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庄油田位于南阳凹陷西南部,是在背斜构造背景上被一组与背斜长轴走向一致的南倾正断层切割的复杂断块油田;储层主要为北西方向沙堰三角洲前缘砂体,孔隙度14%~15%,渗透率(10.5~28.0)×10~(-3)μm~2;该背斜为凹中之隆,油源充足,背斜控制油气富集的范围,砂体决定油气富集程度,断层起油气再分配和遮挡作用;油层深度2 210~2 700m,含油井段约500 m,含油层数3~5层,单井厚度10~20 m;背斜北翼断块含油高度60~150 m,含油面积0.5~0.8km~2;南翼断块含油高度30~100 m,含油范围较小。根据对东庄油田的地质认识,钻评价井4口,落实含油面积4.9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59×10~4t。  相似文献   

2.
饶阳凹陷中部油气资源丰富,环主生油洼槽发育断裂背斜构造,东营组-沙-上亚段是该区主要的含油层系。东营组-沙-上亚段主要发育曲流河沉积的河道砂体,其成藏特点主要表现为油源断层控制油气分布,河道砂体控制圈闭形成及油气富集;构造油藏与岩性油藏共生互补,断裂背斜构造高部位以构造油藏为主,翼部以岩性油藏为主,翼部岩性油藏勘探程度低、勘探潜力大。分析断层与河道砂体的配置关系,该区主要有3种成藏模式,即河道砂体侧向尖灭成藏模式、断层负地貌河道砂体上倾尖灭成藏模式、低幅度背斜形态透镜状孤立砂体成藏模式。近两年,通过构造、沉积、储层等精细研究,刻画河道砂体展布,在大王庄-肃宁构造翼部落实了一批岩性圈闭,提供钻探的饶10x、宁75等目标均已成功,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成效,展现了饶阳凹陷中部整体含油连片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3.
渤南地区的BZ28-2S/N油田为下生上储模式,明化镇组下段目的层具有砂泥互层、泥包砂且油水关系复杂等特征。为了指导该油田开发区扩边,实现油田的增储上产,开展了油气成藏与油水分布主控因素研究。平面上油气主要分布在有效烃灶范围内,断裂下盘断块、背斜负花状断块和背斜断阶断块等正向构造为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剖面上NmⅡ、NmⅠ和Nm0油组砂岩集中发育,在断裂活动时期有利于油气沿断裂运移时向其充注。NmⅡ油组顶部和NmⅠ油组顶部断裂带泥质含量相对高,在断裂活动趋于静止时,断层侧向封闭性相对更强,油气聚集程度也相对更高。控藏断裂主要为近EW-NEE向展布的规模较小的晚期张扭断裂,其分段生长的交叉或弯曲部位控制主力油区油气的充注运移,是断面油气垂向运移的优势通道。控藏断裂T01断距小于150 m的区段在成藏期之后再活动强度小,对断层岩破坏程度低,控制了主力油区的油气保存。有利的钻探目标砂体为源断裂与砂体接触程度大的背斜砂体。  相似文献   

4.
滨南油田构造上属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利津洼陷西斜坡,滨648区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北高南低的背斜断块油藏,主力含油层系为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目前处于中低含水、低采油速度开发阶段。在测井曲线标准化处理基础上,利用Direct-Art软件的多井编辑模块,在海拔垂深对比模式下进行地层划分与砂体对比,将研究区沙三下亚段划分为5个砂组、11个小层;滨648井粒度累积概率曲线、C-M图均反映出粗-中粒的高密度浊流沉积特征。研究区沙三下亚段以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及前扇三角洲亚相沉积为主,进一步可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道间、水道砂坝、前缘席状砂以及前扇三角洲浅湖泥沉积微相;油气储集有利相带多集中在水下分流河道及水道砂坝沉积微相中。   相似文献   

