新进行初步探讨,为城市滨水地区项目的规划管理和设计服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城市滨水空间开放性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芳  刘代云 《华中建筑》2014,(10):96-99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系统与水域环境衔接的边界。根据滨水区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特征,提出城市滨水空间开放性的双重内涵。根据系统论,提出基于城市滨水空间开放性双重内涵的规划设计原则,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了兼顾面向市民和自然双向开放的城市滨水空间开放性优化策略。旨在促进人水和谐的城市滨水区空间塑造以及维育自然、贴近自然的健康人居环境构建,实现滨水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活动的整体融合和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导入了"蓝带"激活的概念,并以此架构了项目的规划框架和区域发展策略。继而,在流域功能层面,整合了污水治理、生态复育、开放岸线、临水住区、滨水工业、亲水旅游六大复合功能;在水系空间层面,提出了结合地理地形的九大主题板块模式;在滨水景观层面,确立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串珠式与辐射型景观带的格局。"蓝带"作为新兴的城市扩展轴,衔接了城市新旧结构、延伸了城市文脉秩序、整合了城市产业矛盾,提升了城市空间的视觉品质,是城市规划中行之有效的多赢策略。  相似文献   

20.
舒阳 《华中建筑》2014,(10):117-120
该文聚焦工业转型期城市滨水空间发展问题。以武汉为例,通过对滨水空间发展的四个时期:公共空间引导的社会价值重构、居住地产主导的土地价值提升、大型公建为触媒的场所价值再造、水环境大视野下的生态价值彰显,结合有代表性的滨水城市项目进行逐一分析。解读开发模式、总结空间特征、反思存在的问题,探索转型期提高滨水空间适应性,实现滨水区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