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梳理了我国防灾减灾政策的发展,指出当前阶段在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控制等技术仍有欠缺,信息化防灾减灾能力相对薄弱,并缺少综合化、集成化与系统化的防灾减灾科技平台建设。为促进城市防灾减灾建设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防灾转变,提高防灾减灾信息化管理水平,本文提出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在系统研究城市建设多灾害防御技术基础上,构建"单体建筑防灾设计—区域防灾分析—统一管控平台"三个层次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技术理论体系,完善了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实现了从单体建筑到城市不同维度的灾害分析与处置决策支持,对于提高我国城市建设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郑州市“720”特大洪水造成地下空间严重灾害。随着各类灾害的发展演变以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层次和规模的提高,灾害防御将越来越重要。吸取郑州特大暴雨灾害教训,总结分析地下工程灾害情况,深入讨论城市地下空间科学发展的防灾问题,切实保住地下空间安全底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从灾害防御统筹兼顾防治结合、灾害防御兼顾国防安全、防灾标准适度超前、地下空间修复重建与地面工程规划设计相结合、加强大灾害预警预防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等方面对城市地下空间重大灾害防御进行了深入探讨,建议试点先行探索城市地下空间重大灾害防御的体制机制、规划计划、技术标准、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等,深入开展成灾致灾机理、地下感知探测、灾害情景、韧性地下空间等研究。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系统越来越复杂,城市灾害频发且具有不确定性,被不同灾害"牵着鼻子走"的城市防灾、减灾研究工作也逐渐陷入"被动"局面。如何转变思路,研究城市空间"主动"抵御灾害的能力是未来城市安全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文章通过对城市空间韧性概念及其对城市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提出了城市空间适灾概念,并论述了城市空间适灾的哲学基础、动力机制,以及其研究概念框架和基本研究内容,以期为当前城市防灾、减灾工作进行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的城市安全研究中,根据各学科特点采取的安全对策很容易造成对城市承灾体的割裂看待。"耐灾"概念将承灾体作为一个整体,提供给承灾体一种更好地应对灾害不确定性和多灾种防救的思路。本文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角度对耐灾城市进行研究,强调城市规划在城市安全问题研究日益综合化的背景下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具体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在个体层面,尽可能保证城市重要目标的安全,这样当灾害发生时城市的基本功能才能够得到保障;其次,在群体层面,对城市空间和设施进行系统化建设,发挥其系统的安全保障功能;最后,在整体层面,城市的布局和形态结构是城市多目标功能实现的基础,对城市耐灾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南沿海的闽南地区夏热冬暖全年气温变化不大,地区典型气象灾害为高温炎热、台风强风和暴雨积涝,高校校园是高密度城市里少有的中尺度低密度区,开放空间是其应对地区气象灾害的前沿阵地。我国高校校园建设已进入内部更新优化阶段,校园开放空间极易被挤占破坏,从而影响高校开放空间整体格局与防灾效能。本文从平时防灾备灾与灾时御灾减灾角度出发,结合景观生态学,从整体格局、单元要素和细部界面三个方面阐述了闽南地区高校开放空间应对地区典型气象灾害的设计要点,进而提出东南沿海地区高校开放空间气象灾害应对的"网络状-多元化-疏解性"规划设计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我国韧性国土空间建设的战略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韧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应对灾害的重要战略.国际上不少国家已经对韧性城市、韧性国土空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许多成效.本文在分析我国城市安全问题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国际上韧性城市、韧性国土空间理念的发展历程和规划建设的实践经验,深刻剖析了我国韧性国土空间建设的总体情况和问题,概要展望了我国未来韧性国土空间建设的战略重点,期待能为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城市的安全防灾与韧性发展是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主题。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的首要问题是科学合理并前瞻性地确定未来面临的灾种、风险及其发展演变趋势。本文以10个全球城市的总体规划或战略规划为研究对象,围绕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中的灾种确定,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总结10个全球城市23种灾害的特点,挖掘灾种背后的孕灾环境和影响因素,并通过二者的交叉分析探究城市灾种的发展趋势。通过研究发现:全球城市面临的灾害种类日趋多样化和新型化,城市防灾问题越发关注"人"的健康与安全,新型灾种在全球城市中具有共性和普遍性,因此未来的灾种预测需更加全面化、精准化、核心化。在我国大城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大背景下,期望通过本研究对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综合防灾规划的灾种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地下空间灾害防控是建设防灾型城市的基础。通过分析河南罕见暴雨诱发地下空间内涝特点,研究城市地下空间致灾因素,提出了相关防控体系构想。首先总结河南特大暴雨和灾情特征,从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及城市地下空间排水防涝系统等方面探讨罕见汛期城市地下空间的主要致灾因素;随后从极端天气下地下空间致灾风险评估、灾害防控规划及灾后城市恢复规划等方面提出特大暴雨下城市地下空间灾害防控体系构建方略;最后针对城市地下空间面临的复杂多样性挑战,从生态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科学地下空间防控体系构建及完善地下空间灾害应急救援措施方面阐述构建未来城市地下空间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防灾韧性城市的建设中,城市风险管理在城市应对灾害风险、保持自身活力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韧性发展理念下的风险管理工作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是如何避免或降低灾害风险带来的损失,最有效的途径是提高个体的灾害响应能力和适应水平。风险沟通作为风险管理工作重要组成,旨在改善风险信息供给,可视为个体响应和适应灾害风险的基础。本文重点梳理了风险沟通研究热点,并总结了热点风险信息寻求行为和风险信息偏好研究进展,对于了解并满足个体风险信息需求、提高风险信息供给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韧性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以及不确定风险的干扰,使城市面临着灾害风险的多重压力。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细胞,韧性社区的建设能够缓解城市面对风险的压力,成为城市风险管理的重要举措。我国城市老旧社区存量大、风险突出,社区空间又作为社区各要素的物质载体,老旧社区空间的安全发展成为社区发展的基础。本文基于社会生态学韧性特征研究,从稳健性、多样性、冗余、适应性、自组织性等五方面研究社区空间韧性的本质特征,结合对老旧社区空间的现状研究,提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人工智能就是让计算机能够像人一样思考问题作出决策。由于人类获得信息的大部分为视觉信息,计算机视觉技术也成为人工智能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在城市规划和研究中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这项技术可以帮助规划师更加快速准确的认知城市空间,改变传统方法低效甚至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着眼于城市空间研究领域,结合"城市象限"所做的相关工作,分析计算机视觉技术如何在城市空间研究中进行应用,为城市空间研究提供方法支持和引导。  相似文献   

12.