5.
东辛油田馆陶组、东营组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钻井录井、测井复查、地质分层、构造解释、试油试采等基础地质工作的开展,对东辛油田馆陶组、东营组次生断块油藏的油气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出馆陶组、东营组次生油藏的油气分布规律为:平面上东营背斜构造比辛镇背斜构造油气富集,纵向上油气富集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东二段、东三段、东一段和馆下段,并总结出馆陶组、东营组次生油藏的成藏机理:宏观上油气成藏由构造背景控制,断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另外。砂体分布、不整合面以及储、盖组合等因素都成为馆陶组、东营组油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6.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油气成藏作用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发育有岩性、背斜和断块3类油气藏。对于自生自储型的岩性油气藏来讲,上翘尖灭砂体与鼻状构造背景的构造等高线近于正交,形成了大面积砂岩上翘尖灭或侧缘上翘尖灭岩性油气藏。此类油气藏大体有3期油气充注,但以中晚期充注为主。背斜油气藏油源为核桃园组二、三段烃源岩的混源,油气先后沿层状砂体向下二门背斜运移并聚集成藏。廖庄组沉积末期是古背斜+岩性油藏形成期;上寺组沉积末期的断裂活动改造了早期油气藏,并形成了新的断层+岩性油气藏。北部斜坡因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活动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复杂断鼻、断块圈闭。此类油气藏油气源自南部的深凹,廖庄组沉积前由深凹向北作侧向运移,廖庄组沉积后经断层向浅层运移,具有晚期成藏的特征。预测凹陷南部断裂陡坡带是岩性油藏的有利地区,东部是寻找背斜油藏的有利地区,北部斜坡带是断块油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7.
泌阳凹陷复杂断块群油藏特征及勘探技术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具有优越的油气富集条件。断裂系统、鼻状构造产状、 砂体展布及三者的配置关系控制着斜坡带油气藏的类型和分布,西部古城油田以断鼻油藏为主,东部以断块、断层+岩性油藏为主。断层的形成时期晚于油气大规模运移期,各油田纵向上含油层位跨度大,主力油层分布集中,不同断块主力油层位一致;从南向北油层埋藏深度逐渐变浅,原油性质相应变差;油层厚度薄,多数以中薄层为主;单个断鼻、断块含油带窄,低部位迅速变为水层,并具有多套独立的油水系统。准确落实断裂系统及其空间展布是勘探成败的关键。迅速发展的三维地震勘探、定向井钻探、井筒及油层保护等配套技术系列的应用,提高了复杂断鼻、断块群油气藏的勘探效益。  相似文献   

8.
东营凹陷郝家油田河4断块沙二10砂组为深水浊积扇沉积,储层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孔渗相关性好,为中孔中渗储层。沙二10油藏类型主要为断块油藏、断层–岩性油藏、岩性油藏,分布在河4断层及其派生断层附近、长轴背斜高部位,各主力油层砂体不连片,油气的聚集和分布受构造幅度、断层及沉积微相的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9.
下二门地区储层评价与油气聚集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桂兰 《河南石油》2003,17(3):10-12
下二门地区位于泌阳凹陷东部边界大断裂下降盘内侧,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的近南北向背斜构造。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前缘席状砂微相,物性依次由好变差。水下分流河道分布于下二门背斜的主体部位,河口坝和前缘席状砂位于水下分流河道的前端和两侧。H2段物性极好,H3I—Ⅲ砂组物性好,IV砂组中等,V砂组以下物性差。油气主要聚集于背斜主体的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中。在孙岗区块寻找由地层超覆及局部不整合与断层配置为主要控制因素的油气藏,在下二门背斜南翼以透镜体为主的岩性油气藏和早期构造圈闭是下步勘探挖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0.
潜江凹陷王场油田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潜江凹陷王场油田潜江组油藏的生烃潜力、沉积体系、储集条件、构造条件、温压条件、油气 分布规律、油气生排烃史以及油气运聚史的研究,对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研究区潜江组具 有较好的成藏条件,其成藏主要受烃源岩展布、优质砂体、断层及背斜构造等因素的控制,在此基础上建 立了王场油田油气成藏模式:源内-混源-垂向-侧向多期运聚成藏。王场油田潜江组油藏紧邻生烃洼陷, 油气主要分布于王场背斜,油气主成藏期与断层活动期相匹配,油气主要通过断层和砂体进行阶梯式运 移,其中断层的侧向封堵性决定了油气的运移方式及成藏方向。  相似文献   

11.
李阳  薛兆杰 《石油物探》2020,(2):159-168
油藏地球物理技术被认为代表了21世纪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方向,与丰富的油藏生产动态资料信息联合,提高了地球物理对油藏描述的精度,对于提高油藏的储量动用程度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油气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岩性油气藏、深层超深层、深水及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是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内的主要勘探开发方向。针对我国油气藏特点和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的需求,总结了中石化近年来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以多尺度资料联合高精度成像、储层反演和油藏建模为核心的油藏描述技术,以油气藏流体监测为主的动态监测及分析技术,以随钻、微地震为主的工程优化技术。讨论了技术的发展方向,注重挖掘油田开发信息,井、震、动、模等一体化联合和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应用,攻关井中地震技术,研发解释、建模油藏工程一体化应用平台,发展随钻地震、微地震及动态监测技术,推动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与分类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22,自引:18,他引:4  
目前国内外都非常重视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中国隐蔽油气藏勘探前景广阔, 已经成为中国油气储量增长的重要方向。笔者把很难依据现有资料或地质理论判明圈闭和油气存在的油气藏称为隐蔽油气藏。可以按隐蔽油气藏判别的难度、隐蔽方式、油气富集动力学机制等对其进行分类。“隐蔽油气藏”是勘探范畴的术语, 是据圈闭的隐蔽性和油气藏寻找的难易程度提出来的, 随着勘探技术和勘探理论的发展, 隐蔽油气藏圈闭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在勘探实践中, 需要注意不能把岩性地层油气藏、非构造油气藏与隐蔽油气藏等同起来, 仅强调后两者的研究, 某些特殊类型的油气藏的勘探容易被忽视。岩性地层油气藏在目前仍是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主体, 而隐蔽油气藏是各类以非构造为主的圈闭类型的一种通俗表达, 也包含某些目前识别和评价难度较大的构造油气藏。  相似文献   

