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乡小冀背桩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2008年10月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背桩又称"背装"或"背妆",(为更好的体现本课题,以下文中选用"背妆")作为流动的舞台艺术,舞蹈演出时的服装和配饰,是角色外部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舞台综合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服饰显得特别重要。背妆服饰多来源于戏曲或传统故事,传统文化只有与时俱进,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情趣,跟上时代的脉搏,提高观赏价值,与当代的生活环境相结合,才能显示出生命力。笔者认为我们在继承和发展背妆艺术的同时  相似文献   

2.
服饰表演是以模特儿在舞台上的现场呈现来演绎时尚、展示服装内涵,完成艺术形象的创造。作为一门"审美生活化"的艺术,其表演选择自然实景作为舞台,挑战传统,演绎时尚新概念,达到了"自然天成",开创视听新纪元;以景喻事,天人合一秀珍品的艺术效果。体现了"汲天地之灵气,创造生命的真实与震撼"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3.
《盘王大歌》是湘南瑶族人民祭祀祖先盘瓠"还盘王愿"仪式时的主要唱本。它具有歌曲并存,集音乐、舞蹈、歌谣于一体的风格特征。本文主要从曲调特征、唱词特征和演唱特征三个方面对"还盘王愿"祭祀仪式过程中的"七任曲"进行了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革家,多居住在贵州省黔东南境内,是我国尚未认定的一支少数民族。革家服饰极富特色,尤其是女青年服饰,以红色为主,色彩艳丽,服饰中的图案都是由蜡染和刺绣构成,工艺独特、造型精美。整套服饰包含串珠红樱花帽、蜡花衣、贯首衣、蜡花刺绣围腰、百褶裙、绑腿、银饰等,色彩艳丽、特点鲜明。在服饰的图案符号中,革家人运用的较多的是弓箭和太阳,这是因为在革家民族的心目当中,他们是"羿的后人",弓箭和太阳是他们民族文化传承几千年来的精神内核,因而在其服饰造型和图案中体现出来的符号最多的也是弓箭和太阳。  相似文献   

5.
锦鸡舞是源于贵州苗族芦笙舞的一种别具一格的民族舞蹈,主要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苗族村寨,具有"天下第一锦鸡舞"之称。本文阐述了苗族原生态舞蹈"锦鸡舞"的形成,并从"锦鸡舞"的内容形式和服饰两个方面分析了其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6.
达斡尔族萨满服饰艺术是一个蕴藏丰富的艺术宝库,为了使其成为现代设计的源泉,成为艺术设计课程中的美好题材,本文通过对概述达斡尔族萨满服饰艺术、达斡尔族萨满服饰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方法、达斡尔族萨满服饰艺术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实践,三个方面对达斡尔族萨满服饰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应用进行进一步阐述分析。  相似文献   

7.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语言"的艺术形式。当人们的情感达到极致,舞蹈就是最好的抒情表意之举。我们舞蹈编导需要认真、诚恳的潜心整理、提炼,将生活中闪烁的艺术魅力通过舞蹈表达出来。用身体语言来记录历史文化足迹,如何跟随时代的步伐大胆超越创新。本文首先从"舞蹈素材的选定",然后介绍了"舞蹈与音乐的关系",接着以"综合艺术的运用",以及灯光、服装、道具的运用,最后就舞蹈创作浅谈自己的些微感悟。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是现代设计的"源泉",工业设计以艺术为载体,它是科学技术与民族文化的统一。本文主要以海尔为例,探讨设计民族化的重要性。设计是人对世界进行精神掌握的一种方式,它要求掌握民族文化精髓,立足本土进行科学的"审美发现",中国设计方能屹立于世界之林。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部大开发,大力发展海峡西岸,那是因为中国西部还很贫穷,是因为海峡西岸尚处弱小。"扶贫"项目使得西部资源得以大力开发,经济发展也紧跟其上,但人们似乎忘记了,乡村文化艺术也处在"西部",还生活在"海西",他们更渴望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0.
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地区文化是未来公共艺术的主要发展方向,而城市是文化的中心,城市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则是城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定义为一种特定"空间媒介",而这种空中媒介必然有其艺术的个性,公共艺术可能是无标题的构筑物创作,仅作为场所中的空间媒介,而市民参与其中得到放松,学习,沟通,互动等各种生活体验,在完成"空间对话"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独立的艺术价值,是人们精神与心理安慰的调节剂,同时又拥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更具有在精神内涵上"共同拥有","共同参与","共同  相似文献   

11.
现代装饰艺术着重强调神似,运用抽象的表现手法突出形式美。这与苗族服饰图案的表现形式同出一辙。试用现代美学观点,以视觉艺术为角度,从题材、构成、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对苗族服饰图案的装饰艺术性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浓缩着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精华,其发展变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变迁.中国素为礼仪之邦,讲究服饰.古代社会服饰是身份等级的标志,"见其服而知其贵贱".1949年革命成功,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一扫封建社会几干年的陈俗陋习劳动者摆脱了压迫,服饰上的贫富悬殊被夷平.新中国服饰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建国初期:中苏友好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服饰是社会变化最明显的标志.1949年至2010年中国人服饰变迁大致反映了中国在这61年的社会变迁与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3.
盘嗦里作为朝鲜族说唱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承。"盘嗦里"三个字,是朝鲜语的直译音,"盘"意思为在大庭游乐或表演场所,"嗦里"意思为声音或歌声,总的意思就是广众之中演唱的歌,古名"广大盘嗦里"或"山台盘嗦里",均为舞台艺术之前的称呼。  相似文献   

14.
南阳汉画像是目前全国范围内汉画像石刻的重要"产区",其艺术成就是不可忽视的。汉画像中相关的音乐艺术形式为研究和考证汉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青年亚文化对服饰流行产生影响时,我们必须肯定青年亚文化的象征性外观。青年亚文化群体兼容了亚文化的非主流性,融入了青年的创新性、模仿性与叛逆性,使其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元素。而这一文化群体的兴起,也深深地影响了服饰流行的趣味性,为不断推陈出新的时尚界注入了一股叛逆对抗、标新立异的风貌。本文将就这一风格符号在服饰流行中的个性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通过隋唐各时期古俑四个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不同艺术特点,进而对各阶段典型陶俑的造型、服饰、色彩以及俑群组合等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使我们感受到隋唐时期发达的俑文化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相似文献   

17.
鄂伦春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的狍皮服饰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其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它的濒临消失的缝制工艺、寓意深刻的图案内容、艺术形式、穿着方式和为数不多的民间艺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已面临消失的境地。增强民族文化观念,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徽州服饰文化的研究为主线,通过对徽州地区服饰资料的采集,结合时代背景,阐述皖南地区文化在服饰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自唐代以来,回族服饰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受到了宗教因素的影响,而且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也受到地域以及周围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它既表现出华夏民族的文化传承性,又涵盖着伊斯兰教文化的特色,并在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本土艺术着手,探讨本土艺术的"本体性",并由此发散至本土艺术现代化的层面,结合"西方化"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