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该文解析与诠释基于整体观的干旱地区既有聚落适应气候的营建策略,为我国干旱地区乡村聚落的发展提供启迪.从聚落区位所具有的气候特征出发,剖析其对气候的适应性智慧;重点从聚落整体、建筑本体切入进行分析,揭示其营建内在的整体观,从而试图归纳出其精髓,以期为我国干旱地区美丽乡村的营建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郭睿  王竹  钱振澜  王珂  周从越 《城市规划》2023,(12):97-105+116
从海岛人地系统基本单元——“岙”的认知出发,采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海岛岙历史脉络中空间格局演变的解析,揭示出海岛人地关系演进中“需求-地貌”耦合的驱动机制,明确了海岛人居环境的营建逻辑。进而以“岙”所代表的人地关系为核心,研判出当下海岛人居营建中对于海洋产业精细化、适应社会与空间结构急剧变化和减少灾害风险的现实需求,围绕地貌资源的整合优化提出了多岙融合、资源挖掘、设施盘活、肌理导控、原型调试与海岸重塑等营建策略,旨在为我国海岛地区人居环境的品质提升提供相应的理论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针对"小概率-大代价"的疫情与灾害发生,提出了建立"防-适-用"响应机制的理念,解析了城乡建设的"安全健康单元"的概念,诠释了其基本内涵、营建目标、运维机制,以及与既有城乡空间的关系,明确了"安全健康单元"的核心内容、营建策略、关键技术等,为人居环境营建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与新举措。  相似文献   

4.
在大众体验与全域旅游的时代背景下,文旅小城镇的热度居高不下,众多文旅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特色缺失、同质化竞争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文章尝试以地域文脉与体验真实性理论为指导,构建"需求-适应"体系,制定相应的文旅小城镇人居环境营建策略,并将策略针对性地应用于杭州市胥口镇的人居环境营建,以期为今后文旅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计算时代下,传统的产业空间无法承载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型需求。如何解决空间对效能的束缚,助力产业迭代,实现城市创新资源的活化利用成为焦点问题。以阐述创新型产业及其空间的特征为基础,据此建构“ECS”模型,分析后提出基于适应性理论的创新型空间设计策略,以长沙市“世界计算·长沙智谷”项目为例,解析创新型产业空间的内在属性、功能结构、运行机制。最后,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层面,为以长沙为代表的创新型城市转型升级下空间设计的适应性策略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6.
白水营是漳州东部一个没落的历史城镇.古镇开发面临着如何在承传存续中寻求创新发展的难题.基于韧性城镇生命体系理论,从白水营古镇当前特色产业链断裂、地域文化传承、生态环境告危和传统街巷空间肌理破碎等现状识别出发,探索出一套由形态、文态、业态合成的内生推力和由生态与政策制度势态构成的外在拉力共同合成的古镇复兴的动力机制.最后...  相似文献   

7.
柏林新博物馆(Neues Museum zu Berlin)中展品—空间关系的发展与处理策略极具代表性,但以往研究仅在建筑实体修复方面进行展开。该研究对其展品—空间关系类型、各类型典型展厅存在的问题沿革和应对策略进行了解析,试图填补对新博物馆展品—空间关系发展的认知空白,并从这个经典个案出发,探索可以借鉴和推广的分析与设计方法。研究表明,新博物馆中存在三种典型的展品—空间关系,契合不同的展陈任务且应用了不同的空间展陈设计手法予以平衡。新博物馆的展品—空间关系发展历久弥新,是同类建筑中同类问题发展的一个缩影,对我国博物馆的设计与改造具有深远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赵万民 《室内设计》2020,(1):116-124
本文记述了笔者近20年来对国内 外城市及地区人居环境的学术考察,并用建 筑速写画的方式对所考察对象进行记录和文 字评述。论文讨论了聚居的体验:学术由来 及其认识过程;城市—建筑速写:从业人员 的学术素养和文化修养;行万里路、读万卷 书:人居环境空间场所的体验(外国部分和 中国部分)等学术认识和观点。论文提出对 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的学术工作者 而言,通过对中西方历史、文化、社会、城市 和建筑的考察和对比认识,可以增进对人居 环境文化形态和建筑美学的理解,从而吸纳 学术营养,将其用于今天城乡建设研究工作 与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陈春  曹鑫 《室内设计》2023,38(1):29-36
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随 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沿海非传统农区县 域聚落空间也发生了剧烈变化。本研究以浙江 宁海县为例,综合运用中心地理论、位序规模法 则、分形维数等理论方法,分析1990—2020年 浙江宁海县域聚落空间演化特征。结果发现:宁 海县域聚落空间演化规律与典型农作区差异明 显,趋向于城市发展规律,但因为县域人口和经 济发展的局限性,与城市特征仍有差距;聚落规 模沿中心轴线高核聚集,三门湾区点状高核突 出,镇乡职能明确,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多中心网 络等级结构;同时宁海县域聚落通过四种演化 方式向外扩张。探究非传统农区县域聚落规模 分布的演变规律,构建聚落等级体系,对县域聚 落体系的优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澜凯  朱猛 《室内设计》2013,28(2):20-24
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是城市综 合系统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既相互促进, 又相互制约。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探 讨库区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所面临 的问题。选取三峡库区重庆段8个区县 2004-2011年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数 据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人居环 境和经济发展指数,确定协调程度;再 通过横向对比,总结出库区人居环境与 经济协调发展的四种类型,并分析四种 类型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对三峡库区 后续人居环境建设和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浅谈空间信息技术在人居环境科学中的若干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空间信息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的形成是“可持续发展”这一时代背景下学科发展的必然。遥感技术可为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从单体建筑到区域的影像数据,而地区遥愫补的重要的自主数据源,采用后处理方法的动态相对定位方法由于其在经济、时间精度、空间精度、技术复杂性方面的特点而在人居环境研究中具有比较广泛的用途。GIS与传统建筑学结合较早,但应用范围和深度不够理想。GIS在综合数据管理,空间表现与量算、网络等方  相似文献   