13.
油藏地球物理面临的技术挑战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油田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技术发展经历了构造油气藏勘探、非构造油气藏勘探和油藏地球物理3个阶段;主要技术也从地球物理勘探成像技术逐步发展为油藏描述、油藏模拟和油藏预测技术,并且从非地震、地震、井筒、油藏开发技术和地质理论等技术领域逐步转为油藏地球物理技术领域。为能较全面地了解从勘探地球物理到油藏地球物理的发展历程,讨论了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和发展前景,同时介绍了东方公司油藏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多年来关于油藏地球物理的研究与认识成果,希望能达到共同讨论和共同发展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胜利油区裂缝性油藏描述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裂缝性油藏是胜利油区重要的油藏类型之一,主要包括古潜山油藏、火成岩油藏及湖相碳酸盐油藏等。其特点是储层的非均质性极强,构造内幕、储集空间类型及油水关系非常复杂,渗滤规律目前尚认识不清,造成油藏的开发难度极大,总体开发效果较差。本文对胜利油区裂缝性油藏描述技术的攻关研究进行了综述。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该类复杂油藏描述的精度,为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5.
储层相对稳定性及其在储层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储层相对稳定性是以一定的表征尺度为基础,储层参数在给定的空间(或时间)变程内的变化量是变程的函数.这是沉积储层所普遍具有的特征.储层相对稳定性提供了一种综合测井、地震、地质资料进行定量储层模拟的新途径,它能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井的高垂向分辨率和地震的高横向分辨率信息,从而提高模型的表征精度.将储层相对稳定性作为储层横向变化的约束条件,并与地震随机反演相结合用于定量储层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显著提高储层横向预测的精度和外推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地震属性参数在安棚深层系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地震数据体中含有丰富的地下地质信息 ,不同的地震属性值可能与某些地质参数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因此利用地震属性参数可以有效地进行储层预测。描述了地震属性特征参数的意义 ,并对安棚深层系核三段V和VI号砂层组进行了振幅、频率和衰减等属性提取分析。V号砂体的反射波具有连续性好 ,振幅强 ,频率低 ,能量衰减快的特点 ,预测它属于亮点型油藏 ;VI号砂体反射具有连续性差 ,振幅弱 ,频率高的特点 ,属于暗点型油藏。预测与实际钻井得到的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利用Surfer建立储层地质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urfer是一个使用简单.功能较强的地质应用程序。结合地质分析,可用以建立适用于油藏开发评价的地质模型.包括构造、骨架、微相和各种属性模型。建立合理的属性和骨架模型必须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合适的人工干预.包括相控建模、尖灭线的处理及资料未控制区的处理等。建立起模型后,可依据模型中的参数对储层进行评价。认识储层的平面非均质性。同时也可将结果输出,为油藏数值模拟服务。  相似文献   

18.
大庆油田萨零组粉砂岩储层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大庆油田粉砂岩储层呈现低孔、低渗的特征,容易受到敏感性的损害。对大庆油田粉砂岩储层按照敏感性评价标准进行了敏感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这类储层压力敏感性中等偏弱,围压对渗透率损害率43.2%,随围压降低渗透率恢复性好,恢复率从70%到95%。这类储层没有速敏性或很弱,盐敏性明显,程度中等偏弱,临界矿化度1800mg/L。水敏程度中等偏强,水敏指数56%。研究结果对油田的注水开发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岩油气藏裂缝性储层的成像测井评价及裂缝预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基岩油气藏裂缝性储层具有复杂的储集空间和储层非均质性,为了实现对基岩油气藏的储层精细评价和裂缝预测,以岩心分析资料为基础,将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地震资料与地质理论相结合,对研究区的7口井进行了裂缝及孔洞分析、现今地应力与裂缝有效性分析和储层裂缝定量评价,综合预测了裂缝发育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古生界变质岩地层中基本以基岩内幕油气藏为主;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主要呈北东-南西向和北东东-南西西向;裂缝的主要走向与古潜山主断层走向大致平行,属纵裂缝;裂缝主要发育在东西两侧靠近断层、近源的构造陡坡上的硬脆性变质岩段。此解释结果与试油资料、地质情况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0.
致密砂砾岩气藏储层由于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加砂压裂时面临易产生多裂缝及施工难度大等难题,以新场须四下亚段砂砾岩储层为例,通过对产生这些难点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可采取减小井斜度、优化射孔及段塞技术来控制多裂缝的产生,从而减少施工过程中压裂液的滤失量;针对不同特征的储层,优化了压裂施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