空间信息技术在城市公共安全尤其是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利用遥感技术、GIS技术.GP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实现对城市灾害的灾前早期预警预报.防灾救灾预案制订:灾害发生过程中的灾害实时监测.灾害损失快速评估.减灾抗灾的应急指挥调度.辅助决策等领域。在这些过程中.空间信息技术都大有用武之地.只要能够科学组织和大规模应用.完全可以实现对灾害过程的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13.
《建筑》2014,(14):22-23
<正>近年来,北京市在轨道交通建设安全风险管理方面先后经历了以施工单位为主体的安全风险管理阶段,以各参建单位为主体、涵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安全风险技术管理体系阶段,引入安全风险咨询服务的全过程多方位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阶段。三个阶段,体现了建设者和监管者对风险管理认识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4.
毛华松  张立立  罗评 《风景园林》2019,26(7):96-100
研究表明,山地城市雨洪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密切相关,而提升雨洪灾害的适灾能力建设已成为应对山地城市次生灾害频发的迫切诉求。以灾害链相关理论为支撑,围绕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3个灾害链关键要素,分析、归纳山地雨洪的灾害链及其链式的灾害演化关系和灾变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灾害链断链”和“城市空间减灾”2个层面的雨洪减灾规划策略,从而达到降低雨洪灾害链频次,减少灾情放大,增大城市安全性的目的;进而以巫山早阳组团城市设计为例,探讨雨洪减灾规划策略的实践应用,以期为山地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的城市安全韧性研究基于灾情演变和城市空间元素相互影响的视角,突破了传统防灾中仅专注于城市建筑工程和设施等硬件抵抗能力的局限,着眼于城市功能在灾害情境下的运维、保障需求,以提升城市应对多灾种威胁的综合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为目标.本研究通过城市承灾体时空特征和防灾韧性要素解析,建立了城市安全韧性表征的关联逻辑.研究以台风、暴雨、地震、火灾四类灾害为例,从灾害易发性与危险性特征、建筑与基础设施、应急响应机制三方面人手,分析总结城市抵抗、适应和恢复各个阶段功能变化的主要影响参量,建立了多灾种下城市安全韧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为城市安全韧性的量化评价方法研究和城市安全提升对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与重构, 水环境安全、适灾空间规划、韧性城市建设等 内容成为保障国土空间安全的热点,对空间规 划与风险管理提出持续不断的调整与学习、有 效适应灾害等新的要求。文章基于应对洪涝灾 害的规划趋势,围绕洪水资源、洪泛土地与社 会行动方面,梳理了洪涝灾害的风险学习与资 源管理、洪泛区的情景模拟与用地管制、管理 体系优化与社区治理等国际规划经验。在此基 础上,面向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流域专项、省 级层面、市县层面,分别提出洪涝情景模拟与 淹没范围划定、生态单元规划与重大防洪设施 布局、国土承灾风险等级划分与功能管控、绿 色空间适灾配置、项目选址避灾引导、分阶段 社区应灾体系构建等洪涝适应性策略,形成国 土空间安全语境下的洪涝适应性规划框架。以 期强化各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之间的纵向传 导与横向衔接,为开展适应洪涝灾害的规划实 践工作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空间越来越拥挤。为了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紧张,建设宜居城市,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就要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地下空间的施工规模不断扩大,对地下空间的施工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地下基坑支护的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钻孔咬合灌注桩在高层建筑物、城市地铁车站等工程深基坑工程中应用较多,具有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等特点。本文以君竹佳园基坑支护工程为例,简要介绍钻孔咬合灌注桩的施工和质量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18.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高温事件频发,严重制约城市的健康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韧性概念是应对突发性与不确定性气候灾害的重要理论和策略,但在高温灾害领域鲜有涉及。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首先,构建包括“物理、自然、经济、制度、社会”5个维度、“灾前、灾时、灾后”3个阶段的高温灾害韧性概念框架与评估体系,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利用WRF、ArcGIS、层次分析法等对多源数据集进行时空模拟与运算,绘制准备性、抵抗性、恢复性、适应性与转化性以及高温灾害韧性等级区划图,识别大湾区高温灾害韧性的时空分异特征。最后,提出韧性提升策略,为大湾区及其他高温风险地区韧性研究与建设行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为应对城市面临的灾害危机,安全问题日益紧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日趋重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资源,兼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解决城市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地面应急避难场所与地下空间根据不同需求可实施不同的联动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地下车库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方案为例,提出地面应急避难场所与地下空间联动的原则和技术要求,进一步完善防灾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以都江堰灾后重建规划为对象,以重建规划目标定位为前提, 在分析灾害对都江堰城区造成的不利影响和城市重建的机遇的基础上, 对都江堰城市如何通过灾后重建达到跨越发展,从城市重建规划的角度, 在城市空间、城市形态、重建时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