12.
文章系统梳理了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的研究进展,收集了国内外典型案例,从重点 内容、评价对象、评价方法、数据来源等方 面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由7个目标 层、23个准则层和34个指标层组成的城市人 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在2019年城市 体检试点工作中进行了应用。实践证明城市 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以应用 为导向的研究成果,能够客观展现城市建设 发展中的问题,同时在应用过程中部分指标 在数据获取、评价频次等方面出现不适应地 方现状的情况,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 体系将随着2020年的体检实践继续调整。  相似文献   

13.
赵万民 《室内设计》2013,28(3):10-19
文章以国家城镇化发展的整体 认识引入,阐述了山地人居环境理论研 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了山地城 乡规划建设面对的问题以及构成这些问 题的成因和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西南地 区山地城镇化发展应该建立的理论思路 和学科建设的工作设想。论文阐述了作 者所工作的重庆大学“山地人居环境”学 科团队近年来所开展的理论探索研究和 项目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4.
梳理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与中国 城市化的演进历程,中国探索式城市化道路 成就瞩目,但依然出现许多诟病,究其原因是 缺乏稳定的检验城市化质量的标准,提出人 居环境是检验城市化质量的重要标准。从城 市问题现状论述其必要性:土地城镇化快于 人口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城市水 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空气污染尤为严重。从人 居环境的学科基础论述其充分性:现有城市 化衡量标准,忽略城市化的主体与本质; 人才队伍、学科基础使其具备了理论与实践 上的充分性。从城市本质及城市功能论述其 重要性:聚居点是城市的本质;人是城市的主 体,而非本质,衡量城市化需要以人为本,但 不能把“人”当作城市的本质,更不能当作城 市化的衡量标准;居住功能是城市的主要功 能,居住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科学发 展观能够统领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前提是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衡量城市化质量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 的背景下,城市人居环境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 的热点。如何准确测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合 理评价城市人居环境现状,并采取相应对策, 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是研究城市人居环境的关 键课题。论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 一步优化数据来源,采用2019年徐州市的房产 网站和高德地图开放平台数据,构建以居住与 环境、交通与通信、教育与文化、生活与休闲、 医疗与健康为准则层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指标体系,并对徐州市主城区进行综合评价。研 究发现:徐州市主城区人居环境呈中间高、四周 低的空间格局,形成明显的高质量与低质量集聚 区;高质量集聚区包括老城中心、新城中心、铜 山副中心、云龙副中心、响山社区;低质量集聚 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可分为老旧小区、安置 房小区、工业区配套小区、新开发居住区四种类型;高质量集聚区仍存在居住与环境质量低的短板,是规划提升的主要方向;低质量集聚区的规 划提升路径主要包括完善休闲、教育、文化、医疗、交通等公共与生活服务设施。论文创新评价了 徐州市人居环境质量特征,促进人居环境评价精细化发展,丰富了中国现有城市对人居环境质 量的评估维度和评判方式,能够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起到一定理论引导和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良好的人居环境不仅能对社会经 济发展产生正效应,对居民体验与生态环境 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梳理相关 研究现状,利用熵权法与地理探测器,对辽 宁省14市20 08—2017年的城市宜居性进行 评价,得出以下结果。一、时间变化。辽宁省 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于2011年和2016年出现峰值,分别为8.82和 8.48,阶段性特征显著。二、空间分布。辽宁 省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空间差异显著,具体 表现为以沈阳、大连为主的优质人居环境区 和以朝阳、阜新与丹东为代表的欠发达人居 环境区,具有较强的西北—东南方向性特征 以及非均衡变动特征。三、系统分异。辽宁 省城市人居环境五大系统变化差异较大,社 会系统变化幅度最大,其他系统较小;人口 系统和居住系统得分较低,其他系统得分较 高。四、影响因素。对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宜 居度影响最大的系统依次是支撑系统和社会 系统。支撑系统中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与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存在正相关关系;社会系统中,社 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依托人居环境科学,选取中国古 代都城为案例,对其空间形态结构、空间组 合模式以及人居环境视角的空间模式进行 研究,结果表明:空间形态结构,由分散式 的“团块结构”逐步向集中式“嵌套结构”演 化,由不规则向规则而后向不规则演变;空 间组合模式,节点要素的数量不断丰富,路径 系统由单一向多层级演化且成为城市形态的 发展轴线,空间区域由简单的区域分块向综 合性的空间组合模式演变;人居视角的城市 空间模式,秦汉人居建设中运用轴线法则, 魏晋南北朝“规划图”的出现标志着都城人 居环境建设新水平,隋唐人居营建范式成为 经典,“里坊”成为居住功能区,宋元街巷代 替里坊,夜市使得中国开始了全日制的人居生 活,明清“合院”单元、胡同体系、街道系统、 “轴线”城市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最 完善的人居环境营建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